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医大师周仲英提出伏毒论。"伏毒"是伏而后发的毒邪,潜藏人体,待时而发,具有伏时不觉,发时始显的特点。肺癌的发生发展可看作是"伏毒"潜藏人体,暗耗正气,逐渐正邪不能相安共处,或因新邪引触,导致伏毒暴戾发病的过程。肺癌之伏毒主要以热毒、痰毒、瘀毒为主,正虚为伏毒潜藏、致病的基础。治疗上可在伏毒理论的指导下,辨病、分期、辨证论治,把握时机,攻毒扶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黄帝内经》对"人体之毒"的认识,从维持人体平衡的角度揭示"排毒"的实质与方法。[方法]以《黄帝内经》条文为主,结合其它中医典籍的相关论述,从现今社会对"毒"的偏颇认识,及中医有关"毒"的概念、治则等,综合分析"排毒"背后揭示的养生保健思想。[结果]人体之毒的本质即指人体气血阴阳的失衡状态,它可为病因,亦可为新的病理产物。要正确理解当下社会所流行的"排毒"观点,遵循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脏腑功能和个人体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并依照《内经》所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防为主,避免"人体之毒"的产生。[结论]"排毒"应视具体病情灵活施治,体现出《内经》的辨证施治"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此认识有助于指导人们从中医的角度对"排毒"有更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并正确地养生保健。  相似文献   

3.
脾虚浊毒论     
浊毒理论是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提出的创新性理论.目前,浊毒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浊毒的致病特性和因浊毒所演发的病理改变,对于浊毒形成的条件性及内生性尚未形成系统化认识.文章立足于脏腑观,以脾脏的生理功能、病理改变为基,以现代研究热点免疫功能、人体微生态为切入点,从"脾虚-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功能障碍-浊毒"动态病机演变探讨浊毒生成之源,阐明浊毒产生及浊毒致病的条件性,归纳脾虚生浊成毒的致病特性,完善浊毒的病机内涵.脾虚浊毒论是浊毒理论的补充与完善,为浊毒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这里的"毒"就是指药物的不良反应.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根据治疗目的 ,用药剂量大小或不良反应程度,药物不良反应可分为: 1:副作用一是指在药物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2:毒性反应一是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机体的反应,一般较为严重.3:变态反应一指机体受药物刺激所发出的异常免疫反应,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又称为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5.
银屑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具有基因相关性的皮肤疾病之一.中医治疗具有疗效高同时不良反应小的特点,提示我们需要对其临床辨证论治规律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总结当代著名中医皮科专家治疗银屑病的辨证特点及用药规律,在银屑病"从血论治"的基础上提出"血分蕴毒"是银屑病的重要病机,其病位在"血",病性为"毒"与"热".并通过现代医学的视角,探讨"血分蕴毒"与现代医学的关系,这一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银屑病"从血论治"理论.  相似文献   

6.
认为毒邪是肝硬化部分性脾栓塞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毒邪可分为内毒与外毒,内毒如坏死组织,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外毒如疫毒之邪侵袭人体,表现为湿热,久酿致毒,致气血失调,损伤正气。术后以发热为主者,可分为热毒炽盛证和湿热蕴结证;以疼痛为主者,分为气滞血瘀证和血瘀水停证;发热和疼痛不明显、表现以虚证为主者,可分为脾胃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相似文献   

7.
有毒与无毒,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不良反应而言。“毒”在中药学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物之能害人即为毒,这是狭义的毒,应包括现在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广义的毒含义有三:①“毒”为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即是“毒”,“毒”即是药。②“毒”指药物的偏性,亦即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③“毒”指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即上述狭义的毒。  相似文献   

8.
许多医务人员及患者都抱有"中药无毒论"的认识,认为中药对人体无副作用,殊不知不良反应也是机体对中药的正常反应之一.近年来,临床上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日益增多,并呈上升趋势,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从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实例中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祖国医学中,破伤风属于"痉病"范畴,有"金创痉""干痂风"以及"脐带风"之称.本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素虚,卫外之力不强,创伤之后伤口未闭,风毒乘虚而入所致.初入经络,使营卫不得宣通,重则筋脉拘紧,邪入脏腑.  相似文献   

10.
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是药物反应的一个类型.它是药物通过多种途径(口服、注射、吸入、栓塞、皮肤吸收等,但主要是药物的内服与注射)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和粘膜的急性炎症后应,属于祖国医学"中药毒"范围.  相似文献   

11.
戴智慧 《基层医学论坛》2013,(12):1593-1595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黄帝内经》早就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即说明人以饮食为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医疗保健要求的提高、化学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药源性疾病等原因,人们对药物的选择逐渐向"天然"靠拢,天然物质制成的药品倍受青睐.特别是对于老龄化社会来说,药效温和、不良反应小、重视整体调节人体机能的中药对慢性病、多脏器疾病的老年患者是最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65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面肌多点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对治疗前后的病情分级进行比较,并随访12~36周.结果 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无全身反应,局部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微短暂上睑下垂、鼻唇沟变浅、患侧眼流泪;6个月复发率为80%,药效作用时间平均为20周;重复注射仍然有效 .结论 局部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是治疗面肌痉挛的一种有效手段,方法 简便、易行,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药物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紫杉醇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肖芳 《重庆医学》2004,33(7):1005-1005,1008
紫杉醇(Taxol)是20世纪90年代发明的抗癌新药,目前已作为卵巢癌的一线用药.该药疗效肯定,但不良反应也较多,部分不良反应比较严重,影响治疗的进行.因此对其毒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针对此类不良反应较多的新药,治疗时以病人为本,实行综合护理与不良反应专项护理相结合的整体护理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治疗中对紫杉醇毒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对策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了对毒更加认识,就其对人体的致病因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药物选用方面做了简述,以告诫人门增强防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屈红 《中国民康医学》2012,(22):2797+2809
目的: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到选药正确、组方合理、药物的用量及用法符合要求的目标。方法:根据文献报道,结合本院2009~2011年用药分析,归纳总结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结果:以本院为例,临床医生、药师对药物不良反应有了足够认识,重视药物对人体不可忽视的作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药品合理应用是建立在全面、正确了解其药理作用、毒副反应和使用方法后,以合理用药为原则。  相似文献   

17.
李一石  顼志敏 《中国医刊》2004,39(11):49-52
心血管临床药理学,是心血管病学的临床学科之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在人体上研究药物对人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作用(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物临床应用研究(drug utilization).通过I-IV期的临床试验,来研发新药,评价老药,监测不良反应,组织多中心临床试验. 近年来,心血管临床药理学进展迅速.①新药层出不穷,群体开发,如"普利"群、"他汀"群等.②应用范围广泛,是所有心血管病的最基本疗法,即使手术及介入治疗后仍需药物配合或维持.③20年来,几百项与心血管药物相关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RCT)相继揭晓,为循证心脏病学及其一系列临床治疗指南奠定了治疗基础,推动了现代治疗学不断进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医书籍中,含"毒"字的术语不乏其见.诸如瘴毒、毒气、火毒、水毒、蛊毒、毒药、阴阳毒,温毒等皆是.这些"毒"字是否相同?又究属何义呢?下面仅就课余翻阅的一些书籍及摘录的一些材料,整理归纳,谈谈对中医关于"毒"及有关问题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溴鼠剂毒性高,危害性大,无特效药物治疗.误入人体后引起以全身阵发性抽搐为主的神经毒症状或以全身广泛出血为主血液毒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心、肺、肾、脑多脏器衰竭,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脾虚湿盛证患者早期以外感湿热疫戾之邪为主,中后期随着湿热之疫毒潜入人体内部,深伏于膜原,侵淫脏腑,日久不愈,最终导致脏腑失调,正气虚弱,尤以脾气虚弱为主。脾为后天之本,在艾滋病的辨证治疗中,首先"治脾以安五脏"。以"脾恶湿"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结合艾滋病的分期治疗,通过合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以期达到改善艾滋病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