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董登云  郑宏祥  房森 《安徽医学》2009,30(5):575-576
目的观察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膀胱癌患者行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折叠乙状结肠约25cm后全层切开,缝合成低压袋,顶端固定在骶岬处,两输尿管并腔后从低压袋上方引入,作外翻乳头插入式吻合。结果术后患者尿控率100%,无吻合口狭窄及尿失禁,无上尿路积水,未发生明显酸碱平衡紊乱。结论改良Sigma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并发症低、术后尿控满意,是一种生理干扰小安全并简单易行的尿流改道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疗效观察(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8月~2004年1月,我们对10例膀胱肿瘤行Sigma直肠膀胱术,并对此术式进行了改进,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动力。领导干部如何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吴玉林$76140部队!政治委员领导干部:7684,与时俱进:6128,为人民服务:1144,部队建设:660,客观规律:62  相似文献   

4.
膀胱全切Sigma直肠膀胱术(附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解决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术后贮尿和排尿问题。方法:9例膀胱癌患者,采用Sigma术式,U形折叠乙状结肠25cm左右,沿结肠带全层切开肠壁,缝合成贮尿袋,固定在腹后壁,顶端固定在右骶岬处。结果:Sigma新膀胱功能满意,尿控力强,排空良好,上尿路积水、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少。结论:Sigma术式操作简便,创伤小,成功率高,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膀胱全切后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尿流改道,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7.4个月。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400~1200 ml,输血400~800 ml,术后拔除肛管后即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训练1,0~12 d后拔双侧输尿管支架管后均能达到良好的控尿功能。1~1.5 h排尿1次,其中有2例患者短期内出现夜间不能控尿,经过训练在1~2周后均能完全控制排尿排便。随访3~24月,平均7.4个月,患者2个月后每日排尿次数稳定,平均间隔2~3.5 h 1次,术后无1例出现高氯性酸中毒。术后3~6个月行IVP检查上尿路排泄正常,无梗阻、积水、输尿管扩张和返流;代膀胱容量300~400 ml,排尿后残余尿量0~50 ml。结论该术式简单易行,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肯定,是可控性尿流改道手术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尿流改道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 SW  Zhang SW  Lin XG  Zhang K  Yang W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3):1096-1097
目的 观察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作为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38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术。以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为中点,纵行剖开肠管20~24cm,成形为储尿囊。输尿管以黏膜下隧道方式作抗逆流吻合。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30个月)。结果 肠袋最大储尿容量400~650ml(平均515.6m1),基础压力8~23cm H2O(平均16.5cm H2O,1cm H2O=0.098kPa),最大充盈压力12~33cm H2O(21.3cm H2O)。在充盈过程中肠袋的顺应性良好。结论 该术式简单易行,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肯定。是一种比较好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馨  白志强 《嘉兴医学》2002,18(2):85-87
目的:探讨原位回肠膀胱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99年10月-2001年6月收治的7例术后病人进行随访分析,随访6-2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结果:日间完全自控排尿7例,夜间完全自控排尿6例,偶有遗尿1例,平均最大膀胱容量420ml,平均剩余尿量24ml,输尿管轻度扩张1例,血肌酐,尿素氮保持正常,无代谢性酸中毒,无再手术和手术死亡病例。无肿瘤尿道复发,结论:原位回肠膀胱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可控性好,远期并发症少的优点,是目前尿流改道的较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6例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并采用W型可控性回肠袋代膀胱术。结果 6例术后随访,患者生活质量满意,代膀胱容量大,压力低搞返流好,未出现电解质紊乱,白天能自控排尿,晚上无遗尿。结论 对保持正常的排尿习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膀胱癌行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方法:膀胱癌10例采用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式。折叠乙状结肠约20~25 cm后全层切开,再缝合成低压袋,顶端固定在骶岬处,两侧输尿管经腹膜后抗反流法种植于肠袋最高点。结果:10例患者尿控率100%,无尿失禁、未发生明显酸碱平衡紊乱、肾功能损害及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6个月后血电解质正常后减量服用苏打片6例,B超提示左肾轻度积水1例,左肾结石行体外碎石治疗1例,术后15个月黏连性肠梗阻严重电解质紊乱死亡1例。结论:全膀胱切除肠代膀胱尿路分流术顺应性好,无反流,不影响上尿路功能,无严重全身营养代谢紊乱,手术简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6例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并采用W型可控性回肠袋代膀胱术.结果 6例术后随访,患者生活质量满意,代膀胱容量大,压力低,搞返流好,未出现电解质紊乱,白天能自控排尿,晚上无遗尿.结论对保持正常的排尿习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后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方法:对32例膀胱全切除术患者行输尿管一结肠直肠吻合术,并对此术式作了一些改进。结果:随访3个月~60个月,效果满意,患者能自主排尿排便,经B超、IVP及血清电解质检测,有两例患者出现不同的并发症。结论:改良输尿管一结肠直肠吻合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患者生活质量高,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12.
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并评价改良Sigma后术的可控性尿流改道临床疗效。方法:14例膀胱、前列腺肿瘤患者接受该手术。取25cm左右乙状结肠折叠后全层切开,再缝合成低袋,低压袋顶端固定在骶岬处,两输尿管末端合并吻合并外翻形成乳头,从低压袋上方引入再植。结果:术后发生直肠阴道瘘1例,经横结肠造口过渡后自愈;1例左肾积水伴上尿路感染,经输尿管顺行扩张后恢复正常,该患者术后3个月发生严重低血钾,经补充枸橼酸钾后治愈。平均随访22.5个月,本组未见尿失禁、上尿路感染。3例肿瘤复发,2例肉瘤复发患者于术后6个月后死亡。结论:改良Sigma 手术费时短,对肠管扰动小,操作简便,术后尿控满意,无上尿路积水、感染及明显酸碱电解质紊乱,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戚艾华  刘忠  辛昂 《河北医学》2004,10(2):145-146
目的:更好的解决膀胱全切术后的贮尿和控尿问题。方法:1994年至1999年对11例膀胱全切患者施行可控低压回肠袋膀胱重建术。结果:随访14—79个月,平均36.8个月。经B超、尿流率测定、代膀胱造影及测压等检查,贮尿囊平均容量386ml。排尿期造影未见明显输尿管返流,自主排尿良好,无电解质平衡紊乱。结论:该术式具有贮尿囊内压低(18—32cmH2O),容量大,抗返流效果好,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国定  区向新  利庆文  刘春晓 《河北医学》2009,15(11):1293-1295
目的:介绍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的初步体会。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治疗浸润性膀胱癌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48~69岁,无远处转移。腹腔镜下行全膀胱切除、前列腺切除或子宫次全切。经腹壁造口取出切除物,行乙状结肠去带原位新膀胱术。结果:12例手术成功,腹腔镜下手术时间120~280min(平均180min);开放原位新膀胱术190~300min(平均240min)。腹腔镜下操作出血量400~1000ml(平均600m1);术中、术后输浓缩红细胞400~600ml(平均500m)。12例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白天可控排尿10例(83.3%)轻度尿失禁2例(16.7%)。新膀胱容量180~320ml(平均270m1),尿间隔时间45~120min(平均80min)。1例勃起功能障碍(术前4例有勃起功能)。患者血Cr和Bun正常,未出现酸中毒。结论: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是可行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及尿流改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效果和尿流改道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至2009年9月18例行膀胱全切除术及尿流改道术的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3~10h,术中出血量250~800ml,术后1~3d肠道功能恢复。结论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下尿路重建术效果好,是一种安全可行,创伤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泌尿系结核合并膀胱癌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例泌尿系合并膀胱癌的临床资料。例1,男,60岁,肉眼血尿伴尿痛,有结核病史。入院后IVP示输尿管膀胱入口处轻度狭窄,膀胱镜检示膀胱内乳头状肿物,行全膀胱切除术。例2,男,56岁,肉眼血尿伴膀胱刺激症,膀胱镜示多发肿瘤,行全膀胱切除术。结果:例1患者病理示膀胱移行细胞癌Ⅱ级,左输尿管末端结核。随访1.5年未见肿瘤转移。例2患者病理示膀胱移行细胞癌Ⅲ级,膀胱结核。术后1年死于肿瘤远处转移。结论:泌尿系结核合并膀胱癌临床上极少见,要重视临床症状,诊断依赖病理学检查,一旦确诊,应及时治疗,处理肿瘤同时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17.
泌尿系肿瘤患者血清PSA的IRMA检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PSA在诊断泌尿系肿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IRMA法检测61例泌尿系肿瘤患者血清PSA水平,并对其进行术后动态观察。结果:61例泌尿系肿瘤患者中,28例膀胱癌病人中,男性23例,13例阳性(56.5%),女性5例,1例阳性(20%)。33例肾癌病人中,男性22例,9例阳性(40.9%),女性11例,5例阳性(45.4%)。两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所有阳性患者术后PSA均降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PSA对诊断泌尿系肿瘤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作为诊断前列腺疾病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的原因及尿动力学特点。方法将23例膀胱全切、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根据尿流率结果分成排尿困难组(11例)和对照组(12例)。两组分别行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造影、泌尿系B超、肾功能检查和静脉尿路造影(IVU)等对比性研究。结果排尿困难组尿失禁2例,对照组尿失禁5例;排尿困难组表现为间歇型尿流曲线,对照组表现为持续型尿流曲线;两者最大尿流率分别为7.14±2.50m l/s和14.94±2.50m l/s,代膀胱容量分别为632.14±191.60m l和409.04±96.16m l,剩余尿分别为69.04±38.40m l和9.24±11.80m 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膀胱尿道造影显示:排尿困难组代膀胱颈口不呈漏斗型或排尿时颈口开放不全,而对照组表现为代膀胱颈口呈漏斗型,排尿时开放良好。结论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排尿困难主要与代膀胱颈口形状和开放程度有关,尿动力学表现为间歇型尿流、尿流率下降、大量残余尿和膀胱容量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LRC)后2种尿流改道术式的早期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行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的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6例行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回肠膀胱术作为回肠膀胱组,40例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作为新膀胱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90 d内返院率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根据Clavien-Dindo分级系统分析2种尿流改道方式术后90 d内并发症情况.结果 回肠膀胱组手术时间为(298.86±31.73)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5.34±5.18)d,与新膀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肠道恢复时间、术后90 d内返院率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轻中度、重度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RC术后两种尿流改道方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值得推荐的膀胱替代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