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和腺癌与腺样囊性癌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与腺样囊性癌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基底细胞腺瘤,5例基底细胞腺癌和7例腺样囊性癌进行了免疫组化和双重免疫电镜(2例)的观察。结果 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在免疫表型方面非常相似;基底细胞腺瘤(癌)与腺样囊性癌之间在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方面有一定的差别。结论 基底细胞腺瘤和基底细胞腺癌的鉴别诊断基于两者的生长方式和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观察有助于基底细胞腺瘤(癌)与腺样囊性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之一,该肿瘤具有显著的两大生物学特性:嗜神经侵袭性和肺高转移性,而这两大生物学特性也直接影响着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和预后.该肿瘤对手术、放射治疗及化学药物治疗效果均不十分理想,因此,生物治疗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ADCC)的细胞学形态特点,探讨涎腺ADCC与基底细胞腺瘤(BCA)的细胞学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头颈部30例涎腺ADCC及12例涎腺BCA的细胞学涂片/印片。除2例ADCC为针吸涂片外,余病例均为组织印片。所有病例诊断均经组织学证实。结果ADCC的肿瘤性导管细胞呈三维簇状、实性片状或单个散在分布;半透明黏液小球常见(20/30,66.7%);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有不同程度(多为轻度)的异型性;核仁常见(21/30,70.0%),部分病例核仁明显;瘤细胞胞质稀少。ADCC细胞核的异型性具体表现在:(1)核染色深,核染色质粗或略粗、分布不均;(2)细胞核略大,且大小不一;(3)细胞核形状有不同程度(常为轻度)的不规则。核分裂象少见,30例ADCC均未见坏死。BCA细胞学形态特点部分与ADCC重叠,其与ADCC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单个散在分布的肿瘤性导管细胞少见:(2)半透明黏液小球少见(1/12);(3)细胞核染色浅或略深,形状规则一致、大小均一、无异型性,较ADCC者小且更为细长,无核仁或见不明显小核仁;(4)瘤细胞胞质较ADCC丰富。结论涎腺ADCC与BCA细胞学表现既相互重叠又各有特点,绝大多数病例可通过细胞学诊断、鉴别。半透明黏液小球是细胞学诊断ADCC的重要线索,但不是该肿瘤的特异性改变。肿瘤性导管细胞核的异型性是诊断ADCC的必要条件,也是鉴别ADCC与BCA可靠的细胞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部位、分期、治疗方法与复发及转移关系。方法对6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病历资料作临床分析。结果腮腺23例,舌下腺14例,颌下腺6例,腭部12例,颊部8例,舌根3例。治疗方法,腮腺腺腺样囊性癌行全腮腺摘除13例,腮腺浅叶+部分深叶摘除9例,腮腺浅叶摘除1例;保留面神经18例,面神经切除5例;行肩胛舌骨上淋巴清扫15例。颌下腺、舌下腺、颊部、舌根腺样囊性癌均行腺体及局部扩大切除+同侧肩胛舌骨上淋巴清扫术;腭部腺腺样囊性癌行局部扩大切除+同侧肩胛舌骨上淋巴清扫术6例,单纯行局部扩大切除2例;术后放疗60例,同时行术后放化疗3例。术后复查3~10年,局部复发8例,远处转移9例。临床分期,Ⅰ期10例、Ⅱ42期例、Ⅲ期8例、Ⅳ期6例。结论颌下腺、舌下腺、颊部、舌根、腭部腺样囊性癌应同期行局部扩大切除+同侧肩胛舌骨上淋巴清扫术;腮腺腺腺样囊性癌如无神经受损症状及术中肿物与神经无明显粘连可保留面神经,术前检查如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可不作颈淋巴清扫术。术后均应行放疗。术后化疗效果如何本组病例不明确。Ⅲ、Ⅳ期较Ⅰ、Ⅱ期复发、转移为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polymorphous low-grade adenocarcinoma,PLGA)和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0例PLGA和12例对照组ACC,对比观察2组肿瘤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并行c-kit、Galection-3、α-SMA、p63和 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该组PLGA占同期小涎腺恶性肿瘤的6.9%,肿瘤全部位于口腔内,80%发生在腭部.组织学上呈筛状、管状和实性生长方式,浸润性边缘和嗜神经性为PLGA和ACC所共有,但PLGA瘤细胞形态单一、圆形或立方状,细胞核呈温和的泡状核,排列成多种结构,包括管状、梁状、乳头状、乳头囊状、小叶状,筛状、细索状等,常可见形态一至的单层细胞导管、单排溪流样和靶环状生长方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5种标记物在PLGA和ACC中均有表达,但表达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结论 PLGA是少见的小涎腺恶性肿瘤,好发于腭部;组织病理学特点是鉴别PLGA和ACC的最可靠标准,温和的细胞形态和高度变异的生长方式是PLGA的特征;c-kit、Galetion-3、α-SMA,、p63均非PLGA或ACC的特异性标记物,只能在支持形态学诊断时作为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6.
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抗平滑肌的肌动蛋白(actin)、肌球蛋白(myosin)、S—100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对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进行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研究。结果发现,该癌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对抗actin、myosin和S—100蛋白反应阳性,对抗GFAP反应阴性。这些细胞衬里在囊样腔隙周边、小导管外周或散在于上皮团块中;肿瘤性腺上皮细胞对上述抗体反应阴性。讨论了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分化趋向和免疫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SACC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Ki-67、CD117、CK19、p63、SMA、S-100、β-catenin、LEF-1及D2...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CK7、Calponin、CD117、Ki-6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和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adenoma,BCA)中的免疫表型及其病理组织形态学差异,以提高对该类肿瘤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对发生于涎腺的26例BCA和17例ACC进行临床和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并免疫组化标记(CK7、Calponin、CD117、Ki-67)。结果临床特点为两种肿瘤的发病年龄相似,但发生部位不同,ACC好发于腮腺以外的小涎腺,BCA多数发生于腮腺;病理特点为前者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并累及周围组织;免疫组化显示两种肿瘤存在免疫表型差异:其中CD117在ACC和BCA之间的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BCA和ACC之间的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C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征,病理特点上与BCA鉴别主要基于两者的生长方式和组织形态学检查,CD117和Ki-67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比较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BAdCC)和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glands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GAdCC)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异同点.方法 收集8例BAdCC和12例SGAdCC的临床资料,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两组病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BAdCC患者平均年龄51岁,临床常表现为缓慢的膨胀性生长的肿块,偶伴有疼痛,神经周围浸润不明显,所有病例计56枚淋巴结均未见转移,1例在术后5年复发;SGAdCC患者平均年龄53.5岁,半数患者出现疼痛和麻木,神经周围及邻近骨胳常浸润常见,27枚淋巴结有5枚转移(18.5%),术后短期复发常见,二者的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BAdCC非常罕见,BAdCC与SGAdCC在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无明显的差异,但二者的生物学行为明显不同,BAdCC呈惰性临床过程,而SGAdCC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块免疫组化在淋巴结细针穿刺诊断(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淋巴结FNAC与细胞块免疫组化联合应用方法,进行淋巴结肿大原因的分类。结果通过117例淋巴结FNAC与细胞块免疫组化的联合应用,临床诊断符合率达94.68%(89/94),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涂片诊断的方法(P0.01)。结论淋巴结FNAC与细胞块免疫组化联合应用方法可大大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例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宫颈腺样囊性癌合并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肿瘤侵及宫颈近全层,盆腔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免疫表型:腺样囊性癌成分p63、CK7、S-100均(+);HHF-35、34βE12、CK17、ER、PR均(-),鳞状细胞癌成分34βE12、p63(+);CK17、S-100、CK7、HHF-35、ER、PR均(-)。结论发生于宫颈的腺样囊性癌合并鳞状细胞癌非常罕见,该肿瘤术前诊断易出现漏诊,确诊主要靠术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DAM-1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8例SACC石蜡组织和20例新鲜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和RT-PCR法检测SACC组织中ADAM-1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DAM-17蛋白在48例SACC组织中阳性率为72.9%(35/48),ADAM-17mRNA水平在20例SACC中平均相对表达量为(0.40±0.18),两者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TNM分期和患者的生存时间均有相关性。结论 ADAM-17在SACC中高表达,可能介导癌组织生长、侵袭和转移,其有望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与磷酸酶基因(PTEN)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探讨ILK,PTEN在SA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25例SACC标本及12例正常涎腺标本中ILK,PTEN在SACC中的表达。结果ILK在SACC细胞中高表达并定位在细胞浆,在正常涎腺组织中无表达或低表达(P0.05),PTEN在SACC细胞中低表达,在正常涎腺组织中高表达(P0.05)。结论ILK和PTEN在SACC的不同表达预示二者的功能不同。  相似文献   

14.
正1 临床资料本例读片资料由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提供,通讯读片编号22-BA-2。患者女性,76岁,无意中发现左侧乳房包块1个月余,约花生米大小,肿块无进行性增大。查体:左侧乳房外上象限1点距乳头3 cm处扪及大小1.6 cm×1.5 cm不规则包块,质硬、表面欠光滑、边界不清。双侧腋窝及锁骨区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包块活检病理诊断考虑"浸润性癌",遂行左侧乳腺单纯切除术并送检左前哨淋巴结3枚。眼观:乳腺标本1个,大小18  相似文献   

15.
涎腺细针吸取细胞学分类诊断价值和存在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ü BJ  Zhu J  Gao L  Xie L  Xu JY  Lai MD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1):706-710
目的 分析涎腺疾病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形态学特点和准确分类,探讨涎腺FNAC的诊断价值和存在问题。方法 回顾113例涎腺FNAC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分类诊断,并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 FNAC失败2例,诊断非肿瘤12例、肿瘤99例(良性肿瘤82例,恶性17例)。富于细胞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和基底细胞腺瘤相似,鉴别诊断困难。腮腺淋巴上皮癌与未分化型鼻咽型鳞状细胞癌转移完全一致,鉴别需结合临床分析。与组织学比较发现,FNAC误诊3例,分别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疑为非霍奇金淋巴瘤、黏液表皮样癌诊为“少量异型细胞”和淋巴上皮癌疑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FNAC区分良、恶性准确率97.4%(110/113),良性病变99.0%(95/96),恶性肿瘤88.2%(15/17)。总体分类准确率90.3%(102/113),特异性91.9%(102/111);良性病变准确率91.7%(88/96),特异性92.6%(88/95);恶性肿瘤准确率82.4%(14/17),特异性87.5%(14/16)。结论 FNAC诊断涎腺良、恶性病变敏感、可靠,可提供准确的分类诊断,但诊断某些肿瘤仍有局限性,需要活检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SACC)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2(programmed death-ligand 2, PD-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67例SACC中PD-L2的表达,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PD-L2和CD68/CD163共表达情况,并分析PD-L2、CD68、CD163表达与SAC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ACC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tumor-infiltrating immune cell, TIIC)中PD-L2的阳性率分别为17.9%(12/67)、53.7%(36/67)。肿瘤细胞以及TIIC的PD-L2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两者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PD-L2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肿瘤细胞以及TIIC中PD-L2的表达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发病部位、主要结构、临床分期、神经侵犯以及脉管癌栓无关(P均>0.05)。免疫组化双染结果显示,部分TIIC PD-L2阳性细胞表达CD68和...  相似文献   

17.
Emanuel  P  Wang  B  Wu  M  黄文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5,21(5):535-535
腺样囊性癌与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的鉴别有时非常困难,而诊断不明确则容易导致二者的治疗错误。p63作为一个新的上皮干细胞调控蛋白,可在人类多种正常组织如鳞状上皮、尿路上皮、乳腺和涎腺的肌上皮细胞等表达,也可表达于涎腺多形性腺瘤和癌中。为了探讨p63免疫组化染色在腺样囊性癌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涎腺分泌性癌的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福建省肿瘤医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2例腮腺分泌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细胞学、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方法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例细胞学涂片均显示富于细胞,主要呈乳头结构或单个散在分布。肿瘤细胞核偏位,胞质丰富,嗜酸性或空泡状。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弥漫表达细胞角蛋白7(CK7)、波形蛋白和S-100蛋白。例1 DOG1和Mammaglobin灶性阳性,例2 Mammaglobin弥漫强阳性,DOG1阴性。例2免疫细胞化学示肿瘤细胞弥漫表达Mammaglobin,而S-100蛋白仅局部表达,不表达DOG1。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到ETV6基因易位。结论涎腺分泌性癌细胞学形态与其他涎腺肿瘤重叠,仅仅根据细胞学形态诊断存在困难。制备细胞蜡块并借助免疫细胞化学和FISH检查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对乳腺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鉴别纤维囊性乳腺病和乳腺纤维腺瘤细针吸取细胞学 (FNAC)的主要细胞形态学指标。方法 :运用Logistic多重回归模型的统计分析方法 ,对 2 2 4例有活检证实的乳腺FNAC的良性病变 (4 8例纤维囊性乳腺病和 176例纤维腺瘤 )的5 4个细胞学指标进行分析 ,指标的评价采用 0~ 3 的分级评价方式。结果 :研究发现 ,最有价值的鉴别指标是细胞量 (P =0 0 0 1) ,次要指标是背景的游离肌上皮细胞量 (P <0 0 5 )。组合细胞量 (2~ 3 )和背景的游离肌上皮细胞量 (2~ 3 )作为联合指标进行评价 ,可将纤维腺瘤的阳性预测价值提高至 93 5 %。结果发现 ,在乳腺FNAC检查中 ,分叶结节状的间质在纤维囊性乳腺病和乳腺纤维腺瘤中的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结论 :在乳腺细针吸取细胞学的良性病变中 ,细胞量和背景的游离肌上皮细胞量是鉴别纤维囊性乳腺病和纤维腺瘤的最有价值的细胞形态学指标。分叶结节状的间质是管内型纤维腺瘤的间质的组织形态在FNAC中的表现 ,是诊断纤维腺瘤的特征性指标 ,对诊断纤维腺瘤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