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指标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性。方法以80例下肢骨折发生DVT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80例下肢骨折无DVT患者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水平,分析其与患者DVT的关系。结果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聚集率(PAgT)水平降低,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水平升高,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OR=8.153)、TAT(OR=11.057)是老年下肢骨折患者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DVT的发生与凝血、纤溶指标水平关系密切,临床可通过检测D-D、TAT评估患者发生DVT情况。  相似文献   

2.
牛晓宁  刘瑞 《血栓与止血学》2021,(3):475-476,478
目的探讨血常规、凝血指标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DVT的应用价值。方法以10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为对象,根据DVT发生情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检测患者血常规及凝血指标,并分析其预测患者发生DVT的效能。结果DVT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PT)水平低于非DVT组(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高于非DVT组(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未见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OR=3.387)、D-D(OR=2.544)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835、68.18%、91.03%、6.54×109/L。D-D预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942、95.45%、84.62%、5.02 mg/L。结论神经外科手术后发生DVT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及D-D水平明显升高,检测中性粒细胞计数及D-D有助于预测患者术后发生DV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常规、凝血指标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效能。方法以15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为对象,根据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检测患者血常规及凝血指标,并分析其与患者DVT的关系。结果DVT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PT)水平低于非DVT组(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高于非DVT组(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未见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OR=3.401,95%CI:1.372~13.420,P<0.001)、D-D(OR=2.530,95%CI:1.103~7.943,P=0.026)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859、76.67%、88.33%、6.53109/L。D-D预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925、90.00%、85.00%、5.02 mg/L。结论神经外科患者术后DVT的发生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及D-D密切相关,二者预测患者发生DVT的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凝血参数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17年2月期间行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的2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有下肢DVT 90例(38.14%),无DVT形成的146例(61.86%)。于术后24 h测定并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24 h两组患者在PT、aPTT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DVT组D-D水平明显高于无DVT组,DVT组TT显著高于无DVT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D-D水平(OR:1.449,95%CI:1.089-1.929)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最佳界值为2.46μg/mL时预测DV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3、0.70。结论 D-D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DVT形成的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DVT形成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抗凝效果。方法以6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对象,分为A组(急性期抗凝)、B组(术前抗凝)、C组(术后抗凝)。比较三组凝血指标及DVT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 d,aPTT、PT、TT水平上调:A>B>C组(P<0.05);D-D水平下调:A>B>C组(P<0.05)(P<0.05),A组与B组D-D水平未见差异(P>0.05)。三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A组DVT发生率低于B组及C组(P<0.05),B组DVT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急性期抗凝治疗可有效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并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患者凝血四项、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妊娠高血压患者99例,将妊娠高血压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外纳入99例同年龄段正常妊娠女性作为对照组,根据妊娠结局差异,将妊娠结局良好的妊娠高血压患者纳入A组(n=42),将不良妊娠结局的患者纳入B组(n=57),比较观察组、对照组及A、B组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凝血四项、TAT、D-D与孕妇妊娠高血压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凝血四项、TAT、D-D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PT、T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TAT、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T、TT、APTT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FIB、TA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以6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象,记录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分析其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术后6例(10.00%)发生下肢DVT。其中左下肢3例,右下肢4例,双下肢10例。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术后抗凝、术后卧床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9)、术前合并症(OR=1.623)、术后卧床时间(OR=1.464)、麻醉方式(OR=2.903)未影响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肌瘤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较高,年龄、术前合并症、术后卧床时间、麻醉方式为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以上因素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护理.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我院实施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等基线资料,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方式、下肢静脉穿刺次数、术后活动次数等围术期指标,对比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功能指标,同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基线资料分析显示观察组体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中年龄≥45岁、DVT病史、高脂血症、高血压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后PLT、D-D、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2h、麻醉方式为全麻、下肢静脉穿刺次数≥5次/d、术后活动次数<3 h/d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麻醉方式、DVT病史、下肢静脉穿刺次数、PLT、术后活动次数是影响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麻醉方式、下肢静脉穿刺次数多、术后活动次数少、PLT升高是导致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做好预防及随访工作,减少下肢静脉穿刺次数、鼓励患者术后多活动.  相似文献   

9.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10):924-926
目的探讨凝血标志物对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接受妇产科手术患者156例,其中术后发生下肢DVT患者78例(观察组),术后未发生下肢DVT患者78例(对照组)。对2组患者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比较,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5种凝血标志物对下肢DVT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PAP、TM、t-PA及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血浆TA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D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敏感度、特异度最好,其次为TM、t-PA和PAP。结论血浆PAP、TM、t-PA、D-D水平检测有助于妇产科手术后下肢DVT的早期诊断,其诊断价值自高至低依次为D-D、TM、t-PA和PAP。TAT由于受术后抗凝药物应用的影响,不适合应用于DVT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预见性护理对卵巢癌患者术后凝血指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80例行卵巢癌肿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预见性护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DVT发生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术后7 d,观察组a PTT、PT、TT大于对照组,Fbg、D-D、PLT小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护理质量沟通能力、服务态度、服质量、健康教育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卵巢癌患者围术期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DVT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