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输血前检查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输血前检查患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是鉴别患者是否因输血传播疾病的有效的临床依据.我们回顾了北京天坛医院和宣武医院自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共3810例输血患者于术前检查的HBsAg、抗-HCV、抗-TP、抗-HIV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受血患者输血前HBV、HIV、HCV及梅毒螺旋体(TP)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HBsAg、抗-HCV、抗-HIV、TPPA(基白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测定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4050例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标志物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的阳性率分别为16.05%、2.84%、0.02%、0.94%。结论:受血者输血前乙肝、丙肝、梅毒的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输血前病源学抗体检查意义.方法 对2586名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常见病原体HBV、HCV HIV、TP的抗体检查.结果 HBsAg阳性为262人,占10.13%;抗-HCV阳性为33人,占1.27%;抗-HIV阳性为4人,占0.15%;TP的RPR阳性为15人,占0.58%.其中抗-HIV与抗-HCV同时阳性2例;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1例;抗-HCV与RPR同时阳性1例;HBsAg与RPR同时阳性2例 结论 进行输血前病源学抗体检测有利于受血者,有利于减少医患纠纷,保护医院及采供血单位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 输血前病源学抗体检查意义.方法 对2586名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常见病原体HBV、HCV HIV、TP的抗体检查.结果 HBsAg阳性为262人,占10.13%;抗-HCV阳性为33人,占1.27%;抗-HIV阳性为4人,占0.15%;TP的RPR阳性为15人,占0.58%.其中抗-HIV与抗-HCV同时阳性2例;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1例;抗-HCV与RPR同时阳性1例;HBsAg与RPR同时阳性2例 结论 进行输血前病源学抗体检测有利于受血者,有利于减少医患纠纷,保护医院及采供血单位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受血者在输血前接受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查的意义。方法:对1 302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P-PA)检测。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和两者均阳性的百分率分别为14.6%、2.6%和0.5%,其中52例HBsAg阳性者没有输血史,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检出阳性;34例抗-HCV阳性者均有输血史,在肾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率达10%。ALT>40 U/L者367例,除并发HBsAg和(或)抗-HCV阳性外,单独ALT升高者137例。抗-HIV阳性者1例,未检出TP-PA阳性者。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相关5项传染指标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输血前四种血源传播性疾病检查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受血者在输血或输血液制品之前是否已经感染过四种血源传播性疾病。方法:收集需要输血的患者血标本2864例,用ELISA方法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结果:2864例中,四项标志物总阳性592例,总阳性率20.67%。其中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的单项阳性率分别是18.82%、1.01%、0.84%和0.00%;HBV和HCV或TP混合感染者较多。结论:进行输血前四项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有助于了解患者情况,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7.
1695例输血前检查结果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血源性传染病感染情况。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695例拟输血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指标检测,用胶体金法筛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用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筛查梅毒抗体(TP)。结果:拟输血1 695例中HBsAg阳性患者92例,占5.43%,抗-HCV阳性患者9例,占0.53%,抗-HIV1/2阳性患者4例,占0.24%,TP阳性患者18例,占1.06%,检测阳性总数123例,总阳性率7.26%。结论:对拟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血源性感染疾病标志物检测非常重要,是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手段,同时,对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入院患者传染病4项指标检测对医患双方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11620例患者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TP),TP阳性者采用TP-PA进一步核查确证。结果 11620例患者HBsAg阳性1145例,抗-HCV阳性267例,抗-HIV阳性2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247例。结论对所有入院患者检测传染病4项指标,可以帮助患者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还可避免和预防医院内感染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准备手术及输血人群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IV)及梅毒状况及特点,以采取一定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及为医院提供可靠的证据,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方法:于术前或输血前抽静脉血5ml分别用酶联免疫法作HIV抗体、HBV五项指标、HCV抗体和梅毒抗体检测,梅毒阳性用TPPA确认。结果:在4118例检测者中抗HIV阳性16例(0.389%),HBV五项标志物检测者中HBsAg阳性328例(7.98%);抗-HCV阳性48例(1.165%),梅毒抗体130例(3.157%)。结论:在术前或输血前检查的特定人群中,抗HIV、HBsAg、抗-HCV和梅毒抗体均较高,医务工作者应加强自我防护,并竭尽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重视手术或输血前的各项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住院患者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分析4项感染性指标在输血前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7285例住院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1/2、抗-TP4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阳性标本采用胶体金复查;抗-HIV1/2筛查为阳性的标本送省疾控中心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抗-TP阳性标本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证.结果 7285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1/2、抗-TP检测总阳性率为15.31%,HBsAg阳性率为11.01%,抗-HCV阳性率为2.72%,抗-HIV1/2阳性率为0.03%,抗-TP阳性率为1.19%.HBsAg和抗-HCV合并阳性率为0.32%,HBsAg和抗-TP合并阳性率为0.04%.结论 输血前检测感染性指标,有利于患者传染病的早期诊治、医院感染及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预防及输血所致医疗纠纷的防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4—2018年广东省东莞东南部孕产妇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莞东南部孕产妇54 521例,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抗-TP)检测,统计不同年份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及阳性率变化情况、不同年龄段4项传染性标志物分布情况。结果 54 521例孕产妇中HBsAg阳性率为10.55%、抗-HCV阳性率为0.09%、抗-HIV阳性率为0.02%、抗-TP阳性率为8.58%;各年龄段HBs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患者中以大三阳[HBsAg(+)、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及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为主,分别占27.23%、42.45%;HBsAg阳性检出率逐年降低,抗TP阳性检出率增加,而抗-HCV、抗-HIV阳性检出率均较低。结论孕产妇进行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可早期发现阳性患者,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相似文献   

12.
李莉 《吉林医学》2011,32(15):3116-3116
目的:了解计划生育门诊患者手术前4种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sAg),采用胶体金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阳性结果用ELISA方法确证。结果:18 031例患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724例,抗HCV阳性患者25例,抗HIV阳性患者1例,抗TP阳性患者60例。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02%、0.13%、0、0.33%。结论:为了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更加完善,应严格做好计划生育门诊患者手术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1070例受血者5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1 07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抗体(Anti-TP)的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抗-HCV阳性16例,梅毒螺旋体阳性6例,ALT不正常26例,HBsAg阳性57例.结论 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相关5项传染指标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陕西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梅毒螺旋体(TP)共感染情况,为陕西省HIV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陕西省HIV/AIDS病人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五项、抗-HCV及抗-TP检测。结果 1 018例HIV/AIDS病人中,112例(11.0%)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共发现19种血清模式,其中以HBsAb单阳最高,446例(43.8%),其次为HBV标志物全阴,307例(30.2%),乙肝"大三阳"(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16例(1.6%);抗-HCV阳性119例(11.1%);抗-TP阳性265例(26.0%);抗-HCV+抗-TP阳性22例(2.2%),抗-HCV+HBsAg阳性17例(1.7%),抗-TP+HBsAg阳性26例(2.6%),抗-HCV+HBsAg+抗-TP阳性1例(0.1%)。结论陕西省HIV/AIDS人群中HBV、HCV、TP合并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应加强HIV/AIDS人群宣传教育及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受血者在输血前接受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查的意义。自2004年8月始,应卫生部要求,我院对外科、产科及内科需输血、血液制品等患者进行输血前传染4项检测。方法:对896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肝两对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RUST)检查。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百分率分别为2.57%、0.67%,其中10例HBsAg阳性者无输血史,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检出阳性;3例抗-HCV阳性有输血史。3例抗-HCV无输血史,抗-HIV阳性1例,13例TRVST阳性。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相关4项传染指标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外科急诊手术术前感染性指标的临床诊断和意义,以期提高医疗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14380例普外科急诊手术患者,在术前均予以感染性指标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型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检测,分析各项临床意义。结果 HBsAg阳性率为15.22%;抗-HCV阳性率为0.68%;抗-HIV阳性率为0.097%;抗-TP阳性率为1.06%。其中HBsAg和抗-TP阳性以20~40岁的男性居多,抗-HIV呈现平稳中升高趋势。结论普外科急诊手术做好感染性指标可探查患者的体质和手术适应证,另外一方面可防止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7.
李炎梅  梁太英 《广西医学》2008,30(3):384-385
目的研究患者输血及手术前相关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对输血及手术前患者15 743例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肝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15 743例标本中,抗-HIV1/2阳性患者100例(0.63%),抗-HCV阳性患者156例(0.99%),HBsAg阳性患者1 917例(12.18%),抗-TP阳性患者420例(2.66%)。各指标均存在交叉阳性。结论输血及手术前患者各项血清传染性指标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各指标均有交叉阳性,应引起高度重视,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应成为临床的一项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输血患者相关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方法:对2012-2014年住院输血患者共6386例,常规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4项血清感染标志物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4项感染标志物检测结果总阳性率为9.02%,其中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阳性率分别为4.56%、2.82%、1.55%和0.09%;抗-TP阳性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HBsAg阳性率呈逐年递减趋势;抗-TP和抗-HIV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应加强输血前血清感染标志物的监测,控制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输血前患者的HBsAg、抗-HCV、抗-HIV的情况。方法收集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间在我院住院的需输血治疗的患者2403例采用ELISA分别检测HBsAg,抗-HCV和抗-HIV。结果2403例查出HBsAg阳性84例,占3.5%,抗-HCV阳性18例,占0.75%,仅1例抗-HIV检测结果阳性,其中21~60岁的查出HBsAg阳性较高,70例,占4.8%。结论输血前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检测对了解HBV、HCV、HIV的感染状况,减少医疗纠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乙肝(HBV)、丙肝(HCV)、爱滋病(HIV)和梅毒(TP)感染情况。方法:对7 137例住院精神病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检测、抗-HIV初筛。结果:7 137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血清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阳性率分别为4.74%(338/7137)﹑1.03%(70/6767)﹑0.03%(2/6775)﹑0.64%(9/1398)。不同性别患者的HBsAg、抗-HCV的阳性率比较,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段患者的HBsAg、抗-HCV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0~40岁住院患者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P<0.01)。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不同程度存在HBV、HCV、HIV、TP感染,病区应采取监测、隔离、消毒、治疗等综合性措施,以防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