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07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超声诊断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Ⅰ级52例,占94.55%;Ⅱ级3例,占5.45%,颈动脉斑块13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因操作简便、图像清晰、安全经济的优点,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分析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动脉内中膜的厚度,有无斑块,斑块位置,斑块类型、斑块大小及斑块的稳定性,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动脉硬化及硬化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93例临床诊断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变、高血脂,通过线阵高频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颈总动脉主干、膨大部位及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起始段的走形,测量内-中膜的厚度,斑块有无、斑块类型、斑块位置、斑块大小及硬化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变、高血脂多继发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斑块形成.结论:利用线阵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评价颈动脉病变程度,治疗效果的观察,为有效预防和治疗中-老年性缺血性血管性病变提供有力依据,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2例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在医院治疗的52例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其类型以及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试验组左右两侧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管阻力指数(R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斑块检出率、软斑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硬斑、混合斑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动脉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了解患者动脉狭窄情况与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部血管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本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诊断颈动脉分叉部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和8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诊断颈动脉血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笔者应用彩超多普勒超声检测 12 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血管 ,并与 71例健康人进行对照分析 ,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样硬化病变情况。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2月在总后第三门诊部和党校医院住院的患者 12 7人 ,男 75人 ,女 5 2人 ,年龄 5 0~ 86岁 ,平均 69± 10 3 2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进行了头颅CT和 /或MRI证实为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或反复发作的短…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工程》2017,(5):595-596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ICVD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8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检出及分布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内中膜厚度(IMT)。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单纯IMT斑块、Ⅰ与Ⅱ类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脂质、纤维、钙化与复合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轻、中、重度狭窄及总狭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IMT为(1.04±0.21)mm,显著厚于对照组的(0.68±0.22)mm(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诊断ICVD能够准确、快速地反映出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的病变程度与斑块类型,可作为临床检测脑血管病症的首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入我院于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所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89例,所有患者分别进行血管造影检查(DSA)、经颅多普勒超声以及经动脉超声检查,对患者血管病变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同时依据头颅DSA检查结果当作诊断的金标准。结果 89例患者中颅内血管异常66例(74.2%),其中22例合并存在颅外血管异常。TCD检查总条数340,DSA检查总条数436;颅外血管异常54例(60.7%),经动脉超声出现病变血管总条数300条,DSA总条数424条;两种检查方法检查出颅内血管异常患者85例,共检查出异常血管640条,DSA检查出异常血管860条。结论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经动脉超声检测,能够有效提升颅内血管病变准确率,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造成高血压患者血管狭窄、引起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其病变性质是治疗该病的关键[1]。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血管的内-中膜、斑块形成及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均可清晰检测,是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依据[2]。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进  相似文献   

9.
周雪萍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189-1190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探讨高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患者的相关性。方法对118例高血脂患者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与对照组126例健康人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血脂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78.2%)明显高于对照组(17.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病变以粥样斑块形成、血流减速、血管阻力增高为主要特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有显著的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观反映病变的分期、轻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动脉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3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TCD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DSA结果为诊断标准,比较TCD和颈动脉超声单用及两者联合的检查结果,分析三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93例患者颅内外异常血管共763条。单用TCD显示颅内血管异常73例,异常血管294条;单用颈动脉超声显示颅外血管异常64例,异常血管275条;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显示颅内外血管异常89例,异常血管569条。TCD联合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用TCD及单用颈动脉超声。结论 TCD联合颈动脉超声可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外血管病变诊断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对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8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粥样硬化,其中软斑31例(38.75%),硬斑16例(20.00%),混合斑18例(22.50%),溃疡斑15例(18.7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有效地检测颈动脉病变的程度,为积极地预防和治疗血管性病变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探讨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了11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特征,了解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性质,同时与107例体检者做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糖尿病、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P<0.01)。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P<0.05)。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吸烟、饮酒方面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的内-中膜增厚与斑块形成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取天津港口医院于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体患者先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结果记为彩超组;随后再采用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结果记为高精组;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经检测,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在狭窄动脉检测准确性,明显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P<0.05。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在特异性、准确性及敏感性上,均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0.05。两种检查方式在颈动脉血流量(CCA、ICA、VA)和脑血流量检查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检测中,具有较高特异性、准确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94例住院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彩超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4例中有59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2.8%),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与卒中部位存在同侧相关性。结论: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评估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血管病颈动脉硬化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到本院健康体检且结果没有脑血管病颈动脉硬化的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给予100例研究对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硬化斑块情况,判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在临床中的使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检测出56个斑块,对照组志愿者检测出6个斑块,观察组的不同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脑血管病患者的疾病诊断中,可以有效检测出颈动脉硬化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数量情况,为诊断出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作用,为后续疾病治疗提供病情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对118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非脑梗死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8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89例,检出率75.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脑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动脉软斑、溃疡斑的存在。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密切相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并判断类型,对脑梗死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颈动脉超声在诊断高危人群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高频彩超对高危人群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结构及功能,评价粥样硬化程度,并做年龄、性别及高危因素情况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年龄、性别、高危因素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超声直接显示颈动脉内管壁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非侵入性评价临床及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检测手段,对防治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和预防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LI组)、脑梗死(CI)患者(CI组)共309例,分析三组ICVD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构成、年龄、性别以及CAS斑块性质与位置的关系。结果(1)CI组颈动脉超声检出的CAS远较TIA组高(P〈0.05),但三组患者CAS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ICVD患者CAS检出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LI组、CI组与年龄的关系较TIA组更为密切(P〈0.05)。超声检出CAS患者的硬化程度与年龄无相关性。(3)ICVD患者颈动脉硬斑检出率(93.34%)明显高于软斑和混合斑检出率(7.66%)。颈动脉分叉处(BIF)斑块总数及硬斑数也明显高于其他位置(P均〈0.05)。(4)性别与CAS无明显相关性。但60—69岁年龄段女性患者CAS检出率高于同年龄段男性患者(P〈0.05)。结论(1)CI组CAS检出率高于TIA组。(2)ICVD患者CAS检出率有年龄特征性,但CAS程度与年龄无相关性。(3)ICVD患者CAS斑块以硬斑为主,BIF是斑块高发部位。(4)总体上ICVD患者CAS检出率无性别差异,但60~69岁年龄段女性ICVD患者CAS检出率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超诊断颈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采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检查对照。结果彩超诊断颈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声像图上颈动脉管腔内见带状隔膜样回声,分为真腔和假腔,且与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基本相符。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临床诊断颈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手段,且是一种简便、安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0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 ,并检查 10 0例同期住院的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总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IMT)及颈动脉内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 ,老年组 (≥ 6 0岁 )IMT显著高于 <6 0岁组 (P <0 .0 0 1)。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 6 6 .0 % ,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入口和起始处(87.8% ) ,以低回声斑块为主 (6 1.0 % ) ,其次为强回声斑块 2 6 .7%。 10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 2 6 0 % ,以中重度狭窄为主 (80 .7% )。狭窄部位以颈总动脉 (CCA)为主 (46 .1% ) ,其次为颈内动脉 (ICA)(38.5 %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ICA CCA比值较对照组高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彩超检查能确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稳定性 ,能确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程度 ,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 ,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进而减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