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伤后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规律及相互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13例创伤患者,其中单发伤患者184例及多发伤患者529例,并依据创伤严重程度将多发伤患者分为普通多发伤组、严重多发伤组及危重多发伤组.观察伤后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规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与休克的关系.结果 多发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8.1%,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7.6%;酸中毒发生率为18.9%,致死性三联征的发生率为7.8%,均高于单发伤组患者(P <0.05,P<0.01).致死性三联征的发生率随着多发伤患者创伤严重的增加而升高,其中在普通多发伤亚组发生率为2.0%,在严重多发伤亚组发生率为7.1%,在危重多发伤亚组发生率为11.1%,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休克的多发伤患者,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及致死性三联征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不伴休克的多发伤患者(P<0.01).结论 多发伤患者伤后易出现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而休克是其其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胸部多发伤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头胸部多发伤48例(头胸外伤组),同期收治胸外伤81例(胸外伤组)、头外伤138例(头外伤组),比较3组治疗经过、疗效、出血情况及手术比例,观察凝血异常率与痛程的关系以及迟发颅内出血的主要时间段.结果:与头外伤组比较,头胸外伤组颅内血肿量多、迟发颅内出血的比例及病死率高(P<0.05);与胸外伤组比较,头胸外伤组胸腔闭式引流比例及病死率高,引流量大,引流时问长(P<0.05);与胸外伤组、头外伤组比较,头胸外伤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延长,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前3 d凝血异常率逐渐升高,之后下降.头胸外伤组、头外伤组迟发颅内出血主要发生于入院后第2天和第3天.结论:头、胸部多发伤相互影响,加重了凝血功能异常与出血倾向,入院后第2天和第3天为迟发颅内出血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8例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48 h检测凝血功能,按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为非凝血功能障碍,观察组48例为凝血功能障碍,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在合并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GCS评分、合并胸腹部损伤、多发脑挫裂伤、重型颅脑损伤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多发脑挫裂伤、合并胸腹部损伤、酗酒史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而凝血功能障碍与合并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多发脑挫裂伤、合并胸腹部损伤、酗酒史有密切关联,临床应尽早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防止凝血障碍的高危因素,力争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在评估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呼吸、危重病科收治的102例老年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入院后即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结果:SIRS组、非SIRS组比较,SIRS组PT、APTT较后者低,而FIB较后者高,两组PLT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死亡组PT、APTT明显低于存活组,FIB高于存活组,而PLT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PT、APTT、FIB、PLT与APACHEⅡ评分直线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395、-0.499、0.509、0.434,且PT、APTT、FIB、D-dimer、PLT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APACHEⅡ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AECOPD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dimer、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液酸度、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12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在救治过程中进行常规充分液体复苏,观察组则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复苏3h后,对照组血清pH值为6.79±0.07,低于观察组的7.32±0.09,血清乳酸含量、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术后3d并发症与死亡总发生率分别为7.81±0.23mmol/L、11.69±1.52s、37.15±3.75s、61.67%,均分别高于观察组的4.62±0.45mmol/L、10.10±1.56s、29.22±3.66s、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调节血液酸度,改善凝血功能及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在院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影响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我们回顾性的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ISS评分≥16分),其中ISS评分16 ~ 25分38例,≥25分5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寻找影响患者预后及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93例患者中死亡27例,病死率为29.03%;死亡组(27例)与存活组(66例)间ISS评分、APACHEⅡ评分、入ICU血乳酸值、6h血乳酸值、6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846、9.812、7.112、7.012、9.831,P均<0.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16 ~ 25分组与≥25分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78% (6/38)与35.18%(21/55),x2=21.52,P<0.001);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其中35例患者发生MODS,发生率为37.6% (35/93),其中死亡20例,病死率为57.1% (20/35).MODS组(35例)与非MODS组(58例)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6%(35/93)与12.1%(7/58);x2=21.52,P<0.001).多因素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显示ISS评分、APACHEⅡ评分、6h乳酸清除率、MODS是影响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均<0.05);对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进一步绘制ROC曲线,其中ISS评分AUC =0.735(95% CI:0.629 ~0.842),APACHEⅡ评分AUC =0.888(95% CI:0.821 ~0.956),6h血乳酸清除率AUC=0.951(95%CI:0.906~0.997).结论 ISS评分、APACHEⅡ评分、6h乳酸清除率、是否发生MODS是影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早期使用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I)对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0年5月入住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120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预后及治疗前后的尿量、心率(HR)、血乳酸(Lac)、血红蛋白(HGB)、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静脉血氧饱和度(SpO2)、凝血功能、血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紊乱及血WBC、PCT、CRP升高;治疗3 d试验组尿量、血Lac较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试验组D-二聚体(D-D)较入院时明显下降(mg/L:23.51±7.66vs.29.09±7.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两组患者CRP均较前升高(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mg/L:126.27±50.24 vs.133.35±67.01),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治疗5 d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D、CRP均较前下降,血小板计数(PLT)均较前升高[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T(s):11.75±1.22 vs.13.34±1.79;TT(s):15.25±2.74 vs.17.11±3.17;D-D(g/L):12.42±3.83 vs.22.02±5.73;CRP(mg/L):88.84±40.98 vs.108.41±59.97;PLT(×109/L):186.35±31.4 vs.151.12±33.6],试验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给予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参附注射液治疗可能改善其凝血功能和全身炎性反应,加快机体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8.
严重创伤患者伤情复杂、凶险,急诊处理十分棘手,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输血在抢救该类患者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以往的复苏策略是先单纯使用浓缩红细胞和晶体液,在输注一定数量的红细胞后才开始补充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等凝血底物。其导致的创伤性凝血病是引起该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发伤对血液SOD活性及LPO含量的影响以及与创伤严重度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抑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比色分析法检测多发伤患者与正常健康成人的血液SOD活性及LPO含量,并对多发伤患者行创伤严重度评分。结果:多发伤组血液SOD平均活性显著降低(P<0.001),LPO平均含量显著升高(P<0.001),ISS值愈高,伤死率愈高。结论:多发伤患者创伤后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平衡失调,造成机体的自由基损伤及脂质过氧化损伤,而创伤严重度与患者的伤愈、死亡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多发伤患者氧代谢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发性外伤患者的氧动力学变化特点以及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对 2 0 0 2 - 0 3~ 2 0 0 3- 0 5我科收治的多发伤患者 5 1例进行Swan -Ganz漂浮导管监测 ,并根据同时间点的动、混合静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等指标 ,计算出氧供、氧耗和氧摄取率。结果 MODS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创伤后 3~ 4d氧输送 (DO2 )逐渐上升 ,氧耗量也随之上升 ,出现病理性氧依赖 ,但 3~ 4d后MODS存活组患者随着DO2 的上升VO2 上升缓慢 ,出现“平台效应” ,死亡组VO2 随着DO2的上升而继续上升 ,仍显病理性氧依赖。结论 多发伤MODS患者氧摄取已出现明显障碍 ,导致VO2 对DO2 的病理依赖 ,治疗中应尽可能提高DO2 水平 ,可能会减轻多发伤患者MODS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新喋呤水平与多发伤严重程度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检测多发伤病人伤后 2 4h、第 3、7和 14天及对照组健康人血清新喋呤水平 ,明确新喋呤水平在伤后不同时段的动态变化 ,分析其与多发伤严重程度以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多发伤病人血清新喋呤水平在第 3天后开始升高 ,第 7天左右达到高峰 ,以后逐渐下降 ;ISS评分值与血清新喋呤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 =0 5 0 8,P <0 0 5 )。MODS积分与血清新喋呤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 =0 795 ,P<0 0 5 )。结论 多发伤病人血清新喋呤水平与ISS值呈显著正相关 ;合并MODS者血清新喋呤水平显著升高 ,动态监测其变化 ,对预警MODS的发生和预测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多发伤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危险因素、发病率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收住我院ICU的155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处理方法,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分值与发生MODS的关系,发生MODS与未发生MODS病死率的比较。结果155例多发伤患者发生MODS29例(18.7%)。ISS〈16分、16~25分和≥25分的病例数分别为39、58和58例,其中发生MODS的病例分别为3、7和19例(x2=12.321,P=0.002),≥25分的MODS发生率较高。发生MODS的29例多发伤患者死亡15例,未发生MODS126例患者死亡28例(x2=10.236,P=0.001)。结论多发伤后并发MODS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积极治疗原发性损伤,防止创伤治疗过程中的第二次打击,早期支持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是改善多发伤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浆凝血系统的变化、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7例AP患者,其中SAP组53例,MAP组154例,检测患者血浆凝血指标PT,PTA,PT-INR,APTT,FIB及D-dimmer.结果 与MAP组比较,SAP组PT,PTA,FT-INR,FIB及D-dimme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AP组分别为(12.45±1.13)s,(94.01±21.21)%,(1.08±0.14),(4.81±1.86)g/L,340.38 ng/mL;SAP组分别为(13.08±1.47)s,(86.92±17.36)%,(1.14±0.20),(5.49±2.30)g/L,943.82 ng/mL;P<0.05],两组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irmner与APACHEⅡ评分,D-dimmer与SIRS评分均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SAP组并发SIRS的发生率(35.5%)与MAP组(1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病死率(5.6%)与MAP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P患者存在血浆凝血功能紊乱及微循环障碍,检测血浆凝血指标有助于评估AP患者的病情严重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肠内免疫营养对多发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肠内免疫营养对多发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上海长征医院综合性ICU 2007年3月至2008年5月收治32例多发伤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EIN组,n=16)和普通配方肠内营养组(EN组,n=16).两组患者于伤后第3天开始分别接受EIN和普通配方EN支持至少14 d.于入组当天、营养支持第7天和第14天分别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TLC),免疫球蛋白(IgC,IgM,IgA)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结果 EIN组第7天和第14天TLC,IgG,IgM,IgA,CD4及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入组当天(P<0.05),且随EIN时间延长而持续增高;EN组所有免疫指标在第7天较入组当天无明显改变,第14天TLC,IgG,IgM,IgA,CD4及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入组当天(P<0.05),但均明显低于EIN组第14天测定值(P<0.05).结论 与普通配方EN相比,多发伤后早期EIN更有利于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Enteral immunonutrition (EIN) refers to addition of some specific nutrients in enteral nutrition (EN), which can help to increase the immune function, and reduce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and septic complications.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whether EIN can improve the immune function in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METHODS:

Thirty-two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 who had been admitted to the general ICU of Changzheng Hospital, Shanghai, from March 2007 to May 200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 enteral immunonutrition group (EIN group, n=16) and an enteral nutrition group (EN group, n=16). EIN suspension (RuiNeng produced by Sino-Swed Co., Ltd) and ordinary nutrition liquid (RuiSu produced by Sino-Swed Co., Ltd) were given to patients of the EIN group and EN group respectively for at least for 14 days.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count (TLC), immunoglobulin (IgG, IgM, IgA), and T-lymphocyte subsets (CD3, CD4, CD8, CD4 / CD8) were detected on the 1st day after grouping, and the 7th day and 14th day after nutritional support.

RESULTS:

TLC, IgG, IgM, IgA, CD4 and CD4/CD8 ratio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IN group on the 7th and 14th day than that on the 1st day (P<0.05), and continually increased with a prolonged time of EIN. The parameters of immune function in the EN group on the 7th day didn''t change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on the 1st day after grouping; on the 14 th day, TLC, IgG, IgM, IgA, CD4 and CD4/CD8 ratio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n the 1st day after grouping (P<0.05), bu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EIN group on the 14th day (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formula EN, EIN is more helpful for the recovery of humoral and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 in the early post-multitraumatic phase.KEY WORDS: Multiple trauma, Enteral immune nutrition, Immune func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水平的动态变化对多发伤患者伤情判断的意义。方法 对急诊抢救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ICU)的多发伤患者 96例在入院第 1、3、5、7、10、14和 2 1天分别采集静脉血标本 ,采用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PCT ,以判断PCT水平变化与多发性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多发伤患者在创伤后血PCT水平明显升高 ,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ISS)分值区段内的创伤患者PCT水平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随着ISS评分值的增高 ,不同时段PCT水平亦升高 ,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而PCT与年龄无关。结论 动态检测多发伤患者外周血PCT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判断多发伤伤情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院前救治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因严重创伤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患者相关资料[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 ≥25分].以2010年1月1日为界,此后就诊于我院创伤患者采用的是本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急救模式分为研究组,而此日期以前是传统由120及999担任院前急救的急救模式则为对照组,采用创伤数据库记录创伤患者伤情、救治与结局信息,比较严重创伤救治效率和质量.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在急诊处理时间、住院时间、入住ICU率、住院前病死率、远期(6个月)致残率、并发症出现率等方面有所降低,分别为(78.23 ±21.57) min vs.(96.45±35.14)min,(23.55 ±12.46) d vs.(28.67±20.72)d,8.1% (18/222)vs.65.5% (114/174),13.3% (34/256)vs.21.6% (48/222),4.1% (9/222)vs.9.2% (16/174),8.1% (18/222)vs.18.4% (32/1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病死率方面,研究组也较对照组低,为8.1%(18/222)vs12.6% (22/1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受伤到医院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医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院前急救模式相对于常规采用的急救模式在提高多发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以及降低病死率方面有一定优势,是一种良好的备选急救模式.  相似文献   

18.
86例严重多发伤病人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及时有效地救治进行了阐述,运用急救护理程序,充分调动了护士的主动性、积极性、果断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