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骨髓单核细胞(BMMNCs)移植对心功能和非梗死区域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BMMNCs,并用4′,6-二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结扎大鼠前降支,建立AMI动物模型,分别于AMI后1 h(n=10)及1 w(n=10)梗死中央及周边局部注射BMMNCs(2×107个,0.2 ml),对照组(n=10)AMI后1 h局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MI后8 w心脏超声检测三组大鼠心脏功能,然后取材,进行非梗死区域心肌细胞凋亡TUNEL分析。结果AMI 1 w移植组左室收缩功能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其非梗死区域心肌细胞凋亡则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大鼠AMI 1 w后BMMNCs移植可以增加改善心梗后心功能,减少非梗死区域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缺氧预处理提高骨髓基质细胞促进血管新生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缺氧对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促进血管新生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BMSCs置于缺氧环境下培养24h后,研究其VEGF表达的变化。将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随机分为3组。未处理组在梗死后4w移植未经缺氧处理的BMSCs;缺氧组将经缺氧预处理的BMSCs注射到心肌梗死区;对照组仅注射无血清的培养液。在梗死后6w取各组标本观察梗死区及周围VEGF的表达和血管新生状况。结果 体外培养的BMSCs经缺氧预处理后VEGF的表达明显增加。缺氧组和未处理组梗死区及周围VEGF的表达和毛细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缺氧组VEGF的表达和毛细血管密度又较未处理组明显增加。结论 体外缺氧可诱导BMSCs高表达VEGF。BMSCs移植后促进梗死区及周围VEGF的表达,对血管新生有积极作用。移植前缺氧预处理使BMSCs促进缺血心肌组织表达更多的VEGF从而提高其促进血管新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冠心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尽管随着药物治疗、介入技术和外科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有所下降,然而成功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中,仍有超过30%的患者发生远期左室重构,引发心力衰竭。因此,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防治仍然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自2001年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心肌梗死以来,包括BOOST(2004,2006)、TOPCARE—AMI(2002,2004、  相似文献   

4.
人脐血干细胞移植促进心肌梗死大鼠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人脐血干细胞(hUCBSC)经静脉移植对心肌梗死(MI)大鼠血管新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生成素(Ang-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10只);②对照组(15只)制备MI模型成功后,经尾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0.5 ml;③移植组(15只)尾静脉注射hUCBSC 0.5 ml(含干细胞2×107/ml).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检查,并取心脏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抗Ⅶ因子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心肌毛细血管密度(MCD)的变化.同时用免疫组化和RT-PCT的方法检测VEGF、Ang-1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后4周时移植组心功能明显改善(P<0.01),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降低[(20.13±5.63)mmHg,(10.56±4.69)mmHg,P<0.01],而左室压力最大变化率明显增加[(4.25±2.01)mmHg/ms:(6.53±2.38)mmHg/ms,P<0.053;和[(3.83±2.69)mmHg/ms:(6.25±2.92)mmHg/ms,P<0.05];移植组MCD明显高于对照组[(4.2±0.5)个/HP:(2.1±0.3)个/HP,P<0.01];移植组VEGF和Ang-1及其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结论:hUCBSC经静脉移植通过促进VEGF和Ang-1表达而促进MI大鼠血管新生,从而改善MI大鼠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多次静脉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及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传至5代后,制备成终浓度为4×109个/L的悬液备用。将40只SD大鼠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10只):只静脉注射0.85%氯化钠溶液;②静脉移植组(15只):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后24h,从尾静脉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0.5ml(含2×109个/L)连续7d;③心外膜移植组(15只):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后1~3h,于梗死周边区(心肌颜色苍白区周边)分6点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每点50μl。5周后,观察3组的生存情况及心脏的结构功能。结果:心肌梗死对照组有3只大鼠死亡,其他组无死亡。与对照组相比,静脉移植组、心外膜移植组的左室结构与功能明显改善(P<0·05),静脉移植组与心外膜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大量扩增,异体输入无不良反应,静脉注射与直接心肌注射无明显差别,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后心肌梗死(MI)区血管内皮因子(VEGF)表达及血管新生作用。方法:成年Louis近交系大鼠,结扎前降支建立急性MI模型,将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到梗死区,2W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鉴定梗死区VEGF的表达及新生血管密度。结果:骨骼肌卫星细胞在梗死区增殖、分化良好,梗死区VEGF表达移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血管密度移植组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移植区卫星细胞可以分泌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形成,改善梗死区细胞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死后导致的心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的细胞学基础是正常心肌细胞的丧失,而代之以纤维瘢痕组织的修复。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心肌再生能力,因而显示出其治疗心肌梗死的巨大潜能。现综述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兴起、移植途径、作用机制、异体移植和免疫反应、细胞疗法和基因治疗相结合、临床实验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在心肌梗死的缺血心肌微环境中转化为心肌细胞并改善心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结扎兔左前降支 (LAD)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 ,骨穿抽取骨髓 ,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术后 2周进行心肌梗死瘢痕内移植 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对照组注射培养基。AMI术前、AMI术后 3d及移植后 4周做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 ,移植后 4周从右颈总动脉插管至左心室测左室压力变化 ,随后处死动物模型 ,取左室标本做冰冻切片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BrdU鉴定植入细胞并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以测量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细胞移植组左室切片中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即植入细胞 ,对照组未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Ⅷ因子阳性内皮细胞计数表明细胞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大于对照组 (P <0 0 5 )。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MSCs移植后 4周左室收缩末期直径 (LVESD)、舒张末期直径 (LVEDD)均小于对照组 (分别为P <0 0 1及P <0 0 5 ) ,小轴缩短率 (ΔD % )、射血分数 (EF)均大于对照组 (均P <0 0 1)。结论 兔缺血心肌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依赖组织微环境转化为心肌细胞修复梗死心肌 ,可能伴有移植区域新生血管形成 ,能显著改善心功能 ,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骨髓动员对急性心肌梗死再通模型中心功能改善作用,并比较两者的心肌及血管再生作用.方法将模型分为3组,对照组(7头),骨髓动员组(5头),细胞移植组(8头).心梗再通模型制作后,骨髓动员组予G-CSF静脉注射1天,皮下注射连续6天,细胞移植组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8×106经梗死相关冠脉注入.3周后观察以下指标1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及局部室壁运动.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不同区域血管计数,并观察增殖期内皮细胞数和新生心肌细胞数.结果(1)骨髓动员组和细胞移植组心功能及局部室壁运动均见明显改善.(2)细胞移植组在心梗周围区可见分散分布的BrdU标记移植细胞,骨髓动员组中未观察到处于增殖期的心肌细胞;细胞移植组和骨髓动员组均可见大量新生血管,但二者分布区域不同.结论骨髓动员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补充可收缩细胞而使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二者对不同区域的血管再生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于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后在体内的分布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心肌梗死后1周将标记的MSCs注射到大鼠舌下静脉内,在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取心、肝、脾、肺、肾脏器,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布。通过心脏超声复查移植后3周、6周心功能改变情况。结果 MSCs 经静脉注射后各脏器的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改变。移植细胞在早期主要分布在正常心肌组织内,1周后主要分布在梗死及交界区内,正常心肌组织内很少见细胞存留。细胞移植后3周、6周实验组左心室没有进一步扩大,心功能没有进一步恶化。结论 静脉注射移植MSCs后细胞可以分布到重要组织器官内,并不影响其组织结构;移植细胞有向梗死心肌组织内迁移的趋势,能明显延缓左心室重构而导致的心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11.
张瑞成  董念国  侯剑峰  法宪恩 《心脏杂志》2007,19(4):388-390,398
目的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mononuclear cells,BM-MNCs)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AMI模型,将制备的BM-MNCs悬液和培养液分别经心外膜下植入实验组和对照组梗死心肌周围。移植术后4周末,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及Bcl-2、Fas、FasL蛋白在心肌细胞中表达水平,并观察梗死区心肌内移植BM-MNCs及其周边区组织形态学特点。结果移植后4周末,实验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Bcl-2蛋白吸光值显著升高(P<0.05),Fas、FasL蛋白吸光值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心肌梗死区内有BrdU标记阳性的BM-MNCs存活。结论同种异体大鼠BM-MNCs移植可调节Bcl-2、Fas、FasL蛋白表达,抑制AMI后心肌细胞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otch1信号通路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促进脑缺血区血管新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MSCs,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将试验分为正常组、脑缺血后MSCs移植组、脑缺血后MSCs移植+rh NF-κB组、脑缺血对照组。脑组织冰冻切片行Ⅷ因子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检测各试验组MSCs移植1、4、7、14 d后缺血皮质区微血管数量。Western印迹检测各试验组MSCs移植1、4、7、14 d后缺血皮质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Notch1、Hes1蛋白表达。结果缺血对照组、MSCs移植组和MSCs移植+rh NF-κB组在各时间点微血管数量及VEGF165、Notch1、Hes1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从第14天起开始下降,3组的微血管数量及VEGF165、Notch1、Hes1蛋白表达依次上升,差异显著(P<0.01)。结论 MSCs移植可促进缺血区新生血管的形成,并可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促进缺血皮质区VEGF165的表达,从而促进缺血区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骨髓单核细胞(BMMNCs)移植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BMMNCs,并用4',6-二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结扎大鼠前降支,建立AMI动物模型,分别于AMI后1 h(n=10)及1 w(n=10)梗死中央及周边局部注射BMMNCs(2×107个,0.2 ml),对照组(n=10)AMI后1 h局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MI后8 w心脏超声检测3组大鼠心脏功能,然后取材,进行荧光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AMI 1 w移植组左室收缩功能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荧光检查结果显示所有切片中均未发现DAPI标记的细胞;HE染色血管计数结果显示AMI 1 w移植组梗死局部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其非缺血区域心肌细胞调亡则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 大鼠AMI 1 w后BMMNCs移植可以增加梗死局部血管新生,改善心梗后心功能,减少非缺血区域心肌细胞凋亡,其心功能改善及血管新生与BMMNCs的横向转化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急性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后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 /再灌注模型 (MCAO/R) ,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G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 ,观察不同时间大鼠的神经病学评分。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动物模型脑缺血区病理改变、CD34 阳性细胞 ,应用 5 溴脱氧尿核苷 (Brdu)标记新生血管。结果 手术动员组大鼠脑缺血 /再灌注后脑局部缺血组织缺血坏死渐进加重 ,缺血 /再灌注 2 4h ,有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48h ,脑组织缺血坏死区可见CD34 阳性细胞 ,并可见新生毛细血管 (Brdu染色阳性 )生成 ;72h后 ,新生毛细血管数目更明显多于手术非动员组。结论 应用G 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MCAO/R大鼠 ,可以促进微血管的新生  相似文献   

15.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尽管目前已成功应用许多措施防止或减少心肌梗死发生 ,然而对于梗死区域的坏死心肌或无功能心肌 ,现有的内外科治疗手段却是很有限的。最近研究应用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取代受损心肌细胞并建立新的血管来供应血运。目前 ,用于尝试治疗心肌梗死的干细胞包括 :骨髓干细胞[1] ,骨骼肌干细胞[2 ] 和胚胎干细胞[3] 。其中骨髓干细胞的应用显示了特有的优势。首先 ,某些骨髓干细胞 (bonemarrowstemcell,BMCs)为多潜能细胞 (multipotent) ,具有分化成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潜能 ;其次 ,骨髓干细胞容易从自体采集 ,避免了胚胎干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冠脉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n=12)和培养液对照组(n=12)。从兔股骨抽取骨髓,体外培养MSCs。通过结扎左冠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冠脉结扎后7d,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直接经冠脉注入MSCs和培养液。于心肌梗死前、细胞移植前、细胞移植后1、2和4周对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移植后4周处死动物,进行BrdU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后2周,MSCs移植组在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收缩末直径(LVESD)方面与移植前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移植4周后,LVEF、LVESD和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在MSCs移植组与移植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免疫组化检测发现,MSCs移植组BrdU染色阳性,血管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经冠脉移植的MSCs可在梗死区心肌内存活并逐渐分化成心肌样细胞,促进毛细血管生成,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进行兔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对兔心肌梗死疗效的影响。方法: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的新西兰兔56只,随机分为4个组别,每个组别再分为细胞移植治疗组(8只)和对照组(6只)。分别于心肌梗死后1、2、3、4周将自体BMSCs或无血清培养基直接注射至心肌梗死区。观察4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继之处死动物取左室壁移植部位行病理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肌钙蛋白T(cTnT)和溴脱氧尿核苷(Brdu)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并通过Ⅷ因子阳性内皮细胞计算毛细血管密度。结果:细胞移植组,左室移植部切片见BrdU染色阳性及cTnT染色阳性细胞,而对照组未见BrdU染色阳性及cTnT染色阳性细胞。细胞移植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径缩短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小于对照组(P<0.01);经Ⅷ因子阳性内皮细胞计算,细胞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大于对照组。以上各指标均以2周、3周移植组改善最为明显。结论:移植细胞可在心肌梗死区分化成心肌细胞,并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生成,显著改善心功能。以心肌梗死后2~3周进行自体BMSCs移植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横向比较乳鼠心肌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MI)的疗效,确定更优异的移植细胞。方法以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MI模型,分离培养乳鼠心肌细胞、BMMNCs、BMMSCs,体外进行DAPI标记后,直视下分别植入急性MI 1周后的大鼠MI中心及边缘区,移植的细胞数为2×106/只。移植后4周,进行后心功能检测,并处死动物以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移植细胞的分化及血管新生。结果LSD法检测显示,大鼠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BMMSCs移植组为(61.00±2.21)%、乳鼠心肌细胞移植组为(58.74±2.21)%、BMMNCs移植组为(59.87±3.05)%较对照组[为(55.45±3.05)%]大鼠的心功能均有显著提高(P值依次为<0.05、<0.05、<0.01)其中BMMSCs组优于其他处理组,BMMSCs能表达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促进血管新生,但未见其表达心肌细胞的特异抗原。结论在分别以乳鼠心肌细胞、BMMNCs和BMMSCs移植治疗大鼠的急性MI的比较中,BMMSCs对心功能的保护效果最显著,保护机制与其血管新生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分为冠脉内移植BM—MNCs组(n=6)及冠脉对照组(n=5),移植细胞数2×10^8。移植后4周观察心功能变化及冠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冠脉内BM—MNCs移植后4周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65.84±4.94)%]及短轴缩短率[FS:(43.21±5.49)%]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47.21±6.32)%,FS:(27.31±4.07)%](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LVDEP:(7.94±4.57)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22.56±5.97)mmHg](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27.27±2.38)mm]低于对照组[(37.82±6.96)mm](P〈0.05);移植组冠脉侧支循环形成较对照组明显;移植后1周血清bFGF及VE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术前水平(P〈0.01)。结论经冠脉移植BM—MNCs有助于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有助于减轻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经冠状动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最佳时间窗。方法:结扎小型猪冠状动脉前降支90 min 再灌注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分为2小时移植组、2小时对照组、1周移植组和1周对照组,每组7只。移植组在结扎后2小时和1周经冠状动脉移植(8~10)×10~7个 PKH26标记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注射等体积培养基结扎后6周检测心功能变化并行了病理检查。结果:两个移植组在心肌梗死区均可找到移植细胞,其Ⅷ因子和 desmin 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示:结扎后6周较结扎后90分钟相比.2小时移植组的左心室压力最大下降速度和心排量显著升高(P<0.05);1周移植组的左心室舒张未压和心排量显著改善(P<0.05)。超声心动图指标显示结扎后6周时2小时移植组的每搏排血量和心排量显著高于2小时对照组(P<0.05);1周移植绀结扎后6周-结扎前射血分数的差值明显高于1周对照组 (P<0.05)。两移植组结扎后6周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 均>0.05)。1周移植组梗死区的小血管数量明显高于2 小时移植组(P<0.01)。结论:在结扎后2小时和1周时经冠状动脉移植的骨髓细胞均能定植于心肌梗死区,并可向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有改善心功能的潜能。在结扎后1周移植能更有效地促进小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