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化道脾胃湿热证,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活质量的慢性反复性病变,多见于中医“痞满”、“胃痛”、“黄疸”、“泄泻”、“痢疾”等范畴,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此,本文从整理唐宋元时期的医学文献人手,将医家对消化道脾胃湿热证治疗的方药370条进行分析,初步总结出这一时期治疗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的用药规律,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论治骨痹用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痹 (骨关节病 )是骨科的常见病之一 ,尤其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以缓慢性关节疼痛、僵硬、肿大伴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在中医学治疗骨关节病史上 ,历代医家对此病的治疗用药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见解。至明清时期 ,诸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提高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骨关节病治疗体系 ,在组方用药方面亦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分述如下。1 补肝肾与壮筋骨《内经》中首次提出了“肾气衰弱 ,寒湿入骨”[1]是骨关节病发生的病机关键 ,经宋金元医家的补充和发展 ,至明清时期确立了从肝肾论治骨关节病的大法。这一点可以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3.
明清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查阅大量古今中医文献的基础上 ,以明清医家论治骨痹的理论、方药、医案为主要辨析依据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归纳法 ,对 2 70首骨痹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药性以温平 ,味以辛、甘、苦居首位 ;归经定位以肝脾肾为主 ,功效以补肝肾、活血止痛、温通助阳为先 ;应用味次以当归、防风为最高  相似文献   

4.
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为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和古医籍的整理与大量刊行创造了有利条件,无论对医药理论的发展还是临床经验的总结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唐宋元时期中外医药交流的频繁进行也大大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因此,从唐宋元时期的文献资料入手,研究此时期医家对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的认识,对当今临床治疗消化道脾胃湿热证必然大有裨益。1唐代的认识在病因病机方面,唐以前,多数医家对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的认识,都遵循《内经》原则,认为其专属暑湿邪杂合为患,唐代医家则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金元时期,消渴病的中医证治体系日趋成熟,用药日渐精确。用统计学方法,对22种金元时期医学著作中治疗消渴病的方药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当时治疗消渴病的7类20种主要药物,这种治疗消渴病的用药倾向,体现了金元医家对消渴病的证候分型及治法,反映了对消渴病病机、病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近现代医家关于骨痹(骨性关节炎)内治方药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对来源于近现代各医家关于骨痹内治方药的原始文献信息进行采集、整理,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同时结合中医药理论及方证对应法分析骨痹内治方药的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骨痹内治方剂174首,用药201味,其中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的累计频率达到70.8%;四气中温性、平性、寒性3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93.05%;五味中甘、辛、苦类药物的累计频率达到93.33%,药物应用频次以当归、牛膝、甘草、白芍、川芎、续断、杜仲为最高;通过系统聚类形成了4个聚类方。【结论】(1)骨痹内治方药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辛甘苦燥,甘温并施;平调脏腑,标本兼顾;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虫类搜剔,力宏效专。(2)总体用药药味以甘、辛、苦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归经以肝肾脾为主。药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为主。(3)通过以方测证得出的骨痹病的基本证型有4个,分别为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型、肾虚血瘀型、肝肾亏虚型。(4)虚、瘀、痰、邪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总的治法治则以补益温通为主,兼以祛瘀化痰,祛风湿通络。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骨痹的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发掘和研究,揭示骨痹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及预后,总结其辨治经验,为中医预防和治疗骨痹提供文献依据。提出骨痹病位在骨,与肾肝脾肺关系密切,关键在肾,治疗以填补肾精为主,兼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骨痹的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发掘和研究,揭示骨痹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及预后,总结其辨治经验,为中医预防和治疗骨痹提供文献依据。提出骨痹病位在骨,与肾肝脾肺关系密切,关键在肾,治疗以填补肾精为主,兼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相似文献   

9.
在祖国医学中并没有类风湿关节炎这一疾病的记载,但现今医家多认为可归纳在中医"痹症"范畴。痹症可导致人体肌肉、关节、骨骼等处出现疼痛,它与祖国医学中所提到的"历节病"、"鹤膝风"、"骨痹"、"肾痹"、"行痹"、"痛痹"、"顽痹"等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中医学在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等方面有了创新发展,该时期诸多医家对中医痹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发挥,提出了"痹有淤血"及"久病入络"新理论;对痹病的证候分类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创新与发展,整理并创制了一系列治疗痹病的有效方剂,尤其总结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痹病外治疗法,按理、法、方、药四位一体的方式重构并完善了痹病的证治体系,为中医临床诊治痹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慢性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发病原因迄今不明,但一般认为是感染后引起的自体免疫反应招致以滑膜炎为基础的关节病变。本病发病与机体素质有一定联系。常见的症状是关节肿痛,晚期可引起关节的强直,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范畴,历代医家经过长期实践体会到本病有别于痹证分类中常见之‘十痹”、“痛痹”、‘请痹”,而具有关节变形、令人致残的特点,诸医家各持己见,各立其名,或以“骨痹”。“肾痹”称之,或以“历书”、“白虎历节”名之,亦或以“顽痹”、“鹤膝风…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肺痹病因病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肺痹病因病机理论以《内经》为源,为五脏痹之一,后世阐发多宗于此;两晋隋唐时期,医家多从气极论述肺痹,并强调脏腑内虚在肺痹发生发展的作用;宋金元时期,发挥了《内经》多种肺痹病因病机的理论,强调其虚劳性特点;明清两代,除了继承前代理论外,温病医家对肺痹病因病机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或以肺痹为肺气痹阻,或以其为病机一环,扩大了肺痹的外延。   相似文献   

13.
新安医家程国彭在其代表作《医学心悟》中对行痹、痛痹、着痹的治法别开法门,治疗行痹以散风为主,佐以散寒祛湿,参以补血之剂;治疗痛痹以散寒为主,佐以疏风燥湿,参以补火之剂;治疗着痹以燥湿为主,佐以祛风散寒,参以补脾之剂。此外,其还创制蠲痹汤、松枝酒、虎骨胶丸等诸多治痹方剂。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R A)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之“顽痹”、“白虎历节”、“骨痹”、“历节风”等范畴。历代医家认为顽痹皆因风、寒、湿邪留注经络,日久气血损伤,化为败瘀凝痰,壅阻经络所致。而虫类药性善搜剔,可宣通气血,疏通经脉,故历代医家常用蛇、虫等药物治疗顽痹。随着现代实验研究进展,中医治疗RA虫类药物的研究得到很大发展。现就常用几种治疗R A的虫类药的实验研究综述如下:1蜂毒的研究蜂疗是一种民间自然疗法,源远流长,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运用,多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  相似文献   

15.
骨关节炎在原始人类时代就已存在 [1]。因此 ,它作为一种古老而现实的常见病、多发病受到历代医家的关注 ,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医治疗骨关节炎的学术思想与诊疗体系。本文仅就秦汉隋时期辨治骨痹 (骨关节炎 )的主要理论成就及其特点作一叙述。1 《黄帝内经》在人类进化过程中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析民国医家陈无咎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方法] 运用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搜集并整理陈无咎的医学著作和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医论医话等,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临证经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陈无咎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尊崇内经理论,发展“揆度”学说;创立治疗伤寒六经病的“疏”“整”二法;衷中参西、倡导中西医汇通;用药精当,创立药物处方配伍的“主、从、导、引、加”之说;重视脾胃后天之本的功能。在临证经验上,他认为对于中风,应行血祛风、引血归心;治疗水肿,应升清降浊、导水注血;治疗妇科病,应重视脉诊、审因用药;治疗喉痹,应清血解毒、内外兼顾。[结论] 陈无咎作为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医学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发扬中国医学、学贯中西,对于内科、妇科、伤寒等疾病的临证诊疗颇有建树,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后世有一定的启发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整理归纳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古代文献中关于"骨痹"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并检索现代文献中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病因病机的认识,阐释骨质疏松症理论研究源流。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复习对脉痹、心痹的概念和范畴进行界定,参考西医学研究成果,对脉痹的病机进行重新认识和诠释;通过对国内文献数据库检索,对脉痹、心痹的并发症进行文献调查,并总结归纳脉痹传变的规律,对《内经》关于脉痹传变规律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9.
骨痹为伤科常见病证,历代医家多认为该病因感受风寒湿邪所致,初起为实证,病久不愈则肝肾不足,或虚实夹杂。病机多因风而起,故治当"从风论治";小续命汤方善治风病,以运化气血、调和阴阳为用,各经咸宜,可用于骨痹初期及后期的治疗;临证中,在"从风论治"思想指导下,以小续命汤方加减治疗各类骨痹,每获良效,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通过梳理古代医学典籍中含升麻经典名方的应用情况,以考证升麻升降浮沉药性及其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功效及主治病证在古代医学典籍及方书中的应用历史渊源。确认不同时期医家对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认识,比较分析其认识差异的内涵和形成根源,为深化升麻升降浮沉药性的理解,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奠定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