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272例脊髓肿瘤CSF蛋白定量,其中神经鞘瘤最高,其他依次是转移性肿瘤、脊膜瘤、胶质细胞瘤、先天性肿瘤、血管瘤、脂肪瘤,硬脊膜外肿瘤CSF蛋白定量高于脊髓内肿瘤,而硬脊膜内脊髓外肿瘤高于硬脊膜外肿瘤;肿瘤所在的节段越低,其CSF蛋白定量越高;蛛网膜下腔梗阻越完全,其CSF蛋白定量越高。  相似文献   

2.
<正>椎管内(髓内及硬脊膜下)脂肪瘤与胚胎期原始脑膜残留和异常脂肪分化相关,若脂肪组织内陷于椎管,扰乱神经沟正常闭合,可合并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拴系、皮下脂肪瘤和皮毛窦等症状。脂肪瘤可发生于髓内,也可起源于脊膜下方且向外生长形成硬脊膜下脂肪瘤,通常位于脊髓背侧近中线处,累及数个椎体节段。发生于颈胸段椎管者多不伴硬脊膜囊缺损和皮肤异常;发生于腰骶段椎管者多伴硬脊膜缺损,可位于髓内、硬脊膜下和硬脊膜外,常合并脊髓膨出、脊髓脊膜膨出等发育畸  相似文献   

3.
正椎管内肿瘤占神经系统肿瘤的10%~20%~([1])。根据椎管内肿瘤与脊髓和硬脊膜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髓内、髓外硬脊膜下、硬脊膜外和横跨硬脊膜的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形肿瘤。手术切除是椎管内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早期脊髓减压手术可以改善神经功能和减少术后并发症~([2])。手术过程中,不仅要尽量切除肿瘤,减少肿瘤对脊髓的损伤,也要兼顾到术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本文对全板切除术、单侧半  相似文献   

4.
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治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病因、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分析近15年来经手术治疗的38例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病因、临床表现、MRI/DSA影像学及显微手术特点。结果38例病人均行MRI检查,28例直接手术清除血肿;10例行DSA检查,6例先行硬脊膜动静脉瘘(AVF)供血动脉栓塞,再手术清除血肿并切除瘘口,1例患者术前诊断急性硬脊膜外血肿,术后病理证实为脊髓结核急性期。随访2~9年。神经系统恢复到正常情况的13例;有轻度神经系统改变但生活可以自理的19例;需他人帮助者4例;2例因血肿压迫时间长,术后双下肢瘫痪及尿潴留未改善;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脊髓MRI检查是诊断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首选方法,清除血肿减轻其对脊髓的压迫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有效方法,大的、高血流量的AVF术前栓塞供血动脉可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5.
正椎管是纵贯脊柱全长的骨性管腔,用以容纳和保护脊髓。椎管内肿瘤本身及其手术治疗均可破坏脊管骨性结构的完整性,导致脊柱生物力学和稳定性发生改变。根据椎管内肿瘤与脊髓和硬脊膜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髓内、髓外硬脊膜下、硬脊膜外和横跨硬脊膜的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形肿瘤,目前多推荐积极手术治疗。既往神经外科医师较多关注神经功能的保护和改善,而忽略脊柱稳定性的维持,部分患者术后短期内症状改善明显,但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在急性颈髓损伤患者行减压固定手术中、术后应用椎管内压力(ISP)监测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19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均行颈椎椎板减压,硬脊膜减张缝合,钉棒系统固定。硬脊膜切开前,先穿刺置入压力探头测压。硬脊膜切开后,穿刺并将压力探头置入髓外硬膜下脊髓肿胀部位测压。减张缝合硬脊膜,留置压力探头,切口旁皮肤穿出并固定,术后连续监测。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硬脊膜切开前,压力探头测得压力值分别是13、15 mmHg;切开硬脊膜后,脊髓肿胀部位压力探头测压值分别是8、9 mmHg;术后连续监测,压力波动在13~22 mmHg之间。术后腰穿测压力为150 mmH2O,同时脊髓压力监测数值为26 mmHg(300 mmH2O)。结论 急性颈髓损伤患者硬脊膜切开可有效减轻ISP压力,术后连续监测ISP,可以监测脊髓灌注压,指导透水药物的应用,同时受伤颈髓局部压力高于椎管内整体压力。  相似文献   

7.
硬脊膜内外哑铃型血管母细胞瘤(1例报道和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良性血管性肿瘤,最常见于小脑,少部分位于脑干与脊髓。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占脊髓肿瘤的2%,绝大多数在硬脊膜下髓内,约10%位居硬脊膜外,可沿脊神经根生长,而位于硬脊膜内外呈哑铃型者极少见。1975年,Hurth等[1]报道138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中17例为硬脊膜外型,仅3例为硬脊膜内外型。  相似文献   

8.
硬脊膜动静脉瘘(AVF)占脊髓血管畸形的80%~85%,典型的AVF血流经脊髓静脉返流至脊髓。伴有硬脊膜外引流或全部向硬脊膜外引流的AVF也曾见报道。但是首先引流至硬脊膜外再返流至髓周静脉者少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硬脊膜外动静脉瘘的诊治方法,分析误诊原因和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例罕见硬脊膜外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并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 2例均表现为进行性双下肢乏力伴大小便功能障碍,外院DSA无法确诊而转入我院。我们结合神经系统体征定位诊断,在病变定位部位采用延长脊髓血管造影时间的方法发现胸5节段硬脊膜外动静脉瘘,伴硬脊膜外静脉湖形成;运用介入栓塞供血动脉和瘘口,再行开放性手术灼闭硬脊膜外静脉湖;1例治愈,另1例因误诊2年余仅部分神经功能恢复。结论 硬脊膜外动静脉瘘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脊髓血管病,以椎管内静脉高压或脊髓压迫的形式造成脊髓功能障碍,因为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和漏诊;可通过结合神经系统体征定位、延长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时间或进行脊髓主要供血动脉无关血管的造影,可提高确诊率;介入治疗和复合手术均能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与确诊时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临床以发病突然、进行性加重、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如不能尽早手术可导致患者永久性脊髓功能障碍或延迟功能恢复[1]。2009-05—2011-07我院手术治疗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3例,术后效果满意,现将护理观察重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