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三维畸形,目前对其外观表现与畸变的内在规律所知甚少.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s角与顶椎多变量旋转畸形之间的内在规律.设计采用非随机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地点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研究对象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9~32岁.方法行脊柱正位X线摄片测量侧凸的Cobb's角及顶椎CT扫描测量顶椎的旋转角度(Aaro法)和双侧椎根轴心线与椎体轴心线夹角.主要观察指标正位X线摄片Cobb's角,CT片顶椎旋转角度及双侧椎弓根与椎体轴心角度.结果在38°~124°内,侧凸Cobb's角每增加1°,顶椎旋转增加0.39°.凸凹侧顶椎椎弓根轴心线与椎体轴心线夹角分别为(4.72±6.02)°,(14.22±6.52)°.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s角与顶椎旋转之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和线性关系,双侧顶椎椎弓根与椎体轴心角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其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选取2000-10/2004-10解放军总医院骨科需要手术矫正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14~19岁。18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矫正内固定治疗,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①患者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侧弯的Cobb角。②根据1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CT断层扫描DICOM数据,采用Mimics和3D View软件进行脊柱数字化三维重建和显示,直接在计算机上观察胸椎椎弓根的形态,测量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8例患者全部纳入实验。①脊柱侧弯度数测量结果:18例患者主胸弯凸向右侧,X线和CT均未发现椎体和肋骨畸形。Cobb角45&;#176;~125&;#176;,平均68.3&;#176;。②椎体形态观察:随着脊柱侧弯和椎体旋转的变化,上下关节突、横突、椎板及椎体都出现不对称变化,一般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从冠状面断层可观察到椎弓根内侧壁皮质骨厚度明显比外侧壁皮质骨厚。③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测量结果:椎弓根横径为3.27~7.94mm,T4左侧最小,凹侧椎弓根横径小于凸侧;胸椎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为11.32~15.91mm,T5右侧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最小;双侧椎弓根矢状径自T1-12逐渐增大,双侧无明显差异。T1右侧矢状径最小,为7.97mm,而T12左侧矢状径最大,为12.92mm。结论: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精确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患者椎弓根的各项径线。一般情况下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凸、凹侧椎弓根各个节段的形态变化存在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3.
王善松  李明  朱晓东  陈语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80-281,T006
目的:观察鸡脊柱侧凸模型椎旁肌中肌梭结构、数量、密度及其分布,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刚孵育出的鸡行松果体切除,获得脊柱侧凸动物模型;将鸡脊柱侧凸模型分为Cobb角10&;#176;-20&;#176;组及Cobb角&;gt;40&;#176;组,椎旁肌取下后切片,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肌梭结构,对肌梭数量、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鸡脊柱侧凸模型椎旁肌中部分肌梭被囊呈“气球样变”,梭内肌纤维有异常改变;Cobb角10&;#176;-20&;#176;组肌梭密度为(25&;#177;5)个/g肌肉。Cobb角&;gt;40&;#176;组肌梭密度为(23&;#177;7)个/g肌肉。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鸡脊柱侧凸模型椎旁肌中部分肌梭结构异常,肌梭数量减少,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赵宇  邱贵兴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88-4889,i008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尚不十分清楚,已有几位学者发现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产生与进展中椎旁肌肉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因此,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脊柱侧凸患者胸弯顶点处凸侧、凹侧椎旁肌的Bcl-2,Caspase-3及bcl-x表达的差异,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的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完成。对照组为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例。研究组为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12-17岁(平均14.3岁)。平均Cobb角57.7&;#176;(范围450&;#176;-850&;#176;)。干预:手术中,于T6-T11椎体水平的侧弯顶椎水平取双侧椎旁肌部分组织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其余组织冰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杂交。主要观察指标:①脊柱侧凸凸侧、凹侧椎旁肌组织中Bcl-2的表达。②椎旁肌组织肌纤维形态。③椎旁肌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脊柱侧凸患者凸侧肌肉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量降低。脊柱侧凸患者及正常对照椎旁肌肉组织均存在个别细胞的凋亡,二者无明显差异。凸侧肌纤维比其凹侧及正常对照的肌纤维明显变细。结论:神经-肌肉异常所致的椎旁肌的不对称有可能是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不对称很可能与Bcl-2表达不对称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胸椎旋转和椎弓根径线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20例,运用16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相关CT数据测量统计。结果:(1)脊柱胸椎侧凸的顶椎及邻近椎体均向凸侧旋转、后份向凹侧旋转,以顶椎旋转最重,且凹侧椎弓根径线小于凸侧,与侧凸程度及方向具有相关性。(2)上、下终椎椎体旋转及椎弓根径线变化则较复杂,其椎体无旋转或向相反方向旋转,椎弓根径线可凸侧小于凹侧,以上终椎明显。结论:16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显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旋转及椎弓根径线变化特征,可提供临床拟订手术方案的重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应用Isola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畸形患者的术后功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脊柱科2001-03/2003-06应用Isola钉棒系统治疗脊柱侧凸患者22例.特发性侧凸18例,先天性侧凸4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45&;#176;~83&;#176;,平均62&;#176;,矢状面Cobb角12&;#176;~54&;#176;,平均34&;#176;,椎体旋转按Nash-Moe分型Ⅰ度6例,Ⅱ度13例,Ⅲ度3例.结果:术后冠状位矫正为20&;#176;~31 &;#176;,矫正率为62%~85%,平均69%,矢状位矫正为21&;#176;~32&;#176;,平均26&;#176;.椎体旋转矫正Ⅰ度.随访9个月~3年,平均2.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角度丢失率<4.4%.结论:应用Isola钉棒内固定系统校正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获得冠状面良好矫正率的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保持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其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选取2000-10/2004-10解放军总医院骨科需要手术矫正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14~19岁。18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矫正内固定治疗,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①患者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侧弯的Cobb角。②根据1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CT断层扫描DICOM数据,采用Mimics和3DView软件进行脊柱数字化三维重建和显示,直接在计算机上观察胸椎椎弓根的形态,测量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8例患者全部纳入实验。①脊柱侧弯度数测量结果:18例患者主胸弯凸向右侧,X线和CT均未发现椎体和肋骨畸形。Cobb角45°~125°,平均68.3°。②椎体形态观察:随着脊柱侧弯和椎体旋转的变化,上下关节突、横突、椎板及椎体都出现不对称变化,一般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从冠状面断层可观察到椎弓根内侧壁皮质骨厚度明显比外侧壁皮质骨厚。③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测量结果:椎弓根横径为3.27~7.94mm,T4左侧最小,凹侧椎弓根横径小于凸侧;胸椎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为11.32~15.91mm,T5右侧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最小;双侧椎弓根矢状径自T1~12逐渐增大,双侧无明显差异。T1右侧矢状径最小,为7.97mm,而T12左侧矢状径最大,为12.92mm。结论: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精确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患者椎弓根的各项径线。一般情况下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凸、凹侧椎弓根各个节段的形态变化存在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植入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术病人,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骨融合问题。方法 32例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abb氏角42&;#176;-76&;#176;,矫形内固定后在植骨区域去骨皮质形成粗糙面,椎板及关节突,横突处植入长条状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结果 32例病人术后9-18个月随访,摄X线片显示植骨区域骨痂生长,未见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拆除术后3个月摄X线片,2例病人回复脊柱侧凸12&;#176;。结论 同种异体冷冻干燥脱钙骨与植入自体骨一样产生相同的成骨效应。  相似文献   

9.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骨代谢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该类患者存在着低骨量及骨质疏松症,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参与骨代谢的调节,是强有力的骨吸收因子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骨密度变化及与血清IL-6含量的相关关系。设计:以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脊柱外科。对象:2003—07/10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门诊或病房收治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6例,男6例,女30例,年龄12.18岁,Cobb角34&;#176;~109&;#176;,且均为胸弯者;健康青少年志愿者36例为对照,男7例,女29例,年龄13~18岁。方法: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吸收仪分别对所有研究对象L2-L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的骨密度进行测量,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6水平。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腰椎和股骨骨密度比较;②血清中IL-6浓度比较。结果: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L2-L4和股骨颈、大转子、ward’s角的骨密度分别为(0.79&;#177;0.12),(078&;#177;0.12),(0.65&;#177;0.10)和(0.69&;#177;0.13)g/cm^2,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09&;#177;0.11),(0.95&;#177;0.11),(0.78&;#177;0.10)和(0.88&;#177;0.11)g/cm^2](P&;lt;0.001),血清IL-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lt;0005),且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腰椎和股骨所测的3个部位的骨密度变化与血清IL-6浓度呈明显负相关(P&;lt;0.001),而正常对照组腰椎及股骨所测的3个部位的骨密度变化与血清IL-6浓度无明显相关性(P&;gt;0.05)。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着骨密度的降低,且细胞因子IL-6过量分泌,可能是引起特发性脊柱侧凸低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评估S型脊柱侧凸患者应用运动疗法半年后Cobb角的变化隋况,探讨运动疗法对S型脊柱侧凸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00-01/2004-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原发性S型脊柱侧凸患者80例,均自愿参加本观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运动疗法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先应用脊柱侧弯矫正治疗仪行侧方体表电刺激治疗,刺激时间逐步延长,直至达到8h/d。其次进行牵引治疗,T9以上侧弯显著者行枕颌牵引,T9以下侧弯显著者行骨盆牵引治疗,牵引持续时间30min/次,2次/d。在以上治疗的同时两组患者均行针对性的姿势训练,要求患者保持姿势的挺拔和对称。运动疗法组患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再增加针对原发性S型脊柱侧凸的矫正体操,通常在卧位或匍匐位进行,1次/d。Cobb角为反映侧凸角度最为常用的指标,测量方法为沿侧凸弧位置最高或最低的点,向凸侧或凹侧斜度最显著的端椎上缘或下缘作切线,此两切线各自垂线的交角即为Cobb角。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半年后评定两组患者胸段及腰段Cobb角的变化情况。结果:8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的变化: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脊柱胸、腰段Cobb角的角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18&;#177;9,16&;#177;8;10&;#177;7,9&;#177;5)&;#176;;(25&;#177;13,23&;#177;11,26&;#177;12,24&;#177;10)。(t=4.11~6.02,P〈0.01)],但运动疗法组患者脊柱胸、腰段的Cobb角显著小于对照组(t=3.01,3.24,P〈0.01)。结论:运动疗法对原发性S型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其优点是简便、无痛苦且依从性较高,但该疗法的动作必须正确、充分、长期、持续地进行。  相似文献   

11.
背景:随着脊柱三维矫形理论的提出,胸廓成形术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后路凸侧胸廓成形可在脊柱侧凸矫形之前或之后进行,目前临床尚无统一时机要求。 目的:观察不同时机行后路凸侧胸廓成形对KingⅡ型脊柱侧凸胸弯顶椎及邻近节段去旋转效果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比观察,于2000-01/2007-07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应用全椎弓根钉技术+凸侧胸廓成形治疗的KingⅡ型脊柱侧凸患者26例,KingⅡA型10例,KingⅡB型16例。 方法:根据术中胸廓成形时机分为2组,去旋转前组12例于去旋转前先行凸侧胸廓成形术,去旋转后组14例于去旋转后再行凸侧胸廓成形术。手术方式均为后路全椎弓根钉矫形固定,顶椎及邻近节段采用万向钉固定,术中去旋转采用CD技术,全部病例均未行前路松解。 主要观察指标:利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胸弯Cobb角矫正率、顶椎及邻近脊椎去旋转率。 结果:①两组患者胸弯Cobb角矫正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②去旋转前组患者的项椎及邻近脊椎去旋转率高于去旋转后组(21.4%,15.1%,P=0.026)。 结论:后路去旋转前切除项椎及附近脊椎凸侧肋骨(胸廓成形)可提高KingⅡ型脊柱侧凸患者胸弯项椎及邻近节段的去旋转效果。  相似文献   

12.
徐爱花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0):1366-1366
患者女,19岁,因发现腰部左侧偏斜,双侧臀部不等大3年,以“特发性脊柱侧弯”收入院。查体示:脊柱外观呈左侧偏斜,背部平坦,右侧腰际部皮纹皱褶较多,臀部较左侧大且位置偏高,臀沟偏向右侧,棘突无压痛。腰部活动范围轻度受限,前屈90&;#176;,背伸5&;#176;,左侧弯10&;#176;,右侧弯15&;#176;,压迫椎旁肌及双下肢放射痛。X线示:脊柱腰段向左侧凸,以L2为顶椎,约60&;#176;。经充分术前准备,于2005年2月28日在全麻下行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加腰椎植骨融合术,手术顺利,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术后一剧X线示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3.
赵宇  邱贵兴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4120-4121,i006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不清楚,目前关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存在诸多争论。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比较特发性脊柱侧凸胸椎椎旁肌肉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与定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与对象: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其中男8例&;#183;女2例;平均年龄14岁。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例做对照。干预:手术中,于T6~T11椎体水平的侧弯顶椎水平取双侧推旁肌,部分组织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其余组织冰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杂交。主要观察指标:脊柱侧凸患者及正常椎旁肌组织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情况。结果:脊柱侧凸息者脊柱凸侧椎旁肌组织与凹侧椎旁肌组织和正常对照相比,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明显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也有所下调.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总量较低,Western印迹检测得到同样的结果。结论:脊柱侧凸患者双侧椎旁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不均衡,可能与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存在密切关系.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可能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生中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2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穿戴不同压力面积舍努式矫形器后的疗效,以期为临床设计、制作舍努式矫形器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选取T6以下椎体为顶椎的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患者3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穿戴跨度为3个椎体面积和5~6个椎体面积作为压力区域的舍努式矫形器,并测量装配前、后科布氏(Cobb)角和顶椎旋转角度以及穿戴矫形器后的疼痛指数。 结果A组患者Cobb角的矫正率为17%,B组患者Cobb角的矫正率为29%,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顶椎旋转角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A组患者疼痛指数为5.00,B组为2.0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适当增大舍努式矫形器压力面积有利于提高脊柱侧弯患者矫正角度,并且能使患者穿戴更舒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鸡松果体切除可以导致脊柱侧凸,研究表明腹腔内注射褪黑素可降低其脊柱侧凸的发生率,但何种剂量的褪黑素可以产生这种效果还不清楚。目的:应用松果体切除来抑制鸡褪黑素的分泌,通过给予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制剂来观察其脊柱侧凸的发生率。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于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施。雌性国产小绍兴鸡50只(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清洁级)。干预:将鸡5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鸡在出生后3d时行松果体切除术,在控制白天12h光照(光照度为500Lx)、夜间12h完全黑暗(光照度为0~5Lx)条件下饲养。其余4组鸡在孵化后3d时行松果体切除术后,分别腹腔注射5,10,20和40mg/kg剂量的褪黑素制剂,2次/d,控制光照同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3个月后观察各组鸡脊柱侧凸的发生率及平均Cobb角。结果:3个月时共有25只鸡发生了的脊柱侧凸。对照组,5,10,20,和40mg/kg组中脊柱侧凸的发病数分别为6,5,5,4和5只。平均Cobb角为26.7&;#176;,23.5&;#176;,21.7&;#176;,24.5&;#176;,23.2&;#176;。5,10,20,和40mg/kg组与对照组在脊柱侧凸的罹患率和平均Cobb角上无明显差异。结论:给予不同剂量的褪黑素并不能降低脊柱侧凸的罹患率和侧凸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AF内固定系统加骨水泥填塞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AF内固定系统加骨水泥填塞治疗创伤后胸腰椎压缩骨折。与单纯采用AF的治疗进行比较,探讨胸腰椎压缩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AF脊柱内固定系统将56例胸腰椎骨折复位,同时行椎板或横突间植骨融合,其中21例患者在骨折椎体中注入骨水泥,X线检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56例患者照片示椎弓根钉位置满意,骨折复位良好。术后无神经根损伤及脊髓损伤加重情况,48例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X线照片提示有骨水泥填塞比没有骨水泥填塞的患者胸腰椎矫正度的丢失明显减少。脊柱骨折复位效果:无骨水泥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分别是(3l&;#177;11)&;#176;和(4&;#177;4)&;#17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725,P&;lt;0.01);骨水泥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分别是(3l&;#177;13)&;#176;和(4&;#177;4)&;#17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62,P&;lt;0.01)。无骨水泥对胸腰椎骨折后突畸形的矫正度是(26&;#177;9)&;#176;。骨水泥对后突畸形的矫正度是(27&;#177;10)。骨水泥组与无骨水泥组在后突畸形的矫正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t=1.65。P&;gt;0.01)。结论:采用AF内固定系统加骨水泥填塞治疗创伤后胸腰椎压缩骨折能有效维持椎体的高度,更好地防止后期脊柱后凸畸形的复发。减少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邵增务  杜靖远  杨述华  郑启新  王洪  刘勇  廖翔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7):2454-2455,F003
目的 观察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China Great-Wall Spinal System)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以探讨其对骨折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 采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18例,并用X线检查评估Cobb角、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椎体前缘高度。结果 术后及随访期同拍X片测定Cobb角(由术前平均7.8&;#176;到术后平均1.3&;#176;)、椎体成角(由术前平均-17.2&;#176;到术后平均-3.2&;#176;)、上下终板成角(由术前平均-15.6&;#176;到术后平均3.9&;#176;)、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均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最后一次随访按Frankel分级评估,4例A级Frankel分级无改变,其余均改善1~2级。3例C级和4例D级恢复到E级,2例B级和3例C级恢复到D级。1例B级恢复到C级,1例A级恢复到B级,4例A级Frankel分级无改变,但感觉平面有所下降。结论 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CGWS)能有效减轻胸腰骨折后的脊椎移位,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AF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恢复伤椎高度纠正成角畸形的效应。 方法:选取1997-07/2004-06南海市罗村人民医院骨科、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医院外科、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骨科收治的外伤性胸腰段椎骨骨折患者117例。患者麻醉后常规植入AF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如无神经损伤直接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行后路植骨融合术。若有神经损伤,则先行椎板开窗探查,若骨折块已复位,同上行后路植骨融合。骨折块未复位或复位不理想,则需进一步减压;若经AF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后仍有明显压迫,则需通过咬除一侧椎弓根行骨折脊椎次环状减压术。对减压后缺损较大者,同时行椎间融合加椎体内植骨.对骨折脱位者从后路经椎管行椎间植骨融合术。测量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的变化。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外伤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117例.全部完成1年随访而进入结果分析。与术前比较,全部患者的椎高百分比于术后即刻、术后1年均明显提高[(58.32&;#177;7.82),(96.14&;#177;9.46),(92.65&;#177;10.48)%,P均〈0.01],Cobb角均明显降低[(15.58&;#177;5.68),(4.26&;#177;2.85),(5.47&;#177;2.24)&;#176;,P均〈0.01]。 结论:AF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力强,可有效恢复伤椎椎体的高度并纠正成角畸形,提示在良好复位基础上的坚强固定与确实有效的植骨融合是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为核心的康复干预对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30例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康复治疗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康复治疗组患者给予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治疗,每周训练2~3次,每次治疗60min,共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躯干旋转角度、冠状面Cobb角、椎体旋转角度、静态平衡功能(跌倒指数)、骨强度[包括桡骨远端声速(SOS)、Z值、百分位等指标]、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最大Cobb角显著增大(P<0.01),治疗前、后躯干旋转角度、椎体旋转角度、跌倒指数、SOS、Z值、百分位、FVC、FEV1、FVC pred%、FEV1 pred%、FEV1/FVC%及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顶椎水平竖脊肌凹侧激活率均显著小于凸侧激活率(P<0.01)。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躯干旋转角、最大Cobb角、椎体旋转角度、跌倒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骨强度SOS、Z值、百分位、FVC、FEV1、功能活动维度得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前顶椎水平竖脊肌凹侧激活率小于凸侧(P<0.05),治疗后双侧顶椎水平竖脊肌激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进行以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可阻止轻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侧凸畸形进展,提高骨强度,改善肺功能,减少双侧竖脊肌肌肉运动控制差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颈椎曲度异常的测量及其病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颈椎前凸的生理意义,探讨颈椎曲度异常的测量、分型及其病因。、方法:选择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骨科2001—10/2004-04收治颈椎前凸异常的患者209例,颈椎及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占87.3%。患者均摄标准的颈椎侧位及前后位X射线片,应用直接测量法测量颈椎前凸的曲度:作第1颈椎线(即寰椎前结节中心点和后弓最窄处中心点的连线)与第7颈椎椎体下缘的直线的延长线,分别再作此两延长线的垂线,测量两垂线形成的角度,即为颈椎前凸角度的度数,正常值为30&;#176;~45&;#176;。颈椎曲度异常分型:颈椎前凸过大(〉45&;#176;);颈椎前凸曲度变小(0&;#176;~30&;#176;);颈椎曲线变直(0&;#176;);颈椎曲度后凸:(0&;#176;~-20&;#176;);复合的颈椎曲度异常: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呈直线或呈后凸,整个颈椎呈“S”形。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0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患者颈椎曲度异常分型特征及比例:①颈椎前凸过大占8.6%。特征为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45&;#176;、向前的曲线上;通常有一正常的下部颈椎弯曲和一个〉45&;#176;的上部颈椎(C1,C2,C3)弯曲,C1椎体线更加向上倾斜。②颈椎前凸曲度变小占49.3%;颈椎曲线变直占11.5%。特征为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为0&;#176;~30&;#176;、向前的曲线上;C1椎体线仍向上倾斜,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距离与后弓大于枢椎棘突之间的距离。③颈椎曲度后凸占17.7%。特征为全部或部分椎体前部、后部及棘突底部(C2~T2)在一条弧度为0&;#176;~20&;#176;、向后的曲线上;C1椎体线向下倾斜,枕骨和寰椎后弓之间的距离与后弓小于枢椎棘突之间的距离。④复合性颈椎曲度异常占12.9%。特征为整个颈椎有两个弯曲,此两弯曲有一交叉点,其中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呈直线18例;上部颈椎弯曲,下部颈椎后凸,整个颈椎呈“S”形9例。结论:颈椎的曲度主要由颈椎小关节面和椎间盘平面决定。任何影响颈椎小关节柱的高度和关节面的角度的因素均可改变椎前凸曲度的大小。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和对压力的反应,同样可以改变”正常”的颈椎前凸曲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