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总结了邱保国研究员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冠心病经验,指出心脉瘀阻不通是引起心痛的根本原因,强调瘀血为本,可有气滞、寒凝、痰浊等,久病可致虚,脏腑亏虚,阴阳失调,可表现多种虚损,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常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磊  张艳 《国医论坛》2019,34(2):52-53
目的:总结张艳教授治疗胸痹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搜集病案,进行整理。结果:胸痹的病机主要为血液瘀阻心脉,其发病与气滞、寒凝、痰浊、体虚密切相关。结论:审因化瘀论治胸痹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病变范围的关系,确定冠心病心绞痛的危险证候要素,总结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变化规律。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424例经冠脉造影诊断的住院病例,其中冠心病心绞痛324例,非冠心病100例。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卡方检验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提取冠心病心绞痛8个主要证候要素: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热蕴、气虚、阳虚、阴虚,其中气滞、血瘀、痰浊、气虚、阳虚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证候要素;②冠心病心绞痛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其病机变化规律是:阳虚血瘀→痰浊热蕴→阴虚血瘀→气虚血瘀→寒凝痰浊→寒凝血瘀→气、阴、阳俱虚;其本虚的变化依次是:阳虚→阴虚→气虚→气、阴、阳均虚;而其标实则呈现出"先热后寒、瘀痰交替"的特点。③冠心病心绞痛病机随冠脉病变范围的扩大而变化,其过程是:寒热错杂→气虚血瘀和阳虚血瘀→痰浊壅塞→寒凝心脉和气阴两虚。结论:①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②冠心病心绞痛病机随冠脉病变而呈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和肌钙蛋白(c Tn I)与胸痹心痛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胸痹心痛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 157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胸痹心痛中医辨证分为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心血瘀阻、阴寒凝结、气滞胸痛和胸痹心痛的变证真心痛证型:痰瘀交阻、气阴两虚、阳虚欲脱共10个证型,1个对照组;并设立冠心病组、动脉粥样硬化组、正常组,搜集正常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各个中医证型NT-pro BNP、c Tn I的数据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由ROC曲线确定NT-pro BNP水平从而诊断(辨证)心阳不振证型。结果:NT-pro BNP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高于正常组(P0.001),冠心病组高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P0.001),冠心病组NT-pro BNP、c Tn I低于急性心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NTpro BNP:心阳不振阳虚欲脱气阴两虚痰瘀交阻心气不足、心血瘀阻痰浊闭塞、寒凝气滞气滞胸痛、心阴不足对照组。心阳不振与心气不足、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寒凝气滞、心血瘀阻、气滞胸痛、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对照组比较,P0.001;与阳虚欲脱比较,P0.05;ROC曲线AUC面积为0.874(P0.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NT-pro BNP对心阳不振的辨证(诊断)有意义。c Tn I冠心病组高于正常组(P0.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c Tn I真心痛的证型值(痰瘀交阻、气阴两虚、阳虚欲脱)最高分别与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心阴不足、痰浊闭塞、寒凝气滞、心血瘀阻、气滞胸痛、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对照组比较,P0.001。结论:NT-pro BNP可以作为心阳不振辨证的客观指标,最佳临界值是NT-pro BNP为563,约登指数为(Youden index)0.588。c Tn I可以作为辨证真心痛证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是内科常见、多发病,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气血不足、阴阳亏虚为本,寒凝、气滞、痰浊、血瘀、瘀毒、热毒为标。邪实致心脉不通,正虚致心脉失荣,则发为胸痛。目前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一般分为两种:复合证和单个证素,在临证时,应结合实际,两种分型辨证使用,运用"病证结合"思想探讨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能更加贴近疾病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梅国强教授临证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思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梅国强临证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思辨特点。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及年老体衰等因素导致脏腑亏损,血脉瘀阻可诱发本病。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是指心肾脾肺诸脏虚损,标实是血瘀、痰浊、气滞、寒凝。湖北地区冠心病患者以痰热血瘀型多见。提出"痰瘀相关"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本病证候规律为气阴两虚为基础,痰浊(热)和血瘀并存。基本治法为清热化痰、调和气血。常用方剂包括加减柴胡陷胸汤、加减柴胡温胆汤等,重视兼夹病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从七个方面论述瘀血及证治:气虚致瘀宜补气化瘀为主;阴虚致瘀宜滋阴养血活血;气滞致瘀宜行气化瘀;寒凝致瘀宜温通经脉祛寒化瘀;热灼致瘀宜清热化瘀活血凉血;出血致瘀宜消散同时配伍止血化瘀之品;水湿郁结致瘀宜化瘀血祛湿浊。  相似文献   

8.
苏虹  李仕林 《山西中医》2010,26(6):10-11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功能失调为本,以痰浊、血瘀、寒凝、气滞等痹阻心阳、阻滞心脉为标。笔者跟随张翠英教授临证观察,从痰瘀着手,以健脾祛痰,化瘀通脉为基本大法治疗胸痹心痛,效果良好,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新陆教授从血浊论治冠心病浅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栋先  刘清明  王新陆 《天津中医药》2019,36(11):1045-1048
王新陆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提出"血浊"理论,为中医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和理论支持,认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当分为3个过程:即正气亏虚当为发病之本,血浊不清为致病之渐,痰瘀痹阻当为发病之标,而气滞、寒凝、过劳等多为病情加重的诱发因素。其病理性质当为本虚标实证。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提出了"治本不忘其虚,治渐不离其浊,治标不外痰瘀"的治疗大法,同时强调针对患者的体质、诱发因素等方面,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上述理论的提出,为中医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和理论支持,使疾病治疗的重心大大前移。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因病之新久或为阴虚,或为气阴两虚,或为阴阳两虚,标实:可有气滞、血瘀、痰浊、肝风之不同。从虚、瘀两方面论述:虚证可细化为气血阴阳,及脏腑阴阳之虚,"瘀"泛指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热毒等,其可单一或结合瘀阻经脉而致病,亦可因虚至瘀或虚瘀并见,并结合病程分期辨证。提出因虚致瘀的观点,提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论治在着重活血化瘀的同时要兼顾各部虚候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活血六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玉和 《中医研究》2004,17(3):50-50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主要病位在心与血脉.普遍存在的基本病理是心脉瘀阻,病因病机可由年老体弱、饮食失节、劳倦内伤、气血不足、七情失调、阴阳失衡等,形成痰浊、寒凝、气滞、血瘀,而使心主血脉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活血化瘀、宣痹通脉,是使心主血脉生理功能恢复正常的基本治疗方法,也是针对冠心病基本病理的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胸痹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肝、脾、肺、肾虚损是病之本,气滞、血淤、痰浊、阴寒是病之标。而痰浊血淤贯穿于冠心病的始终,痰、瘀共同为病是临床常见病理因素,从痰瘀同治,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不同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将18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证、血瘀证、痰浊证、寒凝证7组,常规检查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并进行评分。结果:重度血瘀证动脉病变程度(血管内-中膜厚度)显著高于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证(P〈0.05),痰浊证显著高于阳虚证、气滞证(P〈0.05)。结论:血瘀证及痰浊证是冠心病的多发证型;颈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及痰浊证与其他证型的宏观分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判别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及探讨介入治疗对中医证型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71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常见有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热证等证型.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以血瘀证53例(74.6%)、气虚证46例(64.8%)、痰浊证28例(39.4%)最为常见,气滞证12例(16.9%),寒凝证12例(16.9%);介入后1周亦以血瘀证47例(66.2%)、气虚证39例(54.9%)、痰浊证23例(32.4%)最为常见,气滞证2例(2.8%),寒凝证1例(1.4%);介入后1个月则以气虚证47例(85.4%)、血瘀证40例(72.7%)、痰浊证31例(56.4%)最为常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介入术后1个月与介入术后1周比较,气虚证及痰浊证加重;介入术后1周与介入术前比较,气滞证及寒凝证减轻.结论 介入治疗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标实症状,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提示我们应充分关注介入治疗后继续治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年冠心病患者伴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中医证候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 718例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青年患者入院期间进行空腹肝胆超声检查,采集患者信息,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NAFLD患者发生率为49.9%(358/718)。NAFLD组糖尿病合并症比例高于非NAFLD组(P0.05)。青年冠心病合并NAFLD证候分布依次为血瘀、痰浊、气虚、气滞、阳虚、阴虚、寒凝。青年冠心病合并NAFLD较不合并NAFLD者多见痰浊证和气滞证。组合证型中以气滞血瘀证最多,占10.6%(38/358)。结论糖尿病是青年冠心病伴发NAFLD的危险因素。青年冠心病合并NAFLD的基本证候是血瘀、痰浊、气虚,气滞和痰浊是其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盛国荣[1]通过对冠心病的治疗,提出其病机以气为主,以血为辅的观点。郝惠莉等[2]在172例冠心病心绞痛报告中,将其按标本而分,本虚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标实有瘀血、痰浊、气滞、寒凝。进而发现冠心病痰瘀证与血液粘度升高[3,4];胆固醇与肾阳虚呈正相关;甘油三酯与肾明应吴正相关,说明血酯升高乃属阴阳平行失调[5]。张笑丽[6]报告1080例,以虚实辨证为纲:虚证,气虚居多,依次为气阴两虚、阳气虚弱。结合心脏功能而论,气虚证又以心气虚为主,气阴两虚证则以心阳虚居多。实证血瘀多见。依次为气滞、痰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研究冠心病各中医证型与血常规中两常规化验指标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326例经冠脉造影检查后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滞、寒凝、血瘀、痰浊、气虚、阴虚、阳虚(阳脱)7个证型,检测其血常规中RDW和MPV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气滞及兼证、非气滞证两组比较,血瘀及兼证、非血瘀证两组比较,痰浊兼证、非痰浊证两组比较,气虚及兼证、非气虚证两组比较,阴虚及兼证、非阴虚证两组比较,阳虚及兼证、非阳虚证两组比较,RDW、MP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凝及兼证、非寒凝证两组比较,RDW、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W、MPV值由气滞证、寒凝证、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阴虚证到阳虚证逐渐增大。结论 RDW、MPV与冠心病各中医证型有相关性,可一定程度上揭示冠心病在各中医证型间传变规律,为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型及其标准化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何建成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在冠心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门诊学习多年,今将所得总结如下。1共性病机和治法用药冠心病在中医学属"胸痹""真心痛"等范畴,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多,标实主要有气滞、血瘀、痰浊、寒凝,其中痰瘀互结最为多见。何教授认为其共性病机是"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并始终贯穿于疾病  相似文献   

19.
一、冠心胸痛,通阳化痰调肺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究其病理因素多因寒凝、痰浊、血瘀、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不通则为心胸疼痛。“形寒饮冷则伤肺”,寒能致胸阳不展,肺气不畅;“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壅肺,肺之宣肃失司;“肺朝百脉”受阻,血瘀气滞,形成肺气不利。冠心病的证候,虽各有别,但都与肺气的敷布、调节有关。验之临床,冠心病中,体质肥胖者居多,痰浊内阻、胸阳不展、血脉不通而为胸痛者较为常见。故吾常以通阳化痰、调气通脉之法治之。临床常用瓜  相似文献   

20.
周次清诊治冠心病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路广晁 《中医杂志》1993,34(8):463-464
周次清教授业医40余载,潜心于冠心病的临床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现将周老的辨治经验,总结整理如下:1 心绞痛多为因实致虚,治宜祛邪为主心绞痛的发生,主要表现为气滞、痰浊、寒凝、血瘀的实证,以及由实致虚的气阳虚或阴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