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nm23-H1表达与宫颈鳞癌发展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3例宫颈原位癌及55例浸润鳞癌中nm23-H1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位癌nm23-H1阳性表达率高于浸润癌(P<0.05).浸润癌中,nm23-H1阳性表达率随FIGO临床分期升高而有下降趋势,Ⅰ、Ⅱ期与Ⅲ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其原发灶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组织学分化程度高者阳性率高于分化程度低者(P<0.05).结论nm23-H1基因可抑制宫颈癌发展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转移相关基因1(MTA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组织,50例宫颈癌以及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MTA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特征相比较.结果:与正常宫颈上皮相比,宫颈癌与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MTA1阳性细胞数量及染色强度均明显增高.正常宫颈中MTA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宫颈癌及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MTA1出现了细胞核、细胞浆、细胞膜的多种形式的蛋白定位.宫颈癌中MTA1蛋白的过表达与淋巴转移、浸润深度及脉管浸润有关,与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无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未发现MTA1是宫颈癌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MTA1蛋白的过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其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自1947年Mestwerdt使用“微癌”(microcarcinoma)这个术语以来,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是在早期宫颈鳞癌上。Burghardt和Holzer认为微癌是一种肿瘤体积很小到不可能转移的癌,而并非是规定浸润深度在某一范围的癌。并定肿瘤体积500mm~3为微癌复发的上限。除他们外,对宫颈腺癌体积的重要性还未见报道。为此,作者研究了36例Ⅰ期宫颈腺癌的肿瘤体积和浸润的深度与淋巴转移和临床结果的相关性。并运用Burghardt和Holzer的方法计算肿瘤的体积,以便对罹患“微腺癌”(micro-adenocarcinoma)的病人提出行保守治疗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高危因素。方法对2004年11月—2013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ⅠA~ⅡB期宫颈鳞癌29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 296例宫颈鳞癌患者中,ⅠA期33例,ⅠB期143例,ⅡA期61例,ⅡB期59例;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27个,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0.27%(60/296),其中19例因分别行左、右侧淋巴结整片切除,未能区分淋巴结部位,其余41例淋巴结转移中,闭孔淋巴结最多受累(58.54%,24/41),其次分别是髂外淋巴结(51.22%,21/41)、髂内淋巴结(31.15%,14/41)、髂总淋巴结(26.83%,11/41)和腹股沟深淋巴结(9.76%,4/41)。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直径、淋巴脉管间质浸润(LVSI)、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子宫浸润及宫旁浸润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内癌栓(P=0.000)、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003)及宫旁浸润(P=0.029)是影响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ⅠA~ⅡB期宫颈鳞癌中,最易受累的淋巴结是闭孔淋巴结,其次是髂外淋巴结。LVSI、宫旁浸润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是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宫颈微浸癌占宫颈癌4.5%~9%,其淋巴转移率低,长期生存率高。对其治疗从锥切直至根治性子宫切除形式不一。锥切可用于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主要适于年轻、肿瘤浸润深度<1mm,无脉管浸润,锥切缘无残存病变的患者。本文评估与微浸癌锥切术后宫颈残留病变相关的病理因素。 选择163例经复审确诊为宫颈微浸癌患者,年龄21~76岁,平均随访59.5月。病理检查包括①肿瘤浸润深度;②最大扩散宽度;③病灶散在或广泛;④微小脉管浸润;⑤HPV感染形态学表现;⑥锥切缘受累情况。微小脉管浸润指毛细血管内发现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对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接受初始治疗为根治性手术的603例早期宫颈鳞癌患者.统计学比较其临床病理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确定SCC-Ag 预测盆腔淋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膜突蛋白(Moesin)及CD105在各级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宫颈鳞癌的发展及浸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1例正常宫颈组织(NCE)、4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及66例宫颈鳞癌组织(SCC)中Moesin及CD105的表达。结果:从NCE到CIN到SCC组,Moesin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在CIN组Moesin的表达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SCC组中与FIGO分期、浸润深度、盆腔淋巴转移有关,与组织分化程度及年龄无关。从NCE到CIN到SCC组,CD105表达的微血管密度(MVD)值显著升高,在SCC组中与淋巴转移及浸润深度有关,且与Moesin蛋白具有较高关联性。结论:Moesin蛋白及CD105可能在宫颈鳞癌的发展及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二者结合可能成为判断宫颈病变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及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及淋巴转移的关系,为临床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转移提供有意义的实验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P-V二步法检测11例正常宫颈,1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63例宫颈鳞癌组织中的VEGFR-3表达及D2-40标记的MLVD;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建立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转移的ROC曲线.结果:①正常宫颈、CIN及宫颈鳞癌3组中,VEGFR-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6.67%和74.6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37.20,P=0.000);D2-40标记的MLVD分别为1.55±1.04,7.40±2.87和17.14±5.53,3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H=48.731,P=0.000).②VEGFR-3的高表达率在有淋巴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组(x2=26.963,P=0.000);D2-40标记的MLVD与组织学分级、间质浸润深度及淋巴转移有关(P均<0.05).③VEGFR-3表达强度与D2-40标记的MLVD呈正相关(r=0.757,P=0.001).④当VEGFR-3的表达强度≥1.5,D2-40标记的MLVD≥18.50,两者联合≥18.50时均有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转移的意义(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0.894、0.901,P均=0.000).结论:VEGFR-3的表达可能参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转移;检测VEGFR-3表达和D2-40标记的MLVD对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转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了正确估计肿瘤的转移范围,恰当地制订治疗计划,应清楚地了解宫颈癌的转移途径及转移机理。宫颈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是直接蔓延、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一、局部扩散宫颈癌局限在宫颈上皮内,未穿透基底膜,无间质浸润的称原位癌。由于上皮内缺乏淋巴和血管,基底膜又是局部扩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宫颈癌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标本切片中的淋巴脉管间隙受侵(LVSI)数量能否预示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回顾分析了1991年9月~1997年5月间在LAC+USC妇儿医院经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105例Ⅰa、Ⅰb和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的病理切片,包括根治性手术前宫颈活检的病理切片。统计材料和术前发现来自病例记录。为区分宫颈非典型增生或微小浸润和浸润癌  相似文献   

11.
宫颈微浸润癌的概念在1947年首先由Mestwerdt提出。以后,对这个问题的定义繁多,令人遗憾的是FIGO的微浸润癌(Ⅰ_A期)定义对临床价值有限,因对间质浸润的确切深度未作出规定。显然任何具有临床意义的微浸润癌的定义须不存在淋巴结转移。1974年,妇科肿瘤协会认为微浸润癌对间质的侵犯深度不应超过3 mm。本研究的目的为阐明几种组织形态学上的变异诸如间质受侵的深度,淋巴管间隙浸润,肿瘤浸润的类型(融合或弥漫型)对早期宫颈鳞癌病人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复发频率的关系。并对治疗这种病变的几种外科术式的  相似文献   

12.
放射治疗在治疗子宫颈癌上约占可治病例的3/5.这种疗法包括肿瘤原发区及盆腔转移区,前者以腔内照射为主,其照射范围包括宫颈、阴道、宫体及宫旁三角区.后者以体外照射为主,其照射有效范围包括宫旁组织、盆腔组织及盆腔淋巴区.本文就放疗在临床上的应用介绍如下.1 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现代放射治疗对宫颈癌具有广泛的适应证,临床Ⅰ期及Ⅱ期多列为手术治疗的指征,各期宫颈浸润癌及不适合手术的早期癌均可采用,对Ⅳ期或手术后的病例亦可作为综合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Ⅰ b~Ⅱa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7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治疗、资料完整的135例早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择10个非重复的特征性因素,包括患者年龄、临床期别、肿瘤直径、病理分化程度、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治疗前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以及治疗前血小板数量、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红蛋白水平,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这些特征性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135例宫颈鳞癌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共切除盆腔淋巴结3996枚,平均每例29.6枚(20~47枚).其中,病理检查证实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17例,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2.6%(17/135).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肿瘤直径(P=0.003)、深肌层浸润(P=0.004)、脉管浸润(P<0.01)、血小板数量(P=0.006)、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P<0.01)是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脉管浸润(OR=3.674,95%CI:1.825~7.393,P<0.01)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OR=4.568,95%CI:1.779~11.725,P=0.002)是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的因素.结论 脉管浸润和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影响早期宫颈鳞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C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1例NE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NECC患者临床分期:Ib1期13例,Ib2期4例,Ⅱa1期2例,Ⅱa2期1例,Ⅱb期1例。病理分型:小细胞癌11例,大细胞癌1例,非典型类癌2例,混合型7例。肿瘤形态:外生型18例,颈管型1例,溃疡型1例,1例肉眼未见病灶为活检发现。21例患者中经术后病理证实宫颈深间质浸润者12例(57.1%),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者13例(61.9%),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9例(42.9%)。随访时间7~103个月,21例患者中复发12例(57.1%),死亡9例(42.9%),3例带瘤生存。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为56.1%,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6个月,2年累积总生存率为73.4%,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Ib2期、宫颈深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4cm是影响NE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辅助化疗可改善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有关。结论:NECC是宫颈癌的一种极少见病理类型,易发生宫颈深间质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FIGO分期、宫颈深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与预后相关,辅助化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妊娠期宫颈可发生炎性疾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甚至宫颈浸润癌。近年来,对妊娠期宫颈疾病的关注度逐渐上升。妊娠合并宫颈疾病可通过细胞学检查、HPV-DNA检测、P16/Ki67双联染色、阴道镜、活检和宫颈锥切等进行诊断。治疗方面妊娠合并HPV感染没有特别治疗;CIN患者排除宫颈浸润癌后可行细胞学及阴道镜随访至分娩;妊娠合并宫颈癌的处理较为复杂,需要考虑到肿瘤治疗与胎儿安全之间的平衡,治疗需综合考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患者继续妊娠的意愿。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方面,合并宫颈感染性疾病及CIN的妊娠患者均按照产科处理;Ⅰa1期、间质浸润深度3 mm并且切缘阴性宫颈癌患者可妊娠至足月阴道试产,对于更高期别患者建议胎儿成熟后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6.
冰冻病理检查在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子宫颈癌前病变,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是官颈癌防治的重要内容.将冰冻病理检查应用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和治疗中,可以弥补术前活检取材表浅的不足,进一步判断宫颈病变程度,排除微小浸润癌及浸润癌,同时评价锥切标本内外缘情况,保证术式达到足够的边界和深度.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若冰冻病理检查与常规病理检查具有同样准确的诊断价值,可为术中提供必要且准确的信息,进而可促进传统的二次手术治疗模式向一次手术治疗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198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行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 90例 ,淋巴结取样活检术患者 12例 ,分析这 10 2例患者淋巴转移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随机选取同期未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作为对照与行淋巴清扫术的 90例患者进行比较 ,寿命表法计算两者的生存率。结果  10 2例患者中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者 ,盆腔淋巴转移的发生率升高 ,分别为 46%、42 %、44%、52 %、75%、10 0 %。盆腔淋巴转移患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 (3 7% )低于无淋巴转移者 (89% ,P <0 0 1)。 90例行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与对照者的 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78%和 72 % ,两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盆腔淋巴清扫术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低分化、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附件浸润、远处转移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 ,有盆腔淋巴转移的患者预后差 ,但盆腔淋巴清扫术并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52例行手术治疗的ⅠB~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大小、脉管癌栓、术前血清宫颈鳞状上皮抗原(SCC-Ag)水平、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ⅠB)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9个指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52例ⅠB~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中20例存在盆腔淋巴结转移(13.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直径、脉管癌栓、术前血清SCC-Ag水平及血浆FⅠB水平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阳性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阴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癌栓、术前血清SCC-Ag及血浆FⅠB水平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管癌栓、术前血清SCC-Ag水平及治疗前血浆FⅠB水平是ⅠB~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0期:上皮内癌Ⅰ期:癌局限子子宫颈部(不考虑宫体部有无癌浸润)。分为下列三组: 1)Ia,组织学确认微小浸润癌(初期间质内浸润)者(注)诊断用组织采取方法:宫颈活体组织,颈管内膜刮取,宫颈椎型切除,宫颈阴道部切断,子宫全切皆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76例原发肿瘤和44例转移肿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原发灶组织中KAI1的阳性表达随着手术-病理分期(P=0.0089)、组织学分级(P=0.0103)增高及深肌层浸润(P=0.0356)而降低,并与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91)、宫旁或附件受累(P= 0.0073)呈显著相关,与年龄(P=1.0000)、宫颈是否受累(P=0.0911)以及病理类型(P =0.7927)均无相关性。KAI1在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癌灶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癌灶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I1表达阴性组和阳性组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3),多因素分析显示KAI1表达不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展进程中表达缺失,它可能作为临床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评估预后的综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