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论仲景脉学     
<正>1关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有许多版本,目前通用《伤寒论》为明赵开美刻本。但近年来,随着大家对《伤寒杂病论》各种版本的认识,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轮廓全貌愈来愈清晰。明赵刻本《伤寒论》据传为王叔和所得相传,为仲景第七次稿,而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相传为第十二稿,余稿已不得相见,仅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比较,白本缺佚"六气主客"一篇,可能为传抄者所误矣。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是杂病专著,其脉学内容亦十分丰富,尤其是其中有关浮脉的内容,更占重要地位。全书22篇中,有15篇、47条条文论及浮脉,其中单脉19条,复脉28条。浮脉所主证候颇为复杂,或表或里、或虚或实、或寒或热、变化多端、丰富多彩。发掘其特点,探索其主病规律,对继承仲景脉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李鸿涛  高思华 《中医杂志》2005,46(12):950-951
<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因其立论精当,方论并举,病脉证治体系一脉相承,而垂法后世.其中有关病机的论述尤为精要,其辨治思路并不囿于临床的一般表现,临证察机,随机应变,因而其随证所创之方,只要辨证无误,效如桴鼓.本文就其有关"上下"病机病脉证治的论述,略作阐发,藉此可窥见张仲景辨治思想之一斑.  相似文献   

4.
从《脉经》看《金匮要略方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脉经》卷八、卷九保存了《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的大部分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两书中的相关内容,发现:《金匮》中“脏腑经络先后病”及“五脏风寒积聚病”的许多内容在《脉经》中没有反映;《金匮》中的许多方证原文《脉经》未记载;妇人病的内容,《脉经》明显比《金匮》多;《脉经》原文有助于对《金匮》的理解。认为:造成两书内容差异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性;《脉经》对《金匮》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杜润霞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1):689-689
口渴是临床多种疾病过程中常见症状之一 ,是在各种不同病因作用下 ,机体的津液亏乏或气化受阻的病理反应。当其表现为临证的主证或主要兼证时 ,仲景绝非见渴止渴 ,而是处处着眼于病因 ,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色。现将《伤寒杂病论》(以下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下称《金匮》)治疗口渴九法简析于下 :1 发汗法适用于外邪郁闭肺卫 ,津液宣发布散失常所致者。如《金匮·呕吐下利病》篇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用文蛤汤祛风发表 ,使肺气宣畅 ,津液布散 ,汗出而愈。2 和解法适用于少阳郁热伤津 ,三焦水道不利所致者。如《金匮·疟…  相似文献   

6.
《伤寒杂病论》在诊脉部位上发展了"寸口诊脉法",且根据病情酌诊趺阳脉、少阴脉、少阳以及人迎脉;通过脉象阐述病因、明确病位、揭示病机、指导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伤寒杂病论》虽非脉学专著,但在脉象及主病理论上已初步形成体系,为中医脉诊学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毅  刘艳 《吉林中医药》2009,29(10):912-913
《伤寒杂病论》对脉学极其重视,促进了后世脉学的发展:在诊脉中重视采用“寸口诊脉法”诊断疾病;诊脉方法多样化,针对不同疾病,采用不同诊脉方法;仲景脉学应用“阴阳学说”思想,认为脉诊以阴阳为纲;凭借脉象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预后,并确立相应的治法,体现“脉证合参”的诊脉辨证思想;注重因人辨脉,人的体质胖瘦与脉象有一定关系;注重因时辨脉的思想,认为脉象受四时之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海南省公路现有的状况和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公路网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公路建设的三大阶段,到2010年,全省公路里程将达18772km,公路密度0.55km/km^2,提出了筹措公路建设资金的六大办法。  相似文献   

9.
姜秀云  孙洁 《江苏中医》1997,18(4):39-40
张仲景十分重视脉诊,本文就其著《金匮要略》中有关审注因、以脉测症、以脉别症、舍症从脉、以脉测预后、以脉论治等方面,展示其运用脉诊的独到经验。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脉学特色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清华 《中医药学刊》2003,21(1):128-129
从七个方面,即:以脉诊病,以脉鉴别疾病,以脉鉴 证候,以脉解释病机,以脉指导治疗,以脉判断预后,一脉多病,一病多脉等论述《金匮要略》脉学特色,认为,依据脉象鉴别疾病,是仲景论脉特点之一,临证时,当脉证合参,方可诊断确切。  相似文献   

11.
杨守峰  杨雪琴 《河南中医》1995,15(2):116-117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虫类药用法探析杨守峰,陈华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450003)杨雪琴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450000)主题词昆虫/治疗应用,《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籍,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其用药法...  相似文献   

12.
《金匮》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通过对《金匮》的学习,笔者认识到对于皮肤病的论治,不可忽视对《金匮》的综合性研究。皮肤病虽在体表,实乃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外在表现。把经方运用于皮肤科临床,只要辨证准确,切合病机,就会取得确切疗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口渴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有时是某一疾病的主症,有时是某一疾症的兼症。在《金匮》中论及口渴的条文达50余条,它不仅是后世治疗渴症之典范,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笔者不揣浅陋将其治疗大法钩沉概括为八个方面,以求引玉。  相似文献   

14.
仲景著作原本有二,一为仲景自序中所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二是曾在隋唐时期流传而于唐以后不复再现的《张仲景方论》。后来得以传世的是王叔和整理撰次的《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在晋、南北朝、隋、唐至宋的浸长时期内,基本上是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并无外感与杂病的明显界定,也无王叔和把《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伤》和《金匮要略》的记载,更未见单独形式的《金匮要略》的分化流行。《伤寒杂病论》删分为二的现象并非叔和所为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杂病"之说概念未清。"杂病"与"伤寒"并非清晰而相对的分类,"杂病"是对《金匮要略》篇目方式的形容,因其内容较为繁杂、凌乱、多样,而不如《伤寒论》中具有三阴三阳的系统,故言其为杂病。以"杂病"之说解释仲景书的特点,概念不清,不如以"卒病"概念释之。"卒病"是张仲景的写作重点,但不代表其中不可讨论"痼疾",因"痼疾"基础上所出现的"卒病",其诊治的原则更为复杂,故篇中不少内容即从此角度进行论述。张仲景以"卒病"为写作重点,而痼疾则作顺带讨论,以《卒病论》作为书名,更能显出其写作目的,亦能够打破《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分属"外感"与"杂病"的错误概念,恢复本为一书的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关于体质理论的学术思想以及对后世体质学说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方法: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并参考有关教材及历代医家的注释进行分析论述。结果: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中,张仲景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将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位病性、体质与病证转归及预后、体质与治法方药等方面理论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学说。结论:《伤寒杂病论》建立了以体质差异性为基础的病因病机学和辨证治疗学思想,开创了体质与病证结合进行辨治之先河,为后世体质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沉脉的描述十分丰富,原文中虽以沉脉为主,但在主症及辨证论治上却又有所不同。沉脉有生理病理之分,生理性沉脉见于肥胖之人,病理性沉脉主里亦主表;主阳虚,少阴多见;主水饮。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沉脉的条文进行浅析,以便探究平脉辨证之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兆林  王春红 《河南中医》2010,30(3):220-221
《金匮要略》原书各篇均标明"病脉证治",示人以病与证相结合、脉与证须合参、辨证与论证紧密结合的重要意义。其论脉,主病有主脉,且阐述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并运用趺阳病来判断病机及预后。其所论脉法,确有不少精辟之处。  相似文献   

20.
王云凱 《河北中医》1985,(5):3-4,11
《金匮要略》是后汉张仲最所著《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是杂病治疗学的专著。一千七百年来,一直被医家奉为经典。在祖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但因其内容亡佚不全,文义古奥,给后世学习研究本书带来很大困难。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本书,笔者对本书的沿革和基本特点作一初步的探讨,谬误之处,敬请斧正。一、沿革《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仲景在《内经》、《难经》等医经理论指导下,汇集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凝炼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