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与血尿酸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为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选取解放军第八十一医院心内科2000-08/2002-04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研究组,并将其分为3个亚组:隐匿型冠心病15例.心绞痛型冠心病39例,急性心肌梗死26例。同时随机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于人院次日进行血尿酸测定。结果显示冠心病各亚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lt;0.01);隐匿型亚组与心绞痛型亚组、急性心肌梗死亚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lt;0.05);心绞痛型亚组与急性心肌梗死亚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gt;0.05)。说明血尿酸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与高血尿酸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冠心病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5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隐匿型25例,心绞痛型45例,急性心肌梗死2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2例,心肌硬化型21例)和100例体检健康的对照组,两组均排除痛风,糖尿病和肝肾功能不全。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与心绞痛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较对照组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显著增高(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血清尿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高尿酸血症可能是除高血压高胆固醇之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作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一个辅助参考指标,并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超敏肌钙蛋白T(hs-TnT)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2例,按临床类型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组17例,稳定性心绞痛组3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28例,另选该院5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NT-proBNP、hs-TnT水平,酶循环法测定Hcy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组NT-proBNP、Hcy、hs-TnT检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各亚组间,急性心肌梗死组结果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Hcy、hs-TnT水平与冠心病发生及病情发展有关,3项指标联合检测有利于冠心病的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冠心病515例,随机分为心绞痛组3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03例,急性心力衰竭(AHF)组47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430例作为对照组。均检测血红蛋白(Hb)、RDW、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脑钠肽(BNP)并进行比较。结果 515例冠心病RDW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HF组RDW水平较心绞痛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RDW四分位数分组,随着RDW的逐级增高,AMI、AHF的发病率逐级增高,冠心病患者病死率也逐级增高;RDW与BNP呈正相关(r=0.415,P<0.01),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234,P<0.01),但相关性较弱。结论 RDW可能为冠心病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有助于判断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马淑慧  徐进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38(2):253-256,28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mir-126-5p表达情况,分析外周血miR-126-5p表达与患者心肌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期间医院收治的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纳为心肌梗死组;同期选取于我院确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将其纳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同期选取于我院确诊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将其纳为稳定性心绞痛组;同期再选取于我院接受健康检查的35例健康人,将其纳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4组血清心肌标志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T(cTnI)和外周血miR-126-5p,经相关性分析检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miR-126-5p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 4组中,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清CK、CK-MB、LDH、cTnI水平最低,后由低至高依次为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健康对照组与稳定性心绞痛组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中,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清miR-126-5p表达最低,后由低至高依次为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miR-126-5p表达与患者心肌损伤各标志物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miR-126-5p表达与其心肌损伤明显相关,患者miR-126-5p高表达可能是加重心肌损伤的主要原因,在未来可考虑将miR-126-5p表达的监测用于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来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脂水平,并分析血脂水平对冠心病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差异。结果:研究组TG、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TC、LDL-C上无显著差异(P>0.05)。HDL-C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94.34%)高于TC(39.23%)、LDL-C(32.23%)、Lp(a)(49.98%)、TG(70.23%)。心绞痛患者的TG水平明显高于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结论:血脂水平参与到冠心病发病中,通过检测血脂水平可为冠心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在冠心病和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5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5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6例,急性心肌梗死组52例,同时选取急性脑梗死组70例,健康对照组70例。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清Hcy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含量。结果冠心病组和急性脑梗死组Hcy、hs-CRP检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各亚组间比较,Hcy、hs-CRP含量均为AMI组UAP组SAP组,Hcy、hs-CRP含量UAP组与SA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hs-CRP含量AMI组与UA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Hcy、hs-CRP阳性率与两项联合检测阳性率比较,两项联合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hs-CRP水平与冠心病、急性脑梗死有密切关系,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冠心病HE急性脑梗死诊断的准确性,可为疾病的预后评估提供更有力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临床确诊的CHD患者6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每组15例,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各组血清IL-18水平与幽门螺杆菌IgG抗体(Hp-IgG)阳性率。结果 OMI组、UAP组和AMI组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8水平在SAP组、OMI组、UAP组和AMI组中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Hp-IgG阳性率显著升高,IL-18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变化,对预测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判断预后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入选患者稳定性心绞痛(SA)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共84 例及对照组22 例分别空腹采静脉血3 ml,CRP测定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含量。【结果】SA组、UA组及OMI组血CR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M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AMI组与SA组、UA组、OMI组的CRP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UA组与SA组、OMI组的CRP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演变状况有关,并有利于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0.
81例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ysC)水平变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分为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恢复期4个组作为病例组,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测CysC及心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隐匿型冠心病组及心绞痛组CysC水平[分别为(1.71±0.37)mg/L及(1.65±0.21)mg/L]升高,与cTn-I水平呈正相关;急性心肌梗死组及心梗恢复期组CysC水平[分别为(0.47±0.23)mg/L及(0.51±0.17)mg/L]降低,与cTn-I水平呈负相关。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以作为监测及诊断冠心病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95例冠心病患者[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1例,稳定性心肌梗死组(AMI组)19例]血清hs-CRP、IgE水平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的30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组血清hs-CRP、IgE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血清hs-CRP、IgE水平均显著低于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hs-CRP、IgE水平显著低于U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与IgE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IgE水平对冠心病患者疾病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Dopplertissueimaging,DTI)比较正常人及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右室舒张功能。方法:实验于2003-02/08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内科完成。符合冠心病标准患者81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36例)和心绞痛组(45例)。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自愿者能与心绞痛组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行DTI,测定其左、右心室舒张功能指数,比较各组间DTI变化情况。结果:①心绞痛组左室舒张早晚期运动速度比(0.9±0.2)及右室舒张早期的峰值速度Em峰值犤(4.8±1.5)cm/s犦较对照组犤(1.3±0.4),(5.6±1.1)cm/s犦低(t=4.2,2.9,P<0.05),等容舒张时间(isovolumicrelaxationtime,IVRT)犤(141±35)ms犦显著长于对照组犤(89±38)ms犦(t=3.3,P<0.05)。②急性心肌梗死组左、右心室Em峰值、Em/Am比值较对照组低,Em峰减速时间、等容舒张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7,3.3,P<0.05)。③急性心肌梗死组左、右心室Em峰值、Em/Am比值较心绞痛组低,等容舒张时间较心绞痛组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3.6,P<0.05)。同时左室舒张功能也明显降低,左、右心室舒张功能有显著的相关性(r=0.36~0.62,P<0.01)。结论:右室舒张功能障碍在冠心病早期即可出现,DTI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女性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26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大于50%),并选110例冠状动脉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尿酸酶法测定血尿酸(UA),同时监测体质量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等相关指标。结果冠心病组U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UA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单支病变组U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支病变组UA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也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UA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参与老年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冠心病患者血尿酸升高,且其浓度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和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冠心病发病的临床意义及对病情预测的价值。方法选取90例冠心病患者和同期体检的知情同意的健康体检人25例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分别在其入院或体检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CRP含量,观察其CRP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中UAP、AMI患者CRP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SAP、UAP及UAP患者CRP水平依次升高且UAP和AMI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RP水平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早期检测CRP水平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评估和控制有重要作用,并可减少心血管病患者急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李颖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9):2466-2467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检测在冠心病预防、诊断及治疗上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循环酶法检测120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Hcy水平,与健康组进行对照。结果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61.7%(74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17%(5例)(P<0.05)。另外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三组之间Hcy水平比较,从高到低依次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是评价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Hcy水平随着冠心病程度的加重而增加,检测Hcy对冠心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的变化,以期发现这种变化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态及病情预测意义。方法:选取西京医院心内科2003-11/2004-05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且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4例(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3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未患冠心病者22例(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8,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IL-18,hs-CRP水平犤(55.90±25.85)μg/L,(7.22±6.90)mg/L;(64.35±37.58)μg/L,(18.53±22.96)mg/L犦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及对照组犤(33.02±15.06)μg/L,(1.07±0.67)mg/L;(19.35±5.76)μg/L,(0.59±0.39)mg/L犦(t=4.23~6.54,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t=3.22,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IL-18与hs-CRP相似,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炎症指标之一,可作为冠心病发病的重要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老年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测定43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2例健康对照(HC)者的血小板及红细胞胞膜、胞浆PKC活性。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小板胞膜中PKC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小板胞浆中PKC活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胞膜中PKC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略高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红细胞浆中PKC活性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略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P>0.05)。结论PKC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网膜素-1(Omentin-1)、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变化及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CHD患者(观察组),另选择同期60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Omentin-1、血清MPO水平.将CHD组依据不同疾病类型、冠脉病变支数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MP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Omentin-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AMI)、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清MPO水平逐渐降低,血浆Omentin-1水平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患者血清MPO水平逐渐上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患者血浆Omentin-1水平逐渐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Omentin-1水平较健康人群显著降低、血清MPO水平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并且与患者冠脉病变支数、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肌梗死与肺炎衣原体(C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对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收治入院的183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9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90例)患者和对照组9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CP抗体(CPIg M、CPIg G)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CP抗体(Ig M+Ig G)总阳性率为62.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1%,P<0.01);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患者CP抗体总阳性率为67.8%,高于正常对照组(3.1%,P<0.01);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抗体总阳性率相当(P>0.05);男女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CP抗体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存在持续的CP感染,提示CP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疾病过程有相关性,同时未发现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膳食结构差异,分析饮食模式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住院的72例冠心病(CAD)患者,按是否存在心肌损伤分为心绞痛组39例和心肌梗死组33例。对2组进行膳食结构调查;对2组进行替代健康饮食指数-2010(AHEI-2010)评分并分层比较;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膳食结构方面危险因素。结果经AHEI-2010评分分层后,2组患者膳食结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不良膳食结构的患者占比高于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较差膳食结构的患者占比高于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钠摄入过多是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P=0.008,OR=1.416, 95%CI为1.096~1.831)。结论根据AHEI-2010评分的膳食结构分层,可评价CAD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合理改善膳食结构,预防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