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要前提之一,对于短时急诊血液透析以及需维持血液透析但尚未建立动静脉内瘘等长期血管通路的患者,通常以中心静脉置管作为临时血管通路[1、2],目前大部分医师采用颈内静脉置管,其有效血流量和透析充分性已得到公认[2].虽然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作为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但其穿刺置管方法以及导管的护理仍然值得改进,我院对100例患者采用颈内静脉置管作为临时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获得满意效果,现回顾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颈内静脉及股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中心静脉临时置管后8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治疗,其中股静脉置管组45例,颈内静脉置管组35例。将两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使用次数、透析血流量及透析充分性评估指标和并发症等相关数据指标进行对比。结果颈内静脉置管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使用次数、透析血流量及Kt/v值均显著大于股静脉置管组。颈内静脉置管组患者的栓塞、感染、穿刺血肿、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比例均显著低于股静脉置管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进行血液透析过程中,颈内静脉置管是更为理想的临时血管通路,留置时间更长,导管使用次数更多,透析血流量更大,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选择适宜的血管穿刺法建立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以缩短操作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达到血液透析所需的满意血流量。方法:1.5年间(2005.11~2007.04)对120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病人,根据不同患者的血管、经济情况,分别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法(60例)、双动脉血路法(60例)。对2种血管穿刺法体外循环血流量、操作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价格进行比较。结果:2种血管穿刺法都能达到满意的血流量(150~250ml/min),股静脉穿刺置管法操作时间是10~30min,一次穿刺成功率90%,价格昂贵;双动脉血路法操作时间是1~2min、一次穿刺成功率97%、价格便宜。结论:双动脉血路法比股静脉穿刺置管法具有操作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的优点,并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又能达到血液透析所需的满意血流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择适宜的血管穿刺法建立血液透析临时血管通路,以缩短操作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达到血液透析所需的满意血流量。方法:1.5年间(2005.11-2007.04)对120例行血液透析治疗病人.根据不同患者的血管、经济情况,分别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法(60例)、双动脉血路法(60例)。对2种血管穿刺法体外循环血流量、操作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价格进行比较。结果:2种血管穿刺法都能达到满意的血流量(150~250ml/minl.股静脉穿刺置管法操作时间是10~30min,一次穿刺成功率90%,价格昂贵;双动脉血路法操作时间是1~2min、一次穿刺成功率97%、价格便宜。结论:双动脉血路法比股静脉穿刺置管法具有操作时间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的优点。并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又能达到血液透析所需的满意血流量。  相似文献   

5.
马春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4):3013-3013
<正>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中毒患者或尿毒症患者周围血管条件差或不能适应动-静脉内瘘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患者,为了保证透析效果,我院均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行血液透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院2008-2010年52例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作为临时血液透析主要血管通路的患者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建立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的最佳置管途径。方法:将185例血液透析患者分3组,分别采用颈内静脉(95例)、颈外静脉(65例)、股静脉(25例)途径建立长期导管,比较不同置管途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并发症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4.74%、93.84%、9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过程并发症比较,其中误入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并发症差异不大;置管期间并发症颈内静脉组与颈外静脉组无明显不同(P>0.05),股静脉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内静脉是血液透析长期置管的首选途径;颈外静脉可作为置管的第二级血管;尽可能不选择股静脉途径置管。  相似文献   

7.
股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净化中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学  李雄根 《当代医学》2011,17(1):9-10
目的 股静脉穿刺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8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股静脉置管,对其成功率、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98例患者共接受股静脉置管,一次性成功率达969%(95例),96%(94例)患者血流量能达到220ml/min以上,误穿动脉导致局部血肿发生4例,局部按压20分钟自行吸收,重新穿刺或行对侧股静脉置...  相似文献   

8.
深静脉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向琼  余兆兰  孙雪红  欧三桃 《重庆医学》2009,38(22):2849-2850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临时深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单针双腔导管留置血液透析464例,其中颈内静脉置管332例,锁骨下静脉置管82例,股静脉置管50例.分析不同置管方法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处理方法.结果 置管术中发生并发症有:血肿10例,局部渗血15例,误穿动脉8例;发生远期并发症有:导管相关感染36例,导管栓塞6例,导管血流量不足(血流小于180mL/min)8例,导管意外脱落5例.带管时间1d至15个月.结论 临时深静脉置管对紧急血液透析患者,因操作简便,并发症低,并能提供稳定血流量,为临床造瘘提供了时间,是理想的临时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9.
目前,急性肾衰、慢性肾衰尚未建立永久性血液通路前,以及肾移植患者和血浆置换等血液透析患者周围血管条件差及不能适应动-静脉内瘘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病人或危重病人抢救和慢性病人支持治疗,都可采取临时性血管通路.常见的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颈内静脉置管术等,我们通过对128例患者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术认为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安全,血液透析时血流量大、给病人造成痛苦小,操做简单易行、临床使用较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股静脉隧道式带涤纶套导管(股静脉半永久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过渡通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完成血液透析过渡通路138例,其中股静脉半永久导管(股静脉组)36例,颈内静脉半永久导管(颈内静脉组)40例,各种中心静脉临时导管(股静脉、颈内静脉临时导管,临时导管组)62例,3组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均在置管1周内完成,记录3组插管时并发症(手术出血情况)、插管次数、导管留置时间、透析充分性、透析血流量、导管使用情况。结果 3组患者手术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插管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尿素清除分数(Kt/V)、透析血流量、导管使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股静脉组和颈内静脉组插管次数少于临时导管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临时导管组,Kt/V高于临时导管组,透析血流量多于临时导管组,导管功能良好率高于临时导管组(P<0.05或P<0.01)。结论 股静脉半永久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过渡通路优于各种临时导管,与颈内静脉半永久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过渡通路的作用类似。  相似文献   

11.
股静脉或/和股动脉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股动、静脉损伤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直接吻合或利用大隐静脉及人造血管桥接修复损伤的血管。结果:手术治疗股血管损伤22例。其中股动静脉同时损伤14例,单一股静脉损伤5例,成功20例,截肢1例,死亡1例,其中合并足下垂、部分肌肉坏死等并发症4例;结论:单纯的股静脉损伤较股动脉损伤难以判断,一旦误诊,后果严重。早期诊断、及时修建是治疗股血管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张英  徐万玲 《吉林医学》2012,33(4):828-829
目的:提高早产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156例股静脉采血早产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定位斜角穿刺法,观察组采用垂直定位斜角穿刺法。结果: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标本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采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血肿、淤斑发生率、误穿动脉发生率、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P<0.01)。结论:垂直定位斜角穿刺法定位准确、省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静脉直接穿刺进行血液透析的实用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挠动脉、足背动脉或肱动脉为穿刺血管,建立临时血管通路; 结果 本组157 例共穿刺1484人次,一次成功率98% ,每次透析时间3 ~5h,血流量达150~300ml/min 者达96 % ,出血并发症仅0.15% ; 结论 动静脉的直接穿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暂时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4.
本组50例尸体,发现胃后动脉20例(40%),按其起源不同分为三型:①起于脾动脉16例;②起于左膈下动脉3例;③起于胃网膜左动脉1例。本组中的20例发现胃后静脉7例(35%),均回流到脾静脉。作者指出:胃后动脉是胃大部切除后残胃的主要血供。胃后静脉是门静脉高压症时的另一组反常血流,也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再出血的血管之一。  相似文献   

15.
唐军  闫静  武乐斌  王光彬  张琰 《当代医学》2009,15(11):221-224
目的通过经皮穿刺静脉血管逆行矢状窦栓塞术建立脑静脉窦栓塞动物模型,评价其有效性、可行性和优缺点。方法动物(猪)麻醉成功后,解剖分离猪一侧下肢隐动脉并置入4F导管行颈内动脉造影,显示猪颅脑血管动静脉期和窦期图像。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静脉置入4F导管至颈内静脉并送入3F微导管至上矢状窦,再经导管送入铂金弹簧圈或/和明胶海绵,不同程度闭塞试验动物的中后1/3上矢状窦、直窦、窦汇和乙状窦。栓塞后即行DSA检查判定上矢状窦完全或不完全栓塞。模型建立后采用1.5T超导MRI检查。2周后处死动物进行大体标本观察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9例试验动物DSA上均成功地显示完全或不完全栓塞上矢状窦、直窦和乙状窦,右侧矢状窦栓塞1例,上矢状窦中后1/3Rolandic静脉前栓塞1例,MRI前后对照无异常,脑大体标本未见异常。Rolandic静脉处栓塞3例,Rolandic静脉后栓塞2例,直窦栓塞1例,直窦和窦汇栓塞1例,MRI显示有不同程度脑回肿胀、脑肿胀或轻度脑室扩大,伴脑出血2例,硬膜下出血2例。病理均显示脑组织结构疏松,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周围间隙增宽,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间隙增宽或有炎细胞浸润。结论经皮穿刺静脉插管脑静脉窦内弹簧圈、明胶海绵栓塞建立脑静脉窦急性栓塞动物模型的试验方法有效可行,此方法不开颅,脑组织无人为损伤,更加接近实际发病状况,且适用于MRI检查。  相似文献   

16.
舌下腺的游离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症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解剖学角度探讨舌下腺游离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症的可行性。方法:在 30 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颈部标本上解剖观测舌下腺的大小、血供来源、静脉回流以及头面部可供吻合血管的外径和走行。结果:舌下腺在三大唾液腺中体积最小,其血供主要来自舌下动脉或颏下动脉,静脉回流通过动脉的伴行静脉注入颈内静脉;面部可供吻合的血管为颞浅动脉前(额)支。结论:舌下腺游离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王建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926-926,974
目的:探讨带静脉血管蒂的腓骨移植治疗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胫骨骨缺损,同时合并同侧腓动脉损伤的病人,做带腓静脉血管蒂的腓骨移植,治疗胫骨骨缺损。结果:两例带静脉血管蒂的腓骨移植与带腓动脉血管蒂的腓骨移植治疗胫骨骨缺损的功能康复结果相近。明显优于单纯用腓骨移植。结论:胫骨大段骨缺损,同时合并同侧腓动脉损伤或同时合并胫前、胫后动脉损伤需保留腓动脉的病人,给予带腓静脉血管蒂的腓骨转移,是一个可行的手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方面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身体不同部位行CT血管造影的病人43例,动脉血管造影由上肢静脉注入造影剂,静脉血管造影由下肢静脉注入造影剂,行三维重建,分析血管成像质量及诊断价值。结果:图像优质率达97.7%,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病灶显示准确。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 86例经左锁骨下静脉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无X线透视下将起搏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盲插至右心室。结果  85例患者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 ,顺利将临时起搏导管送至右室 ,1例失败 ;在起搏期间有 8例患者发生电极脱位 ,重新调整后恢复正常 ;经X线透视观察大多数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 ,少数位于右室中部及流出道。结论 在无X线透视下经左锁骨下静脉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起搏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CDFI技术,分析了胆总管扩张伴结石患者内镜取石前后门静脉的血供的变化。方法:测定了26例患者内镜取石前后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主支和矢状部的充血指数。结果:胆总管结石组内镜取石术前,门静脉右主支和矢状部的充血指数(CI)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胆总管结石组内镜取石术后门静脉右主支和矢状部CI较术前存在显著差异(P<0.01),术后CI显著降低;而胆总管结石组内镜取石术前后门静脉各部管径、血流速度和充血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提示结石梗阻时肝内门静脉血供下降。经内镜取石解除梗阻后,肝内门静脉血流灌注能得到快速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