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报告因严重肺部疾病而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性增高。本文通过分析机械通气下极低出生体重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以找出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机械通气由于气管导管的刺激及气管管理造成的疼痛可以导致很多严重问题,如颅内出血、增加肺血管阻力、肺动脉高压[1]、喉头水肿、气管损伤等。由于患儿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节律不匹配引起的人机对抗亦是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3.
不同吸痰方式对早产儿机械通气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蔚 《临床儿科杂志》2008,26(3):195-196
目的 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早产儿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48例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例,其中因死亡或放弃治疗退出3例,在机械通气期间采用不定时按需吸痰;对照组24例,其中因死亡或放弃治疗退出4例,在机械通气期间定时每2 h吸一次气道分泌物.观察两组早产儿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气道内出现明显分泌物的时间,以及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平均清吸气道分泌物的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t=3.606,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呼吸机参数平均值、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I~Ⅳ期颅内出血及Ⅳ期脑室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对照组气道分泌物明显增多的发生时间早于观察组(P<0.05).结论 与定时吸痰相比,不定时按需吸痰可以明显减少气道护理上的大量工作.对早产儿机械通气时间的长短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颅内出血发生率,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按需吸引组气道分泌物明显增多的发生时间要比对照组晚,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机械通气由于气管导管的刺激及气管管理造成的疼痛可以导致很多严重问题,如颅内出血、增加肺血管阻力、肺动脉高压[1]、喉头水肿、气管损伤等。由于患儿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节律不匹配引  相似文献   

5.
低参数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肺出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低参数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肺出血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1999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NICU收治的肺出血早产儿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给予较低参数机械通气(IPPV PEEP)治疗;对照组44例给予常频参数机械通气(IPPV PEEP)治疗。结果治疗组存活率86.5%,对照组存活率61.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8.06 P<0.05);治疗组并过度通气、气胸、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较低机械通气参数能提高早产儿肺出血治愈率,并可降低机械通气部分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128例按预定并发症防治方案操作后的结果。结果128例存活110例,存活率85.9%;死亡18例,其中10例(7.8%)死于并发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出院半年内继续好转,部分颅内出血患儿留有严重后遗症。结论积极预防、早期诊治机械通气并发症,并指导其康复,是提高机械通气成功率、降低伤残率的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7.
1031例危重病儿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组病例中急性器官功能衰竭及单项危重症836例(81.1%).共死亡153例(14.8%).1/5以上患儿进行了机械通气治疗,病死率为38.3%.主要原发病居前10位危重疾患的为肺炎、心脏病、颅内感染、婴幼儿腹泻、格林巴利综合征、颅内出血、出血性肠炎、抽搐、中毒及大手术后.文章提出了进入PICU 的相时标准.指出降低机械通气患儿病死率、MSOF 患儿及婴儿肺炎呼衰患儿病死率是改善危重病儿预后的几个关键,并分别提出主要预防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20年,随着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快速发展,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方面也取得了进展,新生儿呼衰病死率大幅度下降。现就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病人触发通气、高频通气及液体通气的研究现状概述如下。1 病人触发通气(PTV)  持续气流、定时、限压的间歇指令通气(IMV)作为新生儿机械通气的主要方式已有20多年。IMV使呼吸机和患儿之间的呼吸不同步,常导致肺气压伤、慢性肺疾病、颅内出血、循环及神经系统并发症。为使患儿呼吸与IMV同步,1986年Mehta等首次描述了应用腹部传感器使婴儿呼吸与IMV同步。采用Meh…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早产儿脑血流(CBF)特点、影响因素及与颅内出血(PVH-IVH)的关系,探讨预测、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使用Logic 400超声诊断仪对胎龄28~35周早产儿分别于生后24h内、1、2、3、5、d检查脑血流及颅内出血情况.结果大脑中动脉(MCA)脑血流参数显著高于大脑前动脉(ACA)及基底动脉(BA).早产儿脑血流速度(CBFVs)随胎龄、日龄增加而增加,搏动指数(PI)与阻力指数(RI)无明显变化.随着平均动脉压增加,舒张期末最高血流速度(Vmin)增加,RI下降.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发展与脑血流参数间无显著关系,出生24 h后频谱形态异常改变提示颅内出血发生或发展.机械通气可导致早产儿脑血流频谱改变,从而使颅内出血发生或加重.结论早产儿MCA脑血流参数显著高于ACA及BA,常规监测早产儿脑血流参数不能预测颅内出血,但出生24 h后频谱变化,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新生儿应用不同吸痰方式对通气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湖北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对照组使用普通开放式吸痰方法,各组均为4~6h进行一次吸痰操作。观察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相关生命体征变化,并对观察组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2.3±9.4)h比(75.3±13.9)h,P<0.05],VAP和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3.8%比45.0%,16.7%比37.5%,P<0.05]。血压波动及经皮氧饱和度(TcSPO2)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11.2±8.1)mmHg比(19.3±7.6)mmHg,(10.4±9.5)%比(16.7±10.4)%,P<0.05]。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后动脉血气PCO2较吸痰前升高[(45.3±15.4)mmHg比(36.5±19.7)mmHg,P<0.05],而pH、PO2、HCO-3、BE等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与开放式吸痰相比,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可能减少机械通气持续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减少血压和TcSPO2波动,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后1、3、7、14 d及28 d行头颅B超检查,脑室周围有囊腔形成者为PVL组,无囊腔者为对照组.对23种产前及生后可能与PVL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 PVL组21例,对照组48例.PVL组平均胎龄(30.6±2.0)周,明显低于对照组(31.9±2.1)周(P<0.05),生后6 h内第一次血气pH值亦明显低于对照组(7.20±0.08比7.25±0.06,P<0.05);颅内出血患儿PVL发生率70.0%(7/10)明显高于非颅内出血组23.7%(14/59)(P<0.05),机械通气患儿PVL发生率58.3%(7/12)亦明显高于非机械通气组24.6%(14/5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后6 h内第一次血气pH值降低(OR=4.395,95% CI 0~0.537)和颅内出血(OR=4.741,95%CI 1.188~26.644)是PVL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生后6 h内第一次血气pH值降低和颅内出血是发生PVL的主要危险因素,减少酸中毒和颅内出血对降低PVL的发生率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32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在用呼吸器治疗过程中21例感染肺炎,其中10例合并肺出血死亡,多为绿脓杆菌感染,平均用呼吸器140.4小时。8例患儿合并颅内出血死亡,多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入院时曾有严重青紫,机械通气过程中曾用较高PIP,平均有和呼吸器60.8小时。为了提高机械通气治疗HMD的存活率,必须防止感染和精确调节呼吸器参数。  相似文献   

13.
NICU常频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 探讨NICU常频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的发病特点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 1990~ 2 0 0 2年 12年间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全军儿科中心NICU病房曾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新生儿资料。结果  12年间NICU病房收治的各类新生儿 10 2 38例中 ,行机械通气患儿 116 4例 ,5 83例 (976例次 )发生各类机械通气并发症 ,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4 2 1例、败血症 2 6 5例、肺出血 10 9例、气漏 83例、颅内出血 5 2例、BPD 2 1例、NEC 16例。并发症的发生与胎龄、体重呈负相关 ,与上机时间呈正相关。经治疗痊愈 4 2 6例、死亡 14 3例 ,放弃出院 14例。治愈率 73 0 7%。结论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并发症与胎龄、体重和通气时间密切相关。感染仍为最多见的并发症 ,加强气道管理 ,做好隔离 ,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是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床旁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Crs) 监测对指导新生儿拔管的价值。方法 应用肺力学监护仪对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每天一次的Crs 连续监测。根据第一阶段( 常规组) 成功拔管患儿拔管时所测Crs 值,结合文献制定拔管指征,第二阶段( 试验组) 机械通气患儿依此指征拔管。结果 常规组41 例,Crs 为0-179 ±0-028 ml/kPa 。制定的拔管指征为> 0-088 ml/kPa。依此指征拔管的试验组21例患儿中20 例一次拔管成功(95-2 % ) ,1 例失败者为重度颅内出血。机械通气时间试验组较常规组明显缩短( P< 0-01) 。结论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应用床旁Crs 监测,结合临床和血气分析有利于临床医师客观地掌握撤机和拔管时机,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支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NICU从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155例机械通气治疗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前5年只用有创通气,后5年采用无创通气、有创通气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比较应用nCPAP前后5年通气策略改变后的治疗情况,包括平均通气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结果 前5年机械通气53例,均为有创通气,平均通气时间(6.16±4.84)d.后5年机械通气102例:单纯ncPAP通气60例;有创通气结合nCPAP通气20例(10例在nCPAP治疗过程中病情有加重趋势,及时转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10例在有创通气后改为nCPAP);单纯有创通气22例.平均有创通气时间(3.93±2.48)d,与前5年比较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t=1.37,P>0.05).前5年治愈率为27/53(50.9%),放弃治疗20例(37.7%),死亡6例(11.3%).后5年治愈率为85/102(83.3%),与前5年比较有明显上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8.25,P<0.01);放弃治疗13例(12.8%),死亡4例(3.9%).应用nCPAP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有显著下降(x~2=6.08,P<0.01),肺气漏、颅内出血及慢性肺部疾病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nCPAP是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减少有创通气的应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抢救幼儿张力性纵隔气肿中的作用.方法 对10例张力性纵隔气肿并发呼吸衰竭患儿在行前纵隔引流后予以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前充分镇静、保持肌肉松弛,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PSV)或压力目标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SIMV),观察患儿氧合状况、生命指征、气道压力、X线胸片等变化.结果 10例患儿经机械通气后,患儿气道压力下降,生命指征渐趋正常,全部抢救成功.结论 幼儿张力性纵隔气肿起病凶险,在合适的前纵隔引流后可予以适当的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在抢救幼儿张力性纵隔气肿中安全有效,是挽救这类危重患儿生命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7.
危重症患儿呼吸机应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通气技术应用于临床已有70多年的历史,随着科技的发展,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失败的教训,使机械通气技术不断更新、完善.新的通气模式不断产生,机械通气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变化,机械通气向更高的效率、更人性化、更少对患者损害的目标发展.目前已成为危重患者抢救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机械通气在儿童危重哮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危重哮喘患儿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10年间28例危重哮喘患儿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通气方式、好转率、病死率、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通气模式上,采用容量辅助/控制模式12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16例.撤机模式均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此外根据病情还适当应用肺保护性通气、低呼气末正压通气、肺开放等通气策略.患儿病情好转出院率96.4%,病死率5.6%.结论 机械通气是危重哮喘患儿十分重要的抢救治疗手段.把握适应证、采用正确的通气策略、配合及时有效的呼吸管理和综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对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的治疗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84例氧合指数(OI)≥15的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患儿采用高频振荡(HFOV)模式治疗;B组29例患儿采用同步间歇正压联合容量保证(SIPPV+VG)模式治疗:C组30例采用间歇指令通气(IMV)模式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各时间点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的变化,并对3组患儿的氧暴露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肺气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Ⅲ度以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与B组在机械通气24h后OI和a/APO2值均与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直到72 h方与0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相比,氧暴露时间和上呼吸机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A组与C组、B组与C组相比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仅如此,A组与C组、B组与C组相比,肺气漏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以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3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SIPPV+VG通气模式与IMV比较,可以较快改善MAS的氧合,缩短氧暴露时间和呼吸机使用时间,降低肺气漏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可作为更有效、更安全的抢救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机械通气是一种重要的生命支持措施.恰当调节机械通气参数有赖于对患者呼吸功能及机械通气效果的正确评估.血气监测是最重要的评估方法,对于指导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