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爱君 《实用医技》2007,14(34):4787-4787
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与患者的情绪紧张、是否就诊及时、一般医学保健知识缺乏、生活护理不当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指导对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病,临床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部分病人无疼痛),常并发心衰、休克和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危急重症,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近代中医学家一致认为:急性心肌梗死为本虚标实之患,本虚以气虚和阳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浊阻为要.浊阻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的学者认为,肾气虚损导致心、脾、肝等脏器失调是发病之本.因此,补肾、益气固本,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等方法是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1-3].2007年5月-2008年3月长春市朝阳区人民医院内科疗区共收治心肌梗塞病人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58岁,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及整体护理,收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利  张娟 《中国医药导报》2008,5(27):149-150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相应的心肌因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导致的局部坏死。是心内科最常见的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给社会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现对1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指导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研究。结果急性心肌梗死通过有效的、全面的、系统的、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通过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治疗,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王爱君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4):4787-4787
<正>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与患者的情绪紧张、是否就诊及时、一般医学保健知识缺乏、生活护理不当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指导对提高治愈率,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f)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AMI为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对AMI患者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每一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水平.方法 对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按护理程序进行整体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措施.结果 41例患者中,治愈9例,好转29例,死亡3例.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急性期病死率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9.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属心内科急危重病,也是引起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中、老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达10%~13%,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患者。为使患者死亡率降到最低限度,需重点做好患者院前急救工作,现将我科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体会及早期观察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过程中,关于吸氧、药物、生活及心理护理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方法:通过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经验,来探讨在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护理中关于吸氧、药物、生活及心理护理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结果:在吸氧护理方面,护理工作者应以患者的疼痛状况及心电监护状况为判断标准来为其进行合理给氧;在用药护理方面,护理人员使用止痛剂、硝酸酣类药物一定要谨慎.在患者的生活护理方面,护理工作者需同时注意患者的饮食及排便两个方面.结论:有效的护理配合才能促使患者的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 病情急和病死率较高,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等.为持续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心电图特征性动态演变、血清心肌酶水平增高、发热和白细胞增加.一旦确诊,应紧急处理,以保护濒死的心肌,改善预后.选取2009年3月~2010年9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评价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我院分析2009年5月-2010年9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9例的临床护理资料,即在临床有效治疗基础上,采取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加强基础护理,完善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合理氧疗完善疼痛护理及溶栓后护理等一系列整体护理干预;应用护理程序评价临床护理干预效果.通过采取科学系统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全部89例患者中81例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顺利出院;6例病情稳定后因治疗需要转院;2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科学系统的临床整体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降低致死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英 《吉林医学》2010,31(16):2511-25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选择8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严密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嘱咐患者合理饮食,心理护理,疼痛护理,溶栓后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在临床治疗基础上,对本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整体综合护理,81例患者中,显效73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整体的综合护理,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梁俊华 《中外医疗》2012,(20):141-141
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体会,总结相关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通过治疗与护理显效39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31%。结论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采取适宜的护理手段,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提高生存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邵翠玲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2):129-12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与护理体会。方法:对急性心梗患者入院后的整体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TCA后不习惯卧床排尿的病人,发生尿潴留者占38.75%,尤其以男性病人发生率较高。临床采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法.是目前AMI再灌注治疗最有效的措施。结论:做好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治疗与有效整体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王雁萍  李冉 《中外医疗》2011,30(7):166-166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其病起病急促、病情变化较快,而病症比较凶险,患者的病死率居高。所以,对该病进行正确、及时地治疗和精心护理,是提高其治愈率的关键因素。同时,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患者会因为剧烈的疼痛和呼吸困难,而产生恐惧感,尤其是看到医务人员进行紧急抢救时,情绪将会更加焦虑,这些不仅会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而且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所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方素珍 《中外医疗》2011,30(3):162-162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资料,总结临床护理的经验。结果 本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均有所改善,无一例患者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细心的观察与有效的护理方法至关重要,正确的护理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讨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方法 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本病早期易发生心律失常,心率和血压的波动.应尽早开始心电图和血压监测,同时注意观察神志、呼吸、出入量、末梢循环情况等.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保持通畅及时给药.一般监测时间为3天,有严重心律失常、左心衰或心源性休克者,根据病情延长监测时间.必要时使用全自动除颤仪监测,插入Swan-Ganz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根据病人的不同状态选择适当的旌护方案。结果:通过健康指导,病人自主性提高,降低了病死率,效果满意。结论:临床上除有效治疗外,正确的护理也是促进患者康复、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措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疾病的护理。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防止病情恶化、改善预后。结果:56例患者中痊愈40例。好转8例。猝死8例。结论:通过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实施全面系统的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