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 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ISM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5岁,体检发现HPV16型阳性。大体上,于子宫颈处见一暗褐色菜花样新生物,大小2.0 cm×2.0 cm,似侵犯肌层。镜下肿瘤细胞类似于复层产黏液性上皮内病变(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intraepithelial lesion, SMILE),肿瘤排列呈巢团状,在间质内浸润性生长,可见促纤维增生性反应及炎细胞浸润。肿瘤周边可见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AIS)成分。肿瘤表面可见SMILE成分,局部可见SMILE累及腺体成分。PAS及AB染色阳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7、p16及CEA弥漫强阳性,CK5/6及p63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80%。结论 ISMC是近年来提出的组织学形态类似于SMILE的浸润性肿瘤,尚未收入WHO(2014)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一种新的病理学实体肿瘤,易误诊为其他类型的癌,确诊需要结合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SMILE)和浸润性复层产生黏液的癌(ISMC)的临床病理特征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2007年1月至2019年3月16例具有SMILE/ISMC成分的宫颈肿瘤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状态、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以及随访情况,同时行组织化学阿辛蓝和淀粉酶消化法过碘酸-雪夫(PAS-D)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细胞角蛋白(CK)7、p16、p63、p40、PAX8、MUC6、p53染色,此外结合宫颈腺癌浸润模式分类系统对12例浸润性腺癌成分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9.7岁(范围33~65岁),大多数患者(13/16)发生阴道出血。SMILE和ISMC形态学分别表现为非浸润性或浸润性复层上皮伴全层细胞,具有不等量的胞质内黏液。5例SMILE成分分别与原位腺癌(1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1例)或浸润性腺癌(3例)共存;13例ISMC成分分别为单一型ISMC(3例)、合并普通型宫颈腺癌(8例)、合并鳞状细胞癌(2例)。所有单一型ISMC均具有脉管侵犯且浸润深度超过10 mm。11例具有ISMC成分的浸润性腺癌均为Pattern C肿瘤,组织学呈弥漫破坏性间质浸润、实性结构或低分化肿瘤。组织化学阿辛蓝和PAS-D染色证实SMILE/ISMC成分(7/7)细胞质内富含酸性和中性黏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MILE(4/4)和ISMC(8/8)成分CK7和p16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p63和p40表达于SMILE(1/3)和ISMC(2/8)成分复层上皮细胞巢的周边细胞或仅少部分细胞,在ISMC成分中,部分瘤细胞MUC6(5/7)阳性表达、PAX8(2/8)局灶阳性表达、p53呈野生型表达模式(4/10)或完全阴性(6/10)。具有随访资料的13例患者目前均存活(平均随访时间50.5个月,范围4~140个月)。结论SMILE是一种少见、独特的宫颈上皮内病变,ISMC属于与其形态学相似的浸润性病变,具有ISMC成分的肿瘤可能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充分认识宫颈SMILE和ISMC对临床和病理医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免疫组化标记p16及HPV分型检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例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子宫颈及卵巢的癌灶进行含p16在内的多个免疫组化标志物染色及HPV分型检测.结果 3例患者的子宫颈均有不同程度的肥大、糜烂及肿块,双侧卵巢增大,切面有黏液感伴出血、坏死;镜下可见子宫颈腺癌周围有不典型增生的子宫颈管腺上皮,与腺癌移行过渡,可见癌栓,腺癌几乎侵及子宫颈全层;双侧卵巢纤维增生明显,腺癌穿插其中.颈体交界、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阴道手术切缘等查见癌累及.3例子宫颈及卵巢癌灶的免疫表型基本一致,均强阳性表达p16、CK7和Ki-67,HPV亚型分型检测阳性结果如下.子宫颈/卵巢:例1,16、18/16、18、58;例2,16、18/18;例3,16/18.根据p16的表达及HPV分型检测结果,提示3例均为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结论 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属于晚期子宫颈癌.借助p16的表达及HPV亚型的分型检测结果可诊断及鉴别诊断肿瘤的原发部位,有利于肿瘤的后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6例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 6例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患者年龄28~33岁,平均29. 5岁。患者3例因体检发现,3例以不规则出血就诊。5例行细胞学检查阳性,6例行HPV检测均提示高危型感染。显微镜下病变与周围间质边界清晰,腺腔内由复层未成熟圆形、卵圆形细胞核与含黏蛋白的空泡大小不等的上皮细胞混合构成。5例伴子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1例伴子宫颈原位腺癌。6例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均表达p16和CEA,不表达ER和vimentin,其中5例p63散在表达,Ki-67增殖指数高,特殊染色PAS、AB-PAS均阳性。2例行全子宫切除,4例行子宫颈锥切。随访6~4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年轻女性的特殊类型子宫颈原位腺癌,与高危型HPV密切相关,常伴其他病变。典型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结合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治疗可酌情采用宫颈锥切,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病理科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间诊断的10例宫颈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年龄范围26~59岁,平均年龄46岁。大部分患者有阴道流血、阴道流液或下腹坠胀等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经体检发现。6例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分期:ⅠB1期3例,ⅠB2期1例,ⅢC1期1例,ⅢC2期1例。形态上,10例均可见假复层的柱状细胞形成侵袭性的巢团结构,周围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数量可变含胞质内黏液的肿瘤细胞,凋亡小体和有丝分裂象易见;也可见其他的结构特征,如假腺腔、乳头及实性片状不伴周围的栅栏状排列。细胞形态上可见如嗜酸性细胞质、透明细胞质、组织细胞样及鳞状分化细胞。4例伴原位腺癌和/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或复层产黏液性上皮内病变。手术切除的6例,均为Silva C型浸润模式,3例纯ISMC(3/6),2例混合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性普通型腺癌,1例混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淋巴结转移2例(2/6)。所有病例均弥漫强阳性表达p16,Ki-67阳性指数50%~90%。不同比例的肿瘤细胞过碘酸雪夫染色及阿辛蓝染色阳性。结论ISMC属于HPV相关宫颈腺癌,相对少见。ISMC具有广泛的形态学谱系,近半数病例为混合性ISMC,易误诊为宫颈的其他恶性肿瘤。与其他腺癌相比,ISMC更常表现出破坏性间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病理科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间诊断的10例宫颈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年龄范围26~59岁,平均年龄46岁。大部分患者有阴道流血、阴道流液或下腹坠胀等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经体检发现。6例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分期:ⅠB1期3例,ⅠB2期1例,ⅢC1期1例,ⅢC2期1例。形态上,10例均可见假复层的柱状细胞形成侵袭性的巢团结构,周围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数量可变含胞质内黏液的肿瘤细胞,凋亡小体和有丝分裂象易见;也可见其他的结构特征,如假腺腔、乳头及实性片状不伴周围的栅栏状排列。细胞形态上可见如嗜酸性细胞质、透明细胞质、组织细胞样及鳞状分化细胞。4例伴原位腺癌和/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或复层产黏液性上皮内病变。手术切除的6例,均为Silva C型浸润模式,3例纯ISMC(3/6),2例混合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性普通型腺癌,1例混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淋巴结转移2例(2/6)。所有病例均弥漫强阳性表达p16,Ki-67阳性指数50%~90%。不同比例的肿瘤细胞过碘酸雪夫染色及阿辛蓝染色阳性。结论ISMC属于HPV相关宫颈腺癌,相对少见。ISMC具有广泛的形态学谱系,近半数病例为混合性ISMC,易误诊为宫颈的其他恶性肿瘤。与其他腺癌相比,ISMC更常表现出破坏性间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颈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ixed adenoneuroendocrine carcinoma,MAN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子宫颈MANEC进行免疫组化和HPV分子分型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52岁,因阴道异常出血、流液数天入院。MRI提示子宫颈占位,行残余子宫颈、双侧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镜检:瘤组织由神经内分泌癌及原位腺癌两种成分构成,两种成分位于同一病变的不同区域,且均 30%。免疫表型:神经内分泌癌区域Syn、Cg A、CD56和p16均阳性;原位腺癌区域p16、CK7、CK20和CDX-2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60%。两种组织均呈HPV18型阳性。结论子宫颈MANEC较为罕见,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表型,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黏液性囊腺癌(mucinous cystadenocarcinoma,MC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MCA的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乳腺肿物切面呈囊实性.镜下见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囊性区,囊壁衬覆富含黏液的肿瘤细胞,或呈单层柱状、或复层化增生或形成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胞质内黏液呈PAS、AB染色阳性.肿瘤细胞CK7阳性,CK20阴性,ER、PR、HER2均阴性.囊壁肿瘤细胞外侧肌上皮细胞呈p63、SMA阴性.结论 (1)MCA是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的罕见肿瘤,预后较好.(2)与卵巢和(或)胰腺黏液性囊腺癌类似,诊断原发肿瘤需先排除转移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s, 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女性,50岁;例2男性,41岁。2例均因发现肺部占位就诊,术后病理诊断为CMPT,其中例1同时患有微浸润性腺癌。镜下肿瘤由黏液细胞、纤毛柱状细胞及基底细胞混合组成的乳头状、腺管样结构,肺泡腔内可见黏液。细胞形态温和,无异型性,未见明显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表型:纤毛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表达CK7、TTF-1,不表达p63、p40、CK5/6、Napsin A;基底细胞表达TTF-1、CK7、p63、p40、CK5/6。结论 CMPT可能起源于终末细支气管,ERK活化状态和不同类型的驱动基因突变证实了CMPT是良性肿瘤性病变。识别纤毛柱状细胞及连续的基底细胞层是诊断CMPT的关键,需与黏液腺癌、黏液表皮样癌等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伴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扩散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伴子宫内膜及双侧输卵管扩散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HPV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子宫颈外口见一隆起型肿块,肿块大小3.0 cm×2.5 cm×1.7 cm,向上累及宫颈管内口;子宫宫腔内未见明显肿块,子宫内膜菲薄且较光滑;双侧输卵管及卵巢未见明显肿块。镜检:子宫颈中分化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浸润性病灶周围可见原位癌区域,癌组织浸润至子宫颈管壁周围纤维脂肪组织,并见脉管内癌栓形成及神经侵犯现象,肿瘤向下侵犯阴道壁上1/3;子宫内膜经全部取材制片,镜下见宫角处局灶子宫内膜表面黏膜上皮呈原位鳞状细胞癌改变,周围子宫内膜呈萎缩性改变,且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不相连续;双侧输卵管伞部黏膜上皮均见局灶原位鳞状细胞癌成分,周围输卵管黏膜上皮及间质均未见癌组织,未见脉管内癌栓。双侧卵巢未见明显异常。免疫表型:子宫颈、子宫内膜、输卵管肿瘤p16均阳性,输卵管肿瘤WT-1阴性,肿瘤CK5/6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60%;HPV-DNA检测子宫颈、子宫内膜及输卵管均显示HPV16型感染阳性。结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伴子宫内膜及双侧输卵管扩散的相关病例较为罕见,其发生机制可能与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胶样腺癌(colloid adenocarcinoma,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均无明显症状,平均年龄59.5岁,肿瘤最大径平均2.1 cm,4例肿瘤CT检测均显示为孤立性囊实性结节,边界清楚,位于右肺上、中、下叶各1例,位于左肺下叶1例。镜下见CA由两种细胞成分构成,一种为杯状细胞,一种为低柱状上皮细胞,富含黏液。免疫表型:4例CK7、CK20、CDX-2、Villin和MUC2均阳性;1例Napasin A局灶阳性;TTF-1均阴性。结论CA特征性病理形态是富含黏液且黏液破坏肺泡壁,肿瘤肺叶切除+肺门淋巴结清扫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肺CA临床罕见,需与肺浸润性黏液腺癌以及胃肠道、卵巢、胰腺及乳腺转移性黏液腺癌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颈中肾管腺癌(mesonephric adenocarcinoma, MN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其生物学行为。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子宫颈MN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49岁。镜检:肿瘤组织中可查见中肾管残余以及中肾管增生组织。免疫表型:癌细胞GATA3、PAX-8和Calretinin均阳性,ER、PR、p16、CD10和TTF-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分子改变:存在KRAS基因2号外显子p.G12A突变。结论 子宫颈MNA是女性生殖系统罕见的恶性肿瘤,典型的病理学特征、特异的免疫表型以及KRAS、NRAS分子突变支持MNA的诊断。与HPV非相关的子宫颈腺癌相比,MNA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腺原发性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胸腺原发性黏液腺癌的病理特点、免疫表型、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8岁,肿块位于前纵隔,呈实性,局部见囊腔,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部位肿瘤转移。多量黏液背景下可见肿瘤性上皮细胞巢,细胞呈腺泡状、乳头状及筛状结构排列,肿瘤周边可见残留的胸腺组织。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CK7、CK20、Villin、CDX-2、MUC-2均阳性;CD5、TTF-1、Napsin A、CD56、Syn、CgA、MC、Calretinin均阴性。结论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可诊断胸腺原发性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MD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子宫颈MDA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平均年龄42岁,临床均出现子宫颈肥大;3例行根治性手术+放疗,1例行活检+放疗+化疗;镜下肿瘤由黏液性腺体构成,腺体和细胞分化良好,呈浸润性生长,超出正常子宫颈腺体分布范围,间质反应明显;免疫表型:MUC6、CK7、CEA、p53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10%~30%,p16、ER、PR均阴性。术后随访12~40个月,2例出现转移,其余2例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子宫颈MDA临床罕见,属于分化极好的胃型黏液腺癌。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常导致误、漏诊。结合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浆黏液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卵巢浆黏液性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年龄44~57岁,平均49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或腹胀。肿瘤最大径8~17 cm,平均13 cm。2例为双侧,2例为单侧,均呈囊实性,囊内壁可见乳头状赘生物并含黏稠液体。镜下见肿瘤由浆液性上皮、子宫颈管黏液性上皮及透明细胞混合组成以复杂的乳头为主伴腺样、筛状或实性结构,间质及腺腔内见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表型:肿瘤细胞ER(4/4)、PR(3/4)、CK7(4/4)、PAX8(4/4)、p16(3/4)、vimentin(4/4)、CEA(2/4)均阳性,p53呈突变型阳性,CK20、CDX2、HNF1β、WT-1均阴性。PAS染色及DPAS染色均阳性。TNM/FIGO分期:ⅠA期2例,ⅠB期1例,ⅠC期1例。随访9~42个月,1例术后22个月死亡,3例无复发。结论卵巢浆黏液性癌有其独特临床病理特征,需与卵巢其他上皮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颈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cervix,SC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SCCC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颈管处见一肿物,大小15 cm×8 cm×7.5 cm,表面大部光滑,切面呈灰白、灰红色,质中。镜下见肿瘤弥漫浸润子宫颈管壁全层,瘤细胞呈实性片状、缎带样、条索状和小梁状生长。细胞形态较均一,细胞质稀少,核圆形或梭形,染色质模糊,核仁不明显,核分裂易见。免疫表型:CD56、CK均呈阳性,Syn呈部分阳性,NSE呈局灶阳性,p16、TTF-1、CK8/18、CK5/6、p63、Melan-A、HMB-45、S-100、CD99、vimentin、Fli-1、Myo D1、actin及CD45均呈阴性。结论 SCCC恶性程度高、进展快、侵袭性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舌前部外胚间叶软骨黏液样瘤(ectomesenchymal chondromyxoid tumour, E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ECT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界限清楚,无纤维性包膜,呈单个分叶状结节。肌纤维和神经束内陷于肿瘤内。在黏液或软骨样背景下,肿瘤由短梭形至卵圆形细胞组成,细胞温和,偶见胞核增大、不典型性。未见核分裂象及组织坏死。免疫表型:GFAP和CD56弥漫中~强阳性,S-100和SMA部分阳性,CK7、CK20、CKpan、CD68、p6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结论 ECT是一种发生于舌前部的罕见良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明确诊断需结合临床病史、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排除其他黏液性或软骨性疾病后方可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 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肺CMPT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肿瘤标本行常规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62、70岁,均为体检时发现肺部肿块。肿瘤位于肺实质内,镜下见肿瘤由纤毛柱状细胞、黏液细胞和基底细胞3种成分组成,形成乳头状或腺管状结构,病变周围及内部肺泡腔内充满黏液。免疫表型:纤毛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CK7和TTF-1阳性,黏液细胞MUC6和MUC2阳性,基底细胞p63和TTF-1阳性。结论肺CMPT是一种罕见的肺外周结节性病变,确诊主要依赖特征性的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通过表面扩散累及子宫内膜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通过表面扩散累及子宫内膜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子宫颈见隆起型肿物,子宫内膜局部见一菜花样肿物,余内膜均粗糙。镜检:子宫颈浸润性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沿表面扩散至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伴肉瘤样化生及子宫腺肌症。免疫表型:子宫颈肿物:p16、CK8/18、CK19和PTEN均(+),CD138表面癌细胞及原位癌细胞着色强,深部癌细胞着色弱或阴性。子宫内膜肿物:p16、CK19和PTEN均(+),CK8/18(局灶+),CD138表面癌细胞及原位癌细胞着色强,深部癌细胞着色弱或阴性。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CKpan、CK17和p63均(+),EMA(部分+),p53(散在+),CK7、ER和PR均(-),Ki-67增殖指数约70%;子宫内膜肉瘤样化生区:vimentin、CK17、p63均(+),CKpan(部分+),CD10、desmin、SMA、MyoD1和Myogenin均(-)。结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通过表面扩散累及子宫内膜较罕见,其扩散机制可能与基因改变和(或) CD138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原发性胃(胃肠)型黏液腺体病变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4—2022年诊治的8例子宫内膜原发性胃(胃肠)型黏液腺体病变病例的临床病史和病理资料, 复习所有病理切片, 并随访。结果 8例患者年龄35~67岁, 平均年龄55.5岁。7例患者术前查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其中1例患者高危型HPV 52型阳性。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宫颈黏液性病变。2例为浸润性胃(胃肠)型黏液腺癌, 2例为良性胃(胃肠)型黏液化生, 余4例为不典型胃(胃肠)型黏液腺体增生。镜下肿瘤细胞具有胃(胃肠)型分化的黏液上皮特征。免疫表型显示5例MUC6弥漫或局灶阳性, 3例细胞角蛋白20和CDX2阳性。5例p16阴性或斑驳阳性, 1例弥漫强阳性表达。雌激素受体在良性病变及不典型病变中表达, 在浸润性腺癌中局灶弱阳性或阴性。p53在1例中呈突变型表达, 余均呈野生型表达。HPV原位杂交阴性。结论子宫内膜原发性胃(胃肠)型黏液腺体病变可以出现胃肠型分化的各种形态, 与高危型HPV感染无关, 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子宫内膜原发性胃(胃肠)型黏液腺体病变需排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