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的临床特征及眼底血管造影表现。 方法 回顾分析12例PCV患者12只眼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其5例5只眼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资料。 结果 12只眼均可见深层和(或)浅层出血,黄色脂质渗出。其中6只眼病变处见橘红色病灶,2只眼伴视网膜前出血。FFA检查,静脉期6只眼橘红色病灶内点状荧光,4只眼病变处可见脉络膜血管网。晚期均见息肉状强荧光点荧光素渗漏,2只视网膜前出血眼晚期未见荧光素渗漏。ICGA检查,12只眼晚期见强度不等、簇状或孤立的息肉状扩张灶,4只眼显示明显的脉络膜血管网。OCT检查,4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窿状隆起,1只眼无改变。 结论 PCV眼底多见黄斑区出血性和(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D)和(或)神经上皮脱离,黄色脂质渗出。FFA及ICGA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膨大息肉状扩张灶。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10-31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与湿性老年黄斑变性(AMD)临床特征的区别与联系,以指导临床。方法回顾分析已确诊的PCV及湿性AMD的眼底彩照,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PCV15例,年龄48-70岁,平均62.3岁;湿性AMD38例,年龄50-80岁,平均65.8岁。PCV患者眼底视网膜出血、脂质渗出、桔红色结节样病灶分别为11只眼(73.3%)、6只眼(40%)、4只眼(26.7%);AMD患者45只眼中视网膜出血、脂质渗出、青灰色病灶、瘢痕形成分别为25只眼(55.6%)、18只眼(40.0%)、20只眼(44.4%)、3只眼(6.77%)。FFA显示PCV患眼脉络膜息肉状结构、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PED)、浆液性PED分别为1只眼(6.7%)、7只眼(46.7%)、2只眼(13.3%),ICGA均可见息肉状扩张病灶(100%);FFA显示AMD患眼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PED分别为5只眼(11.1%)、14只眼(31.1%),ICGA显示CNV23只眼(51.1%),均未见息肉状结构。PCV的OCT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内层呈穹窿状向视网膜神经上皮隆起,其下见结节状改变;AMD则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呈局部梭形或不规则强反射带。结论PCV与湿性AMD不尽相同,可能是AMD的另一种特殊类型,治疗可能应有所不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 ypio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6例PCV患者7只眼的临床资料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检查资料。 结果 PCV患者早期眼底仅可见橘红色病变,随病情进展出现出血 、渗出、水肿、浆液性和(或)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脱离,病程长者可出现视网膜、脉络膜萎缩。FFA检查1只眼病变处脉络膜血管网扩张,6只眼见密度不均的斑点状强荧光,造影过程中荧光渗漏,晚期呈强度不均的强荧光片;ICGA检查5只眼早期显示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末端扩张呈息肉状,晚期脉络膜血管结构不清,息肉状扩张仍然可辨,7只眼均有形态独特的孤立或簇状分布的息肉状强荧光点,晚期仍有染料存留。 结论 PCV患者眼底可见橘红色病变及出血、渗出和RPE脱离,FFA及ICG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端息肉状扩张。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4.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polypoidalchoroidalvasculopathy ,PCV )的光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 ,OCT)图像特征。方法 :对比分析常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 ,FFA )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 ,ICGA)检查确诊的PCV患者 9例 9眼 (PCV组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exudativeage -relatedmaclarde generation ,AMD)引起的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retinalpigmentepithelialdetachments ,RPED) 11例 11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exudativechoroidoretinopathy ,CEC)引起RPED 2例 2眼 (浆液性RPED组 )的OCT检查图像资料 ,观察PCV患眼视网膜下结节样病灶特征、RPED隆起高度和基底宽度的相关性。结果 :PCV眼OCT图像表现为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隆状隆起 ,表面不规则 ,边缘陡峭。其下或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pigmentepithelial ,RPE)光带水平可见结节样改变。 3眼有RPED ,5眼RPED合并神经上皮脱离。RPE隆起高度和基底宽度比率 :PCV组 (0 14 5 1± 0 0 40 0 )较浆液性RPED组 (0 0 876± 0 0 3 2 5 )高 (t =-3 3 2 4,P =0 0 0 4) ,高度和基底宽度呈线形关系 ,且PCV组直线较浆液性PED组  相似文献   

5.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眼底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中国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眼底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方法 分析经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的PCV患者42例48只患眼的眼底图像资料。 结果 PCV患眼眼底最常见表现为斑片状视网膜下出血,占72.9%;其次是黄白色渗出,占27.1%;仅14.6%的患眼于后极部可见特征性的视网膜下结节样橘红色病灶;54.2%的患眼有出血性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 PED)。75.0%的患眼显示有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25.0%的患眼见多个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而无明显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与之相连。62.5%的息肉状病灶位于黄斑区;12.5%的息肉状病灶在血管弓区;6.3%的息肉状病灶位于视盘旁区;18.8%的息肉状病灶在上述2个部位同时存在。 结论 中国人PCV患眼眼底最常见表现为视网膜下出血,大部分患眼存 在PED。PCV好发部位为斑区及血管弓区,大部分患眼ICGA可见特征性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6.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 lopathy,PCV)的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2年10月临床诊断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性疾病的71例连续病例的142只眼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及其中9例9只眼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 phy, OCT)检查的临床资料。 结果 11例11只眼诊断为PCV,分别占本组 CNV患者71例142只眼的15.49%和7.75%。全部为单眼发病,其中男性7例,占63.6%,女性4例,占36.4%。年龄32 ~75岁,平均年龄62.3岁。检眼镜检查8只眼可见出血性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s,RPED),6只眼在黄斑区见结节样隆起病灶,9只眼视网膜下有出血,8只眼见脂质沉着。FFA检查显示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样结构7只眼,早期呈边界清楚的强荧光,进行性渗漏,新生血管末梢膨大处出现点状强荧光。出血性RPED 4只眼,出血性同时有浆液性RPED 4只眼。ICGA检查11只眼均可见伞样或树枝样异常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网,以及血管网末梢多个息肉样膨大,与检眼镜眼底检查所见的结节样病变部位吻合。8只眼脉络膜血管网中心见滋养血管。OCT检查6只眼显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穹隆状隆起,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光带可见结节样改变。3只眼见单纯RPED,5只眼见RPED合并神经上皮脱离。10只眼病变部位位于黄斑区,占90.9%,1只眼病变位于视盘颞侧,占9.1%。 结论 PCV好发于老年男性患者,单眼发病为主。多在黄斑区出现出血性或浆液性RPED及脂质沉着,ICGA可见特征性的伞样或树枝样异常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息肉样膨大病灶。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7.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近红外线成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眼底近红外线(near infrared,NIR)成像的特点。方法对26例(28眼)CSC患者应用Kowa眼底照相机进行眼底照相、新型海德堡造影系统HRA2进行NIR成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眼底照相:20眼急性CSC表现为黄斑区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2眼伴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ed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8眼慢性迁延性CSC表现为黄斑区色素脱失。FFA检查显示:20眼急性CSC均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渗漏;慢性迁延性CSC FFA早期表现为斑驳样透见荧光,晚期可见荧光素缓慢渗漏。ICGA检查:早期20眼可见区域性脉络膜血管充盈迟缓;ICGA中期可见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高,呈强荧光;18眼ICGA揭示的病灶要比FFA多。PED在FFA和ICGA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盘状强荧光。NIR检查:神经上皮层脱离区表现为椭圆形暗区,边界清晰或模糊;PED在NIR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暗区;RPE损害在NIR表现为灰白色区域。结论红外线成像技术为CSC的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但有关CSC NIR像的特征尚需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50岁以上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的眼底改变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0月至2004年8月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PED的31例(34只眼)50岁以上连续性病例,眼底改变的特征,患者均进行眼底彩色照相、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 结果 31例34只PED患眼中,FFA显示浆液性PED18只眼,占52.9%,血液性PED8只眼,占23.5%,浆液血液性PED 8只眼,占23.5%。ICGA结果显示,12只眼(35.3%)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7只眼(50.0%)伴发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只眼(2.9%)同时伴发CNV及PCV,4只眼(11.8%)不伴有脉络膜血管性病变。 结论 50岁以上患者PED可发生于CNV、PCV及无脉络膜血管性病变患眼,其中PCV患眼最常见。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224-227)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45岁以上患者发生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的疾病类型,探讨疾病诊断必要的辅助检查方法.方法 对年龄在45岁以上,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结合光相十断层扫描(OCT)确诊为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患者46例49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合 FFA、ICGA和OCT检查做出诊断.结果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31例34只眼,占所有患者的69.4%.其中,9例12只眼呈典型CSC表现,占CSC患者的35.3%;22例22只眼为慢性CSC,占CSC患者的64.7%.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12例12只眼,占所有患者的24.5%.其中隐匿型9例,占AMD患者的75%;轻微经典型2例,占16.7%;经典型1例,占8.3%.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3例3只眼,占6.1%.结论 45岁以上患者发生单纯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病因复杂,ICGA检查对慢性CSC、隐匿型CNV和PCV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OCT)对45岁以上的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的眼底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双目间接检眼镜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cin angiogmphy,FFA)包含的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的患者51例,应用TOPCON 3DOCT-1000+COLOR对其进行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i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OCT)检查,必要时结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进行分析.结果 51例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的OCT结果显示如下:(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27例(占52.9%);(2)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12例(占23.5%);(3)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5例(占9.8%);(4)色素上皮失代偿(REPD),7例(占13.7%).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定位和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形态观察应结合ICGA.结论 3D-OCT快捷地从三维空间进行断层扫描,能发现45岁以上的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所包含的眼底病变,有利于对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华中地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PCV的362例患者403只眼纳入研究.回顾分析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临床特征.结果362例患者中,男性249例,占68.8%;女性113例,占31.2%.年龄45~91岁,平均年龄(64.81±9.31)岁.双眼发病41例,占11.3%;单眼发病321例,占88.7%.BCVA手动~1.2.403只眼中,眼底可见典型橘红色病灶162只眼,占40.2%;黄白色渗出185只眼,占45.9%;面积较大的不同程度视网膜下出血268只眼,占66.5%;玻璃膜疣23只眼,占5.7%;色素增生20只眼,占5.0%;纤维血管性瘢痕96只眼,占23.8%.PCV病灶位于黄斑区386只眼,占95.8%;位于视盘周53只眼,占13.2%;PCV病灶呈多灶性67只眼,占16.6%.病灶呈囊袋样荧光积存304只眼,占75.4%;脉络膜异常血管网152只眼,占37.7%.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 200只眼,占49.6%;浆液性PED 96只眼,占23.8%;同时存在出血性及浆液性PED 25只眼,占6.2%.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囊样暗腔56只眼,占13.9%;视网膜色素上皮与Bruch膜层分离,出现“双层征”109只眼,占27.0%.RPE层下穹窿状隆起274只眼,占68.0%;神经上皮层脱离151只眼,占37.6%.结论 华中地区PCV患者单眼发病率、男性患病率较高;病灶绝大多数位于黄斑区,眼底多可见视网膜下出血、息肉样病灶及脉络膜异常血管网,出血性PED比例较浆液性PED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同步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62例患者(75只眼)进行眼底彩色照相、FFA 和ICGA同步检查,对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病灶其形态及特征做以对比分析.结果 FFA图像显示:PCV75只眼中斑块样视网膜下出血48只眼,占64.0%;伴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D)脱离12只眼,占16.0%;出血性RPED8只眼,占10.7%;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样结节7只眼,占9.4%,早期即出现荧光素渗漏并逐渐增强,CNV末端膨大处出现点状高荧光.ICGA图像显示:75只患眼中72只眼呈"蘑菇"状或"树枝"状异常扩张,其血管网末端多个息肉样膨大与彩色照相所见的结节样病变部位吻合.结论 FFA和ICGA同步检查,不但对PCV患者病灶其形态及特征作出对比分析,ICGA检查还能提高PCV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的检出率,同时提高PCV患者激光光凝的可能性,而FFA对评估PCV 视网膜下出血及出血性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状结节则均有较好的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on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and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in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 and sync examine of its image features and clinical meaning. Methods Sixty-two patients (75 eyes) applied fundus camera, FFA and ICGA synchronous examination, do comparison analysis in macular sub-retinal hemorrhage shape and area. Results FFA image in 75 PCV patients showed 48 eyes (64.0%) with plaque sub-retinal hemorrhage, 12 eyes (16.0%) accompanied with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s (RPED), 8 eyes (10.7%) with bleeding RPED, 7 eyes (9.4%) with choroid blood vessel net and polypoidal node of early stage flouresence leakage. ICGA showed that 75 eyes had abnormal choroid blood vessel net extension, 72 with "mushroom" shape or "tree-branch" shape with more polypoidal enlarge in the end which was the same as seen under ophthalmoscope. Conclusions It proves that FFA and ICGA synchronous examination, not only can be used for PCV patients' tissue shape and area comparison analysis, but also improves the finding rate of the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 in PCV, increases the feasibility of photocoagulation to PCV. FFA gives good result to evaluate PCV sub-retinal hemorrhag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表现的异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渗出型AMD患者123例137只眼及PCV患者42例48只眼的眼底彩色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 结果 137只渗出型AMD患眼中,FFA显示16只眼为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占11.7%;隐匿型CNV121只眼,占88.3%。隐匿型CNV患眼中,42只眼ICGA检查可见“热点状”(hot spots)荧光,占34.7%;74只眼表现为后期斑状强荧光,占61.2%;2只眼CNV与PCV共存 ,占1.7%。48只PCV眼中,7只眼的眼底彩色像可见特有的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占14.6%; 2只眼FFA即显示出分 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状病灶,占4.2%; 36只眼ICGA显示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占75.0%;12只眼ICGA显示多个息肉状扩张灶而未见伴有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占25.0%。息肉状病灶呈葡萄串样外观者16只眼,占33.3%;,呈多个孤立并存者32只眼,占66.7%。造影后期部分息肉状病灶染料渗漏或染色,部分呈息肉状病灶中心为弱荧光,周围环状染色的“冲刷现象”。 结论 渗出型AMD与PCV不同的ICGA表现及PCV眼底特征性的视网膜下橘红色结节样病灶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07-309)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50岁以上患者黄斑区视网膜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FED)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6月至2007年8月50岁以上患者出现黄斑区浆液性PED的37例(50只眼)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经黄斑区OCT检测,观察其图像特征,并结合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部分病例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本文所选病例的OCT特征,将50岁以上患者出现黄斑区浆液性PED脱离分为3种:单纯性PED者14只眼(28%),玻璃膜疣样PED者26只眼(52%),合并神经上皮层脱离的PED者10只眼(20%).单纯性PED见于部分萎缩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9只眼(18%)、特发性浆液性PED者5只眼(10%);玻璃膜疣样PED见于部分黄斑玻璃膜疣样病变26只眼(52%);合并神经上皮层脱离的FED见于部分复发性/迁延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6只眼(12%)、视网膜下血管病变病例4只眼(8%).结论 50岁以上患者发生黄斑区浆液性PED可能是早期和基础性的老年性改变,其进一步的变化将导致脉络膜和视网膜的损害.OCT能够发现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浆液性PED,清晰地显示PED形态,准确地测量PED范围,简化随访过程,有利于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中分支血管网(BVN)的影像特征。方法 初诊为PCV且未经治疗的80例患者9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8例,女性22例;年龄49~85岁,平均年龄61.4岁。所有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FFA检查显示的荧光逐渐增强的视网膜下边界清楚的欠均质强荧光斑视为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PED);ICGA检查显示的晚期呈苔藓样边界清楚的强荧光斑视为晚期苔藓样强荧光斑;OCT检查显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光带与Bruch膜光带较大范围的浅脱离视为双层征。结果 90只眼中,伴有BVN者76只眼,占84.4%。眼底检查发现,橘红色病灶中含有与BVN对应的分支状成分18只眼,占所有患眼的20.0%,占伴有BVN患眼的23.7%。FFA检查发现,伴有BVN的76只眼中,早期可透见部分或全部BVN者56只眼,占73.7%;BVN造影全程仅显示为对应的分支状透见荧光3只眼,占3.9%;表现为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73只眼,占96.1%,其中表现为纤维血管性PED者21只眼,占伴有BVN患眼的27.6%。ICGA检查发现,伴有BVN的76只眼,其BVN显影均早于息肉样病灶,息肉样病灶位于BVN末端62只眼,占81.6%;晚期显示与BVN对应的苔藓样强荧光斑69只眼,占90.8%。苔藓样强荧光斑范围均等于或大于ICGA早期显示的BVN和息肉样病灶范围。OCT检查发现,伴有BVN的76只眼中,可见双层征72只眼,占94.7%。其中,双层征脱离腔内存在与ICGA影像中息肉样病灶对应的管腔样结构15只眼,占20.8%;双层征脱离腔内的中等反射填充不均匀,夹杂点状和线状强反射65只眼,占90.3%;双层征底部存在与ICGA影像中的BVN起点对应的短段弱反射和Bruch膜缺口2只眼,占2.8%;双层征范围与ICGA晚期显示的苔藓样强荧光斑范围吻合63只眼,占87.5%。结论 PCV中BVN眼底可表现为视网膜下的橘红色分支;FFA大多表现为早期可透见其分支行径但全程显示为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GA晚期大多表现为苔藓样强荧光斑;OCT主要表现为双层征且大部分与苔藓样强荧光斑范围吻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黄斑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在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中的不同渗漏亚型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ICGA确诊为PCV的137例144只患眼进行ICGA渗漏状态的分型及各型临床特点的分析.结果 在144只PCV患眼的ICGA中,110只眼出现晚期染料渗漏(渗漏型,76%).渗漏型又可分为三个亚型:息肉灶渗漏型(47只眼,42.7%)、异常分支状脉络膜血管渗漏型(14只眼,12.7%)和混合渗漏型(49只眼,44.5%).其他34只眼显示出晚期病灶的消退和(或)呈冲刷现象(消退型,24%).在渗漏型中,色素上皮脱离(PED)、最佳矫正视力(BCVA)<0.1及陈旧性视网膜下出血的比例分别为56.4%(62只眼),19.1%(21只眼)和4.6%(5只眼);消退型相应比例分别为8.8%(3只眼)、50%(17只眼)和38.2%(13只眼)(P<0.001),同时消退型的病程显著长于渗漏型(P<0.001).结论 在ICGA中可以观察PCV病灶的晚期渗漏及消退现象,其中以渗漏型居多.混合性渗漏是渗漏型中最常见的亚型.渗漏型多表现PED,较好的BCVA以及较短的病程,而消退型则更易表现视网膜下陈旧性出血、较差的BCVA以及较长的病程.这可能提示前者为活动性病灶或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而后者则为静止性病灶或处于疾病的晚期阶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活动性眼弓形虫病(OT)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同步检查图像特征。方法 除临床检查外,对21例33眼活动性眼OT患者行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检查及血清抗体(单疱病毒、巨细胞病毒及抗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 初诊5例为后部葡萄膜炎,16例为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但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22眼见黄斑区瘢痕样改变,15眼瘢痕周围可见小片状出血。19眼FFA和ICGA均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结论 可致盲的活动性眼弓形虫病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眼弓形虫感染可能是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病因之一,免疫因素可能参与了其发病过程;FFA和ICGA同步检查可增加CNV的检出率,给激光治疗提供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特征。 方法 用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仪对70例CSC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与ICGA同步检查。 结果 79只眼FFA检查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渗漏。ICGA检查23只眼的脉络膜血管充盈迟缓;79只患眼有脉络膜血管扩张充血;78只眼的RPE渗漏处有脉络膜血管的通透性增高;27只对侧健眼有同样的改变;19只患眼和6只健眼有RPE脱离;21只眼有RPE的色素脱失、萎缩和/或带状萎缩。 结论 脉络膜血管异常是CSC的基本ICGA特征。(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4-16)  相似文献   

19.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观察国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 的眼底和血管造影特征。 方法 对9例PCV患者进行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 结果 9例患者均为单眼患病。7例患者具有脉络膜分支状血管网及血管末端息肉状膨大;2例患者血管网不明显,但息肉状膨大明显可见。7只眼伴有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脱离,其中4只眼可见血和血浆的分界线。眼底病变部位在黄斑部者8例,视盘旁者1例。 结论 国人PCV患者大部分有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网, 所有 病例均有血管末端扩张呈息肉样灶;病变部位以黄斑部为主,大多合并有出血性RPE脱离。(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69-33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影像检查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18例临床确诊的CSC患者的21只眼纳入观察.其中,男性12例14只眼,女性6例7只眼.年龄26~47岁,平均年龄(39.1±5.4)岁.急性CSC 9例11只眼,慢性CSC 7例7只眼,复发性CSC 2例3只眼.采集患眼的眼底彩色像以及眼底红外(IR)、自身荧光(FAF)、红外自身荧光(NIR-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的图像,对比观察其影像特征及各种影像特征的相互关系.结果 21只患眼的彩色眼底像均可见呈圆形的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在IR像中,21只眼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均呈弱反光区.其中,10只眼的弱反光区内夹杂斑驳状强反光斑点,与FFA检查所示渗漏部位一致.在FAF像中,15只眼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表现为弱荧光;6只眼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表现为较强荧光.其中,14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对应处或周边结构可见弱或强荧光,7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未见异常荧光.3只急性CSC患眼的FAF像上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下方大片散在的点状强荧光,这些点状强荧光在ICGA检查期间始终表现为弱荧光.在NIR-AF像中,15只眼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呈弱荧光;6只眼的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呈相对强荧光.其中,14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对应处呈强或弱或斑驳状荧光,7只眼的FFA检查所示渗漏灶未见异常荧光.在FFA检查时,21只眼均可见荧光渗漏.在药物注射1~5 min的ICGA像中,8只眼表现为区域性脉络膜充盈迟缓;13只眼表现为区域性脉络膜静脉扩张.FFA联合ICGA像中,6只眼在ICGA像中显示的病灶数比在FFA像中多;3只眼FFA检查未显示异常的部位在ICGA晚期像中可见明显的斑片状弱荧光.结论 CSC在IR、FAF及NIR-AF上有其特征性的眼底影像表现.FFA为CSC的主要检查方法,ICGA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脉络膜的损害;IR、FAF及NIR-AF对于渗漏灶的检出不如FFA及ICG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