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心健^TM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病人年龄11个月~45岁,体重5~66奴。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应用心健^TM封堵器按常规方法行介入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29例、动脉导管未闭2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房间隔缺损均为继发孔中央型;动脉导管未闭漏斗型9例、管型13例、窗型1例;室间隔缺损为膜周型。结果全组无死亡。即刻成功率98%(52/53),即刻完全封堵率92%(48/52)。1例窗形动脉导管未闭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血尿,经药物治疗4日后症状消失;另术后早期少量残余分流3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随访1~6个月症状均消失。结论用心健^TM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室间隔缺损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 Am 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开胸术后再通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全组10例 ,年龄 11± 8(4~ 32 )岁。PDA最窄处直径为 4± 4(2~ 13) mm。封堵后 10 m 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1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 PDA再通。结果 :9例 PDA采用 Am platzer PDA封堵器治疗 ,1例采用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术后 10 m 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 ,3例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 ,7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h、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均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术后再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效果.方法 1995年6月至2008年9月,42例外科结扎、1例外科结扎术后又行弹簧栓子法、3例Rashkind法及1例Sidires法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PDA患者施行了经导管封堵术,其中男9例,女38例,年龄2~53岁,平均25.0±15.5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30年,其中1例曾行两次外科结扎术.第一次介入治疗至本次封堵术的时间为4年~14年.43例经股静脉途径植入封堵器,其中2例采用动静脉轨道法;2例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可控弹簧栓子.介入术后24 h~7.8年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残余分流的PDA最窄处直径为1~10 mm,平均4.1±2.0 mm.技术成功率为95.7%(45/47).45例封堵术后10 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40例(88.9%),微量残余分流4例(8.9%),少量残余分流1例(2.2%).术后24 h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44例(97.8%),少量残余分流1例(2.2%),该例术后9 h发生溶血,经保守治疗1周后消失.失败2例,植入封堵器后仍有明显残余分流,收回封堵器,终止介入治疗.本组45例随访1个月~7.8年,除1例于术后4个月发生心房颤动外,余未发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结论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的残余分流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有效的方法,基本可以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um defects,ASD)封堵后残余漏再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8月至2012年3月,9例PDA介入手术后残余漏患者,2例ASD介入手术后残余漏患者,术后随访发现封堵器械的分流,11例患者再次行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及长期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随访。结果 9例PDA及2例ASD患者中,8例再次置入蘑菇封堵器,3例弹簧圈,术后复查超声6例无残余分流;5例术后即刻存在少量残余分流,3例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残余分流消失,2例PDA患者置入弹簧圈后短期溶血,1例经内科治疗后好转,1例行外科急诊手术。结论先天性心脏病PDA、ASD介入治疗后出现残余漏行介入封堵的处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随访。方法 :全组 16 9例。PDA最窄处直径为 4 .7± 3.8(2 .0~ 13.0 ) mm。封堵后 10 min行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2 4 h及 1,3,6月 ,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16 6例 PDA采用 Amplatzer PDA封堵器治疗 ,3例采用 Am 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 1例 PDA术中证实伴有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行介入治疗。术后 10 m in降主动脉造影示 ,5 4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 ,114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h13例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 ,余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 1例封堵术后 10h并发溶血 ,4 8h后行外科 PDA缝合术。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检查 5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3月 4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6月及 1年 3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最后行 PFM弹簧圈治疗未再见残余分流。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 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二代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介入治疗儿童小型动脉导管未闭(PDA,≤3mm)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2011年5月至2019年4月,应用ADOII封堵治疗118例小型PDA,其中男性49例,女性69例;年龄6个月~18岁,中位年龄3. 8岁;体质量5. 8~54 kg,平均(20. 0±12. 1) kg。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体检、心电图、胸X光片及超声心动图确诊。封堵后主动脉造影评价疗效,术后行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造影结果显示:PDA最窄处内经0. 6~2. 4 mm,平均(1. 51±0. 45) mm,按Krichenko分型:A型(漏斗型) 34例,C型(长管型) 70例,D型(串珠型) 7例,E型(不规则型) 7例。主肺动脉压力(26. 92±4. 56)/(13. 9±2. 17) mm Hg(1 mm Hg=0. 133kpa),118例患者介入治疗手术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即刻封堵率98. 3%; 2例即刻封堵时有少许残余分流,术后1 d复查超声心动图分流消失。共释放ADOII封堵器118枚,ADOⅡ经动脉途径传输117例,经静脉途径传输1例;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同时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1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同时行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结论:应用ADOⅡ介入治疗小型PDA手术效果安全、可靠,残余分流少,血管损伤小并发症少。更适合于细长管型、串珠型、不规则形、PDA外科结扎术后残余分流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分析其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共施行0~14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436例,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13例,室间隔缺损83例,动脉导管未闭139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1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均采用Amplatzer法。结果全组患儿无手术死亡病例,封堵成功423例(97.4%),房间隔缺损组、室间隔缺损组和动脉导管未闭组的成功封堵率分别为97.7%(208/213),94.0%(79/83),98.6%(137/139)。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15.2%)。全组门诊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片随访3-36个月,无残余分流、死亡及严重心脏事件。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安全、可靠、成功率高,部分患者可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湖南省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ADO-Ⅱ进行封堵的2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动脉导管未闭18例、室间隔缺损(肌部)2例以及冠状动脉瘘4例。术前经临床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筛选,术中心导管造影结合经胸超声心动图及术后即刻和随访,观察术后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以及并发症。结果 16例动脉导管未闭即刻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无并发症;2例动脉导管未闭即刻封堵时有少许残余分流,无其他并发症。3例冠状动脉瘘封堵器无残余分流,1例冠状动脉瘘封堵处术后1个月少许线样分流。2例室间隔缺损均即刻封堵成功,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未见明显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ADO-Ⅱ封堵器以其操作相对简便、成功率高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在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3~55岁,体重10.5~54 kg,平均肺动脉压33~49 mm Hg。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病理解剖类型为管型8例,漏斗型2例,最窄处直径2~8 mm,应用国产封堵器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术。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9例,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分流消失,肺动脉压均有下降,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us,PDA)的疗。方法 病例分为PDA组20例和ASD组16例。分别采用PDA及ASD封堵器(深圳先健产品)进行介入治疗。结果 全部病人成功置入封堵器,无即时并发症出现。PDA组有1例术后发生封堵口移位,需外科手术取出。其余病例术后追踪无残余分流、溶血、降主动脉狭窄等并发症。ASD组术后3个月时,彩超显示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6个月后,2例残余分流消失,无心律失常、栓塞及心房穿孔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国产封堵器封堵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追踪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2月—2009年2月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对27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术后24h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1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显示11例残余分流消失;术后心电图显示3例有偶发房性期前收缩,27例均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术后随访3、6、12个月结果显示,右心室流出道流速降低,未发生右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下降。结论在管状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2007~2008年我院共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治疗114例,其中发生术中术后封堵器脱落6例;审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治疗75例,未发生封堵器脱落。发生封堵器脱落患者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2例ASD患者均为继发孔型,男性5例,女性17例,年龄3~67岁,体重11~65kg,缺损直径8~32mm,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多孔ASD2例,轻度肺动脉压升高6例,均经股静脉途径应用国产封堵器行封堵术,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22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19例,3例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分流消失,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总结经皮介入封堵治疗低龄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经验,探讨其治疗意义、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行右心导管检查,测体、肺动脉压力,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直径、形状,选择封堵器,实施封堵,术后24h,1、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 105例患儿中102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7.1%,PDA最窄径(4.1±2.5)mm。2例为PDA封堵器主动脉侧过大,导致降主动脉局部狭窄、迂曲变形而放弃封堵。1例封堵术后封堵器周围中量残余分流,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包括术后残余分流、股动脉搏动减弱及伤口出血等。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条件下,介入封堵低龄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较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心病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先天性心脏病以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最为多见,以前大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现在由于介入治疗术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可靠等诸多优点,深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介入治疗的疗效非常关键,但是介入治疗后的护理也不容忽视,现将先心病患者经导管封堵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封堵术后残余漏患者于原封堵器内再封堵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2~2005年行介入封堵的431例先心病患者中,术后发生大量残余漏的共3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均为女性,该3例患者使用的均为早期产的国产封堵器,第1次介入封堵术均成功;术后2年封堵器内有大量残余漏。3例全部再次用国产封堵器封堵的方法处理残余漏。结果:3例均于原封堵器内再置入1枚国产封堵器,成功封堵残余漏。随访6个月~1年,再无残余分流。结论:先心病PDA、ASD介入封堵术后封堵器内大量残余漏患者,采用原封堵器内再封堵这种残余漏处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的初步疗效.方法对12例(女9例,男3例)PDA合并SPH患者实施封堵治疗.其中10例采用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2例采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结果全组12例PDA封堵器均放置成功.11例PDA封堵后30分至1小时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均明显降低.1例封堵术后即刻肺动脉压无变化.术后36小时彩色多普勒估测肺动脉压明显下降,封堵术后30分降主动脉造影,无残余分流9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全组术后24~48小时彩色多普勒检查,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均完全消失.无重要并发症发生.随访1~24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症状改善,11例心脏缩小,无1例发生再通.结论采用Amplatzer法封堵治疗PDA合并SPH,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儿童大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2岁以下大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66例,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进行介入治疗,于术后1、3、6月及每年进行超声心动图等随访,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狭窄等,评估该方法的效果及安全有效性。结果:技术成功率97%。应用目前最大封堵器失败转外科手术1例,由于重度肺动脉高压,试封堵后肺动脉压力无明显改善而放弃治疗1例。手术即刻残余分流率为23%,随访观察1月后为3%,6月后所有64例患儿均无残余分流。结论: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儿童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胸小切口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封堵术前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初筛12例PDA患者,均符合封堵条件,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后,沿食管将探头缓慢插入。手术前行TEE检查进一步明确PDA降主动脉侧及肺动脉侧内径、动脉导管长度及类型、血流方向,指导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在TEE实时监测下行PDA封堵术,引导封堵器的正确放置,术后即刻评估封堵器的位置是否固定,是否有残余分流及并发症,术后3个月再行TTE随访。结果:TEE扫查下12例PDA均得到良好显示,其中7例为管型,5例为漏斗型,均适合封堵条件,在TEE的引导下成功完成封堵器的放置,并取得良好效果,动脉导管水平分流均完全消失,术后即刻及3个月随访均未见残余分流。结论:TEE对监测经胸小切口PDA封堵术中封堵器的放置及术后疗效评估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并分析其治疗策略。方法:选择136例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46例,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32例,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0例,VSD合并PDA 20例,PDA合并PS 12例,VSD合并PS 4例,PDA合并PS及ASD 1例,VSD合并PS及ASD 1例,所有患者均在导管室行同期介入治疗,治疗顺序为: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天,并定期随访心电图(ECG)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结果:136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心导管造影及TTE提示封堵器固定好,未见残余分流。定期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选择手术操作顺序与方法,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多发畸形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