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学生人格障碍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重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人格特点并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及有关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方法 :使用“一般资料问卷”、“人格诊断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调查北京市某重点大学一年级学生共 2 2 0 5人 ,对“人格诊断问卷”阳性者进一步用IPDE按ICD -10诊断系统进行临床诊断 ,对确诊的 5 5名病例和 2 2 0名对照进行 1∶4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 ,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筛选人格障碍的可疑危险因素。结果 :与人格障碍形成有关的危险因素有父母的拒绝、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经济收入低、独生子女。本研究未见父母的过度保护、父母的偏爱、父母的情感温暖、父母的文化程度、居住地区、民族与人格障碍之间有显著关联。结论 :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普遍重视。父母们应改善不良的养育方式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使子女的人格健康地发育。对有人格障碍的学生应给予干预性指导和治疗 ,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及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人格的关系。方法对240名大学新生施测交往焦虑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巷。结果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与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的父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EPQ中内外向呈负相关.与父母亲的拒绝和否认、父母亲的惩罚、严厉、母亲过度干涉、保护、人格中的精神质呈正相关;且父亲的拒绝和否认、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及EPQ中的神经质和内外向进入回归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08和0.19。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和人格因素对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3.
家庭因素对医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对医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 :使用“一般情况问卷”、“大学生适应情况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三所医学院校新生 5 5 6人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 ,筛选影响新生适应能力的主要家庭因素。结果 :入学新生四个月后仍有9 7%不能适应大学学习 ,3 6 %不适应大学生活 ,11 9%不适应大学的人际关系。女生差于男生。父母情感温暖、亲密度、成功性、娱乐性与适应得分呈低度正相关 (r =0 16~ 0 2 4) ,而父母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矛盾性、控制性呈低度负相关 (r =-0 15~ 0 2 4)。多元逐步回归显示 :矛盾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父亲过度保护是影响医学新生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 (r =3 8~ 2 1)。结论 :家庭背景对新生的适应能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族与蒙古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国内外学者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人格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显示 :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 ,不当的教养方式易使子女罹患神经症或形成不良的性格[1- 4] 。本研究采用已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BU) ,对汉族和蒙古族大学生进行测查 ,以期对汉族和蒙古族大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的异同及特点进行探讨 ,并进一步确认影响父母养育方式的某些相关因素。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两所大学 2 0 0 1年新生 32 8人。其中汉族学生 178人 ,蒙古族学生 15 0人。获得有效问卷 2 95份 ,其中汉族学生 16 1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现状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途径.方法 对山西省某高校350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学习适应测评.结果 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文化程度及从事职业上存在差异(F=3.636,2.751,3.349;P<0.05);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相关显著(P<0.01);父母教养方式中的M1(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对新生学习适应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目的 :探讨北京城区中学生人格偏离的阳性率和分布状况 ,以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使用“人格诊断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一般资料问卷” ,以现况研究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北京市海淀区四所重点和非重点中学的学生共 114 8名。结果 :“人格诊断问卷”量表总均分为 2 3 94,轻度人格偏离阳性率为 14 3 % ,重度人格偏离阳性率为 3 7%。相关分析显示人格偏离得分与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因子呈正相关 ,而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多重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拒绝、过度保护、教育程度及单亲家庭等因素影响青少年人格偏离的发生。结论 :中学生人格偏离是值得重视的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 ,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均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构大学新生焦虑水平与人格、家庭环境以及应激的关系模型。方法:对1301名大学新生施测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结果:①人格特质、家庭背景和应激状态显著影响大学新生的焦虑水平;②人格直接影响大学新生的特质焦虑,并通过调节应激状态间接影响状态焦虑;③应激状态直接影响状态焦虑,家庭环境作为背景因素对特质和状态焦虑产生间接的影响;④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间存在共变关系。结论:人格特质、家庭背景和应激状态均能影响大学新生的焦虑水平,但各因素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家庭环境与儿童气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气质的因素。方法:采用NYLS《3-7岁儿童气质量表》家长评定问卷(PTQ),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杭州地区3-6岁549例入托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与儿童气质类型有关。父母养育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对儿童气质有影响。家庭环境、父母EPQ评分、入托情况等未显示有相关性。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和儿童看电视时间看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及有关因素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影响,寻找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对江苏某劳教所的600名劳教人员进行了筛查,PDQ-4评分高于42分者,纳入可疑人格障碍患者范围,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者确诊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对确诊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罪犯90人,排除人格障碍的正常对照140人,进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一般资料问卷的调查.结果父母的拒绝否认、母亲的情感温暖具有显著差异(P〈0.01)、父母的惩罚、严厉和父亲的情感温暖也有一般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反社会人格障碍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父母的拒绝养育方式、父亲低文化程度、低收入家庭、单亲家庭、父母离异.  相似文献   

10.
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目的:探讨儿童家庭环境、学业成绩、父母养育方式对其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测量了368名10-16岁在校儿童。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儿童环境诸因素对其主观满意度的影响。结果:父母情感温暖养育方式对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呈现正性影响;拒绝否认养育方式则有明显的负性影响;而父母偏爱对儿童情感满意度的影响较大;母亲受教育程度、学业成绩、性别、独生子女和家庭结构等因素均对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儿童的生长环境特别是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现状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途径。方法对两所高校的276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父母教养方式和成就动机测评。结果①重点大学学生对环境因素的适应好于普通大学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自我评价则低于后者;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学习动机、环境因素和适应总体情况上好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②大学生学习适应与成就动机、父母教养方式两两之间相关显著;③父亲过度保护对大学生学习适应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大学生追求成功动机对学习适应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以及文理专业因素可以通过成就动机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学习适应不仅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可以通过成就动机间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师新生自我和谐与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湛江某高师院校494名大一新生进行集体施测,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等。结果①自我和谐总分及3个维度,性别和生源地主效应均不显著,在自我的灵活性上性别和生源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5.26,P<0.05);②除父母偏爱被试外,高师新生自我和谐程度与其他父母教养方式相关显著(r=-0.34~0.32,P<0.01);③高师新生自我和谐程度与人格特征相关显著(r=-0.37~0.53,P<0.01);④神经质、内外倾、精神质以及父亲拒绝否认、父亲情感温暖、父亲过保护对自我和谐总分具有显著预测力(R2=0.40)。结论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高师新生的自我和谐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归因的特点。方法采用多维度-多向归因量表(MMCS)对右江民族医学院4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业成就归因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t=5.458,P<0.001);②不同民族学生在学业成就归因和人际关系归因上不存在差异;③大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业成就归因上与大四的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F=5.887,P=0.001),在人际关系归因上与大二年级的学生有显著差异(F=3.482,P<0.05)。结论学业成就归因和人际关系归因在民族间几乎没有区别,但与性别和年级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河北省 8所不同类型高校的 4 75 1名 (男 2 4 18名 ,女 2 333名 )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⑴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以及父亲的过度干涉对大学生自尊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 ,而父母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度保护对大学生自尊有消极的影响 ;(2 )异性父母的教养方式对独生大学生自尊的影响更重要 ,而对于非独生大学生 ,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同样重要。结论 :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 ,父母教养方式对其自尊的影响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s patterns of social support of African-American and White freshmen attending a predominantly White univers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upport to measures of adjustment to university life. African-American students reported significantly less support available than White students, but this difference disappeared when family income was used as a covariate. African-American and White students did not differ in adequacy of social support. Even with family income and prior academic performance covaried, African-American students' college GPA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White students'. No differences in well-being were found. An understanding of minority students' adjustment to university life necessitates adopting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involving social and academic variables and their dynamic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大学一年级学生社会自我效能感、适应和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自我效能感、学业适应和社交适应、抑郁症状自评等量表,收集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个客观指标,通过跨时间的研究设计,对华东地区某综合性大学417位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并采用偏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假设。结果:①社会自我效能感能正向预测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业适应、社交适应和心理适应;②学业适应能正向预测学业成绩,社交适应对学业成绩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心理适应和学业成绩相关不显著。结论:学业适应和社交适应对社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抑郁情绪与童年经历、家庭和学校因素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讨影响中学生抑郁情绪的童年经历、家庭和学校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 13 82名中学生为对象 ,使用BDI、社会心理因素问卷和EMBU进行评定。结果 :BDI与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和否认、过度保护因子相关 (P <0 0 5 )。BDI平均分高于对应组的因素有 :童年时他人抚养、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成员有自杀和暴力行为、受虐待、生活不愉快 (P <0 0 5~ 0 0 0 0 1) ;中学时家庭结构不正常、亲子关系差、父母对孩子无期望 (P <0 0 5~ 0 0 0 3 ) ;毕业班、成绩差、留级、受欺负、欺负别人、没有好朋友、不爱好文体活动、未担任学生干部 (P =0 0 3 4~ 0 0 0 0 1)。结论 :这些不良因素容易导致中学生抑郁情绪 ,应避免并做相应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