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底腺来源肿瘤包括胃泌酸腺腺瘤(OGA)和胃底腺型腺癌(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2年4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诊断的10例胃底腺来源肿瘤患者资料, 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特征、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全组男性4例, 女性6例, 年龄43~70岁。肿瘤主要位于胃底、胃体, 病变以浅表隆起型(Ⅱa型)多见, 累及黏膜层4例, 浸润黏膜下层6例。突触素弥漫中~强阳性表达, 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 为20%~60%。结论 OGA和GA-FG可能是同一谱系的独特胃肿瘤, 具有相似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及分子生物学表现, OGA可视为GA-FG的黏膜内阶段。cyclin D1、突触素蛋白检测能辅助胃底腺来源肿瘤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活检标本中胃泌酸腺肿瘤的临床病理表现,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重新阅片3 674例内镜活检病例,根据组织学形态筛选可疑胃泌酸腺肿瘤,查阅其内镜特征,补充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 674例内镜活检病例中胃泌酸腺肿瘤6例,女性4例,男性2例,年龄44~69岁。内镜显示胃底/胃体多发或单发息肉,无HP、肠化及萎缩。低倍镜下见腺体结构复杂、相互融合,结构异型明显;高倍镜下见细胞呈多层或复层,以主细胞为主,散在少量壁细胞,细胞异型性小,部分细胞核从基底层上移,核仁小而不明显。首次病理诊断:胃底腺息肉(2/6)、增生性息肉(1/6)、异型增生(1/6)、泌酸腺息肉(1/6)、胃底腺腺癌(1/6)。补充免疫组化标记:主细胞表达Pepsinogen 1。3例行ESD术,另3例失访。结论胃泌酸腺肿瘤发病率低,部分病理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存在误判现象,其组织形态具有特征性,在内镜活检中识别该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the fundic gland type, GA-F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GA-FG的临床特点、形态学改变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腺体相互吻合,呈"无尽的腺体"模式。肿瘤由两种细胞构成,分别类似胃底腺的主细胞和壁细胞。无肿瘤性坏死及核分裂象。2例均浸润黏膜下层,无脉管侵犯。免疫表型:2例瘤细胞MUC6呈弥漫强阳性,Pepsinogen-Ⅰ和H~+/K~+-ATPase呈不同程度阳性。p53呈野生型,β-catenin呈细胞核阴性。Ki-67增殖指数分别约为15%和10%。结论 GA-FG是一种少见的胃腺癌类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合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正>胃腺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临床常需行胃癌根治术及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预后较差[1-4]。胃底腺型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GA-FG)于2007年由Tsukamoto等[2]首次报道,GA-FG不同于普通型胃腺癌,其病理组织学具有胃底腺特有特征,由主细胞和壁细胞构成的腺体结构复杂,  相似文献   

5.
于辉  唐旭  吕葆真  黄威权  赵洁 《解剖学报》2006,37(3):337-339
目的研究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在大鼠下颌下腺和胃的定位、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大鼠下颌下腺浆液性腺上皮细胞,颗粒曲管及大于颗粒曲管的导管上皮细胞以及胃底腺壁细胞均呈FSHR免疫反应阳性,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细胞质内,细胞核呈阴性反应.结论大鼠下颌下腺、胃底腺壁细胞存在FSHR,卵泡刺激素可能通过FSHR的介导对上述两个器官功能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 GA-F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GA-FG的内镜、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2例患者分别为46岁女性和77岁男性,均伴有胃部胀满、嗳气,胃底腺息肉病史。内镜特征:2例均为表浅隆起型病变(0~Ⅱa),病变处黏膜颜色正常伴表面小血管充血,边界可见。镜下病变表面被覆无异型的胃小凹上皮,固有层腺体轻度异型增生,排列紊乱融合,由2种细胞构成:一种类似胃底腺主细胞,另一种类似壁细胞,以前者为主。病灶最大径分别为5 mm及2.5 mm,浸润黏膜下层(浸润深度分别为0.5 mm及0.4 mm),无间质反应及脉管侵犯。周围胃黏膜未见萎缩等异常,未查见幽门螺旋杆菌。免疫表型:异型腺体MUC6、pepsinogen-I弥漫(+),H~+/K~+-ATPase、p53散在(+),Ki-67增殖指数5%~10%,β-catenin胞膜/质(+)。结论 GA-FG是一种新的组织学类型胃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良好,但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对胃平滑肌肿瘤的认识,作者回顾性分析了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平滑肌肿瘤的钡餐造影所见。结果表明,胃底与胃体上部是胃平滑肌肿瘤的病变高发区。本病具有典型胃粘膜下肿瘤的X线特征,腔内型者可见胃内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或软组织肿块,粘膜展平或推移;腔外型者可见突出胃外肿块或/和胃与邻近脏器受压;腔内外型者具有上述双重特征,肿瘤较大者多有溃疡形成,甚至囊变,根据肿瘤的大小、形态、生长类型及溃疡表现可作良恶性鉴别。本病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X线钡餐检查,但无胃肠压迫的腔外型肿瘤,钡餐则难以发现,CT或选择性血管造影可助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胃原发性癌肉瘤(gastric primary carcinosarcoma with neuroendocrine differentiation)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胃原发性癌肉瘤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和W-S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因烧心、黑便40天就诊.胃镜发现胃贲门处有1巨大菜花状肿物.光镜下肿瘤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为不规则腺管结构,免疫表型CK和EMA阳性,vimentin阴性,多数腺管Syn阳性,少数腺上皮细胞CgA阳性;另一种为弥漫分布的间质细胞,免疫表型为vimentin广泛阳性,actin、CK、EMA、Syn、S-100局灶性阳性,CgA阴性.瘤组织中可见局灶性软骨肉瘤、骨肉瘤及平滑肌肉瘤成分.肿瘤旁胃黏膜未查见幽门螺杆菌.结论 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胃原发性癌肉瘤是一种极其罕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的肿瘤.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胃炎(autoimmune gastritis, AI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AIG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内镜下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3例AIG中,女性16例,男性7例,年龄34~70岁,中位年龄54岁,发生于胃体17例,胃底7例。均表现为非特异性胃肠表现,内镜下表现为非特异性胃炎及黏膜隆起,其中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6例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2例伴甲状腺疾病。23例中7例伴增生性息肉,5例伴腺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伴幽门腺腺瘤,1例伴胃腺癌,1例伴多发神经内分泌肿瘤。镜下均表现为以胃体、胃底黏膜慢性炎性病变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壁细胞减少,程度不等的肠化、假幽门腺样化生及胰腺腺泡细胞化生。免疫表型:23例CgA示神经内分泌细胞呈线状、微结节状增生,胃底、胃体黏膜Gastrin呈阴性,胃窦Gastrin染色呈增生改变,Ki-67呈增殖区阳性。胃窦黏膜无明显炎症改变或呈轻度慢性炎。结论 AIG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一,起病隐匿,内镜下表现无特异性,不同临床阶段组织学表现也不尽相同,日...  相似文献   

10.
34例胃息肉的组织学分类及其癌变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恭华  李挺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3,22(5):279-281,T054
我们以日本村上分类法为基础,回顾性分析了34例胃息肉的临床情况及组织病理学变化。详细描述了增生性息肉分为腺窝上皮型、胃底腺型、幽门腺型三个亚型。发现非典型增生和癌变与腺窝上皮型有密切关系,提示该分型有临床实用价值。对胃增生性息肉及非典型增生和腺瘤做了粘液化学及CEA免疫组化比较研究,对息肉癌变问题及相关因素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血管球瘤(glomus tumors,G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8例胃GT活检及手术标本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胃GT中男女性各4例,患者年龄34~60岁,中位年龄53岁,发生于胃窦4例,胃体3例,胃底1例。6例为良性,2例为恶性潜能未定。眼观:肿瘤最大径1.5~3.0cm,平均2.1 cm,切面灰白色,实性。镜检: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一致,核圆形、居中,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少见,围绕血管呈实性巢团状或血管外皮瘤样排列。肿瘤位于黏膜下或固有肌层间,1例侵犯胃壁全层。免疫表型:8例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和SMA,3例表达Calponin,4例部分或局灶表达Syn,Ki-67增殖指数2%~15%。随访时间3~122个月,患者均存活,无复发。结论 GT是胃部少见肿瘤,应与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间质瘤等鉴别;绝大多数胃GT预后良好,但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2.
蓝海洋  樊志红  郭希梅 《医学信息》2010,23(6):1713-1713
目的 通过对胃底贲门癌的X线特征表现进行分析,提高胃底贲门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12例胃底贲门癌患者X线征象.结果 本组病例X线检查全部发现病变征象并经内窥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结论 注重分析胃底贲门癌X线特征表现可明显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表达突触素的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鉴别.方法 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连续诊断的6例胃血管球瘤,8例其他部位的血管球瘤,7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胃血管球瘤大多发生在胃窦部的固有肌层,弥漫强表达突触素(5/6),而在其他部位的血管球瘤无突触素表达.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多发生在胃底、胃体部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除弥漫强表达突触素(7/7)外,还高表达嗜铬粒素A(6/7)、CD56(5/7),不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0/7).结论胃血管球瘤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形态学有些相似性,且均可以强表达突触素,但其好发部位及免疫标记有显著不同可资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COX-2在贲门癌及远端食管癌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手术切除的210例远端食管癌和213例胃底贲门癌标本中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 远端食管癌组COX-2的表达率及强阳性率均高于胃底贲门癌组(χ2分别为14.367和63.907,P<0.05);胃底贲门癌组,COX-2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肿瘤边缘;远端食管癌组,COX-2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肿瘤中心.结论 胃底贲门癌及远端食管癌可能是两种性质及起源不同的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胃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 78例胃肿瘤病人,男55例,女23例,年龄37~65岁,平均51岁.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手术和病理证实.方法 先经腹扫查胃部及周围脏器后饮汽水,按顺序探查胃底贲门、胃体、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观察胃壁厚度、是否平整、层次清晰及蠕动情况.结果 胃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浸润深度、病灶内彩色血流检出率为100%.彩色多普勒超声简便易行、无创无痛、科学实用,为临床提供科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alcifying fibrous tumour,CF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CFT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肉眼观察见黏膜下结节,最大径1 cm.镜下表现为胶原背景内散在分布少量梭形细胞,伴钙化或砂砾体形成,间质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vimentin强阳性,SMA、desmin、CD34、CD117、ALK、S-100、GFAP均阴性.结论 胃CF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纤维性病变,需与胃其他间叶源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丛状纤维黏液瘤(plexiform fibromyxoma,PF)的临床病理学待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8例手术病例胃PF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GLI1基因易位情况,Sanger测序法检测CKIT基因(第9、11、13和17号外显子)及PDGFRA基因(第12、14和18号外显子)的突变状态,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1岁);胃窦6例,胃底2例;肿瘤最大径1.2~7.0cm,平均3.1cm;肉眼观肿瘤边界较清,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质韧。低倍镜下肿瘤呈丛状或多结节状,浸润性生长;间质富含薄壁小血管及黏液样基质。高倍镜下肿瘤呈束状、席纹状及编织状排列,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未见肿瘤性坏死,核分裂象(0~2)/50HPF。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波形蛋白(8/8)、平滑肌肌动蛋白(SMA,8/8)均阳性,CD10(4/8)、结蛋白(3/8)、H—caldesmon(5/8)、孕激素受体(PR,5/8)部分阳性,CD117、DOG1、CD3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雌激素受体及S-100蛋白均阴性。分子检测结果:3例检测到GLI1基因易位(3/8),4例行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检测均为野生型。7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24~95个月(平均50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胃PF是一种伴有肌样分化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胃窦部,目前的随访证据表明其生物学行为呈惰性临床经过.诊断时需与胃肠道间质瘤等多种间叶源性肿瘤鉴别。综合考虑肿瘤的丛状生长方式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SMA、PR及CD10对胃PF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GLI1基因易位检测亦可作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单胺氧化酶B(MAO-B)在大鼠胃和十二指肠组织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MAO与应激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间的关系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了MAO-B在大鼠胃和十二指肠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MAO-B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在大鼠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腺体基底部的肠嗜铬细胞,胃粘膜腺体的壁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超高分化腺癌(very well 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VWD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诊断的胃VWDA 1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男8例,女4例,中位年龄63岁(范围47~80岁)。胃上部6例,胃中部2例,胃下部4例。肿瘤中位直径17 mm(范围5~65 mm)。构成肿瘤的细胞类似吸收细胞、Paneth细胞、小凹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细胞单层排列,核轻度增大位于基底侧,核呈纺锤形至轻度不规则形,核极向紊乱。早期胃管状VWDA 9例,肿瘤腺管类似肠上皮化生的腺管,其中2例浸润至黏膜下层,黏膜深部及黏膜下层的病变表现为腺管囊性扩张、弯曲、分支、尖角,以及流产型腺管。早期胃乳头状管状VWDA 1例,癌局限于黏膜层内,由小凹型上皮细胞构成。胃进展期乳头状管状VWDA 2例,由小凹型上皮、幽门腺或颈黏液细胞构成,且伴有淋巴管内癌栓和淋巴结转移。所有病例背景黏膜均见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肠型1例,胃肠混合型9例,胃型2例。仅局限于黏膜内的8例胃VWDA Ki-67阳性指数40%~70%,2例浸润到黏膜下层的癌和2例进展期癌Ki-67阳性指数10%~25%。所有肿瘤均显示p53蛋白呈野生型表达模式、HER2阴性。在术前活检中被诊断为腺癌或高级别异型增生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7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范围12~72个月),10例早期癌未见复发;2例进展期癌中1例发生肺转移,另1例死亡。结论胃VWDA是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高分化腺癌的结构特征和极低度的细胞学异型性。结构异型性的诊断价值显著大于细胞学异型性,黏膜深部和黏膜下层的不规则腺管浸润性生长是诊断的可靠依据。黏膜内VWDA诊断具有挑战性,活检标本中的部分病例难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超高分化腺癌(very well 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VWD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诊断的胃VWDA 1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男8例,女4例,中位年龄63岁(范围47~80岁)。胃上部6例,胃中部2例,胃下部4例。肿瘤中位直径17 mm(范围5~65 mm)。构成肿瘤的细胞类似吸收细胞、Paneth细胞、小凹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细胞单层排列,核轻度增大位于基底侧,核呈纺锤形至轻度不规则形,核极向紊乱。早期胃管状VWDA 9例,肿瘤腺管类似肠上皮化生的腺管,其中2例浸润至黏膜下层,黏膜深部及黏膜下层的病变表现为腺管囊性扩张、弯曲、分支、尖角,以及流产型腺管。早期胃乳头状管状VWDA 1例,癌局限于黏膜层内,由小凹型上皮细胞构成。胃进展期乳头状管状VWDA 2例,由小凹型上皮、幽门腺或颈黏液细胞构成,且伴有淋巴管内癌栓和淋巴结转移。所有病例背景黏膜均见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肠型1例,胃肠混合型9例,胃型2例。仅局限于黏膜内的8例胃VWDA Ki-67阳性指数40%~70%,2例浸润到黏膜下层的癌和2例进展期癌Ki-67阳性指数10%~25%。所有肿瘤均显示p53蛋白呈野生型表达模式、HER2阴性。在术前活检中被诊断为腺癌或高级别异型增生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7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范围12~72个月),10例早期癌未见复发;2例进展期癌中1例发生肺转移,另1例死亡。结论胃VWDA是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高分化腺癌的结构特征和极低度的细胞学异型性。结构异型性的诊断价值显著大于细胞学异型性,黏膜深部和黏膜下层的不规则腺管浸润性生长是诊断的可靠依据。黏膜内VWDA诊断具有挑战性,活检标本中的部分病例难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