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技术在老年脑卒中排尿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脑卒中排尿障碍且留置导尿7 d拔尿管后残余尿>300 mL的患者40例,按入院日期分为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干预组给予间歇导尿的方法,对照组给予继续留置导尿及常规护理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尿红细胞阳性及残余尿>100 mL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感染和红细胞阳性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感染、红细胞阳性和残余尿>100 mL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间歇导尿技术运用于老年脑卒中排尿障碍患者可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率,缩短恢复自行排尿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容量压力测定仪联合间歇导尿术在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留置导尿法,观察组采用膀胱容量压力测定仪,了解膀胱容量-压力的关系,并根据膀胱容量-压力的关系及安全容量下的残余尿量制订间歇导尿计划及实施方案,6周后比较两组病人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自解尿量和残余尿量及达到平衡膀胱的例数。[结果]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自解尿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平衡膀胱例数明显增多(P均0.01)。[结论]膀胱容量压力测定仪联合间歇导尿法用于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护理安全、可行;可促进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法治疗脊髓损伤(SCI)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患者82例,按系统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n=40)与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1~2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拔除尿管试验,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膀胱B超检查和尿动力学测定,最后于随访结束时对2组患者进行满意度指数(PSI)评定。 结果治疗2~4周后,治疗组拔除尿管成功率为87.5%,对照组仅为42.8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有膀胱巨大结石,有25例有不同程度尿路感染;治疗组患者中未见膀胱结石和尿路感染。治疗后,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对照组患者满意15例(35.7%),治疗组患者满意27例(6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法可显著改善SCI术后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表电刺激(ES)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临床效果,探讨排尿障碍治疗的新方法、新思路。方法:将95例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留置或间歇清洁导尿、膀胱训练、药物治疗,共43例;ES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耻骨上区、第2骶孔至第4骶孔体表投影区电刺激治疗,共52例。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排尿日记、膀胱容量测定、生存质量(QOL)评分、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评分(LUTS),并观察比较其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72h尿频次均低于治疗前(P<0.05),单次尿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ES组72h尿频次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低(P<0.05),而单次尿量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残余尿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后ES组膀胱容量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残余尿量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QOL评分、LUT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且治疗后ES治疗组QOL评分、LUTS评分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ES治疗组中尿潴留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68.75%,P<0.05);ES治疗组中尿失禁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5.29%,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62.96%,P<0.05)。结论:对耻骨上区、第2骶孔至第4骶孔体表投影区行电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疗效肯定,给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无创、简单、方便、经济且无任何不良反应的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技术应用于外科术后暂时性排尿障碍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8月上海长征医院普外科术后暂时性排尿障碍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给予腹部热敷、听流水声、抬高床头等仍然不能自行排尿的对照组患者采取留置尿管定期评估等常规方法;对给予热敷腹部、听流水声、抬高床头等仍不能自行排尿的实验组患者采取间歇导尿的方法。比较两组的自主排尿情况、尿路感染发生率以及舒适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间歇导尿1~2次,患者可以自主排尿,自主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的尿路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应用于外科术后暂时性排尿障碍患者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李巧玲  代妍  肖湘贻  孟玲 《护理与康复》2015,14(11):1049-1051
总结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在43例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体会。经过评估、心理护理、饮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前的膀胱功能训练、改进后的清洁间歇导尿、制定出院计划及指导后,出院时有12例患者已完全无需导尿,9例每天仅需导尿1次,18例导尿次数减为每日3~4次,4例出院时仍需每日间歇导尿6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残余尿量、发生尿路感染率及建立膀胱平衡的影响。方法2002-03/2004-03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康复中心收治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一组给予间歇导尿,另一组留置导尿或利用刺激扳机点及增加腹压自行排尿,6周后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组4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间歇导尿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00.83&;#177;56.18.240.31&;#177;93.58,t=6.26,P&;lt;0.01),发生尿路感染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3,20)(r=21.37,P&;lt;0.01),建立膀胱平衡的例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16,4)(X^2=10.37,P&;lt;0.01)。结论 间歇导尿可有效降低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间歇导尿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康复科脑卒中常规护理以及综合康复治疗.治疗期间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进行导尿护理,对照组采用...  相似文献   

9.
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在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导40例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病人或家属掌握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定时观察尿常规、自主排尿能力、残余尿量、并发症和洗手前后细菌培养。36例病人经过3d-12d治疗能自行排尿,4例病人出院后仍需清洁间歇导尿;出院时自行排尿病人中34例残余尿量〈100mL,2例残余尿量100mL-150mL,治疗期间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提示,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病人应用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可促进病人的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仪对伴有睡眠障碍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药物及心理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仪治疗。于对治疗前,治疗后3、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2组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HAMD评分和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周后,观察组的HAMD评分和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联合脑电生物反馈仪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活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后踝关节活动障碍患者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基础疾病内科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给予胫骨前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表面肌电测试指标、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三维步态分析系统(3-DGA)时空参数等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侧踝关节最大用力背屈时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在最大自主收缩条件下踝关节背屈时的EMG协同收缩率(C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侧步长,步速,支撑相期髋、膝、踝关节力矩峰值,踝关节主动背屈的最大活动范围(AROM),患侧支撑相时间,患侧摆动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后踝关节活动障碍患者的踝背屈功能,促进患侧下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分别给予电刺激或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每周治疗5次,共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3组患者分别经3周治疗后,发现其sEMG平均波幅、吞咽时限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肌电生物反馈组及电刺激组sEMG平均波幅[分别为(25.96±2.49) μV和(22.71 ±4.29) μV]、吞咽时限[分别为(1.15±0.11)s和(1.25±0.11)s]及SSA评分[分别为(22.40±3.46)分和(27.39 ±4.5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肌电生物反馈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电刺激组(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电刺激及单纯吞咽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2组均给予传统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抑郁状况、焦虑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FMA、HAMD、HAMA及BI评分分别为(56.33±3.01)分、(11.80±1.60)分、(11.20±1.92)分、(64.20±3.50)分,对照组则分别为(47.16±3.43)分、(12.80±2.50)分、(13.40±1.67)分、(58.20±2.86)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疗效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均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疗效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缓解其抑郁及焦虑情绪,改善其ADL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早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法将在我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吞咽功能训练组、普通电刺激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组,每组20例患者。吞咽功能训练组给予常规口腔、咽喉部肌肉感觉及力量训练,普通电刺激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辅以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治疗。3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及视频吞咽造影功能障碍量表(VDS)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sEMG平均波幅、VDS评分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肌电生物反馈组、普通电刺激组sEMG平均波幅[分别为(46.4±8.4)μV和(38.2±9.7)μV]、SSA评分[分别为(21.7±3.0)分和(25.9±4.7)分]、VDS评分[分别为(40.2±9.6)分和(59.2±8.3)分]均显著优于吞咽功能训练组(P<0.05),同时肌电生物反馈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普通电刺激组(P<0.05)。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早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较普通电刺激具有较大优势,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吞咽功能,该疗法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为药物及心理治疗合并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28例,为药物及心理治疗。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给予韦氏成人记忆量表、连线测验、威斯康星卡片测验分别评估记忆、注意、执行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在短时记忆(韦氏记忆测查中视觉再生、联想记忆、触觉记忆)、记忆商数(MQ)、持续性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应答率的得分(WCST测评)、连线B测验的时间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上述五项认知功能测试结果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更能改善强迫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脑卒中留置导尿拔管后尿潴留的影响观察。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留置导管拔出后发生尿潴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抽样的方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留置导尿操作,自行饮水和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实施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分别对两组第2次尿管拔出后的排尿情况、排尿时间、排尿量及平衡膀胱数、排尿时伴随症状进行客观比较。结果经比较,观察组的自然排尿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但诱导排尿成功率和第3次置管率更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第2次排尿时间和第2次排尿残余尿量分别为(0.21±0.03) d和(86.88±4.55) ml,对照组的第2次排尿时间和第2次排尿尿量分别为(1.32±0.14) d和(140.11±9.32) m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平衡膀胱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疼痛和伴有不适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以减少脑卒中留置导尿拔管后尿潴留后的复插率,尽快恢复患者自主排尿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在焦虑症中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将60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并在此基础上予全面、周到的护理。 [结果]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治疗2周末、4周末分别用HAMA和CGL量表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是治疗焦虑症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其相关全面、周到的护理是提高患者依从性和疗效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睡眠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总分、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功能紊乱因子得分下降更显著(P〈0.05),使用睡眠药物更少(P〈0.01)。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失眠症患者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2):1887-1888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对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6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观察组采用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治疗。采用MMSE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生活质量,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MMSE评分、MoCA评分、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与对照组的6.9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采用吡拉西坦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效果显著,能改善认知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眼针治疗组、认知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眼针治疗组患者同时辅以眼针针刺,认知训练组患者则同时辅以认知功能训练,联合治疗组患者则同时辅以眼针治疗及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分别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3组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LOTCA各项指标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LOTCA各项指标评分及MBI评分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治疗组患者LOTCA视运动组织能力评分[(23.65±4.26)分]、知觉能力评分[(21.13±2.31)分]、思维运作能力评分[(18.66±4.45)分]、注意力评分[(3.31±0.41)分]、总分[(70.41±5.87)分]及MBI评分[(79.31±6.67)分]亦显著优于眼针治疗组及认知训练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眼针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ADL能力,对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