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大血管区域免疫炎症微环境紊乱归属于中医经脉病变,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为导致其紊乱的根本,气虚而生的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留注脉中,诸邪结滞成毒,形成"气虚生毒"的病理状况。其紊乱调节过程与中医正气抗邪过程密切相关。应用益气解毒法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祛除邪气,邪去正安,激发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发挥正常的免疫防御、自稳及监视功能,恢复微环境紊乱,减少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2.
通过老年性痴呆患者客观存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的紊乱,以及神经干细胞移植在老年性痴呆方面的实验研究,探讨NEI与神经干细胞之间的关系,提出NEI网络与神经干细胞之间是"土壤"与"种子"的关系的假设,NEI网络的不平衡影响着神经干细胞的生存环境,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凤  王函 《光明中医》2008,23(5):691-692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目前有关再障的发病机制有3种学说,即造血干细胞异常(种子学说)、免疫缺陷(虫子学说)和骨髓微环境损伤(土壤学说)。中医认为再障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医"心合小肠"理论,通过对小肠生理病理的分析,结合现代医学肠道微环境研究进展,总结动脉粥样硬化和小肠功能、肠道微环境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认为肠道微环境的稳态是小肠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小肠"泌别清浊""受盛化物"功能异常和肠道微环境稳态失调密切相关。运用"心合小肠"理论从肠道微环境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核心内涵乃肺脏与大肠功能相关、整体相连,呼吸道感染可导致肠道菌群微环境变化,即"肺病及肠";肠道菌群微环境紊乱亦可导致呼吸道感染反复发生,即"肠病及肺"。故,中医临床多以肺肠合治法治疗该病,谓之"肺肠同治"。笔者通过研究近年的相关文献,结合肠道菌群等相关研究热点,探讨中医药调节肺-肠微生态防治呼吸道感染的生物学基础,旨在为丰富中医藏象理论及中医药防治呼吸道感染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胃癌癌前状态之一,伴有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时,视为胃癌前病变。胃癌前病变发展为胃癌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可逆性,积极进行胃癌前病变的防治,逆转其癌变,阻断胃癌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脾虚毒损胃络"是CAG癌前病变的基本病机,将健脾通络解毒法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防治,为临床CAG、PLGC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同时发挥中医"治未病-已病防变"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基于‘肾藏精’脏象理论的基础研究"提出科学假说:"肾藏精"主要或部分体现为干细胞及微环境的调和状态,体现为干细胞、微环境和NEI网络的动态平衡。综合文献及实验研究成果表明,在整体层次,"肾藏精"主要体现为NEI网络的调控作用;在细胞及分子层次,"肾藏精"主要或部分体现为干细胞及微环境的调和状态。"肾藏精"与在NEI网络整体调控下的内源性干细胞"沉默"休眠、"唤醒"激活、增殖分化以及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干细胞既可以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胰岛β细胞、免疫细胞等,又具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作用的分子基础。"从肾论治"的作用机制之一是动员"肾藏精"的生理功能而激活内源性干细胞和发挥微环境作用,同时调控NEI网络动态平衡。继续深化相关研究,可能在肾藏象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在临床"从肾论治"相关疾病辨证论治规律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机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医学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以下简称再障 )的发病因素及病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再障的发病分原发和继发 ,原发即原因未明 ,继发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长期接触化学毒物如苯、砷剂等 ;或服用氯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等 ,其中氯霉素居首位原因 ;或因放射线、同位素、电离辐射等损害 ;或因某种病毒 ,其中肝炎病毒约占再障病因的0 .3%~ 8%。以上各种病因侵扰人体 ,导致造血干细胞受损、免疫机能异常影响造血干细胞增殖、造血微环境、造血因子调控失调、造血干细胞凋亡与功能紊乱等终致再障的发生。中医对再障发病的认识是通过对古典医…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治疗肿瘤成为近年临床关注的热点,本文依据中医"肝肾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等理论,综述常用的健脾法、补肾法在治疗肝癌方面的进展,健脾补肾类药物以及健脾补肾法干预肝癌微环境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失调和糖脂代谢异常是结直肠息肉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和病理机制, "脾虚湿蕴"是结直肠息肉的核心病机, 二者具有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调与脾虚相关, 应用健脾类中药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糖脂代谢异常与湿蕴相关, 可采用苦辛或健脾除湿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与糖脂代谢异常可改变肠道微环境, 损伤肠上皮细胞, 引起肠道干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结直肠息肉的病理过程, 与中医"脾虚湿蕴"病机相契合。从肠道菌群及糖脂代谢角度探讨结直肠息肉"脾虚湿蕴"病机的生物学内涵, 为识别高风险人群和解析健脾除湿复方治疗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组因物理、化学、生物及某些未明原因使骨髓中多能造血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受损,机体免疫缺陷与紊乱而导致造血组织减少,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属于临床综合征,发生在各种慢性肾实质疾病(包括累及肾脏的全身性疾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认为,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是正(宿主)与邪(肿瘤)相互斗争的过程,导致机体微环境紊乱,出现机体阴阳变化失衡。而机体阴阳变化的失衡,使得患病机体表现出免疫功能的异常变化。因此,从中医的角度,阐明骨肉瘤微环境紊乱与免疫失衡的相关联系,为从免疫机制方面治疗骨肉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徐巧笑  胡振斌  莫莎莎  张臻 《陕西中医》2023,(10):1431-1434
原发性肝癌(PL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极差,中医学认为虚毒瘀致病是阐释PLC发生、发展的重要理论,机体正气亏耗、外邪入侵所致气血阴阳失调,脏腑代谢等功能失常,痰浊、瘀血、癌毒内生结聚肝内形成肿块而发本病。现代医学则认为免疫微环境是正气亏虚的延伸,且炎症微环境、肿瘤外泌体、肠道菌群紊乱均为癌毒重要来源,现从“病机观”及“治疗观”出发,在阐述肝癌病机的同时对其治疗进行深度剖析,探讨瘀、毒、虚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致病机制及以攻补兼施、扶正祛邪为纲的治法治则,提高临床思辨能力,为中医治疗肝癌,改善肝癌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属中医"瘿病"范畴,病因以体质因素和情志失调为主。体质因素多为五脏气阴不足,尤以心肝肾气阴不足为主,在此基础上,复因情志失调等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诱发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形成气、血、痰、瘀互结于颈部而发病。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5,(6):1159-116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发生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能力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增殖、分化、迁徙、转移保持平衡,主要归功于稳定的造血微环境,即"小生境",它包括微血管系统、基质干细胞、细胞外基质和多种细胞因子。而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CXCL12及造血干细胞表面受体CXCR4组成的生物轴(CXCL12-CXCR4 biological axis)是调节造血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影响因子。现代研究发现,"活血化瘀"类中药不仅可以干预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而且影响"干细胞循环",就其循环过程来看,与活血化瘀法"祛瘀血"层面的观点相吻合;从循环结果来看,与活血化瘀法"生新血"层面的观点相吻合。文章意在探讨造血干细胞小生境中CXCR4/CXCL12轴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能存在的特殊生物学机制,从造血干细胞生物学行为层面探索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找到可能存在的新突破点——造血微环境,进一步为以后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探讨健脾益气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作用,从CAG发病的中医病机基础、健脾益气方的立法处方架构、所含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病证结合的理论应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研讨,认为脾胃虚弱为CAG的主要病机和病理过程;益气健脾方具有健脾益气、活血行气之效,其组方药物具有改善胃黏膜血流和胃分泌功能、保护胃黏膜屏障及抗癌变的药理作用,并基于"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理论和方法而发挥作用,其研究为健脾益气方对CAG发挥疗效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先天之精为其生生之用,是在肾中元气的激发调控下才能完成其在肾中的贮藏、施泄,发挥生成、濡养、维护作用,所以元气为其生生之用的调控之本,为人体"生生之气"的组成部分;而先天之精在元气的激发推动下,须经三焦和任、督、冲脉等散布全身经络,利用经络途径实现其生生之用。干细胞调控机制包括两大方面:内在的基因调控和外在的微环境及各类调控因子,干细胞的内在基因调控及微环境中的各类调控因子的反应模式应是属于元气的内涵,是元气微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干细胞调控的土壤—微环境,与中医先天之精生生作用的"气化之宇"—经络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相关性可启发经络实质阐释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中医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大体以肾虚为主,治疗上或补肾活血,或补肾疏肝,或益肾健脾,或温肾化湿。分析有关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观察,认为该病多因"三阴失调"而发,即肾、肝、脾三脏功能失调,肾虚、肝郁、痰阻为主要病机,临床治疗应采用补肾疏肝、健脾化痰之法,或可成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张琪老师认为正常高值血压阶段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阴阳气血失常、气机升降紊乱、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改变,此类病变多由饮食不节、久坐少动、情志失和导致,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张老师从中医体质理论出发,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阴虚质重在滋阴补肾,痰湿质重在健脾化湿,气郁质予以疏肝解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近10年有关肠道菌群与健脾祛湿类方药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认为中医健脾祛湿法可有效扶助肠道有益菌,抑制致病菌,提高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调节紊乱的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