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辨》,由宋代医学家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所载的温胆汤基础上去大枣加黄连而成,药物组成为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姜、黄连,主要功效为燥湿化痰、清热除烦。方中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出自《千金方》,它由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大枣、炙甘草7味药组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中止呕、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湿,枳实行气消结,竹茹清热化痰,炙甘草、大枣补脾和中,共奏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原方出自《千金方》,由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竹茹、枳实、姜、枣组成。方中茯苓健脾利湿,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甘草、姜、枣和中健脾,竹茹和胃,枳实行气。诸药配合,共奏祛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千金方》的温胆汤,原是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而设。这里的“虚烦不得眠”,当属胆胃不和,痰热为患。因痰热互结于中,  相似文献   

4.
<正>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陆廷珍《六因条辨》一书,由黄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竹茹、枳实组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枳实行气化痰,陈皮理气化湿,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定志,黄连泻心火。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和胃降逆之功。笔者在临床上用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胆胃不和所致疾患取得较好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小林  靳飞 《陕西中医》2008,29(3):359-359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具有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之功效,临床常用于胆热上扰,虚烦不得眠之症.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临床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胆汤源于《千金方》,有(半夏、橘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生姜、大枣)八味药组成。能温养胆气,和胃化痰,又能清胆和胃、理气安神具有调节植物神经、内分泌、消化机能、呼吸机能紊乱的功能是临床常用的有效方剂,以温胆汤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治疗不寐证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东升 《陕西中医》2012,33(6):681-682
目的:观察温胆汤治疗不寐证的疗效。方法:对100例不寐证患者以温胆汤(法半夏、枳实、陈皮、竹茹、茯苓、大枣、生姜)为基础方进行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6%。结论:本方具有健脾化痰,宁心安神的功能,对治疗不寐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伍炳彩教授是我院名老中医,临床以见病知源,辨证准确著称。他善用成方治疗内科疑难疾病。其中温胆汤就是他临床常用的方剂之一。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陈皮、枳实、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陈皮行气消痰;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大枣、甘草益脾和胃,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气化痰,和胃清胆之功。伍老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效果显著,现略举一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温胆汤出自成无己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该方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是方虽名曰温胆,实无温胆之药。《成方便读》解曰:"此方纯以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之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之温和之意耳。"其所言甚是。是方药见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  相似文献   

10.
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陆廷珍《六因条辨》,由黄连、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八味中药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相似文献   

11.
菖蒲郁金温胆汤治疗老年性痴呆2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凤云 《陕西中医》1996,17(3):113-113
本文以菖蒲郁金汤疏肝解郁开窍为基础,加用补肾健脑,燥湿化痰,清心开窍之半夏、枳实、竹茹、南星、益智仁等拟为菖蒲郁金温胆汤,治疗老年性痴呆2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提示此方有恢复老年性脑功能之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源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生姜组成,方中二陈汤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枳实降气导滞,消痰除痞,具有理气化痰、利胆和胃之功,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及眩晕的常用方。黄连温胆汤由清代医家陆廷珍《六因条辨》在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来,更具清热燥湿之功。导师舒兰从事中医儿科临床近30年,经验丰富,笔者有幸侍诊,受益良多,其临床上灵活运用黄连温胆汤治疗儿科疾病疗效显著,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杨慧 《河南中医》2013,33(5):667-668
观百合温胆汤药物组成,竹茹、百合微寒,陈皮、枳实、半夏、乌药性温,茯苓、甘草性平,实为平调脏腑寒热,梳理脏腑气机之方.借其化痰之功以健其脾运,借调理气机之功以助肝之疏泄,因此臧力学主任医师用百合温胆汤作为肝脾同治方.脾病兼调肝,防肝木有可乘之机,肝病兼调脾,助其中焦健运,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临床常用其为基础方治疗多种疾病,取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加味温胆汤治疗尿道综合征38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建萍 《陕西中医》2001,22(10):593-593
目的 :探索加味温胆汤治疗尿道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用加味温胆汤 (茯苓、枣仁、丹参、半夏、竹茹、枳实等 )治疗尿道综合征 3 8例。结果 :总有效率达到92 % ,提示本方法对本病有利湿化痰、通淋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桑钩温胆汤治疗痰浊瘀血型高脂血症4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赫  闫平正 《陕西中医》2007,28(6):673-673
目的:观察清热化痰类中药配伍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高脂血症患者42例,用桑钩温胆汤(桑寄生、钩藤、枳实、竹茹、半夏、陈皮、茯苓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85.7%,治疗前后比较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桑钩温胆汤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组成,主要功能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引起的咳嗽、多发性抽搐症、眩晕、胃痛等疾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胆汤首见于《千金要方》卷十二胆寒篇。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方中半夏长于降气,《血证论》中有“半夏辛降之气最甚”;生姜和胃降逆;橘皮行胸脘之气;积实行肠中之气,又有破滞导滞之功;竹茹和中降逆,功主化痰;甘草配生姜以和中。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该方由半夏、生姜、橘皮、枳实、竹茹、甘草六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功能,主治胆虚痰热上扰引起的虚烦不得眠等证。近年来,有些人论及温胆汤不查出处,以讹传讹,常把温胆汤释为二陈汤加减作以论述,殊不知温胆汤是唐代之方剂,而二陈汤则  相似文献   

19.
陈微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6):545-546
温胆汤出自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方由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实、竹茹、生姜组成,功能清胆和胃,除痰止呕。方中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痰消;用姜、枣、草协调诸药,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在临床上本人应用在呼吸、心血管、消化、神经系统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疗效。例举如下:1 治疗支气管炎、肺炎以及胸膜炎,中医证属邪热壅肺,痰阻气机型病例:黄某某,女,42岁,既住有肺结核病史。于1991-01初突发高热,体温达39℃,继则呼吸困难,右胸…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是《外台秘要》引《集验方》所载之方剂,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甘草组成.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效,可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病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