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5):680-683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斑块稳定性、细胞凋亡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5年8月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2例,回顾性分析治疗过程及辅助检查结果,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45例、接受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的观察组患者47例。治疗前后,采用超声诊断仪评估两组患者的斑块稳定性参数;采用ELISA法检测凋亡相关分子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凝血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斑块稳定性参数、细胞凋亡分子、凝血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斑块稳定性参数斑块厚度、斑块内增强强度、起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中sFas、sFasL、Fib、PLT、D-D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Bcl-2、PT、APT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能够增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斑块稳定性,同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1月衡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84例,随机分为B 1组(观察组)与B 2组(对照组)(n=92)。在B 2组的92例患者中,对其按照常规采用药物进行治疗;而针对B 1组患者除了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之外,配合使用丹参多酚酸盐+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滴治疗,对患者连续治疗2周;对比2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与完成治疗后的疗效观察以及在临床上的特征表现。结果 B 1组与B 2组患者在入院时,ACB(白蛋白钴离子结合值)有所降低,在住院之后的2 h下降至最低程度,之后有所上升,在12 h有效恢复。对比2组患者ACB的情况发现,B 1组患者高于B 2组患者非常明显,并且对比2组患者在不同的时点等诸多的情况,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丹参多酚酸盐进行治疗,最终获得的疗效确切,并且利用ACB(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检测IMA(缺血修饰白蛋白)含量的测定,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和评价丹参多酚酸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在2015年7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9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A组和B组,分别是49例和46例.A组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B组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对比临床疗效和相关因子变化.结果 治疗15 d后,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63%;B组为6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有所提升,且A组(95.92%)高于B组(80.43%),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后,A组的CRP(C反应蛋白)(23.62±7.31)ng/L低于B组的(34.25±8.91)ng/L,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两组的CRP均低于治疗15 d后,且A组(15.34±5.27)ng/L低于B组(24.26±7.92)ng/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UA可获得显著疗效,降低CRP(C反应蛋白)水平,能够抑制血栓与血管炎症形成,有效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疗效。方法检索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国内公开发表的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文献,对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研究,包括692例患者。使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有效率高[OR=4.7,95%CI为(3.03~7.29),P〈O.01],心电图缺血有效率改善[OR=2.95,95%CI为(1.98~4.38),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A组)及常规治疗组(B组),均治疗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MMP-9表达变化情况.结果:A组在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MMP-9方面均优于B组.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同时可通过降低MMP-9稳定斑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辅助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斑块稳定性、细胞凋亡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银杏达莫),每组各40例。对比治疗前后两组的斑块稳定性、细胞凋亡及凝血指标含量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中斑块稳定性、细胞凋亡及凝血指标含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中斑块稳定性指标PTX3、Lp-PLA2、sCD40、sCD40L的含量较对照组低;促凋亡指标sFas、Bax的含量较对照组低,抗凋亡指标Bcl-2的含量较对照组高;凝血功能指标Fg、D-D的含量较对照组低,t-PA的含量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银杏达莫辅助治疗有助于提升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斑块稳定性、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同时减轻机体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7.
章贵杰 《中外医疗》2013,(18):118-118,120
目的探讨和分析丹参多酚酸盐进行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自2009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与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各48例,该两组患者都采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另加用药物丹参多酚酸盐进行静脉滴注,每治疗2周为1个疗程。再观察该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浆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抑制物(PAI)以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21(SICAM-1)与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结果该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中,常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5%,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5%,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要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组tPA在治疗以后存在明显的增高,PAI存在明显的降低,但是对照组中的PAI与tPA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中的CRP与SICAM-1在治疗前后存在明显的降低,并且治疗组所降低的幅度和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丹参多酚酸盐对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有效地改善纤溶活性并减小机体炎症反应,从而有效地降低冠脉症状的再次发生率,可以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曲美他嗪20mg口服,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2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83.3%;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5.4%,对照组77.1%,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hsCRP)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单用曲美他嗪相比,可明显改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炎症反应及心绞痛发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6例,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反应及心绞痛发作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15d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d及14d时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可有效减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反应,减少心绞痛发作,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PCI组(n=20)和丹参多酚酸盐(SPS)组(n=20)。PCI组给予药物治疗和PCI治疗。丹参多酚酸盐组在PCI组治疗的基础上,择期PCI术前48h给和术后连续3d予丹参多酚酸盐40mg静脉滴注。治疗前、治疗后3d和治疗后7d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3d和治疗后7d,患者血液的低切血粘度、高切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其中以治疗后7d下降最明显(P<0.05或P<0.01);而红细胞变形指数则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或P<0.01),其中以治疗后7d上升最明显(P<0.05或P<0.01)。而相同治疗时间内与PCI组相比,丹参多酚酸盐组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后3d和7d均能更好的降低患者血液的低切血粘度、高切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及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P<0.05或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通过影响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微循环,在冠心病如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治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脉内支架置入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丹参多酚酸盐组),观察支架置入前、支架置入后24h及1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IL-1)以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并与18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UAP患者血清IL—18、IL-1以及sICAM-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1),常规治疗组支架置入后24h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降低(P〈0.05)。丹参多酚酸盐组支架置入后24h上述3种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1周降低更明显(P〈0.01)。且丹参多酚酸盐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IL-18、IL-1和sICAM-1不同程度参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支架置入后冠状动脉管壁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丹参多酚酸盐可能通过调节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减轻冠脉局部的炎症级联反应,对UAP患者及支架置入后发挥较全面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UAP患者68例,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n=34)和对照组(n=34),观察用药8周后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心电图变化、心率、血压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卡维地洛组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卡维地洛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明显降低(P<0.05),血脂、血糖无明显改变;卡维地洛组肝、肾功能未发现异常,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卡维地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是有效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循环中凝血纤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脉循环中凝血纤溶的变化.方法: 选22例UAP患者和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无狭窄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冠状静脉窦(CS)、主动脉根部(AO)和上腔静脉(SVC)血,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活性、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g)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AP患者冠脉循环中t-PA活性减低(P<0.05),PAI活性增高(P<0.01),Fg含量增高(P<0.01),DD含量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患者三部位各指标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UAP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的失调,UAP患者纤溶活性降低,凝血功能增强;UAP患者在心绞痛缓解后,冠脉循环中凝血、纤溶状态与周围循环血中一致.  相似文献   

14.
周坤  王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2):2949-2951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曲美他嗪(TMZ)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丹参多酚酸盐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及对照组(50例,常规抗心绞痛西药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临床改善情况、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及血脂、血流变、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2% VS 64%,P<0.05);治疗组患者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0% VS 6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比黏度及血浆比黏度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疗效明显,可降低患者血脂、血流变水平,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通过检测反映高凝状态的分子标志物水平,研究稳定性心绞痛(SA)与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高凝状态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研究对象分为SA组(15例)、UA组(21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与SA组或健康对照组比较,UA组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水平升高(UA组、SA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3.2±6.0、8.0±6.6、3.3±1.6ng/ml,P<0.01),凝血酶原片段浓度增加(3组分别为1.37±0.61、0.54±0.11、0.45±0.23nmol/L,P<0.05),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D-二聚体及尿纤维蛋白肽A均明显升高(P<0.01),血浆α2抗纤溶酶降低。SA组与对照组比较,除血小板颗粒膜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外(P<0.01),两组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提示UA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认为高凝状态可能是UA某些临床特征的发生机制,UA与SA患者在某些指标水平上的差异有助于两者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水平,均于入院后晨起空腹采集静脉血测定,同时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自入院起30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水平为(18.26±3.61)mg/L,对照组为(4.05±1.1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水平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RP正常者主要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04%,CRP升高者主要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与急性炎性反应有关,CR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近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几种炎症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玲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4):1153-1155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3d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P-选择素(P-S)的含量变化。方法将入院确诊的83例UA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A组,n=43,阿托伐他汀10mg/d,共3d)和常规治疗组(B组,n=40),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hs-CRP、TNF-α、IL-6、P-S和血脂水平;另设健康对照组(C组,n=30)。结果(1)治疗前UA患者与健康者血清hs-CRP、TNF-α、IL-6、P-S的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2)治疗3d后,A、B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P-S的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成分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A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和P-S的降低与TC、TG、LDL、HDL的下降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早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UA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从而稳定斑块,使UA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抗凝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0例老年U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及治疗前后凝血纤溶活性相关指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7.50%较对照组67.50%(P0.05);两组较治疗前PAI-1、Fbg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PA、PT、a PTT、TT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PAI-1、v WF,Fbg表达水平降低显著(P0.05),t-PA、PT、a PTT、TT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LMWH对老年UA患者的治疗,抗凝作用显著,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左旋甲状腺素片对重度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重度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52例。分为(1)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2)治疗组27例: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伍用左旋甲状腺素片12.5~25μg/d。随访4周。治疗前后采用心脏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用放射免疫法检测FT3、FT4、TSH和外周血清中肿瘤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均增加,LVd和TNFα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FT3显著增加(2.26±0.53 vs 4.83±0.92 pmol/L,P<0.05);LVEF增加更显著(38.4±8.2 vs 31.5±7.6%,P<0.05),TNFα降低更明显(21.638±8.925 vs 30.553±9.735 fmol/mL,P<0.05)。结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可显著提高重度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降低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异,及其在丹参注射液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随机将64例UAP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丹参注射液治疗组(丹参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清sICAM-1和CRP水平的变化,并与22例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UAP患者血清sICAM-1和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为P<0.01),常规治疗组及丹参组治疗后sICAM-1及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为P<0.01),且丹参组下降幅度较常规治疗组大(P<0.05).结论:CRP、sICAM-1可能参与了冠心病(CHD)的发病过程,血清sICAM-1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析,丹参注射液能显著降低UAP患者血清sICAM-1和CRP水平,从而降低冠脉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