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岩尖胆脂瘤生长缓慢,可逐渐侵蚀岩尖,属临床罕见、膨胀性病变。大多数患者直到出现颅内或颞骨内神经压迫症状后才能确诊。耳聋及渐进性面瘫为其主要临床特点,患者大多因面瘫、耳聋或眩晕为主诉就诊。由于其解剖位置较深,涉及到耳神经外科及颅底外科,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的难度较大。传统手术方式多采用经中颅窝进路清除病变组织,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1岁,2004年5月8日入院。主诉右侧面瘫、耳聋40年,右面部阵发性疼痛半年,30年前曾有耳流脓史。查体:右鼓膜松弛部穿孔,紧张部鼓膜完整,咽鼓管不通畅,右侧完全性面瘫。纯音测听:右耳全聋。  相似文献   

3.
岩尖炎一例     
岩尖炎一例来长荣岩部炎或岩尖炎,是颞骨岩部骨质气房化脓性炎症。常为化脓性中耳乳突炎的并发症,自抗生素与磺胺药广泛应用以来已为少见病,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我院收治一例岩尖炎,报道如下。患者女,42岁。左耳鸣耳聋5年,左头面部痛伴恶心、呕吐5天于1992...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32例岩骨尖斜坡区巨大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达到提高显微手术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岩骨尖斜坡区巨大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将乙状窦前迷路后幕上幕下联合入路与其它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比较,总结32例岩骨尖斜坡区巨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和术后处理。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56.3%),死亡2例(6.3%)。经乙状窦前迷路后幕上幕下联合入路22例,全切除18例(81.8%),无死亡。结论:选择好手术入路及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岩骨尖斜坡区巨大脑膜瘤的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对切除困难者,为保证病人术后生存质量,可行次全切除,术后建议行伽玛刀治疗。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 ,6 6岁 ,藏族 ,2 0 0 1年 2月 17日入院。左耳听力下降并逐渐加重 2年半 ,左侧面部麻木、面瘫 1年半。1999年 8月出现左侧面部肌肉痉挛、面部麻木、面瘫。有轻度声嘶 ,伴饮水呛咳。无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无走路不稳、意识障碍。检查 :自发性眼震阳性 ,左侧角膜反射迟钝 ,左侧面部触、痛觉明显减退 ,闭眼、鼓腮无力 ,左侧鼻唇沟消失。左侧声带居旁正中位 ,左侧胸锁乳突肌萎缩 ,伸舌偏左。左鼓膜色红 ,标志不清 ,透过鼓膜可见鼓室后下方有紫色肿物影 ,左耳全聋 ,Weber试验偏右。MRI检查 :左静脉球孔及桥小脑角区肿块 …  相似文献   

6.
7.
我科于2005年收治罕见先天性中耳、岩尖胆脂瘤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报告5例岩尖病变的处理经验,3例为胆脂瘤,1例为胆固醇肉芽肿,1例为假阳性。认为有对比的薄层 CT 扫描有助于鉴别埋藏于岩尖的病变。良性病变有扩张的边缘,恶性病变呈现有浸润、虫蚀样边缘。神经瘤、脑膜瘤、大动脉瘤呈现对比增强信号,而胆脂瘤、胆固醇肉芽肿、粘液囊肿及皮样囊肿则不增强。MRL检查可补充 CT 扫描的某些不足,但不能代替  相似文献   

9.
报道1例慢性面部疼痛、头痛,为44岁女性,14年前经历一次车祸后即有持续、严重的面部疼痛及头痛,沿鼻梁、右颞部、眶周分布,全天存在。应用大量止痛药无效,反复进行鼻窦部X线检查均显示正常。前鼻镜检查显示鼻中隔正常,两侧有充分的鼻气道,唯一的异常是右侧中鼻甲增大并与鼻中隔紧密接触,对该中鼻甲部位应用可卡因软膏后症状明显减轻,遂诊断为蝶腭节神经痛,准备外科削减中鼻甲手术,术前窦部X线检查仍被认为正常。术中发现有两片挡风玻璃碎片滞留在上鼻道内,取出后症状完全好转,复阅所有X线片,均可见在鼻穹窿处的玻璃片…  相似文献   

10.
巨大筛甲气房一例谭士善筛甲气房为筛窦发育中的一种变异。巨大筛甲气房临床上罕见,极易造成误诊。我科遇1例,报道如下。患者,女,48岁,因右侧鼻塞伴头昏头痛15年,于1994年10月来我科就诊入院。患者自15年前起因发生鼻塞逐渐加重多次就诊,先后诊断为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岩尖胆脂瘤的临床特征、手术进路和方法,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对2例巨大颞骨岩尖胆脂瘤患者采用迷路进路切除病灶,对其中1例成功施行了耳内镜辅助下迷路进路病灶切除术。结果:2例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和感染,无眩晕或平衡失调。结论:颞骨CT扫描及MRI对临床诊断及手术进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手术清除病灶为本病治疗的惟一措施,经迷路进路为彻底清除胆脂瘤、处理面神经及脑脊液漏提供了最直接的途径,而彻底清除病变和术后长期严格随访、定期清理术腔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颞骨脑膜瘤可因颅内肿瘤向外扩展或原发,两者预后都不好。开始的症状取决病变部位。脑膜瘤如和颈动脉、颅神经粘连,广泛侵蚀骨质,长在几乎难以达到的区域,即使最有经验的外科医生也难切除。因为大部分脑膜瘤抗放射线,手术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本文复习岩尖各径路的优缺点,并报告一例少见的颧骨脑膜瘤的组织学类型。小的脑瘤或其他超出岩尖范围的肿瘤可占据中、后颅窝,而一个手术径路只能到达一个部位。骨质破坏可以非常广泛,向内进入海绵窦,向前到达颈内动脉,因此只有不到50%的病例肿  相似文献   

13.
岩尖是颞骨最难接近的部位,但可发生先天性疾病、肿瘤或炎症。耳科医师应具有经乳突、鼓室或颅中窝探查岩尖的技术,必须熟悉岩骨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采用显微手术可安全到达岩尖部。经耳蜗轴和内耳道的垂直平面可将岩尖分为前(前颈内动脉)及后(迷路周围)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气化程度需经临床和放射学检查来判断。Lindsay估计10~15%岩尖前部为气化型,30%岩尖后部为气化型。明尼苏达大学统计正常成人颞骨84例,岩尖前部呈气化型者占9%,硬化型7%、板障型84%。岩尖炎保守疗法常无效,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介绍了一种简单实用的面容和西部畸形的描述方法。在行外伤后修复和美容手术、正颌和咬合矫治前,应对面畸形有正确描述、判断和治疗设计才能获得最佳效果。面部形态有许多关键成分,如额、眉、鼻、眼、唇、颊、须等,有对单一成分虽稍偏离正常,但互相联系,整体看来仍可代偿而形成正常轮廓;同样虽单一成分尽管在正常范围内,但整体看来却并不和谐,敌对面部应进行整体分析和判断。面容天桥法甚多,见于人类学、社会学、头颅测量和外科等文献中,初学者很难全面掌握。为此,该作者介绍了一种观察病人或照片的正、侧面,对面容和畸形做…  相似文献   

15.
在耳科学领域内,从临床检查和手术进路方面比较,再无比岩尖部病损更难捉摸的部位。颞骨侵蚀的特点是晚期才出现症征,它与内耳道或桥小脑角相比,当后者病变仅数毫米时即可引起症状,而大块岩尖破坏初期却可无症状。不管是感染或肿物,骨迷路对溶骨性损害均有明显的抵抗力,故症状出现便意味着颞骨或其邻近结构的神经-血管被侵,但开始时很少是具有局部定位意义的体征,因而易于延误诊断。岩尖部病变包括囊肿、感染、肿瘤及血管性损害等,其早期症状往往无何特点,如由于脑膜  相似文献   

16.
岩尖胆脂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讨论岩尖胆脂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了4例岩尖胆脂瘤的回顾性资料。结果:4例均有重度耳聋、眩晕、面瘫及慢性中耳炎病史,颞骨CT扫描作出诊断,并经迷路———耳蜗径路全部切除岩尖胆脂瘤。结论:认为颞骨CT扫描及MRI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经迷路———耳蜗径路为彻底清除胆脂瘤,处理面神经及脑脊液漏提供了最直接的通道  相似文献   

17.
岩尖破坏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固醇肉芽肿和胆脂瘤是岩尖的两种最常见的破坏性病变,蛛网膜羹肿则少见。这三种膨胀性病变在临床上常难以区别,但因其治疗方法不同,故最好能够在术前明确诊断。岩尖胆固醇肉芽肿中采用乳突腔或中耳引流得到有效治疗;而岩尖胆脂瘤的治疗学采用更为复杂的根治性手术切除方法,故破坏性较大,常以牺牲听力为代价;出现临床症状的岩尖蛛网膜囊肿可采用单纯外科引流治疗。因此,准确的术前CT和MRI诊断对于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该文对比分析13例岩尖破坏性的术前放射影像学特点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发现CT和MRI对其中…  相似文献   

18.
19.
岩尖部病变有岩骨本身或临近神经血管结构的各种炎症和肿瘤。本文回顾性复习1988年7月~1998年7月行MRI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岩尖病变88例,男36,女52,年龄16~71岁。其中75例无体征,牙关闭及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据美国Iowa大学教授、耳鼻喉科主任McCabe于1983年4月访华期间在武汉所作的学术报告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