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泪腺炎的发病机理为实验性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利用DEAE52纤维素柱层析提纯牛沔腺抗原,将活性抗原配以完全福氏佐剂免疫Wistar大鼠。结果提纯的活性牛沔腺抗原分子量 43KD或67KD。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证实纯化的牛泪腺活性蛋白抗原(分子量43kD或67kD)的免疫效应及其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泪腺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dacryoadenitis,EAD)制作中的作用。方法用纯化的牛泪腺抗原及非特异性抗原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PHA)作为诱导,H3-TDR掺入法检测Wistar大鼠EAD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结果EAD组淋巴细胞对PHA的刺激转化反应比正常对照组偏低(P>0.05),相反对牛泪腺抗原的刺激产生高水平转化。结论牛泪腺抗原具有免疫活性,可使模型鼠泪腺致敏,动物泪腺之间存在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静脉回输自体激活的淋巴细胞建立稳定的兔自身免疫性干眼模型,并分析干眼的泪腺炎性因子,探究干眼的泪腺免疫反应。方法 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兔泪腺上皮细胞和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建立二者的共培养体系。将体外激活的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通过耳缘静脉注射的方法诱发自身免疫性泪腺炎。对干眼临床指标及泪腺细胞因子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干眼模型组泪液分泌显著减少(t=115.6,P<0.05),泪膜破裂时间缩短(t=92.5,P<0.05)。荧光素钠染色显示角膜弥漫性点状着色,正常对照组基本无着色。泪腺组织HE染色显示淋巴细胞浸润,正常对照组很少。RT-PCR结果显示,干眼模型组泪腺中炎性因子IFN-γ、IL-6、IL-17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t=26.2、18.7、8.4;均为P<0.05),抑炎因子IL-10、TGF-β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t=22.1、14.2;均为P<0.05)。结论 经兔泪腺上皮细胞激活的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静脉回输后,成功诱发干燥综合征样自身免疫泪腺炎,建立了稳定的兔自身免疫性干眼模型。泪腺组织中细胞因子IL-6、IL-17、IFN-γ、TGF-β、IL-10参与泪腺内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41例泪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病理类型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诊治的141例泪腺区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组织病理结果。依据病理诊断分类,探讨泪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分类变量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纳入患者中,男50例,女91例。按病变性质分类,良性病变117例(83.0%),最常见的是IgG4相关泪腺炎55例(39.0%);恶性肿瘤24例(17.0%),最常见的是淋巴瘤10例。良性病变患者年龄([ 45.8±15.7)岁]小于恶性肿瘤([ 56.3±16.2) 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3, P=0.001)。按病变类型依次为炎性病变72例(51.1%),上皮性病变33例(23.4%),淋巴系统病变17例(12.1%)。比较泪腺上皮性病变、炎性病变、淋巴系统病变3组患者性别构成、临床表现(眼睑肿胀、眼球突出、运动障碍、视力下降)、影像学表现(双侧泪腺受累、眶骨质改变、鼻窦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在眼痛、眼外肌和三叉神经增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两相比显示,泪腺上皮性病变较泪腺炎性病变的女性患者比例少,出现眼睑肿胀、泪腺双侧受累、鼻窦炎的患者比例少(χ2=17.01,P<0.001;χ2=32.34,P<0.001;χ2=10.43,P=0.001; χ2=10.12,P=0.001),而有眼球突出、运动障碍和视力下降、骨质破坏的患者比例较高(χ2=18.71,P<0.001;χ2=7.64,P=0.006;χ2=7.32,P=0.012);泪腺上皮性病变患者与淋巴系统病变相比,前者出现眼睑肿胀、双侧泪腺受累的患者比例低,眼球突出的患者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P<0.001;χ2=6.38,P=0.012;χ2=10.14,P=0.001);泪腺炎性病变与淋巴系统病变性仅在泪腺双侧受累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3,P=0.001);淋巴系统病变与炎性及上皮性病变相比,其余各组间临床和影像学的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童泪腺占位性病变7例中未见上皮性病变。结论:泪腺占位性病变中最常见的是炎性病变,其次是上皮性病变;良性病变平均年龄小于恶性肿瘤;儿童泪腺病变类型分布与成人不同;泪腺炎性病变与上皮性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差异较大,相对容易鉴别。 相似文献
6.
泪腺肿瘤在眼眶病中构成比较大,患者发病年龄跨度大,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主要为眼球突出、鼻侧移位,眼球运动受限,泪腺区可扪及肿物等。了解泪腺肿瘤影像学特点有助于病情预后的判断及手术方案设计。本文对属于泪腺上皮性肿瘤的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癌、嗜酸性细胞癌、泪腺腺癌、泪腺上皮囊肿,以及属于非上皮性肿瘤的泪腺炎性假瘤、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泪腺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等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旨在为泪腺肿瘤的诊治提供帮助。(国际眼科纵览,2016,40:196-20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MRI对泪腺混合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行CT或MRI检查,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泪腺混合瘤17例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mo~10a,14例未复发,3例复发(18%),1例为外院术前未行CT或MRI检查。结论:CT,MRI对泪腺混合瘤具有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对手术入路选择、手术设计及术前准备也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对指导初次手术中连同包膜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减少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泪腺混合瘤术后复发和恶性变的原因。方法:对63例泪腺混合瘤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mo~10a。结果:51例术后无复发或恶性变;12例复发者中,有11例为多次手术者,均因术中对瘤体组织切除不完全所致。结论:泪腺混合瘤手术关键在于术中一次性切除连同包膜在内的完整瘤体,尽量避免多次手术及术前瘤体穿刺或活检等,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泪腺病变的CT表现,提高泪腺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20例23眼泪腺病变患者,比较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10例11眼泪腺炎性假瘤表现为泪腺增大,与周围结构如眼环分界不清,部分边缘锐利,其中1例伴有外直肌及上直肌增厚。1例1眼泪腺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表现为右侧泪腺体积增大,边界清楚。5例5眼泪腺混合瘤,主要表现为泪腺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2例4眼良性淋巴上皮性病变表现为对称性双侧泪腺弥漫性肿大,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2例2眼泪腺癌表现为眼眶外上方软组织肿块影,侵犯邻近组织结构并破坏眶壁骨质。结论根据CT表现特点,多数泪腺病变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和探讨不同疾病所致双侧泪腺肿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治疗的伴有双侧泪腺肿大的眼眶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不同眼眶疾病所表现的双侧泪腺肿大进行临床和影像分析.结果 共收治82例双侧泪腺肿大病例,依患病率高低依次为泪腺炎性假瘤,甲状腺相关眼病,泪腺脱垂伴肿大,非霍奇金淋巴瘤,良性淋巴上皮性病变,泪腺结核,转移性泪腺恶性肿瘤和白血病,泪腺结节病.不同疾病所致的双侧泪腺肿大各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结论 导致双侧泪腺肿大的疾病主要为泪腺炎症性或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少数为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除甲状腺相关眼病具有特征性眼征和影像学特点较易诊断外,其它伴有双侧泪腺肿大的眼眶病需要根据病史、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前有关泪腺上皮性肿瘤的治疗研究,从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方面已取得一些成果:手术方法由标准的外侧开眶术改进为改良外侧开眶术;新兴的立体定向分割放疗、调强放疗、光子联合碳离子放疗、组织间近距离放疗和巩膜敷贴放疗效果明显;术前介入化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本文对其新近治疗方法、治疗理念及治疗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常的泪腺功能在干眼的发生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关于性激素对泪腺功能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性激素替代疗法被认为是干眼新的治疗方法。体内的其他激素,如来源于丘脑垂体轴的催乳素、促黑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及来源于其他内分泌腺的甲状腺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对于泪腺的生长、分化、组织结构和功能活动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体内的多种激素与泪液分泌的主要器官——泪腺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维生素A缺乏兔干眼症模型泪腺上皮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与组织损伤的关系。方法 制作 6只维生素A缺乏兔干眼症模型 ,采用原位末端标记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模型兔及 6只对照兔泪腺组织上皮细胞中的凋亡细胞及Fas、FasL、Bax和bcl 2等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干眼症模型兔泪腺上皮细胞凋亡数为每高倍视野 (18.17± 5 .33)个 ,对照兔为每高倍视野 (3.5 6± 1.18)个 ,P <0 .0 0 1。模型兔泪腺导管及腺泡上皮细胞中 ,Fas、FasL及Bax阳性表达的细胞数 [每 10 0 0个细胞(416 .33± 112 .0 9)个、(45 8.6 7± 12 0 .5 2 )个及 (32 8.74± 89.0 8)个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每10 0 0个细胞阳性数为 (98.83± 5 1.2 3)个、(12 6 .88± 5 4 .0 9)个及 (87.75± 4 3.33)个 ],P <0 .0 0 1,与凋亡细胞数呈正相关 (r =0 .86 ,0 .91,0 .88;P <0 .0 1)。bcl 2阳性表达的细胞数[每 10 0 0个细胞阳性数为 (113.37± 72 .4 5 )个 ],明显低于对照组 [每 10 0 0个细胞阳性数为 (396 .6 7± 98.73)个 ],P <0 .0 0 1,与凋亡细胞数呈负相关 (r =- 0 .73,P <0 .0 5 )。结论 维生素A缺乏兔泪腺组织中上皮细胞凋亡可能是导致腺体破坏进而功能丧失的原因之一 ;Fas、FasL及Bax增加及bcl 2的减少均与促进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泪腺炎患者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ol,E2)、睾酮(testosterone,T)、泌乳素(prolactin,PRL)水平的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与血清中γ-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变化的关系.方法 收集42例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确诊为泪腺炎的患者炎症期(炎症期组)与炎症缓解期(缓解期组)的血清,40例同年龄段于我院体检的正常人血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E2、T、PRL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γ-IFN、IL-4水平.结果 泪腺炎患者炎症期组血清E2、PRL水平分别为(64.12±35.92) ng·L-1和(17.63±8.59) μg·L-1,显著高于缓解期组的(43.16 ±26.57)ng·L-1和(10.30±5.59) μg·L-1及正常对照组的(41.92±21.68)ng·L-1和(9.08±2.61) μ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炎症期组与缓解期组血清T分别为(0.80±1.36) μg·L-1和(0.79±1.42) μg·L-1,与正常对照组的(1.76±2.49) μg·L-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炎症期组血清γ-IFN、IL-4水平分别为(353.12±108.36)ng·L-1和(1200.43±314.69)ng·L-1,显著高于缓解期组的(192.68±43.16)ng·L-1和(919.38±227.16)ng·L-1及正常对照组的(190.93±36.40)ng·L-1和(853.37±172.31)ng·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2与γ-IFN、IL-4水平呈正相关(均为P<0.05);T与γ-IFN、IL-4水平呈负相关(均为P<0.05);PRL与γ-IFN、IL-4水平呈正相关(均为P<0.05).女性患者炎症期组血清γ-IFN水平为(344.46±112.06)ng·L-1,高于男性的(292.98±71.27)ng·L-1(P<0.05),E2/T比值为665.36,明显高于男性的13.91(P <0.05).结论 泪腺炎患者血清中性激素E2、PRL的升高、T的降低及E2/T比例失调可能介导Th1、Th2细胞免疫通路的平衡紊乱从而致病.女性体内高水平的雌激素可能是导致女性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拟诊双眼泪腺脱垂疾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0-2015年拟诊双眼泪腺脱垂经北京同仁医院手术治疗与病理诊断的患者58例。方法回顾患者的病史、症状、眼眶CT、MRI影像学资料及组织病理学资料。主要指标组织病理学诊断及特征。结果 58例患者中双眼泪腺脱垂36例(62.06%),其他泪腺疾病22例(37.93%)。36例泪腺脱垂患者中病理改变为局灶性淋巴细胞浸润者25例(69.44%),泪腺无明显病理变化者11例(30.56%)。58例患者中局灶状淋巴细胞浸润者25例(43.10%),Mikulicz病18例(31.03%),泪腺炎型炎性假瘤3例(5.17%),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LT-EMZL)1例(1.72%),泪腺无明显病理变化者11例(18.96%)。结论双眼泪腺脱垂患者应与泪腺炎型炎性假瘤、早期Mikulicz病和泪腺MALT-EMZL鉴别。三分之二的双眼泪腺脱垂患者中泪腺发生不同程度的局灶性淋巴细胞浸润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泪腺导管囊肿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鉴别诊断、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眼科医院2003~2008年15例(15只眼)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泪腺导管囊肿患者.结果 所有患者均单眼发病,多以发现眼眶颞上方结膜下囊性肿物就诊,亦可伴眼部胀痛、异物感,眼球突出及移位,上脸下垂等,部分患者主诉情绪激动后肿物增大,可无眼部炎症、外伤及手术病史.B超及CT均显示囊性占位病变,少数可伴骨质受压变形或缺损.双层细胞构成囊壁为组织学诊断要点.结论 根据泪腺导管囊肿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可基本明确诊断,但与结膜上皮性囊肿等鉴别仍需组织病理学最终确诊.最佳治愈方法为完整切除囊肿.该病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别采用摘除泪腺法和泪腺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法诱导大鼠干眼症模型,通过对比两种干眼症模型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和细胞因子变化,探讨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方法:健康8周龄雄性Brown Norway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A组左眼为空白组,B组摘除大鼠左侧主泪腺,C组左侧泪腺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比较实验前1d,实验后3、7、14、28、42d的泪液分泌量(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的变化。42d观察结膜、角膜和泪腺组织病理学改变;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上皮生长因子(EGF)表达量进行检测。 结果:实验后第3d开始,B、C组均出现泪液分泌量持续性减少,与A组均有差异(P<0.05); 实验后第7d开始,B、C组均出现BUT持续性缩短以及角膜上皮染色明显增多,与A组比较有差异(P<0.05); 以上临床数据B、C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A组角膜上皮细胞形态正常,B组及C组角膜上皮均存在不同程度表层细胞丝状分离,结膜杯状细胞数目明显减少,C组泪腺组织明显萎缩。B、C组结膜和角膜组织的EGF、TNF-α和IL-6表达量均显著增高,与A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B、C组间EGF和TNF-α的表达均无差异(P>0.05); 与C组比较,B组中IL-6的表达量更高(P<0.05)。 结论:摘除泪腺和泪腺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均可以构建稳定的水液缺乏型大鼠干眼模型,建议根据实验设计及实验目的去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泪腺部位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特性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临床观察26例泪腺肿物的大体及光镜组织学特点,结合临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泪腺多形性瘤13例,假性肿瘤7例,腺样囊性癌2例,恶性混合瘤2例。结论泪腺肿瘤中恶性变者占一定比例,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研究9种单克隆抗体在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中的表达,探讨其免疫病理本质及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使用CD4、CD8、CD21、CD34、CD45、CD68、IgG、IgG4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这9种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对25例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21)、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4、CD8和CD45)、黏附分子CD34及IgG在25例样本中均呈阳性表达,巨噬细胞表面抗原CD68、增殖细胞核抗原和IgG4这3种分子在25例样本中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表达,表达率分别为12%、8%和80%.结论 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是一种主要以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激活为主要病理免疫基础的疾病,绝大多数属于IgG4相关性疾病的范畴,同时有发生恶变的潜能,临床治疗后的密切随访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泪腺原发性上皮性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总结17例泪腺原发性上皮性肿瘤病例。结果良性肿瘤以泪腺良性混合瘤为主,恶性肿瘤以泪腺腺样囊性癌为主。结论在肿瘤性质的诊断中,CT及B超具有重要作用;术中快速冻结切片是术中鉴别肿瘤性质的可靠方法;病理检查决定最终诊断。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