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底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基底动脉不同形态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1月-2006年11月59例患者的59个动脉瘤,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4例、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8例、使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动脉瘤5例。将动脉瘤及近端载瘤动脉闭塞的动脉瘤3例,单纯支架植入11例,手术失败3例,未治疗动脉瘤15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5个,近全栓塞19个,部分栓塞17个。结论基底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小动脉瘤或大动脉瘤但瘤颈与瘤体之比≤1:3者,单纯弹簧圈栓塞即可达到动脉瘤完全栓塞;对于瘤颈与瘤体之比≥1:3者,最好采用其他辅助技术如球囊再塑型技术及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  相似文献   

2.
原始三叉动脉伴海绵窦巨大动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51岁,反复鼻衄2周,鼻腔填塞止血效果不佳。于2003年6月23日被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入院后头部CT,MRI检查显示右侧颞部占位,伴流空效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见图1、2。颈内动脉闭塞试验(BOT)阴性,在全身麻醉下,置入6F导管鞘,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管内神经外科已经成为神经外科的一个重要分支。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作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已被广泛接受。作者就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演化、变革历程作一简要回顾,现将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持续性三叉动脉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异常吻合,通常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脑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后循环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头痛等症状。脑血管造影可确诊,治疗上主张对症治疗。文中介绍该病的历史、胚胎学、病因、解剖学、发生率、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其变异型和三叉动脉瘤  相似文献   

5.
宽颈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难度较高,在各种辅助技术应用前,常因弹簧圈难以在瘤腔内稳定成篮或易于突入载瘤动脉,导致无法栓塞治疗或栓塞治疗失败。一部分病例虽可通过成篮技术完成栓塞治疗,但致密栓塞率低[1]。本研究通过采用球囊、支架等辅助技术对宽颈颅内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05年7月—2007年3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共39例(43个动脉瘤),其中男16例,女23例;年龄为29~78岁,平均(46±11)岁。其中采用球囊辅助技术30例(34个动脉…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介入神经放射滨不断完善,拓宽了此病的治疗范围和适应证。有关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栓塞材料和栓塞技术的研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可以完全栓塞窄颈动脉;而用于宽颈动脉瘤的赤道技术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策略、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42例患者共计48个颅内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直径≤3mm),其中破裂动脉瘤患者16例,多发动脉瘤18例(42.85%),不规则动脉瘤18例(42.85%)。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3例(0.71%)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无患者死亡,所有患者3~12个月的平均mRS为0.142,无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较文献报道本文的死亡率及手术并发症降低、技术成功率及动脉瘤治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新时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是老年患者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 ,若破裂出血 ,死亡率高达 40 %以上 ,危害性极大。死亡原因除出血本身对脑组织的损伤外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损伤和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是其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 ,对其尽早进行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我们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9年 9月~ 2 0 0 3年 9月 ,我们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 2 6例 ,共 2 9个瘤体。男 15例 ,女 11例 ,年龄 62~ 74岁。 2 5例破裂动脉瘤 ,1例未破裂动脉瘤。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2 3…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破裂出血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危险性大。近10多年来随着血管内技术的日趋成熟,手术的风险已逐渐下降,而围手术的正确处理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护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行血管内治疗的7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栓塞和显微手术联合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微直接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是当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两种主要方法。这两种方法不是对立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治疗所有的动脉瘤。当直接手术瘤颈夹闭不全时,可以采用血管内栓塞其残余部分;对病病情重、手术困难者可先行栓塞,上实栓塞不完全时再夹闭瘤颈。目前认为,血和内栓塞和显微手术的联合应用是一种处理复杂病例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4.
显微直接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是当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两种主要方法。这两种方法不是对立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治疗所有的动脉瘤。当直接手术瘤颈夹闭不全时,可以采用血管内栓塞其残余部分;对于病情重、手术困难者可先行栓塞,如证实栓塞不完全时再夹闭瘤颈。目前认为,血管内栓塞和显微手术的联合应用是一种处理复杂病例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介入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机制,以及复发后再次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患者再次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前循环17例,后循环2例.结果 术后恢复满意16例,轻偏瘫2例,重残1例.结论 对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行再次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较好疗效,且其安全性较高;但术后应行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AN)的血管内介入的治疗是本世纪70年代问世的技术,近年来进展迅速。文章对近8年来该技术在实验研究及应用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介入神经放射学的不断完善,拓宽了此病的治疗范围和适应证。有关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栓塞材料和栓塞技术的研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可以完全栓塞窄颈动脉瘤;而用于治疗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材料和技术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处理方法和不同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6月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77例,742例接受单纯弹簧圈填塞治疗,135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共2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继续快速填塞弹簧圈,然后分别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腰大池引流、开颅血肿清除术等处理方法。出院后半年进行临床随访。结果单纯弹簧圈填塞治疗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率为1.9%(14/742),支架辅助填塞治疗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率为6.7%(9/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8,P=0.001)。23例术中破裂的患者中,10例接受开颅血肿清除,5例存活,5例死亡;7例接受腰大池引流,5例存活,2例死亡;6例接受单纯药物治疗,全部存活。术后半年共随访13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4例,1分2例,2分2例,3分4例,4分1例。结论单纯弹簧圈填塞治疗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率低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因病情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5例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全身麻醉和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单纯置入支架、弹簧圈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结果①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所有动脉瘤均获成功,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5例,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术治疗3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7例。②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5例,瘤颈显影4例,瘤体显影3例;单纯支架置入即刻造影,显示瘤内对比剂明显滞留3例,术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③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左侧基底核区梗死,右侧肢体肌力为0级);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4分,半年后随访改良Rankin评分2分。7例患者接受DSA复查(3~8个月,平均6.1个月),其中2例发生动脉瘤再通,给予再次栓塞;15例患者临床随访3—20个月(平均7.7个月),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未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性高,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