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古维新,邹恒勤(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广州510282)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系指临床上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症。随着临床使用药物不断增多,药源性再障病例亦不断增加,1/3至2/3的再障病例与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2.
警惕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系指病人在常规用药过程中,出现的血液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该病系较为严重的血液病,本文仅就近年国内的相关报道做一概述,以引起临床用药注意,以期最大限度地防止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30例分析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黄增敏黄明清周凡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张萍容张臣青黄慧芳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系因红系祖细胞受损、衰竭导致红细胞系统受抑制而发生的一种贫血。特点是贫血严重,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白细胞和...  相似文献   

4.
5.
6.
药物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药物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发病机制。方法:搜索药物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近10年间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许多药物能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同的药物其致病机制不同,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结论:药物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且病死率高,几乎是发病率的一半。  相似文献   

7.
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炎后再障,HAAA)是一种发生在急性或慢性肝炎后期,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三系细胞增生低下,临床以贫血、出血及感染为特征的重症疾病,治疗方法有限,死亡率高达84.1%。25岁以下患者占肝炎后再障总数的80%,与肝炎的好发年龄有关。欧美地区肝炎后再障占所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A)的2%~5%,亚洲占4%~10%,其中病毒性肝炎后再障占所有再障的1%左右[1]。1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①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肝炎病毒感染骨髓造血细胞后,某些遗传物质能与骨髓造血细胞的遗传物质整合,既可导致骨髓造血干/祖…  相似文献   

8.
9.
1例29岁男性患者因克罗恩病给予英夫利西单抗300 mg静脉滴注,首次给药后第4天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4.6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39×109/L,血红蛋白144 g/L,血小板计数138×109/L。第2次给药后25 d患者肢体皮肤出现针尖大小紫色瘀点,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07×109/L,血红蛋白109 g/L,血小板计数10×109/L。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并间断输血,但外周血细胞计数进行性下降。结合骨髓涂片检查和骨髓活检结果,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美罗培南、氢化可的松、促红细胞生成素、环孢素、司坦唑醇、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更昔洛韦等治疗。约2个月后复查:白细胞计数2.0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62×109/L,红细胞计数2.51×1012/L,血红蛋白73 g/L,血小板计数24×109/L。患者出院,继续环孢素治疗。次日患者出现发热,7 d后双上肢、背部散在出现紫红色瘀点。患者再次入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4.5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80×109/L,红细胞计数2.45×1012/L,血红蛋白74 g/L,血小板计数56×109/L。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尽管全力救治,但患者终因重度贫血(血红蛋白降至38 g/L)、重症感染、出血而死亡。  相似文献   

10.
高鹏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247-248
目的分析环孢菌素A联合雄激素应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4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住院患者60例,且60例均为CAA患者,应用CSA联合雄激素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48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病程<6个月的患者14例,基本治愈患者2例,缓解患者2例;其中明显进步患者10例;治疗总有效率100%;其中病程在6个月~2年之间共16例,缓解患者2例,其中明显进步患者8例,总有效率为62.2%。其中病程>2年的患者18例,明显进步患者4例,总有效率为22.2%。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明显进步2例。结论环孢菌素A联合雄激素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通过各个阶段综合治疗及预后的情况。方法对永城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原再障科)收治的1299例CAA患者进行评价,总结出各种治疗方法的特点。结果经过各个阶段的临床治疗分析,1299例中基本治愈缓解725例,占55.8%;明显进步382例,占29.4%;无效192例,占14.8%。结论通过对各种药物的疗效分析,得出CAA造血功能恢复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妊娠12例临床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志辉杨婷张樨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称再障)合并妊娠,对母婴危害均大,治疗较困难。现将我院1993~1996年收治的12例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12例年龄19~35岁。12例中慢性再障合并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病因、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登记,总结近10年来45例确诊的再障,用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45例患者,其中15~45岁占64.4%,再障患者中AB型血型较少,再障的治疗有效率为77.7%,采用雄激素加免疫增强剂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率为57.1%,采用雄激素加免疫抑制剂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有效率为81%。院内死亡5例,60%死于感染。结论 雄激素依然是治疗再障的基本药物,但单用效果不佳,目前主张联合免疫制剂、造血刺激因子、中医中药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环孢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环孢菌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5例(病例组),给予环孢菌素治疗[环孢菌素5 mg/(kg·d)分3次服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2受体、IL-3、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观察环孢菌素治疗前后各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负调控因子IL-2、IFN-γ、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55±25) μg/L比(32±7)μg/L,(28±11) μg/L比(18±5)μg/L,(40±12)μg/L比(28±10) μg/L,均P<0.05],正调控因子IL-3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19±6) μg/L比(24±6)μgL,P<0.05];环孢菌素治疗后IL-2[(37±11) μg/L]、IFN-γ[( 19 ±7) μg/L]、TNF-α[ (34±11) μg/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IL-3水平[(25±7)μg/L]明显上升(P<0.05).结论 环孢菌素能调控造血因子释放,降低造血负调控因子IL-2、IFN-γ、TNF-α水平,升高造血正调控因子IL-3水平,促进造血功能改善和恢复.  相似文献   

16.
17.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正确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妊娠合并再障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中妊娠前患病7例,妊娠后患病6例,妊娠后病情均加重。3例合并子痫前期重度或重度妊高征。1例自然分娩,7例择期剖宫产,其中1例因术中切口渗血行子宫全切术,全部病例无感染,无产妇、新生儿死亡。结论:妊娠合并再障患者在严密监护下能够耐受妊娠与分娩,但因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的几率增加,更应严密观察支持对症治疗,分娩方式不过分强调阴道分娩,在充分准备基础上剖宫产相对可能更安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通过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骨髓液及外周血瘦素水平的测定,探讨再障状态下骨髓造血微环境异常与瘦素的关系。方法按正常人(n=6)、再障(n=30)、急性白血病(n=20)及营养不良性贫血(n=20)分为四组,每位受试者均抽取骨髓液、外周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其瘦素浓度。结果再障组骨髓液和外周血瘦素水平分别与正常人、急性白血病、营养不良性贫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三组的骨髓液及外周血瘦素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程度与瘦素浓度无相关性(P〉0.05),但骨髓液与外周血瘦素浓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再障骨髓液、外周血瘦素水平明显增高,可能与再障骨髓脂肪细胞明显增多,脂肪细胞分泌瘦素明显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