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介入治疗后不同心功能状态的患早期血浆纤溶活性的差异,为介入治疗后的抗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h之内成功地进行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患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时间点采集周围静脉血,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1)的活性,并计算PAI-1/t-PA活性比值,根据心梗后心功能Killip分级标准,比较Killip I级组与KillipⅡ-Ⅳt-PA活性,PAI-1活性,PAI-1/t-PA活性比值的差异。结果: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心梗后功能为KillipI级40例,KillipⅡ-Ⅳ级40例,前较后血浆t-PA活性高,而PAI-1,PAI/t-PA活性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纤溶活性降低更明显,可能需要给予更强抗凝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的活性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20例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及20例正常晚孕妇女(正常晚孕组)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正常晚孕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血浆t-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非孕组(P<0.001),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与正常晚孕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晚孕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血浆PAI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非孕组(P<0.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血浆PAI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晚孕组(P<0.01),子痫患者血浆PAI水平显著高于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P<0.05),子痫前期患者血浆PAI水平显著高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纤溶抑制系统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PA、PAI活性和D-dimer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T2DM患者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活性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根据WHO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和分型,选择89例T2DM微血管病变病人,根据尿白蛋白(UAER)排泄率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UAER<20μg/min ),微量白蛋白尿组(DN1)(UAER=20μg -200μg/min )和临床蛋白尿组(DN2)(UAER>200μg/min )。此外,还选择了38例DM2大血管病变病人(DM+A组)。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测定血浆t-PA和PAI的活性,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定量血浆D-dimer的水平。结果:(1)对照组,DM,DN1和DN2组血浆t-PA活性递减,PAI的活性和D-dimer水平递增,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DM组血浆D-dime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DM+A组血浆t-PA活性降低,PAI活性和d-dimer水平升高,与DM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3)t-PA与UAER呈负相关,PAI和D-dimer与UAER呈正相关。空腹血糖(FBG)进入纤溶指标(t-PA,PAI,D-dimer) 3个变量的回归方程。结论:T2DM患者血浆t-PA活性降低,PAI活性升高和D-dimer水平升高与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阐明糖尿病患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73例糖尿病患和71例非糖尿病患t-PA、PAI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t-PA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显性(P<0.05);PAI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高度显性(P<0.01),PAI占优势。结论 糖尿病患纤溶活性相对降低,较易患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赵华  林江  李代渝 《四川医学》2009,30(1):134-135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的纤溶系统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30例房颤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a)活性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l:a)活性;并测定纤雏蛋白原(Fg)浓度、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血浆t-PA:a降低(P〈0.01);PAl:a升高(P〈0.01);PM:a/t-PA:a比值增高(P〈0.01),而Fg、PT、APTT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性心脏病房颤与冠心病房颤之间血浆t-PA:a,PAI:a,PAI:a/t-PA;a比值及PT、AP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组血浆№浓度较后组低(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浆存在低纤溶状态,表现为PAI活性增加,t-PA活性降低,房颠的低纤溶状态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对其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2h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0例,用重组链激酶(r-SK)150万U进行溶栓治疗,并按临床判断再通标准将其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未通组,观察其溶栓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活性,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g)含量变化。结果 溶栓再通组溶栓后血浆t-PA活性较溶栓前明显升高,PAI活性明显减低,而未通组溶栓前后t-PA、PAI活性无明显变化。两组溶栓后血浆D-Dimer较溶栓前均有明显升高,且组间升高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①溶栓后t-PA活性升高,PAI活性减低可能预示冠脉再通。②溶栓后D-Dimer含量升高提示溶栓后有凝血酶的进一步激活,但该项指标不能视为溶栓效果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活性增高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关系。方法:根据Ch ild-Pugh分级把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86例患者分为三级,A级26例,B级30例,C级30例。对每例样本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组织纤溶液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 im er)。结果:46例具有正常纤溶活性(FDP<5 mg/l;D-d im er<0.5 mg/l)的病例,其中A级26例,B级12例,C级8例,t-PA抗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显著性升高(P<0.05),而PAI活性在三组结果近似(P>0.05)。t-PA在纤溶活性高的患者略高于正常纤溶患者,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PAI在两组间结果近似,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PA随病情加重而显著性升高,PAI随病情加重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纤溶性增高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关系.方法 根据Child-Pugh分级把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35例患者分为三组,A级10例,B级13例,C级12例.对每例样本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imer).结果 22例具有正常纤溶活性(FDP<5μg/ml;D-dimer<0.5μg/ml)的病例中,其中A级12例,B级6例,C级4例,tPA抗原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显著性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PAI活性在三组结果近似(P>0.05).另外,通过比较高纤溶活性和正常纤溶活性(B级和C级)t-PA/PAI变化.我们注意到t-PA在纤溶活性高的患者略高于正常纤溶患者,但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PAI在两组间结果近似,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t-PA随病情加重而显著性升高,PAI随病情加重变化不大;t-PA/PAI失衡不是肝硬化患者纤溶升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蒙古族高血压人群血浆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 分别对62例蒙古族患者、54例汉族高血压患者、42例汉族正常人采晨起空腹静脉血,用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含量。比较各组间年龄、性别与Fbg、t-PA、PAI-1的相关性及其在各组间的差别。结果汉族、蒙古族高血压、汉族正常组的年龄性别与Fbg、t-PA、PAI-1无相关性,汉族高血压组与汉族正常组比较Fbg、PAI-1均高于汉族正常组t-PA低于正常组;蒙古族高血压族与汉族正常组比较t-PA低于对照组;但蒙古族高血压组与汉组高血压组比较只有t-PA较汉族高血压低,Fbg、PAI-1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浆纤溶活性降低:蒙古族高血压患者较汉族高血压患者血浆纤溶活性的降低,主要与t-PA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改变。方法 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发色底物法 ,对 5 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 (肿瘤组 )、30例非恶性肿瘤者 (对照组 )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止物 (PAI 1)和D 二聚体 (D D)含量及t PA和PAI 1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肿瘤组血浆t PA含量与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AI 1活性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D D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血浆纤溶系统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有明显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发展相关 ,进一步研究纤溶系统与妇科恶性肿瘤转移的关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分别检测2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及2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及D二聚体(D-D)含量等纤溶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两观察组的t-PA活性明显降低(P<0.01),PAI活性明显上升(P<0.01),D-D含量也显著升高(P<0.01),但两观察组间各指标平均值相差不显著(P均>0.05)。提示纤溶系统功能改变在COPD阶段已经开始,此点对临床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104名健康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131名健康人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与年龄、性别、体重、血脂及吸烟习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AI1活性随年龄及体重指数增加而增加;男性PAI1与年龄、体重呈正相关;女性PAI1与LDL呈正相关;吸烟组PAI1/tPA值高于不吸烟组。提示年龄、体重、血脂参与调节纤溶活性,吸烟降低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窒息对胎鼠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延迟剖宫产术”致胎鼠宫内窘迫,实验分5个组:空白对照组、窒息15min组、窒息30min组、窒息15min复氧30min组、窒息30min组。分别测试各组血浆t-PA和PAI的活性。结果 窒息后t-PA活性升高(P<0.05),窒息后复氧PAI活性升高(P<0.01)。结论 窒息可致血浆纤溶酶活性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高血压患者血浆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5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应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安慰剂和小剂量β_1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时间8周,并于用药前后测定血浆纤溶活性(tPA)及其抑制物(PAI)和左室射血分数(EF)。结果:美托洛尔组血浆纤溶活性及左室功能明显增强。结论:β_1阻滞剂对改善患者血浆纤溶异常状态,阻止血栓进一步形成,防止疾病的进展有肯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肺癌患者的血浆、胸水纤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敏  李少娅  任敏  王曾礼 《四川医学》2001,22(11):1027-1028
目的:研究纤溶活性在肺癌扩散中的影响。方法:检测29例肺癌患者、21例良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浆、胸液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PAI-1)活性。结果:肺癌组血浆、胸液中(t-PA)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AI-1活性则与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肺癌患者的纤溶失衡与其远处转移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测定50 例慢性肾功能衰竭( C R F) 患者血浆脂蛋白(a)[ L P(a)] 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 A)及其抑制物( P A I) 活性,并与50 名健康人对照。结果表明: C R F 患者血浆 Lp(a) 浓度明显升高,t P A 活性明显降低; Lp(a) 与血浆尿素氮水平,24 h 尿蛋白量及尿蛋白浓度成正相关;与t P A 活性成负相关。提示肾功能对血浆 Lp(a) 浓度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Lp(a) 水平的升高可能与纤溶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纤溶活性和内皮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时对纤溶活性、内皮素、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方法 4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68例EH患者用氯沙坦治疗8周,观察用药前后血t-PA、PAI活性,ET、NO、CGRP浓度的变化.结果 EH患者t-PA活性、CGRP和NO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P...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纤溶功能,其表现之一为内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与纤溶系统的启动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结合,结合后tPA活性明显增高且免受其抑制物(PAI)的灭活,从而使内皮细胞纤溶活性升高。本实验用联胺作用于内皮细胞,诱发内皮细胞过氧化损伤,用放射性核素测定及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内皮细胞损伤前后与tPA结合力的改变。结果表明:内皮细胞过氧化损伤后与tPA结合力明显下降。提示内皮细胞损伤后纤溶活性降低的可能机制与二者结合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9.
射频消融对纤溶系统的影响及缬沙坦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涌  李刚  刘远厚 《四川医学》2001,22(9):804-80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ECA)对纤溶系统的影响及缬沙坦对RFCA术后患者纤溶系统的作用。方法:接受RFCA治疗的患者14例,在插管前,完成电生理标测放电前,放电后,术后48h及术后1周,对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激活抑制物(PAI-1)的活性和抗原含量进行系列检测。7例术后口服缬沙坦80mg/d,连服7天,其他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各纤溶指标插管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放电消融前后比较,t-PA活性和含量明显降低,PAI-1活性和含量均增高(P<0.05),术后48h与放电前后比较,各指标均恢复(P<0.05),术后1周,各指标均恢复到插管前水平(P>0.05),RFCA术后1周,加用缬沙坦组和对照组比较,t-PA活性提高明显(P<0.05),PAI-1活性和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t-PA含量变化无差异(P>0.05),结论:RFCA可造成纤溶系统的破坏,使用缬沙坦有利于RFCA后纤溶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纤溶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2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快速抑制物(PAI)的活性、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bG)含量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TIA组血浆t-P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PAI活性和D-D及FbG含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IA患者存在血浆纤溶功能异常,可能为TIA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