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00mg,每日1次,观察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加用双嘧达莫片,比较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和6个月内脑梗死复发率.结果 两组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或双嘧达莫片治疗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但是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患者6个月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在降低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脑梗死复发率具有一定疗效,可以作为补充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36-1138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AR)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方法:将20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口服,观察组患者在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口服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75mg/d口服。比较两组患者4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发生率显著下降,以及6个月后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所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阿司匹林抵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AR和半AR发生率以及降低患者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栓心脉宁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及半抵抗患者共58例,测基础血小板聚集率后分为3组,第一组阿司匹林加倍为200mg/d,第二组口服血栓心脉宁4粒,3次/d,第三组继续口服阿司匹林100mg/d,同时加用血栓心脉宁4粒,3次/d,8周后复查血小板聚集率。结果:阿司匹林200mg组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较前下降,但未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单用血栓心脉宁干预后,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较前下降,亦未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阿司匹林100mg+血栓心脉宁干预后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较干预前亦均有下降,两者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阿司匹林联合血栓心脉宁可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改善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4.
张剑宇  刘冬柏  彭岚  刘定华 《广东医学》2012,33(8):1175-1176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复方血栓通胶囊与阿司匹林对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43例明确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n=81)和联合应用组(n=78)。阿司匹林组: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联合应用组:复方血栓通胶囊1.5 g,3次/d口服;并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分析治疗2周后阿司匹林聚集率,使用2检验分析组间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阿司匹林组及联合应用组在同一诱导剂下均存在阿司匹林抵抗,联合应用组在花生四烯酸诱导下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二磷酸腺苷诱导下,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应用组抵抗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使用复方血栓通胶囊及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对改善缺血性卒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是否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影响。方法既往明确诊断冠心病并坚持口服氯吡格雷1个月以上、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入住我院心内科的患者67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口服。观察分别在用药前、服用后7天及30天时ADP诱导检测血小板聚集水平,评估复方丹参滴丸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 67例患者试验过程中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及泌尿道出血等出血并发症出现,治疗前后常规检查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前、治疗7天和治疗30天时以ADP作为诱导剂检测的血小板聚集水平分别为(8.9±3.7)Ω、(4.2±3.1)Ω和(4.3±2.8)Ω,药物干预前后血小板聚集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水平,是氯吡格雷抵抗治疗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到我院就诊的8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不同的用药方式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配合复方丹参滴丸,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DP、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以及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的ADP、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研究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经过数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经过数据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了对照组患者的尿酸指标高于研究组患者外,其他指标经过数据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够有效地降低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血小板聚集率,同时治疗后可以降低患者的尿酸水平,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广州医药》2012,43(2)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是否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影响.方法 既往明确诊断冠心痛并坚持口服氯吡格雷1个月以上、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入住我院心内科的患者67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口服.观察分别在用药前、服用后7天及30天时ADP诱导检测血小板聚集水平,评估复方丹参滴丸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 67例患者试验过程中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及泌尿道出血等出血并发症出现,治疗前后常规检查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前、治疗7天和治疗30天时以ADP作为诱导剂检测的血小板聚集水平分别为(8.9±3.7)Ω、(4.2±3.1)Ω和(4.3±2.8)Ω,药物干预前后血小板聚集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水平,是氯吡格雷抵抗治疗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银杏叶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将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筛出阿司匹林抵抗(AR)和阿司匹林半抵抗(ASR)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共服用4周。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银杏叶片2片,日三次口服。4周后进行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常规检测,评价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片可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充分重视,积极监测血小板聚集率,应用药物积极防治阿司匹林抵抗,避免或减少血栓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熊佳 《当代医学》2016,(28):143-144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血脂的影响。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丹参组、阿司匹林组和联合组,各29例,丹参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240 mg/次,3次/d,饭后服用;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100 mg/次,1次/d,睡前服用;联合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服用方法参照前2组;2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24 h动态心电图及LDL、HDL水平。结果(1)经治疗后,联合组、丹参组及阿司匹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62.1%、69.0%,联合组疗效最优(P<0.05);(2)经治疗后,联合组LDL、HDL水平显著优于其他2组(P<0.05),丹参组显著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复方丹参滴丸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疗效及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分别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 按1 999年WHO制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随机选择门诊IGT组患者63例,T2DM组患者68例.两组先同时服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3次/d,连用2个月,停药7d;然后两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均餐后顿服,连用2个月,停药7d;两组再均继续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在此基础上加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3次/d,连服2个月.每次用药2个月后均监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计算两组抗凝达标有效率.结果 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前后IGT组患者PT、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前后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后两组治疗前后PT、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IGT组抗凝达标有效率71.4%,T2DM组抗凝达标有效率为23.8%;联合用药后IGT组抗凝达标有效率为100%,T2DM组抗凝达标有效率为86.7%,抗凝达标有效率在两组不同用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复方丹参滴丸与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或单用复方丹参滴丸比较,在相同药物剂量下,联合用药效果叠加、不良反应减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326例病情稳定的心血管病患者,采用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即用0.5 mmol/L花生四烯酸使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用10μmol/L二磷酸腺苷使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即符合阿司匹林抵抗条件之一者。结果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4.9%(16/326),半抵抗发生率为27.6%(90/326)。与阿司匹林敏感(AS)者相比,AR的临床特征有:1)老年患者居多;2)女性患者居多;3)糖尿病患者居多;4)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无关;5) 较少见于吸烟者。结论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和国外报道相似,除老年、女性患者外,糖尿病也是阿司匹林抵抗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超 《吉林医学》2012,33(28):6111-6112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9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服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3次/d,疗程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T表现明显恢复,临床总有效率94%,心电图总有效率75%。复方丹参滴丸可明显降低血液黏滞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降低血液黏滞度疗效确切、安全、服用方便,可作为心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对24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两周后,分别使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为诱导剂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无论以ADP还是AA作为诱导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使29例阿司匹林非敏感患者中23例转为阿司匹林敏感(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R)。方法52例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7 d后,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AR):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阿司匹林半抵抗(ASR):满足上述条件之一者。服药前血小板的活化水平采用流式方法检测ADP(2μmol/L)诱导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及CD62P的表达。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间临床特征、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差异。结果52例患者中AR的发生率为5.8%,(resis-tance,)ASR发生率为30.8%;与阿司匹林敏感(AS)组相比,AR的临床特征:低高密度脂蛋白患者居多;高甘油三酯患者居多。结论在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AR的发生率为5.8%,合并脂代谢异常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AR或ASR。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单用或与氯吡格雷不同剂量联合治疗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2月我院年龄>75岁ACS住院患者9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阿司匹林100 mg/d与氯吡格雷75 mg/d联合治疗组(A组)、阿司匹林100mg/d与氯吡格雷50mg联用治疗组(B组)及单用阿司匹林100mg/d治疗组C组,为期1周的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用药后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用药前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值的变化组间无差异,,A组与B组用药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C组相比下降更明显。B、C两组均无明显出血症状,A组有4例皮肤出血事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ACS患者中,阿司匹林联用小剂量氯吡格雷同常规剂量联用对血小板聚集有相似的抑制效果,并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协同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8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脂水平、血小板聚集功能[包括血栓素B2水平(TXB2)、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可显著改善患者血脂水平(P0.05),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PAGM和TXB2水平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协同阿司匹林可显著改善血脂水平,降低PAGM、TXB2水平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方法:226例CHD合并2型DM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mg/d×7d后,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分析各组间临床特征、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差异。结果:226例患者中AR的发生率为5.31%,阿司匹林半抵抗的发生率为31.4%;与阿司匹林敏感组相比,AR的临床特征为高密度脂蛋白减低和高甘油三酯患者居多。结论:在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的CHD合并2型DM患者中AR的发生率为5.31%,合并脂代谢异常的DM患者易发生AR或阿司匹林半抵抗。  相似文献   

18.
拉米夫定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3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1次/d,同时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丸,3次/d;对照组单纯口服拉米夫定100mg,1次/d。于治疗第3个月、6个月及停药后3个月分别检测两组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HBV-DNA定量、ALT等并评价其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发现治疗3个月,6个月及停药3个月后HBeAg转阴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BV-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在治疗后6个月及停药后3个月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比单用拉米夫定效果更显著,两药合用有协同作用,且均为口服制剂,患者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阿司匹林抵抗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抵抗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α(GPⅠbα)基因VNTR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状况.方法 选择110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少7 d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阿司匹林半抵抗组10例,阿司匹林敏感组100例.另选择31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为诱导剂,在血小板聚集仪上测定3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采用PCR扩增及电泳技术进行VNTR多态性分型.结果 本组患者中阿司匹林半抵抗发生率为9.1%.VNTR基因多态性测定结果显示,CC基因型在阿司匹林半抵抗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01,P=0.0421),BB、BC、BD、CD、DD基因型分布与阿司匹林抵抗无相关性,但是BC、BD基因型在阿司匹林抵抗组中的分布有增高趋势.结论 VNTR中CC基因型的人群较少发生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20.
刘晓红  杜爱侠 《吉林医学》2014,(6):1189-1189
目的:研究分析复方丹参滴丸与阿司匹林在冠心病治疗中联合运用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进行复方丹参滴丸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比对照组(6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冠心病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