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形态学与免疫组化的抗体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最佳诊断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10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患者,均给予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107例患者中,病灶在胃部59例,在小肠13例,肠系膜13例,结肠124,直肠10例;恶性40例,潜在性恶性31例,良性36例。胃肠道间质肿瘤较常见于50-70岁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多属潜在恶性或者恶性,其组织学形态具有特殊性,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在诊断方面具有显著作用,CD117、CD34在诊断胃肠道是否存在间质瘤方面存在特异性,但不能作为判别良恶性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69例GIST作了临床病理学的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69例GIST中,良性9例(13.0%),交界性25例(36.2%),恶性35例(50.8%);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为主的有46例,伴上皮样细胞的有19例,单纯由上皮样细胞组成的有4例。免疫组织化学特征:65例(94.2%)CD117(C-kit)胞质强阳性,58例(84.1%)CD34阳性,16例(23.2%)S-100蛋白呈局灶或散在阳性;14例(20.3%)SMA呈局灶阳性,仅3例(4.3%)desmin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恶性发生率较高(50.8%),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 恶性直径为(8.53±2.81)cm,交界性直径为(4.46±1.41)cm,良性肿瘤直径为(2.16±1.52)cm,差异显著(P<0.05),CD117、CD34、SMA、S-100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CD117、CD34、SMA、S-100对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重要诊断作用,但对良恶性判定需结合病理形态学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 对 8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 ,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CD 117、CD 3 4、Vim、SMA及S 10 0蛋白。结果 81.18%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和小肠。瘤细胞以梭形细胞和 (或 )上皮样细胞为主 ,呈弥散状、栅栏状、编织状排列 ,瘤细胞可形成较特征的团巢样结构。CD 117和CD 3 4的阳性率分别为 78.82 %和 87.0 5 % ,部分病例伴有SMA和 (或 )S 10 0蛋白的局灶性弱阳性。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形态存在一定的特征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 ,缺乏定向分化 ;CD117、CD 3 4免疫标记对GIST的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的作用。方法:42例胃肠道间质瘤行常规包埋制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生在胃和小肠的间质瘤最多占73.7%,肿瘤的四个亚型中,平滑肌细胞分化型比例最大为59.5%;神经源性分化型9.7%;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14.2%;未分化型16.6%,SMA(smooth-actin)在平滑肌分化型肿瘤中阳性率较高,未分化型间质瘤CD34阳性率较高,而CD117在四个亚型中阳性率都较高,接近9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60例胃肠道间叶来源的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共4种抗体对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60例中59例(98%)CD117阳性,48例(80%)CD34阳性,6例(10%)SMA阳性,4例(6%)S-100阳性。其中良性组CD117 15例(15/15)均阳性,交界性组CD117 10例(10/11)阳性。恶性组34例(34/34)CD117阳性。对照组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CD117均阴性。结论CD117、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可靠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 理诊断及预后判断标准。方法 光镜观察36例GIST,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esmin、S-100蛋白、CD34、p53、PCNA。结果 良性GIST8例;恶性GIST28例,其中较高分化17例,低分化11例。免疫组化:S-100蛋白阳性16例,Desmin阳性3例,CD34阳性23例;PCNA高表达26例,p53阳性14例,二者表达情况均与肿瘤分化呈负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问质瘤(GIST)的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CD117、CD34、desmin、S-100、vimentin等蛋白在26例GISTs中的表达。结果肿瘤细胞形态多变和排列方式多样,基本细胞类型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76.9%和73.1%,两者表达呈正相关;Desmin、S-100及vimentin阳性率分别是26.9%、11、5%和69.2%。结论CD117、CD34在GIS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较高,可作为确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7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并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对其CD117、CD34、SMA、S-100及NSE的抗体表达情况进行探讨。结果病变部位:胃43例(59.7%),小肠11例(15.3%),结肠14例(19.4%),食管4例(5.6%)。根据肿瘤大小及核分裂象将病例分为潜在恶性13例(18.1%),恶性28例(38.9%),良性31例(43.1%)。免疫组化结果:GIST CD117和CD34均呈高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4.4%(68/72)和80.6%(58/72)。SMA、S-100均为局灶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40.3%(29/72)和15.3%(11/72)。结论 GIST多发生于胃,肿瘤的大小、出血坏死、镜下形态及核分裂象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据,CD117和CD34的阳性表达对诊断GIST及与胃肠道其他间叶性肿瘤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65例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壬寅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5):888-88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常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作者总结分析了65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以期提高对该瘤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讨论其病理诊断标准.方法:对50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应用组织芯片技术作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SMA、NSE表达.结果:70%的GIST发生于胃和小肠,腹膜后及盆腔亦占一定比例.GIST可分别或同时表达SMA、NSE.良性15例,恶性20例,潜在恶性15例.结论:GIST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征,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或上皮样间叶源性肿瘤多系GIST,食管、腹膜后及盆腔梭形细胞肿瘤或上皮样间叶源性肿瘤应常规作免疫组化与GIST鉴别,其良恶性需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56例病理免疫组化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是指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的肿瘤。鉴于其独特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表型,常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最具有诊断意义的抗体是CD117和CD34。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0.1%~0.3%,所有软组织肉瘤的5%[1],过去胃肠道间质瘤一直被认为基本上属于平滑肌性质的肿瘤,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现多认为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质Cajal细胞的肿瘤,其恶性潜能未定。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病理诊断及预后判断标准。方法光镜观察36例GIST,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esmin、S-100蛋白、CD34、p53、PCNA。结果良性GIST8例;恶性GIST28例,其中较高分化17例,低分化11例。免疫组化S-100蛋白阳性16例,Desmin阳性3例,CD34阳性23例;PCNA高表达26例,p53阳性14例,二者表达情况均与肿瘤分化呈负相关。结论GIST缺乏定向分化,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其他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鉴别。GIST中PCNA、p53共同表达的肿瘤分化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15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危险度参考指标。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 1 5 4例GIST的形态特征 ,用免疫组化L -SAB法检测CD1 1 7,CD34,vimentin ,HHF35 ,S1 0 0蛋白及bcl2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 5 4例GIST占同期消化系统间叶肿瘤的 88 0 % ,年龄 2 0~ 92岁 (平均 5 5岁 ) ,男女之比为1 5 7∶1。镜下梭形细胞为主型 1 38例 (89 6 % ) ,上皮样细胞为主型 7例 (4 6 % ) ,混合细胞型 9例 (5 8%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 1 7及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 6 8 8%和 92 9% ,HHF35部分有灶性的表达 ,S1 0 0蛋白一般不表达 ,bcl2阳性率较高 (70 1 % )。结论 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CD1 1 7,CD34,vimentin ,HHF35 ,S - 1 0 0蛋白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GIST。肿瘤直径大于 5cm、核分裂数大于 5 / 5 0HPF可作为高恶性潜能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达及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CD117、CD34、DOG-1、vimentin、α-SMA、Desmin、S-100、NSE的表达,分析其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CD117、CD34、DOG-1、viment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1%、76.5%、97.1%、100%,多为弥漫强阳性,α-SMA、S-100、NS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5%、2.9%、20.6%,为局灶阳性或弱阳性,Desmin全部阴性.结论 CD117、CD34、DOG-1可作为诊断GIST的一线抗体,联合应用vimentin、α-SMA、Desmin、S-100、NSE,可提高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31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和免疫组化表型研究。结果 31例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部分病例局部呈上皮样结构,其中27例CD117(+),24例CD34(+),α-SMA、Des、S-100在一些病例中也有阳性表达。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发生于胃肠道的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可向平滑肌、神经方向分化,CD117、CD34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31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和免疫组化表型研究。结果31例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部分病例局部呈上皮样结构,其中27例CD117(+),24例CD34(+),α—SMA、Des、S-100在一些病例中也有阳性表达。砖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发生于胃肠道的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可向平滑肌、神经方向分化,CD117、CD34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概念和诊断方法,阐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的区别。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121例患(原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115例,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6例),全部进行免疫组化标准,标记的抗体为vimentin,CD34.actin和s-100。根据免疫组化表达特征,重新进行诊断分类。结果:121例患中诊为GIST58例。按病理组织学分类方法显示良性23例,恶性27例,潜在恶性8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消化道出血。58例均进行手术治疗。随访44例,随访时间平均3年。6例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经再次和多次手术2例存活。44例中8例死亡,均为恶性GIST。结论:GIST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缺乏定向分化,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鉴别。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方案。对复发和转移的GIST应争取再次手术切除病灶,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收集70例GISTs的临床相关资料,观察病理组织学特征,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70例GIST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类似于其他胃肠道肿瘤,病理形态学特点类似平滑肌肌源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免疫组化染色CD117阳性率为100%(70/70),CD34阳性率为75.7%(53/70),S-100阳性率为40%(40/70),Desmin,Aetin,MBP,CK均为阴性。结论 GISTs是消化道较少见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类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其预后治疗不同于其他类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