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蔡一英 《陕西医学杂志》1990,19(11):34-35,43
<正> 血脂代谢紊乱,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的水平过高或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过低。它可以使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CH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各种各样的血脂调节药,  相似文献   

2.
脂质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对其进行调节和治疗是心血管疾病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基础.除通过饮食调节以外,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策略是服用降血脂药物,如他汀类、贝特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烟酸、胆酸螯合剂和Ω-3脂肪酸等.这些药物作用机制不同但通常互相补充,通过合理搭配使用,可使脂质代谢异常得到纠正.本文对现有凋脂药物的调脂效果和临床合理用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4.
5.
盖敏敏  盖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4,(13):1742-1743
脂质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脂质异常进行调节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础。改善脂质异常状况除了进行饮食调节之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治疗方法就是使用降血脂药物。降血脂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烟酸类药物、胆酸螯合剂类药物等,其在作用机制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往往可以相互补充,在临床上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调节脂质异常。本文分别对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并作出总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降脂药物近年的药理及临床应用进展。方法:参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综述。结果:明确高脂血证的诊断及简易分型,总结出各类降血脂药物的药理作用、代表性药物、临床应用范围与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论:目前降脂药有5大类药物用于临床,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合理选用降血脂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8.
降血脂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过高或伴有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低为特征的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冠心病、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因而开发有效的降血脂药物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课题。本文从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体内合成及促进胆固醇与甘油三酯的体内代谢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近年来化学合成和天然来源的降血脂药物。  相似文献   

9.
10.
11.
针对药品不良反应数据的特点,以高血压用药硝苯地平为例,运用贝叶斯网络和判定树进行建模,通过处理病例数据库中大量历史数据,挖掘潜在知识,并以自然语言形式反映出来.实验结果表明数据挖掘技术在药品疗效研究方面应用十分有利,对临床药品研究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对上市后药品进行安全性监管的重要手段,是保证药品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现状的分析,从ADR监测机构的法律地位确立存在偏差致监测机构建设不健全、ADR监测机构不健全致监测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和信息反馈不畅等方面探讨省以下ADR监测机构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盟 《中国病案》2012,13(8):65-66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年-2011年上报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93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是变态反应占38.7%,其次为神经系统占21%,心血管系统占19.3%,消化系统占12.9%,肌肉反应占4.3%。其中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有58人,占不良反应发生率的62.3%。女性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略高于男性,占不良反应发生率的56.9%。结论临床应重视莫西沙星不良反应的危害性。高龄患者在使用莫西沙星时应慎用,静脉给药时应控制好滴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陕西省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陕西省人民医院2008年收集的82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人以医生和护士居多,分别占总例数的51.22%和48.78%;静脉滴注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例数最多(92.68%);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53.6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为主(各21.39%)。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宁夏地区1052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宁夏地区2003-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起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052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10524例ADR中,女性略多于男性;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ADR居首位,占总例数的65.68%;ADR涉及药物种类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占总例数的47.90%;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例数35.55%;两种以上合并用药占总例数39.36%。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改善给药途径,减少合并用药种类,以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保证公众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我院98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及特点进行分析,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98例报告中涉及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给药剂量、使用方法、配液环境、输液器材等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药物使用不规范引起74例,配液环境引起反应6例,输液器(留置针)引起反应4例,患者体质引起反应14例。结论: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临床药师加强监管,对减少ADR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我院113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鸿  许娟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47-48,5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收集到的113例ADR报道进行分类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例ADR报道中涉及的药品共有48种(包含不同规格和剂型),其中抗感染药物位居首位,其次为循环系统类药物(中成药制剂);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107例,94.69%);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加强和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 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9年7月—2010年6月收集的1 365例AD R报告从年龄分布、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365例AD R报告中,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物居多(占45.64%);以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居多(占25.64%);静脉给药是引起AD R的主要给药方式(占89.45%);AD R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占37.14%)。结论合理用药,加强监测,可以减少AD 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吴静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4):1017-1018
目的:分析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情况和易感因素,为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质量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本院2006年1月~2006年6月上报的109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为对象,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以及ADR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在109例ADR报告中,抗菌药占61.5%,中药制剂占24.8%。从给药途径看,静脉注射占了95.4%。结论: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应加强抗菌药、中药制剂的ADR监测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收集陕西省肿瘤医院医院2015年上报的376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给药途径、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肿瘤药物所致ADR居首位(55.59%);以静脉给药(92.81%)引起的ADR最常见;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皮肤/附件、全身系统,绝大多数ADR转归良好。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培训和监测工作,发挥好临床药师的作用,提高医院不良反应上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