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进展期胃癌第3站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清除范围,以期提高根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发生第3站淋巴结转移多发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主癌大小、主副癌组织学、大体分型、主副癌所占分区、淋巴管癌栓进行统计学分析。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主癌大小和主、副癌所占分区对第3站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他因素如主、副癌组织学分型、大体分型、淋巴管癌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癌≥5 cm组7例第3站淋巴结转移中No.12转移3例,No.13转移3例,No.14转移1例。主、副癌位于不同区域组16例第3站淋巴结转移中No.11转移4例,No.12转移6例,No.13转移4例,No.14转移1例,No.15转移1例。结论:主癌≥5 cm和主、副癌位于不同区域是影响多发进展期胃癌第3站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对于主癌≥5 cm、主副癌位于不同区域者宜行D2 根治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合理性。方法 对6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施行了包括第16组淋巴结清扫在内的扩大根治术。结果 N1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92.5%、N2为62.7%、N3为31.3%、第16组也达到23.9%。结论 作者复习有关文献,分析此组资料认为对进展期胃癌肿瘤侵犯浆膜层,肿瘤范围较大,BorrmannⅡ、Ⅲ型,组织分化不良以及N1、N2淋巴结转移较多的患者应选择施行包括第16组淋巴  相似文献   

3.
刘津源  邓靖宇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20):1040-1044
淋巴系统转移是影响胃癌预后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临床上如何做到规范化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是准确进行疾病分期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的基本前提。目前,国内、外针对如何做到规范化胃癌淋巴结转移评估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常见的评估方式、分期的演变及淋巴结获取的保障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评价出最为有效的临床规范化胃癌淋巴结转移评估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4.
胃癌根治术后,尤其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根治术后仍有一定复发率,这促使研究者采用更敏感的方法追踪可能存在而被漏诊的转移,尤其是淋巴结微转移。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微转移检出率明显提高。但其对胃癌分期、预后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仍有较大争议,因此,尚无共识的临床处理策略。而随着内镜技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兴起,如何平衡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和治疗安全的关系,避免漏诊存在微转移的淋巴结,使得微转移研究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5.
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在于指导合理清除淋巴结。方法应用近20年胃癌根治切除病例。研究其淋巴结转移率、计量、分型、分级、以及分子水平研究。结果淋巴结转移在4枚以下、N1、N2者,扩大淋巴结清除术、可获良效。每级5年生存率相差20%上下。大结节融合型转移轻,小结节孤立型转移严重。DNA、肿瘤标志物,E-CD显示了预测转移程度的潜能。结论胃癌转移分型、计量、分级研究与分子水平研究,有助于正确指导合理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活检标本中10项癌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它们在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4例胃镜活检胃癌粘膜CD44V6、E-cadherin、VEGF、EGFR、p53、nm23-H1、Fas、FasL、Cath-B、Cath-D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VEGF和EGFR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Fas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VEGF( )EGFR( )、VEGF( )E-cadherin(-)、VEGF( )Fas(-)及EGFR( )Fas(-)等4对两两组合显示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3个因素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偏低,4对两两组合可提高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但敏感性明显降低。结论:检测活检标本癌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在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实际应用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7.
邓靖宇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0):1489-1491
规范联合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数目是取得胃癌治疗较佳疗效的保障,淋巴结转移数目联合阴性淋巴结数目能够提高胃癌患者预后评估准确性。最新研究表明:1)淋巴结转移的数目是目前最佳的评估胃癌预后的淋巴结转移分期方式;2)规范的淋巴结清扫应该遵从清扫范围达到D2而清扫淋巴结数目不低于15枚;3)阴性淋巴结数目是一个新的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淋巴结转移在胃癌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中的新进展和观点作一适于临床胃癌诊治的概述。   相似文献   

8.
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有研究表明,Tiam1基因的表达与恶性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1]).我们应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ive PCR,RTFQ-PCR)方法,检测了24例病理诊断为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199枚淋巴结的CK18 mRNA拷贝数,同时检测了患者胃癌组织中Tiam1 mRNA表达水平,以探讨RTFQ-PCR测定CK18表达对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意义,明确胃癌淋巴结CK18 mRNA表达与胃癌组织Tiam1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进展期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影响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其在预测贲门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以221例进展期贲门癌原始资料为基础,对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有无食管浸润、Borrmanm分型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有无伴有食管浸润、Borrmanm分型与贲门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浸润深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大小、Borrmanm分型和有无伴有食管浸润是进展期贲门癌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枚数与术后放疗疗效及相应病理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胃癌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诊断为胃癌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14例。所有组内淋巴结转移行D2或D3式清扫,且治疗前后均予以放射治疗。结果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枚数与性别、年龄等一般因素无关系,而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分期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15个、65个、69个及>9个的胃癌患者,其术后及放疗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0%、30%和<10%,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胃周阳性淋巴结转移数与预后有关,结合肿瘤大小及生长浸润方式可以简便而准确地判断胃癌术后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2.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治性切除术后仍有部分患者死于复发和转移。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转移和复发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 ,随着对胃癌转移规律的深入研究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淋巴结微转移的概念及其与临床转移的关系自 1896年首次在外周血中发现癌细胞以来 ,肿瘤微转移的概念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 ,并成为研究的热点。淋巴结微转移的定义是指传统的组织学检查淋巴结的 1个切面而不能发现的转移[1] 。目前研究认为 :临床转移一…  相似文献   

13.
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原发肺癌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部位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3 3 2例肺癌患者施行肺切除术及广泛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 ,分析淋巴结的转移规律。结果 清除淋巴结3 2 80个 ,N1 转移率 2 9.9%,N2 转移率 2 2 .4%。T1 、T2 、T3 患者淋巴结总转移率分别为 8.5 %、2 7.4%、61.2 %(P <0 .0 0 5 )。高分化鳞癌未发现淋巴结转移 ,中、低分化鳞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16.8%、19.6%,后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中、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2 7.5 %、71.6%(P <0 .0 0 5 )。中央型及周围型鳞癌总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19.6%、11.7%(P <0 .0 0 5 ) ,N2 转移率分别为 10 .9%、2 .9%(P <0 .0 0 5 ) ;中央型及周围型腺癌总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5 7.9%、2 4.0 %(P <0 .0 0 5 ) ,N2 转移率分别为 47.5 %、17.8%(P <0 .0 0 5 )。相同T状态、细胞分化程度、肿瘤部位下 ,腺癌淋巴结转移率均显著高于鳞癌 (P <0 .0 0 5 )。结论 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发生部位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胃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胃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15例胃癌患者手术摘取的淋巴结数目、最大径、病理结果,探讨转移频数与淋巴结大小的相关性。[结果]115例标本共2252个淋巴结,556个淋巴结(24.7%)有转移,转移淋巴结平均直径(10.1±4.2)mm,而无转移淋巴结是(5.9±3.5)mm(P<0.01)。1~5mm和6~9m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3%(112/908)和26.2%(238/910);10~14mm和≥15m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5%(130/321)和67.3%(76/113),后3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40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33例患者(82.5%)至少有一个淋巴结≥10mm,12例患者(30%)至少有一个淋巴结≥15mm。[结论]淋巴结大小不能作为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靠参数。  相似文献   

15.
胃癌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手术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胃癌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1062例胃癌临床和病理32项参数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为术前估计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及转移范围制定合理根治术式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从1984年1月~2001年12月井冈山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施行胃癌切除术的病例中,选取有32项统计参数的1062例,占同期收治胃癌的65.0%,其中男787例,女275例;男:女为2.86:1,年龄17~85岁。≤35岁121例(11.4%),36~50岁257例(24.2%),51~65岁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特点及转移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廓清标志,对105例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廓清术。结果105例肺癌,共清除淋巴结801枚。N1占15.9%(59/371枚),N2占14.9%(64/430枚)。跳跃性N2共12例,分布在纵隔第2、4、5、6、7组淋巴结。肺原发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明显关系。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亦高于鳞癌。肺癌淋巴结可呈跳跃式纵隔转移,且肺下叶癌较肺上叶癌多见。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特点,系统性胸内淋巴结廓清在肺癌术中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LN)在不同部位和不同浸润深度胃癌中定位检测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使用亚甲蓝多点注射对90例胃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术中标识活检,5-10分钟内,在胃周可找到蓝染淋巴结,即SLN,将其送病理切片,随后行D2或D2以上手术。胃标本及其余胃周淋巴结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90例中88例检出SLN,检出率97.8%。88例SLN中,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86.2%(50/58),准确性90.9%(80/88),特异性100.0%(30/30),假阴性率13.8%(8/58)。同时,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准确率随胃癌浸润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随胃癌部位按L区、M区、U区的顺序而呈降低趋势。结论亚甲蓝多点注射是一个操作方便、结果可靠的检测胃癌前哨淋巴结淋巴结的方法,早期胃癌SLN的敏感性、准确率较高。L、M区胃癌SLN的敏感性、准确率较U区更高。  相似文献   

19.
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在胃癌淋巴结转移检测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胃癌淋巴结单张切片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CKIHC) 染色与连续6 张切片HE染色检查结果。方法 选择根治性胃癌切除标本,每枚淋巴结分别行单张切片CKIHC染色和连续6 张切片HE染色。结果 CKIHC染色转移度10 .8%(176/1630 枚) ,转移率72.7% (24/33 例);HE染色转移度6.4% (104/1630 枚) ,转移率66.7% (22/33 例)。两组转移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01),但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结论 用CKIHC染色后能发现更多数目的淋巴结转移,其优点是在低倍镜下即可发现淋巴结转移,可大大减轻病理学检查的工作量而又提高淋巴结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20.
银染RT-PCR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川  林岚  苏金华 《肿瘤》2000,20(3):206-208
目的 建立RT-PCR检测胃周淋巴结胃癌转移细胞的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MUC1 cDNA的引物建立了RT-PCR扩增体系及PAGE-银染检测PCR扩增产物的方法,并作了优化;在对扩增体系的检测特异性和敏感性作了分析后,初步检测了临床样品。结果 该扩增体系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初步检测了临床样品。结果 该扩增体系具有较好的异性,敏感性可达10^-6μgRNA,相当于从10^5个淋巴细胞中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