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五论妇人产后病《金匮》论述产后诸病,主要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三病。全篇中都是围绕三病而体现各种证征和治则,特别是预防三病的发生和发展,其中产后痉病更为重要。在《金匮》条文中虽未说明具体症状,但在“痉湿喝病脉证治篇”有所论述。本文只提出可能发展致痉,用方适当,是可以制止的。  相似文献   

2.
《读医随笔》为清代著名医家周学海所著,书中卷四《证治类》中的七篇论述[血热血干篇、温热发斑其人反清、自啮狂走是气血热极非祟也、痉厥癫痫(奔豚)、风厥痉痫(附中恶五尸)、惊跃、厥逆奔豚脚气攻心]提到的病证,均属中医神志病学范畴。通过分析七篇论述中提到的不同病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探寻周学海对部分中医神志病的认识,强调津液在相关神志病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正> (齿介)齿,《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解释为“睡眠时上下齿摩擦有声的症状,多由胃热或虫积所致。”然而《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提到“痉为病,腹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其中痉为病指痉病,纵观全篇可知,痉病不伴有嗜睡或昏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2241-2243
目的:调查痉病临床用药特点,探讨痉病临床常见证候。方法:多中心收集痉病患者病例资料,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218例痉病病例,提示痉病临床用药注重阴虚病机,用药注重补气、养血、化痰、活血化瘀及平肝息风,常见证型有:气血亏虚证、痰湿阻滞证、肝肾阴虚证、血瘀风动证、邪壅经络证及肝风内动证。结论:痉病中医临床诊治以气阴亏虚为本,痰湿、血瘀、风动为标。  相似文献   

5.
先秦两汉时期,关于肝脏的生理病理,及肝病的病因病机,在《黄帝内经》、《难经》及《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中均有相关论述,尤其在肝病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用药规律等方面发挥甚多,基本形成了理法方药四位一体的中医肝病诊疗体系。文章对此做了较为全面深入地总结,以探究先秦两汉时期肝病中医证治规律,为中医中药治疗肝病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辨证浅析     
一、证的概念证候是中医学在发展的历史进展中逐步形成的。古代医家在认识“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证的概念。《内经》就有不少关于证候的论述,为中医辨证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发展了《内经》中关于证候和辨证的思想,在《伤寒论》中首创“辨证”一词,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在《金匮要略》中,初步建立了脏腑辨证的雏型。之后历代医家对“证”“症”的认识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金元各家的医学著作中常有“症”字出现。如:《儒门事亲》有:“表症未罢,大不可下”的记载。刘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有“审其脉症则别之”的论述。明清“症”与“证”的应用,更为广泛,同时亦很混乱。既有“症”与“证”同用,又有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作为中医临证的奠基经典,其中关于针灸的论述涉及较广。浅述《伤寒论》中针刺治未病思想,主要是针刺在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方面及在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方面的体现,对临床针刺应用时机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方论在耳鼻喉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匮要略》方论在耳鼻喉科的应用福建省人民医院(350004)林淑琴《金匮要略》方论在耳鼻咽喉疾病方面有不少论述,其对病机认识、诊法运用及辨证论治阐述如下。1详论病机审证求因在《金匮要略》中解释了部分耳鼻咽喉疾病的发病机理。如针对鼻塞,《痉湿病脉证...  相似文献   

9.
该文试图通过《金匮要略》对“痉病”的相关论述阐发“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的内涵,探讨瓜蒌桂枝汤证的病因是风邪与温邪同时致病,提出瓜蒌桂枝汤证的肺热病机,并指出“柔痉”为瓜蒌桂枝汤证之重症,“柔痉”的基本病机为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进一步指出“肺移热于肾”的病机实质为肺热阴伤导致肾阴受损、阴虚火炽进而全身津液大伤而使肾水大亏,“柔痉”的脏腑病位从肺转移到了肾,并以“痉脉”的脉象特点佐证了这一论述,以期为更好地理解经典理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詹晓欢 《光明中医》2016,(1):126-127
"三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或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的简称)在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证治篇及《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均有论述,但历代医家争议颇多,笔者通过拜读多位医家的注解,就三附子汤存在的疑问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痉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作为古籍医案数据来源,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等作为现代医案数据来源,建立数据库,对古今医案痉病的证候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结果:古今医案证候汇总中,证候类型归纳为64个,频次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邪壅经络(18.48%)、阴血亏虚动风(16.67%)、痰热动风(9.70%)、阳明腑证(4.85%)及热入营血证(4.85%)。结论:初步反映了痉病常见的证候及分布规律,为痉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及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修订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景岳关于痴呆病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洪文 《河北中医》2000,22(7):551-552
明代医家张景岳 ,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医学家。他以博大精深的学识及对祖国医学巨大贡献 ,赢得了后世医家的推崇和敬仰。张景岳对痴呆病有深刻的认识 ,他在《景岳全书·杂证谟》论治条中 ,系统地论述了痴呆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治疗及预后 ,是最早系统阐述本病的中医文献 ,对后世研究该病有较大的影响。他创立的七福饮 ,至今仍广泛地运用于临床。笔者据《景岳全书》中有关痴呆病的论述 ,探讨张景岳关于痴呆病学术思想。1 病因病机痴呆的病名 ,首先见于汉代《华佗神医外传》。关于其病因 ,《华佗神医秘传·治痴呆神方》说 …  相似文献   

13.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对痉证的论述,非常精辟透彻,对临床有很大指导意义。一、关于痉证的本质吴氏明确指出:“痉者,筋病也。知痉之为筋病,思过半矣”,真是一语破的。抓住痉为筋之病这一本质,就掌握了理解痉证的关键。痉证勿论虚实寒热、轻重缓急,各种不同原因所诱发,皆因筋脉拘挛所  相似文献   

14.
温病中出现痉症多属急症、重症,纵观现代温病学专著及《中医内科》对温病痉症之论述,多论及热盛风动、阴虚生风二证,主张以凉肝熄风、滋阴熄风两法为治。而对于肺经风热、阳明热炽、肠腑燥实、热入营血,以及湿热人络、邪陷阻络诸痉症,则略而不详。结合张德超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将本人对温病痉症证治的认识略论于后,以期有补于温病痉症辨治内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内经》痛经论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经是妇科常见疾病,影响着女性生理周期的生活质量。其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内经》中就有关于痛证系统论述,为后世医家认识妇科痛证提供了原则,《内经》中指出了痛证的病因病机及针对不同的痛证,治疗原则的选择。治疗痛经的方法也应如此,当谨守病机,因证施治。至今仍指导着临床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本文将对《内经》中关于痛经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论述稍作小结和拓展,以期能帮助读者整理思路,能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的特点(一)辨证论治本书是继承《内经》、《难经》的学术思想,运用脏腑经络、营卫气血、阴阳五行、人与自然等学说,作为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如第2篇里,在论述痉病的类型中,首先提出:“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这是从有汗、无汗以辨别刚痉、柔痉。在论述治法时,提出“太阳  相似文献   

17.
[结语和需要掌握的内容]在两汉时代妇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论述妇科疾病的专著已经出现。在现存祖国医学书籍中,有专篇论述妇科疾病的可推《金匮要略》为最早。它虽以介绍内科杂病为主,但书末三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主要讨论了妊娠出血、妊娠腹痛、妊娠水肿;提出了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腹痛、呕逆、下利等症;论述了热入血室、脏躁、经闭、漏下、转胞和阴吹等。  相似文献   

18.
诸病从肝郁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郁即肝气郁结。肝气郁结证是临床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它不仅涉及多种疾病,而且自身又有衍变的多向性,因此诸病从肝郁论治不仅体现了中医的异病同治,同时也体现了同证同治中的异治。对于肝气郁结证,古今医家有诸多精辟论述。《内经》说:“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  相似文献   

19.
中医古籍论痞满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穗平 《新中医》2001,33(10):5-7
从病名证候、病因病机、辨治特点等方面对中医古籍论述痞满证作一疏理,认为对痞满证的认识源于《内经》,辩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后世进一步充实、完善,对当今中医痞满证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指出中医古籍对痞满辨治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继承了《金匮要略》的三因说,并进一步发扬.此书注重实用,把复杂的疾病分类和药物方剂由博返约.本文从病因、用药、辩证论证三方面分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学术特色,认为其对于病因、脉、证、治法、方药的论述的确有独到之处,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