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蛔虫病     
蛔虫病是小儿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以阵发性脐周疼痛、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特征。本病常影晌食欲和消化功能,并可引起腹痛、消瘦、贫血及生长发育迟缓等。中医在治疗时有寒证和热证之分。  相似文献   

2.
胆道蛔虫病     
近年文献有关胆道蛔虫病的报道共486例之多。既往对此病认识不清,往往作为其他内科疾病而忽略。近十年来对此病有较高之认识,特别对其诊断及治疗。晚近更进入崭新境界。继北京儿童医院提出可以保守治愈之后,青岛连氏亦使用推压法或钳取法治愈。诊断上提出12指肠引流及12指肠钡剂造影法等,提高诊断率。我院自1957年9月至1958年8月11个月中所见胆道蛔虫17例,报道于后,并对诊断治疗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胆道蛔虫病的新疗法作一简介。即用口服双氧水或阿斯匹林、静注硫酸镁或维生素C或氯丙嗪、灌注普鲁卡因的方法均可达到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王功立 《首都医药》2003,10(7):41-43
一、什么是蛔虫病 蛔虫病是蛔虫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的成虫寄生于肠道,引起蛔虫病。本病常见于3~10岁的儿童,也可发生于成人。发病率农村远高于城市,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人群感染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5.
我们自1973年6月起对胆道蛔虫症80例作了仔细临床观察并提出诊断意见如下: 一、腹痛:本病于急性发作期均有典型的剑突下疼痛伴有上腹正中和或左右季肋痛(见表),随后(尤其在使用驱虫药后)可产生变迁性痛。二、压痛:压痛性质呈“刺痛”样,可与腹痛同时消失但也可在腹痛中止后持续存在,持续最长者可达163小时。三、放射痛:80例中51例有放射痛,有远部位放射痛者34例,与有的作者报导不同。在检查了血、尿淀粉酶升高的14例中2  相似文献   

6.
我院内科从1972年5月至1975年4月共收治胆道蛔虫病(以下简称胆蛔)近40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较为满意。本文将记录较完整的380例作一小结,并试从中西结合的角度略加讨论。一、一般资料 (一)发病率:本院三年内收治胆蛔校正诊断380例,占同期内科住院总人数13.2%;占同期胆道疾患总人数62.9%。 (二)性别与年龄:男性107例;女性273例,年龄最小者3岁,最大者71岁,以青壮年为多。 (三)发病季节:春季153例;夏季72例;秋季79例;冬季76例。以春季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近10年来 ,在门诊急诊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胆道蛔虫症33例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33例均为农民或外来打工者。男13例 ,女20例。年龄在14~68岁 ,平均30 2岁。就诊与发病在24小时内26人 ,占79% ;最长1例15天 ,平均时间为38小时。1 2临床表现 :33例患者均以急症来院。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或 (及)右上腹绞痛或钻顶样疼痛 ,剧烈难忍 ,辗转不宁 ,常伴有全身出汗 ;部份患者有右肩背或右腰部放射痛 ;呕吐频繁 ,呕吐物多含胆汁 ,有蛔虫吐出 ;多数患者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 ,高热寒战者较少。发…  相似文献   

8.
胆道蛔虫病(下文简称胆蛔)是农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近年来,随着临床药理研究的进展,临床上发现了多种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16例经确诊为胆道蛔虫症的患者用25%硫酸镁20毫升加上6%葡萄糖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并同时口服驱虫净6~12片(视个体及年龄而异)进行治疗,结果16例均奏效。疼痛缓解与滴注量的关系是:最少200毫升,最多600毫升,平均305毫升,一般滴注200~300毫升疼痛即缓解。治疗第二天排虫  相似文献   

10.
胆道蛔虫的治疗,1958年以前绝大部分住院病例都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而1958年以后多趋向于内科保守疗法,采用解痉、镇痛、镇静、中药和驱虫等综合疗法,同样得到很高的疗效。蚌埠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组采用驱虫净治疗胆道蛔虫病35例,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在农村诊断本病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患者上腹部的剧烈绞痛和钻痛,疼痛持续一段时间后,多转为阵发性。体检时疼  相似文献   

11.
蛔虫病在寄生虫病中发病率较高,在全国各地分布亦较普遍,因而胆道蛔虫病在最近外科杂志上均有文献报道,不仅推翻了一些教科书上一向所述胆道蛔虫较少的说法,同时经过近千余例的分析,使我们对胆道蛔虫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发病率我院外科从1955——1959年底,共收治了200多例,均施行各种不同年术治疗,当中仅发现二例为胆道蛔虫,然自1960年第一季度共收治了胆道疾患55例,而胆道蛔虫就有21例,若以1959年11月收治胆道蛔虫病一例作比较,则1960年1——4月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昆明市蛔虫病流行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明市调查92,911人,感染蛔虫者有59,085人,感染率为63.57%。为了进一步摸清流行因素,为防治对策提供切实依据,特作了一些流行因素调查,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①土壤检查:地面土:系扫地后称10克为一份。菜地土:系蔬菜地挖土表约3厘米深,每份取土10克,将采取的土样分别投入烧瓶中,加入  相似文献   

13.
肖菁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2):3077-3078
目的总结胆道蛔虫病的超声图像特征并探讨操作手法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上腹部疼痛或阵发性钻顶样痛伴恶心呕吐患者行上腹超声检查并配合较好操作手法,观察肝内外胆管及胆囊内回声情况。结果41例患者中术前超声检出胆道蛔虫36例(36/41),误、漏诊5例,其中胆道隔膜畸形1例,肝外胆管不扩张致漏诊3例,患者因过度肥胖、肠腔气体过多致总胆管显示不清而漏诊1例。结论超声检查可及时发现蛔虫所在部位,指导临床及时治疗,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同时善于利用较好检查技术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胆道蛔虫病是农村常见病,治疗方法颇多,我曾用针灸、食醋、驱蛔灵治疗20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1 方法步骤:针剌“迎香”透“四白”穴(任选一侧)强刺激,大幅度提插捻转,疼痛即能缓解.若效果不显,可加剌另一侧,穴位、手法同前,疼痛缓解后,服食醋一两,此时病人常感觉疲乏,嗜睡.待醒后,再服“驱蛔灵”.服药总剂量视年龄而异.成人每次服2g;8—15岁每次服1.5g;8岁以下每次服1g,日服二次,连服2日.针剌、  相似文献   

15.
我院外科自1962年9月至1963年3月共收治胆道蛔虫病40例,兹作简要分析,并讨论发病机制。希同道们指正。病例分析一、姓别、年龄:男性、12例、女性28例,男女比率为1:2.3。年龄最幼者6岁,最高者57岁,20—30岁(青壮年)发病最高,男性在20岁以下,女性在20岁以上较多。二、发病情况:本组40例占同期外科住院病例的8.8%。半数病人发病后至求治时间为一天,大多数为三天以内。  相似文献   

16.
李××,女,十岁,农民,因上腹痛五日于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入院。患者一月前因腹痛及有便虫史;自购驱蛔虫药物服用,虽解出数条蛔虫,腹痛减轻,但仍常有腹痛发作现象。入院前十日又突然发生上腹部剑突下右季肋疼痛,呈刀割样痛,并向肩腹部放射,疼痛呈阵发性发作,持续约五分钟。痛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并发(口恶)心,疼痛缓解后患儿活动如常。体验:发育正常,营养欠佳,消瘦,神志清楚,急性病容,鞏膜及皮肤无黄疸,心肺正常,腹平坦,  相似文献   

17.
<正> 患者男,64岁。因阵发性剑突下针刺样剧痛4小时入院。患者于1989年11月6日16时做家务时突感剑突下针刺样剧痛,伴冷汗,心悸,恶心欲呕,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动过速,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卧床休息1小时后缓解。当晚7时,再次出现剑突下针刺样剧痛,伴冷汗、心悸,经上述扩冠止痛等治疗后仍不缓解,于晚8时急诊入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间断服用降压药。查体:血压:19.995/11.997kPa,发育良好,营养中等,胸部两侧对称,两肺呼吸音正常,心界不大,心尖搏动在左侧锁骨中线内0.5cm,心率86次/分,节律整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听到杂音。腹部平软,剑突下  相似文献   

18.
19.
胆道蛔虫病以突发性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疼痛,可伴恶心、呕吐或吐出蛔虫,疼痛可突然缓解为临床特点,但是对于那些不具备典型症状的病人易被误诊。我院急诊科自2000年7月至2004年9月共诊治68例胆道蛔虫病人,其中13例被误诊。  相似文献   

20.
前言蛔虫病是儿童常見的一种寄生虫病,在我国城市或农村都能見到,尤其是以粪便施肥的农村更为普遍。它不仅长期的剥夺人体的荣养,損害人体的健康,还可引起消化管道的重要部份发生梗阻,甚至危及生命。这对我們祖国宝贵的財产——儿童健康的損害更是无法估計的,做为一个人民医务工作者必須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