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通过螺旋CT多期扫描对慢性尿路梗阻且血肌酐正常患者的分肾功能进行评估。方法前瞻性研究65例单侧或双侧慢性上尿路梗阻并且血肌酐正常的成年患者,60例为单侧梗阻,对侧肾正常,其余5例为双侧梗阻。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多期扫描及99mTc-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 CT用来明确梗阻的原因,间接测定双肾的肾小球滤过率( GFR),分析梗阻肾脏CT GFR和同位素GFR 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梗阻肾脏同位素GFR为(36.9±9.79)mL/min,CT GFR为(37.8±10.53)mL/min,梗阻肾脏同位素GFR与相应的CT GFR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4,P<0.001),其同位素GFR与CT GFR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28);正常肾脏的同位素GFR为(62.3±13.07)mL/min,CT GFR为(62.1±10.11)mL/min,正常肾脏的同位素GFR和CT GFR比较,同样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01),其同位素GFR与CT GFR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75)。结论在梗阻肾脏及正常肾脏的功能评估中,螺旋CT多期扫描对于总肾功能和分肾功能的计算与核素肾动态显像一样准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双血浆法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99Tcm-DTPA)清除率为参考标准,评价肾动态显像法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的临床应用. 方法 24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54例慢性肾衰患者(慢性肾衰组)均行肾动态显像,计算肾脏GFR,即Gates法(gGFR);同时于注射显像剂99Tcm-DTPA 2,4 h后各抽血4 ml,分离血浆1 ml,测量其放射性计数,计算2,4 h 99mTc-DTPA的血浆清除率(双血浆法-tGFR).两种方法所得数据均用体表面积标准化,比较其相关性. 结果 ①正常组gGFR和tGFR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肾衰组当GFR<30 ml/min时,gGFR均显著高于tGFR(P<0.05),tGFR越低,偏差越明显.②散点图描绘可见在对照组gGFR与tGFR呈正相关(r=0.567,P=0.005);GFR<30 ml/min时,gGFR与tGFR之间有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差(r=0.361,P=0.026). 结论 对于正常人(90 ml/min<GFR<120 ml/min),肾动态显像法测得的GFR能够可靠地反映肾功能的变化,与双血浆法测得的GFR基本相符合.但在慢性肾衰患者中(GFR<30 ml/min),肾动态显像法测量GFR结果的准确性差,不宜作为临床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在肾移植术后监测中的图像特征和临床价值。方法28例肾移植患者进行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同时测定移植肾的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膀胱放射性计数与肾脏放射性计数比值(B/K值),定性和定量分析肾移植术后的影像特征。结果12例肾移植术后肾血流灌注及功能良好,GFR值为(51.5±6.3)ml/min,B/K均〉3。6例急性排斥反应肾血流灌注受损程度重于功能相,GFR值为(33.4±5.7)ml/min,B/K均〈1。7例慢性排斥反应肾血流灌注和功能相均同时受损,GFR值为(27.5±2.1)ml/min,B/K均〈1。1例超急性排斥反应表现为放射性空白区。2例肾小管坏死肾血流灌注损伤轻于功能相。所有影像表现与临床或病理结果相吻合。结论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可快速且定量评价移植肾的血流和功能,早期初步鉴别排斥反应的类别且具有无创、简单、重复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CGN)肾衰竭患者相比较,探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AAN)肾衰竭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自2003年3月~2005年3月我科共经治26例慢性AAN肾衰竭患者。选择同期31例原发性CGN肾衰竭患者作为对照,测定用药前的血红蛋白(Hb)及血肌酐,根据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根据GFR分为GFR≥60ml/min及GFR〈60ml/min两个亚组,比较两组及两组中相应亚组Hb的差异,以Hb为因变量,GFR为自变量,求线性回归方程,并比较两组线性回归方程斜率及截距差异的显著性。结果两组之间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AAN组hb比CGN组显著低(P〈0.01),两个亚组中也是慢性AAN组Hb比CGN组显著低(P均〈0.01)。慢性AAN组Hb与GFR倒数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及截距均显著比CGN组小(P〈0.01)。结论与CGN肾衰竭患者相比,慢性AAN肾衰竭患者贫血发生早、进展快、程度重,这种特点可能与其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病理损害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联合应用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对其血压、蛋白尿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128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41例,给予贝那普利治疗;B组42例,给予缬沙坦治疗;C组45例,给予贝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24h尿蛋白、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值等指标。结果三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三组24h尿蛋白和血钾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24h尿蛋白为(0.41±0.05)g,低于A组的(0.67±0.11)g和B组的(o.64±o.08)g(P〈0.05);三组Scr、Ccr和BUN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Scr和BUN分别为(71.69±3.32)μmol/L和(6.21±0.13)mmol/L,低于A组的(88.42±3.50)μmaol/L、(8.19±0.17)mmol/L和B组的(87.95±4.13)μmol/L、(7.92±O.11)mmol/L(P〈0.05);C组治疗后Ccr为(86.35±3.30)ml/min,高于A组的(76.33±3.55)ml/min和B组的(75.87±3.62)ml/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贝那普利和缬沙坦均可降低机体血压和尿蛋白,对肾脏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二者的联合应用可以更好地治疗或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GFR(肾小球滤过率)评价肾功能与血清肌酐(Scre)清除率评价肾功能的比较。方法:首先对照组估算我科GFR的正常参考值;80例当肾功能受损害时,GFR的测量值与血清肌酐清除率测定值的比较。结果:80例患者的GFR与肌酐清除率对比,GFR和血清肌酐均异常者63例,其GFR值81.3±12.8ml/min与肌酐清除率85.5±11.3ml/min,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2例慢性肾损害患者,肌酐清除率70.1±8.3ml/min,GFR值50.2±6.8ml/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5例重度肾积水患者GFR值19.1±7.3ml/min,肌酐清除率23.6±5.8ml/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放射性核素肾动态GFR值与肌酐清除率的数值较符合;且在肾功能受损早期GFR比肌酐清除率表现更早异常改变。结论: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检查GFR测定更能早期反映肾小球率过滤功能改变,能较准确的估算分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资料完整的早期PNS患者24例,其中肌酐正常(normal serum creatinine,NSCr)组17例,肌酐异常(abnormal sertlm creatinine,ASCr)组7例,健康对照组21名。均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Gate’s法计算总。肾GFR、分肾GFR、高峰时间(tp)、半排时间(t1/2)、20min与高峰相(peak)。肾脏放射性计数比值,即R20/p值。结果(1)NSCr组和ASCr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发现GFR下降(P〈0.05),ASCr组较NSCr组更为明显(P〈0.05)。(2)NSCr组和ASCr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出现tp延长(P〈0.05)、t1/2延长(P〈0.05)及R20/p升高(P〈0.05),且ASCr组较NSCr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全面分析^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可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早期肾功能评价,能有效检出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患者,并为临床早期诊断与及时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姚晓波  张然  金晓毛 《安徽医学》2009,30(7):723-724
目的探讨核素^99mTc—DTPA肾动态显像评价重度肾积水患肾残余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B超检查诊断为重度肾积水的患者29例(共30只患肾),应用核素^99mTc—DTPA行肾动态显像,同期行静脉肾盂造影(IVP),比较这两种方法评价患肾残余功能的差异。结果(1)在30只受检患肾中,有12只患肾IVP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均显示有残余功能,GFR为(22.32±3.55)ml/min;IVP不显影的患肾18只,其中8只^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提示患肾有残余功能,GFR为(13.36±4.54)ml/min,剩余10只患肾^99mTc—DTPA肾动态显像亦显示无残余功能。(2)^99mTc—DTPA肾动态显像结果显示有残余功能肾脏多于IVP(P〈0.05)。结论^99mTc—DTPA肾动态显像用于评价重度肾积水患肾残余功能较IVP更为灵敏,且能定量分析肾小球滤过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找出SPECT、Cysc、Ccr、Scr、Bu在GFR各水平阶段的科学应用方法。方法将103例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按SPECT所检测GFR水平高低分成5组。1)功能正常组(GFR〉80ml/min)36例。2)肾功能不全代偿期组(80ml/min〉GFR〉50ml/min)17例。3)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组(20ml/min%GFR%50ml/min)24例。4)肾功能衰竭期组(10ml/min/%GFR%20ml/min)16例。5)尿毒症期(GFR%10ml/min)10例。其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2例,在血透前后分别检测Cysc、Scr、Bu。结果Cysc与GFR成负相关与Ccr、Scr、Bu呈正相关(各组间P〈0.01)。结论Ccr可以被Cysc取代,Scr、Bu不能完全被Cysc取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素肾动态显像对一侧积水肾脏经静脉尿路造影(IVU)不显影的肾功能评估价值及意义。方法收集48例一侧梗阻性肾积水IVU不显影、对侧肾功能正常的患者,行患肾造瘘引流,用核素肾动态显像判断造瘘前后的患肾功能,χ^2检验比较两次结果的正确率。结果48例患肾中造瘘前仅13例(27%)有功能,肾小球滤过率(GFR)平均为(47±6)ml/min,35例(73%)无功能,GFR为(17±5)ml/min;造瘘后19例(40%)有功能,GFR平均为(56±5)ml/min,29例(60%)无功能,GFR为(17±5)ml/min。19例有功能者行保肾手术后6~12个月复查显示肾功能明显恢复。结论对重度积水肾功能的评价,核素肾动态显像优于IVU;但在积水高张状态下核素肾动态显像敏感性受到影响,只有在肾造瘘1~2周后才能客观反映其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1.
指甲肌酐含量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正常人、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及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病人指甲肌酐含量,分析指甲游离端肌酐含量与血肌酐含量的关系,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剪取双手10指指甲游离端1~2mm,制备指甲肌酐浸出液。用碱性苦味酸法测定30例健康人、10例急性肾衰病人、25例慢性肾衰病人指甲肌酐含量,分别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健康组、ARF组及CRF组指甲肌酐含量分别为87.69±28.56、88.20±21.74、126.04±30.67μmol/100g指甲。结果显示:ARF组与健康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CRF组和ARF组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且ARF和CRF组病人四个月前血肌酐(SCr)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剪指甲时的SCr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说明指甲游离端肌酐含量与剪指甲时的SCr水平无关,此项检验可以反映病人四个月前的SCr水平,故在ARF、CRF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及甲状旁腺激素(PTH)在急、慢性肾衰竭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急性肾衰竭患者18例(A组)和慢性肾衰竭患者30例(B组),另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C组),检测SF、PTH、血肌酐(Cr)及血尿素(BUN)水平。结果 A组SF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B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PTH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1),A组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肾衰竭患者的SF明显增高,慢性肾衰竭患者的SF水平无显著变化;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清PTH水平显著增高,急性肾衰竭患者的血清PTH水平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106例肾功不全病人心电图,分析心电图改变的一般特点,指出肾功不全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结果表明,急性、慢性肾功不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肾功不全伴高血压组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慢性肾炎肾功不全与肾功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本文还讨论了心率失常的发生率,钾、钙代谢紊乱对心电图的影响及心电图对心包积液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我院自行研发的床边透析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间歇性血液透析(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IHD)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间在重症监护病房行床边间歇性血液透析患者88例,记录治疗前后APACHEⅡ积分、ATN-ISI积分、Boston心力衰竭积分、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氧合指数、床边透析次数及透析后住院天数。对死亡组与生存组及ARF组与CRF组分别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HD治疗后APACHEⅡ积分、Boston积分、Scr、CO2CP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死亡49例,生存39例;生存组年龄较小,手术后患者更多(P0.05)。治疗前后,死亡组的APACHEⅡ积分、死亡预测值、ATN-ISI积分均较生存组高(P0.05)。ARF患者54例,CRF患者34例。CRF组的年龄、床边透析次数、心衰人数、糖尿病人数均高于ARF组(P0.05)。治疗前后,ARF组的APACHEⅡ积分均高于CRF组,而Boston积分、Scr较低(P0.05)。患者死因及ARF患者入住ICU的首要病因主要为败血症、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及心肺复苏后,CRF患者主要为心衰、肺部感染、糖尿病。结论我院床边IHD利于危重患者病情好转。当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时,床边IHD是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只要使用合适的透析设备和合理的治疗方案I,HD仍是治疗合并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危重患者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为及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99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病因、疗效和预后。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5.2岁,其中>60岁组占24.6%。肾前性急性肾衰9例(9.1%),肾实质性急性肾衰86例(86.8%),肾后梗阻性急性肾衰4例(4.04%)。本组病死率7.1%。结论急性肾衰发病呈高龄化趋势,肾前性急性肾衰常因认识不足而被忽略,小管间质病变是肾实质性急性肾衰的主要原因,其中药物因素占首位。急性肾衰早期诊断有助于治疗,改善预后,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脑损伤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的病因 ,发生规律 ,诊断及加强对肾功能的保护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78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并发ARF。结果 本组治愈 2 7例、死亡 51例、死亡率 65 .4%。结论 重症急性脑损伤GCS评分越低并发ARF死亡率越高 ,迅速有效地降低颅内压 ,早期应用肾血管扩张药综合治疗 ,是ARF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肾功能衰竭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家荣  杨敏  高小夏 《河北医学》2004,10(4):329-331
目的 :回顾分析 2 0 0 3年 1月至 1 2月间 2 1例行CRRT病例的诊治方法及疗效。方法 :2 1例中急性肾衰 9例 ,慢性肾衰 8例 ,败血症 2例 ,肝肾综合症 1例 ,顽固性心衰 1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其他器官功能损害。应用DiapactCRRT治疗仪及配套管路 ,滤器为NIPS - 1 2 (Braun)或FB - 1 5 0A(NI POR) ,置换液为碳酸氢盐液 ,透析液为乳酸盐液 ,前稀释法输入 ,分组抗凝。结果 :CRRT治疗中 2例死亡 ,其余全部存活 ,存活组中治疗前血钾 ,肌酐 ,尿素氮分别为 (6 .1± 0 .5 )mmol/L ,(86 0 .5± 5 0 .2 )umol/L ,(2 6 .5± 4 .7)mmol/L ,治疗后血钾 ,肌酐 ,尿素氮分别为 (4 .0± 0 .4 )mmol/L ,(99.0± 2 1 .7)umol/L ,(7.2± 2 .5 )mmol/L。伴感染的 8例中 ,WBC治疗前为 (1 4 .8± 2 .5 )× 1 0 9,治疗后为 (8.3± 1 .8)× 1 0 9,1例顽固性心衰肺动脉高压 ,肺淤血明显改善。结论 :CRRT血流动力学稳定 ,能有效清除炎症介质 ,改善机体状态 ,作为危重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肾功能衰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含量及其意义。方法 测定 1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及 4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 NO和 NOS含量。结果  1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NO、NOS含量高于正常人组 ;2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NO、NOS含量低于正常人组 ;3慢性肾功能衰竭 NO、NOS与高血压、血肌酐和病程有一定相关性 ,即重度高血压、血肌酐≥ 70 7.2 μmol/L 和病程≥ 5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 NO、NOS明显降低。结论 肾功能衰竭时 NO变化具有双向性 ,作用具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19.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丹  林宽  杨灵  卢家璋  谢才兰 《海南医学》2006,17(11):47-48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8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设立ARF组,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812例患者中有56例并发ARF,ARF组与非ARF死亡率分别为33.93%、20.11%,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统计结果显示,年龄、伤情、低血容量、高血浆渗透压,多脏器功能损害与ARF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ARF进一步增加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高龄、低GCS评分、低血容量、高血浆渗透压、上消化道出血并肺部感染是ARF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肾衰竭(ARF)患者的易发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本文收集63例60岁以上老年AR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老年ARF病因中药物因素最常见,其次为感染因素、肿瘤因素、缺血性肾病等。63例患者血液透析18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1例,未透析44例。结果肾功能恢复40例,肾功能未恢复8例,死亡15例。结论老年ARF诱发因素多,常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高分解代谢及少尿,并且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