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早期治疗川崎病28例疗效分析;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细胞免疫功能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核因子-κB与川崎病(综述);川崎病42例;大剂量维生素C对川崎病急性期肱动脉血流介导扩张反应影响的临床观察;2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瘤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监护;  相似文献   

2.
川畸病13例临床分析;小儿川崎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价值;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探讨(附75例分析);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研究;不典型川崎病26例误诊分析和治疗;川崎病26例临床分析;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编按]  相似文献   

3.
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血管损伤的机制;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探讨附75例分析;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研究;不典型川崎病26例误诊分析和治疗;川崎病26例临床分析;65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患儿CD4^+T淋巴细胞表面CD40L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儿童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的方法,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概况,早期静脉点滴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川崎病患儿的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5例总结,景天加灵片治疗脾气虚弱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编按]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扩张危险因素分析;血清肌钙蛋白I的变化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川崎病早期诊断探讨;11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多种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分析;川崎病38例临床分析;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编按]  相似文献   

7.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川崎病85例;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48例临床观察;川崎病早期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8.
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探讨;川崎病恢复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相关因素分析;人血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血清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冠状动脉造影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检查中的作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及相关参数变化的意义;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分析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多种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川崎病与缺血性心脏病(综述);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现代观点(综述);卡马西平致高敏反应综合征误诊为川崎病6例。  相似文献   

10.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观察及护理,P选择素及E选择素在小儿川崎病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意义,川崎病患儿的实验室部分检测分析,非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声学密度定量研究,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283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川崎病冠状动脉管壁非扩张性病变及其功能改变的研究,非典型川崎病36例分析,慢性疲劳综合症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7-01至2008-06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3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共56例(占16.9%).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中男女性别比为4.09:1,明显高于IVIG敏感川崎病1.38:1(P<0.05).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中有较严重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者11例(19.6%),明显高于IVIG敏感川崎病(2.5%)(P<0.05).川崎病患儿发生IVIG耐药的可能危险因素有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沉、血浆白蛋白、乳酸脱氢酶等.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中33例通过复用IVIG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仅11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而加用激素治疗.结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较IVIG敏感川崎病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复用IVIG及必要时加用激素对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超声评价川崎病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改变及静脉输注维生素C的疗效——向慧娟等(湖北 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超声影像科 430030);《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12):910-913[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评价川崎病后冠状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川崎病早期应用阿司匹林加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8例川崎病患儿的住院资料,依照病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程在7天以内确诊并开始治疗为治疗组,〉7天为对照组。结果28例川崎病均痊愈出院。其中治疗组无一例发生肺部损害和冠状动脉病变;对照组发生肺部损害10例(55.55%),冠状动脉病变5例(27.7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川崎病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加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使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对冠状动脉影响的探讨——陈茂荣等(福建厦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儿一科361003);《临床儿科杂志》,2006,24(6):520—522[目的:探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75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3组:A组(33例)用静脉免疫球蛋白(WIG)治疗,B组(22例)用甲基泼尼松龙治疗,C组(20例)联用IVIG+甲基泼尼松龙治疗。观察3组患儿用药后体温、WB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并动态观察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变化。结果:(1)用药后,B、C组患儿在体温降至正常所需天数、ESR、CRP变化方面均少于A组,而B组同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及其心功能变化。方法: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72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用Cuben’s法检测患儿左室收缩功能;用经二尖瓣多普勒血流图检测患儿左室舒张功能。结果:72例患儿中,检出26例有冠状动脉病变,其中急性或亚急性期单纯冠状动脉扩张21例。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有较高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尤其是在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侵犯冠状动脉并致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5年1月经临床确诊的川崎病患儿85例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观察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结果所有患儿中,冠状动脉扩张患儿24例,其中右冠状动脉扩张3例,左冠状动脉扩张8例,双冠状动脉扩张11例,冠状动脉狭窄2例,心包积液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形态、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内径的比值及其内的血流,参照KATO冠状动脉造影的四级分法诊断冠状动脉瘤,对典型的川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及早发现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瘤,有助于川崎病的诊治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不典型川崎病25例临床分析——张锐锋(江苏徐州市儿童医院221006);《临床医学》,2004,24(11):15-16[目的:了解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25例临床表现不够诊断条件的川崎病患儿回顾性分析发现,每位患儿仅有三种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每位患儿都有指端脱皮、血小板增加甚至心脏冠状动脉扩张,  相似文献   

18.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 ,及早诊断、防治冠状动脉病变。方法 我院自 1995年 5月~ 2 0 0 1年 3月观察随访川崎病 3 5例 ,分析其形成、发展及转归。结果 冠状动脉瘤 7例 ,发生率 2 0 %(7/3 5 )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年龄多在 4岁以下 ,右冠状动脉发病多于左冠状动脉 ,多为 5~ 6m m宽的冠状动脉瘤 ,好发于左、右冠状动脉的近端。结论 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具有无创、直观、重复性好 ,可作为川崎病患者诊断、疗效评定和预后测估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1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卫气营血辨证配合西药治疗川崎病39例,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小儿川崎病46例并发症的临床分析,21例川崎病临床表现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不同的治疗方案下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KD )患儿治疗前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及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 TIMP-1)表达的动态变化,分析丹参酮ⅡA(TanⅡA)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以及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1esion, CAL)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2010 年4 月至2012 年9 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48例,包括无冠状动脉损害28例,有冠状动脉损害20例。随机分为TanⅡA加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组24例(无冠状动脉损害14例,有冠状动脉损害10例),并以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清MMP-9、TIMP-1变化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治疗前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MMP-9、TIMP-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川崎病患儿治疗前MMP-9、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且有冠状动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血清MMP-9、TIMP-1、MMP-9/TIMP-1比值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no coronary artery 1esion, NCAL)川崎病患儿(P<0.05);治疗5~7 天后 MMP-9、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其中TanⅡA加常规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MMP-9、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更明显(P<0.05),同时,在有冠状动脉损害的川崎病患儿中, TanⅡA加常规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相比,其血清MMP-9、TIMP-1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TanⅡA可以一定程度抑制川崎病患者MMP-9、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减轻血管炎性损伤,减少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