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特洛细胞(telocytes,TCs)是一种新发现的间充质来源的间质细胞,形态结构具有特异性和多样性,目前认为TCs可能对维持组织稳态和损伤修复有潜在的作用,参与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1]。TCs于2005年被L.M. Popescu教授等[2]在电镜下发现,认为其与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结构类似,遂将其命名为Cajal样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ajallike cells,ICLCs)。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及对TCs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此类细胞与ICCs在分子标记上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正正常的胃肠运动功能依赖于节律性的胃肠蠕动,这种规律性的蠕动目前主要认为与肠神经系统及众多的神经递质有关,但其具体的调控机制目前尚有争议,主要争论的焦点在于肠神经系统所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否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1-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在胃肠动力调节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本文拟就从生理结构基础、起  相似文献   

3.
新生小鼠小肠Cajal间质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在新生小鼠小肠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发育过程中是否出现增殖.方法 采用新生2 d(P2d)、14 d(P14d)和24 d(P24d)的小鼠小肠,应用BrdU腹腔注射,24 h后取材,Kit和BrdU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P2d小鼠小肠,可见大量Kit/BrdU双重标记阳性细胞,这些细胞的形态与成熟ICC基本相似,这些细胞在P14d时减少,而在P24d消失.统计学分析发现,不同时间点之间Kit/BrdU双标阳性细胞数量存在显著差别(P<0.05).结论 在小肠生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ICC增殖,而这种增殖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减弱,最后在成年前消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豚鼠前列腺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的超微结构特点以及ICCs和前列腺神经及平滑肌细胞之间的超微结构联系。方法:制作豚鼠前列腺组织切片并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使用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抗体标记ICCs。制作豚鼠前列腺超薄组织切片,在透射电镜下寻找ICCs并观察其超微结构特点以及与周围神经、平滑肌细胞之间的超微结构联系。结果:免疫荧光标记发现豚鼠前列腺间质内有较多的c-Kit阳性ICCs。电镜下发现豚鼠前列腺组织内存在和c-Kit阳性ICCs形态、分布一致,符合典型胃肠道ICCs超微结构特点的间质细胞,这些前列腺ICCs分布于平滑肌细胞之间,与相邻的神经末梢形成典型的突触样连接,和周围的平滑肌细胞之间紧密相连。结论:豚鼠前列腺ICCs具有介导前列腺神经信号,调控平滑肌活动的超微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小型猪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超微结构特点。方法麻醉后取小型猪胃肠组织小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小型猪胃肠道壁内神经及Cajal间质细胞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网络,分布均匀。Cajal间质细胞的主要结构特点为:胞核清晰,完整的基膜,丰富的沿细胞膜分布的小空泡,细胞质内细胞器丰富,以线粒体最显著。以及内质网和发育良好的高尔基氏器,核糖体丰富,异染色质较多,沿核膜分布,其胞质突起围绕神经束形成不完整的“鞘”样结构。Cajal间质细胞之间、与神经元细胞、肌细胞之间形成很多的缝隙连接。结论Cajal间质细胞具有独特的超微结构特点,易于识别,且其超微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膀胱二聚体Cajal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对ATP的电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证明膀胱二聚体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发挥起搏作用提供超微结构和功能学证据。方法:电子显微镜下鉴定组织和培养的豚鼠膀胱二聚体ICC并观察ICC之间的超微联系;体外分离、培养豚鼠膀胱ICC,运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ATP(100μmol/L)刺激下二聚体ICC和单体ICC的兴奋性差别。结果:二聚体ICC中两个ICC细胞胞体紧密相连,细胞之间的间隙小于20 nm,存在大量缝隙连接,局部细胞膜融合,形成联胞体。在ATP(100μmol/L)的刺激下体外培养的二聚体ICC的内向电流幅度为286.9±26.4 pA,显著大于单体ICC的内向电流幅度163.8±18.6 pA(P<0.01)。结论:二聚体ICC具有形成高兴奋起搏电流的超微结构基础,高兴奋性的二聚体ICC可能才是逼尿肌的起搏细胞。  相似文献   

7.
Santiago Ramon y Cajal的工作使得Cajal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CC)闻名于世.关于它们在消化道器官内的定位、组织的来源和相关功能等方面长久以来引发了很多争论,因而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一些消化道外的组织和器官内发现ICC或类似的Cajal样细胞(interstitial Cajal-like cels)的文献大量涌现,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消化道外ICC或ICC样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对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影响。方法采用缺血60 min再灌注6 h(I60/R6h)、12 h(I60/R12h)和14 d(I60/R14d)的豚鼠小肠,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TUNEL法检测ICC的凋亡。结果I60/R6h豚鼠小肠可见少量TUNEL阳性ICC。I60/R12h可见较多的凋亡ICC,同时ICC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网络不完整。I60/R14d的ICC恢复正常数量和分布。不同时间点之间Kit/TUNEL双标阳性细胞数量存在显著差别(P〈0.05)。结论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ICC凋亡,一段时间后ICC能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豚鼠膀胱Cajal样间质细胞形态学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糖尿病豚鼠膀胱Cajal样间质细胞形态学变化,探讨糖尿病膀胱功能改变原因.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单次注射建立豚鼠糖尿病模型,建模成功4周后,行尿动力学检查,采用组织冷冻切片、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及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膀胱中Cajal样间质细胞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豚鼠膀胱最大逼尿肌压显著降低,最大膀胱容量及膀胱顺应性显著明显增高.免疫荧光检测显示逼尿肌中KIT阳性细胞与逼尿肌组织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电镜下可见Cajal样间质细胞内细胞器变性、减少,胞质广泛溶解,核周间隙增宽,与其他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显著减少、结构破坏、连接松散.结论 糖尿病豚鼠膀胱Cajal样间质细胞的数量减少和结构破坏可能是造成膀胱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和c-kit蛋白在正常胆囊和结石胆囊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探讨ICC与胆囊结石发病的关系.方法 对手术切除的25例结石胆囊和15例非结石胆囊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和新鲜组织,通过c-kit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对两组胆囊标本ICC和c-kit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所有胆囊标本中均发现c-kit阳性的ICC分布于胆囊平滑肌层,结石胆囊ICC数目和c-kit蛋白表达明显少于非结石胆囊.结论 胆囊结石发病过程中胆囊动力学的减弱有可能与ICC的减少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二聚体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在豚鼠膀胱不同组织及部位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意义。 方法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豚鼠膀胱壁组织切片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内二聚体ICC分布情况;对膀胱组织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用c-Kit抗体标记IC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二聚体ICC在膀胱顶部、体部、颈部的分布特点。 结果 在电子显微镜下见二聚体ICC主要分布于黏膜下层,而肌层主要以单体ICC为主。免疫荧光染色发现每高倍镜视野下膀胱顶部二聚体ICC平均数量为(3.47±0.53)个,体部和颈部为(1.57±0.45)个和(0.49±0.19)个。膀胱顶部二聚体ICC数量明显高于体部和颈部(P<0.01)。 结论 二聚体ICC主要分布于豚鼠膀胱顶部的黏膜下层,可能是感受黏膜张力刺激,引发顶部膀胱自发兴奋的起搏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含有人干细胞白血病(stem cell leukemia,SC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对豚鼠膀胱Cajal样间质细胞的转染及其介导SCL基因的表达.方法 采用PCR方法从含人SCL基因质粒中扩增SCL基因,连接到腺病毒穿梭质粒的多克隆位点上,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DC315-EGFP/SCL,在脂质体介导下与腺病毒辅助大质粒pBHGlox(delta)E1,3Cre共转染293细胞,包装产生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pDC315-SCL经HEK293细胞扩增,纯化后测定病毒滴度.通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评估重组腺病毒对Cajal样间质细胞的转染率,RT-PCR法分析转染Cajal样间质细胞后SCL mRNA的表达.结果 PCR结果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证实pDC315-SCL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滴度达到1×1010 PFU/ml,对膀胱Cajal样间质细胞的转染率高达98%,RT-PCR法检测转染Cajal样间质细胞后SCL mRNA有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pDC315-SCL重组腺病毒载体对Cajal样间质细胞有很强的转染能力,可介导SCL基因在Cajal样间质细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1.7 Cajal间质细胞的功能与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jal间质细胞是肠神经系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细胞,在控制胃肠道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893年,神经解剖学家Cajal首先对此类细胞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此后人们即称之为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  相似文献   

14.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是肝脏的非实质细胞之一,以前也称为贮脂细胞(fat-storing cells)、Ito细胞(Ito cells)、脂细胞(1ipocytes)、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窦周细胞(peri-sinusoidal cells)或维生素A储存细胞(vitamin A-storing cells)等,其位于Disse间隙内,形态不规则,胞体呈卵圆形,其核周部分包埋在邻近肝细胞的隐窝内,  相似文献   

15.
泻剂引起结肠壁形态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泻剂后便秘加重的形态学基础。方法:通过建立大鼠长期使用泻剂大黄后形成的泻剂结肠模型,观察了结肠肠壁结构,特别是肌间神经丛和Cajal间质细胞在光镜和电镜下的肜态学变化。结果:大黄引起肠壁出现广泛的慢性炎症,全层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粘膜下层明显水肿,肌问神经丛冲经元变性,Cajal间质细胞消失。结论:长期使用大黄所引起的肠壁神经系统损害、结肠慢波起搏细胞消失以及超敏炎症反应是泻剂加重慢传输型便秘的结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kit阳性细胞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平滑肌细胞(α-SMA)在人胎儿食管中分布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法对8例胎儿食管中c-kit阳性细胞和α-SMA阳性平滑肌细胞的分布进行观察.结果:c-kit阳性细胞在食管上段内肌层内侧有少量分布,肌间层和黏膜下层也可见零星分布,在食管中段外肌层开始有少量分布,内肌层数量中等,至食管下段内外肌层均有大量分布.α-SMA阳性平滑肌细胞在食管肌层由上至下逐渐增加,并由内肌层扩展到外肌层.在食管上端肌间层和黏膜下层可见少量c-kit和α-SMA共同表达.结论:c-kit阳性细胞可能是Cajal间质细胞,在胎儿食管的分布与平滑肌密切相关.食管内平滑肌细胞和Cajal间质细胞可能起源于同一种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17.
促胰液素通过大鼠Cajal间质细胞促进胃平滑肌舒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在胃平滑肌收缩的起搏作用,以及促胰液素对ICC促进胃平滑肌细胞舒张的影响。采用大鼠胃体上1/3起搏区及胃窦环行肌肌条以Kreb’s液恒温灌流,通过张力换能器输人生理记录仪记录胃肌条的机械运动。用美蓝加光照选择性损伤ICC,观察促胰液素对胃平滑肌舒张的作用。结果显示:(1)带有ICC的胃体起搏区和胃窦肌条记录到稳定的收缩活动,胃窦收缩频率和振幅较胃体起搏区高。(2)损伤胃环肌层ICC后,导致胃体起搏区和胃窦平滑肌收缩频率与振幅明显下降,运动几乎消失。(3)促胰液素0.06~0.5mg/L明显减少胃体起搏区和胃窦区的收缩频率和振幅,呈剂量依赖性减少。损伤ICC后几乎完全取消促胰液素促进胃肌的舒张作用。抗促胰液素血清和阿托品可阻断促胰液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鼠小肠在体基本电节律、Cajal间质细胞的分布及阻断C-K IT对其的影响。方法新生的Balb/c小鼠,腹腔内隔天注射C-K IT抗体(ACK2)100μg,共5次,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于小鼠出生后第10天测定小肠在体基本电节律活动。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肠Cajal间质细胞的分布。结果对照组小鼠的小肠在体基本电节律活动表现为近似正弦波形,ACK2处理组表现无规律。ACK2处理组小肠基本电节律的频率及幅度为(3.515±1.033)次/m in和(0.045±0.016)m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997±0.976)次/m in和(0.086±0.018)mV(P<0.01)。对照组Cajal间质细胞主要分布于肌间神经丛区(ICC-MY)及深肌层丛区(ICC-DMP),而ACK2处理组未能明显观察到其分布。结论阻断C-K IT可导致小鼠小肠基本电节律紊乱及Cajal间质细胞缺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Cajal间质细胞、炎症因子、氧自由基变化以及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 随机分为手术对照(S)组、肠缺血再灌注(I/R)组和I/R+卡巴胆碱(I/R+CAR)组。 制备肠I/R模型,于夹闭后2.5 h处死动物, 取肠袋组织测定TNF-α含量、SOD活性和MDA含量;另取肠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Cajal间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I/R组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阳性表达量比S组显著降低(P<0.01), I/R+CAR组Cajal间质细胞阳性表达量显著高于I/R组(P<0.01)。I/R组MDA和TNF-α含量较S组显著升高(P<0.01)、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I/R+CAR组MDA和TNF-α含量与I/R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SOD活性有所回升(P<0.05)。结论: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炎症因子及氧自由基增加,导致Cajal间质细胞损伤;卡巴胆碱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及氧自由基损伤,减轻Cajal间质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前列腺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与交感神经及平滑肌细胞之间的形态及功能学联系。方法:(1)制作豚鼠前列腺组织冰冻切片并进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使用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作为ICCs的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和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β-hydroxylase,DβH)作为交感神经纤维的标记物,α肌动蛋白(α-actin)作为平滑肌细胞的标记物。另外,分别对α1-肾上腺素受体与c-Kit以及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与c-Kit进行免疫荧光双重标记。(2)将前列腺肌条固定于灌流槽中,记录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诱发的肌条收缩幅度和频率,以及加入Glivec后肌条收缩幅度和频率的变化。结果:(1)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标记结果显示:ICCs与交感神经纤维、平滑肌细胞平行分布,ICCs边缘与交感神经、平滑肌细胞边缘密切接触,c-Kit标记的ICCs上存在α1-肾上腺素受体和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共表达。(2)在去甲肾上腺素的刺激下前列腺平滑肌肌条收缩幅度为(0.98±0.16)g,收缩频率为(2.54±0.28)次/min。使用Glivec后肌条收缩幅度显著下降,50μmol/L组为(0.56±0.07)g(P0.01),200μmol/L组为(0.25±0.05)g(P0.01),收缩频率未见明显改变,50μmol/L组为(2.67±0.32)次/min(P0.05),200μmol/L组为(2.75±0.31)次/min(P0.05)。结论:豚鼠前列腺ICCs具有介导前列腺交感神经信号,支配平滑肌活动的形态和功能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