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刚  肖凌  欧袁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2):1659-1660,166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1995年1月~2006年5月手术切除的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136例,其中传统肺癌根治术68例,自2002年后所有肺癌行根治加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68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结果:传统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1.2%、21.0%,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2.7%、44.4%。结论: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提高了患者的5年生存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增加。  相似文献   

2.
郭伟鹏 《医学综述》2013,(16):3035-3037
目的研究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对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由江苏徐州贾汪区人民医院收治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60例,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0例,行单纯传统肺癌根治术;试验组180例,行肺癌根治术联合系统淋巴结清扫。随访跟踪1~10年,统计两组患者1、3、5、9年的生存率、复发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1年、3年、5年、9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3.9%、47.2%、30.6%、13.9%,试验组分别为74.4%、55%、37.8%、22.8%;除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淋巴结清除数少于试验组,纵隔转移率和累计复发率均高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8%,试验组为1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能有效提高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舞钢职工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4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给予肺门淋巴结清扫加肺切除术,治疗组给予系统性纵膈淋巴清扫加肺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除总数、淋巴结转移数以及转移率等。结果治疗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1.27%,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9.27%;治疗组淋巴结转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1例全肺切除患者术后2 a发生脑转移,1例全肺切除患者1 a后复发支气管残端癌,转移至隆突,全身多器官衰竭、死亡。3例患者出现对侧肺转移与肝转移。治疗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发生同侧胸膜转移。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能够明显降低术后复发率以及转移率,提高长期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非小细胞肺癌N_2淋巴结转移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坚  罗清泉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854-1856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趋势,总结pN2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非小细胞肺癌(pN2)手术患者103例,观察其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大小、病理类型及转移区域的关系。用四格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取P<0.05有显著性意义。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类型(P=0.035)、肿瘤部位有关,与肿瘤的大小无关(P=0.559)。纵隔淋巴结转移多见第3,4,7组淋巴结。结论:肺癌患者术中应系统清扫纵隔淋巴结,重点清扫第3,4,7组淋巴结,为降低局部肿瘤复发,术后准确判断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临床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淋巴结清扫的合理模式.方法 通过对68例临床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术前临床资料的分析,选择合理的手术切除和纵膈淋巴结清扫范围.结果 肿瘤位于肺上叶,50.0%发生同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33.3%发生隆凸下淋巴结转移;腺癌、鳞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2.4%和14.3%(P =0.018),腺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鳞癌的1.73倍(OR值为1.73);淋巴结转移同瘤体大小密切相关,瘤体最大直径在1.0 cm以下、无纵膈淋巴结转移和无胸膜受侵,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尤为显著(P<0.01).讨论 临床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应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选择性区域纵膈淋巴结清扫,精准合理的纵隔淋巴结清扫可提高临床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意义和术后的效果.方法收集Ⅰ~Ⅲa的NSCLC144例,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肺切除时行系统纵隔淋巴清扫术,对照组肺切除时仅行肺门淋巴结清扫术,纵隔淋巴结肉眼怀疑转移者则行该淋巴结摘除术.分析淋巴结清除总数口淋巴结转移数口淋巴结转移率口手术并发症,术后进行随访.结果研究组共清除淋巴结657枚,转移淋巴结402枚,转移率为61.2%(402/657);对照组共清除淋巴结275枚,转移淋巴结215枚,转移率为78.1%(215/275).两组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术后随访,研究组仅1例转移,对照组中2例复发,4例转移.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能够减少术后的复发率和转移率,提高病人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对1998年3月-2002年3月3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并对病例的临床TNM分期、术后TNM分期、区域淋巴结切除总数目、淋巴结转移比、淋巴结大小等5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34例病人中,术后分期改变16例,占47%(16/34);共清扫纵隔淋巴结311枚,平均每例9.15枚;10例N2患者中清扫104枚纵隔淋巴结,32枚淋巴结有转移,其中7例为单区域转移(L1),3例为2个区域转移(L2);淋巴结转移比30.8%(32/104);淋巴结的大小与是否转移无明显关系。结论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应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手术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胸中上段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及二野淋巴结清扫的结果,探讨胸中上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2008-2010年胸中上段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119例,接受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共46例(三野组),接受二野淋巴结清扫术共73例(二野组)。结果:三野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58.7%)明显高于二野组(39.7%)(P<0.05),主要
差别在于三野组较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21.7%)和较高的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三野组与二野组患者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2%和11.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野组及二野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9.1%和1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差别主要体现为三野组患者较高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三野组及二野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95.6%和83.5%,三野组显著高于二野组(P<0.01)。结论:与二野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能更彻底清扫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建议对排除远处转移的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淋巴结清扫方式对临床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将2001年1月-2007年12月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术后病理诊断为T1N0M0,且符合完全性切除的117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分为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lobe-specific systematic node dissection,LND)组(肺叶组)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systematic mediasttinal lymphadencectomy,SML)组(系统组)。分析两组围手术期资料及生存数据,探讨两组预后的差异。结果系统组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肺叶组(P〈0.01)。两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临床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可以取得与系统淋巴结清扫相同的治疗效果,且创伤更小,可以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LND)与采样及系统性采样淋巴结清扫(LNS)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非小细胞肺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采样及系统性采样淋巴结清扫"等为检索词,分别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1年第2期)、PubMed及EMBase,同时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1年7月。收集LND及LNS治疗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半RCT及非RCT,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提取数据并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的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指标包括5年生存率、原位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最终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共7篇,包括4个RCT和2个非RCT,共1 983例患者。(1)LND可以提高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RR=0.63,95%CI(0.47,0.83)〕;(2)LND与LNS在原位复发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0,95%CI(0.77,1.58)〕;(3)LND与LNS在远处转移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9,95%CI(0.95,1.49)〕;(4)LND与LNS在房性心律失常、术后漏气、术后肺炎、术后乳糜胸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LNS可增加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率〔RR=0.25,95%CI(0.06,0.98)〕。结论对于肺癌患者,LND能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将会增加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治的3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其中采用传统肺癌根治术治疗的为16例,采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进行肺癌根治的为22例,比较两组术后1年与3年生存率。结果:传统肺癌根除术3年后生存率为43.8%,但是系统淋巴结清扫术3年后的生存率为51.3%。结论:淋巴结转移作为影响肺癌预后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因素,系统淋巴结清扫治疗肺癌后,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 116例肺癌肺叶或一侧全肺切除术患者的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按肺癌淋巴结分布规律对区域性及非区域性淋巴结进行了根治性清扫,共清除同侧纵膈淋巴结(N2)淋巴结2 366枚。手术切除的肺叶和淋巴结行病理切片检查,其中鳞癌46例,腺癌62例,大细胞肺癌4例,腺鳞癌6例,其他4例。根据病理标本结果,对肿瘤部位、分型、大小、细胞分化程度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16例中57例(49.1%)存在N1或N2淋巴结转移以及N1、N2淋巴结共同转移。清除的2 366枚纵隔淋巴结中转移的淋巴结(N2)426枚,纵隔淋巴结转移率18%。结论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机会很大,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肺癌淋巴结转移与肺癌部位、细胞类型、肿瘤T分级和细胞分化程度都有密切关系。手术要达到根治目的,提供患者生存率,应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例,观察组在给予肺切除的同时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则在肺切除同时仅行肺门淋巴结清扫术。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未见明显增加(P 〈0.05),观察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系统淋巴结清扫能明显提高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目前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模式的研究尚少。本研究旨在了解这些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是否会引起肺叶特异性淋巴结转移率和非特异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率的不同变化,从而推测在早期NSCLC患者中行单纯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的临床适应证。方法:调查了609例肺叶切除术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的cTNM-Ⅰ期的NSCLC患者。从临床资料包括肿瘤大小、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性别和年龄等方面来分析肺叶特异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和非特异性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率。结果:符合以下特点的Ⅰ期NSCLC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大部分被限制在了肺叶特异性纵隔淋巴结:①男性,年龄>60岁,鳞状细胞癌,肿瘤最大径≤5 cm;②男性,年龄≤60岁,鳞状细胞癌,肿瘤最大径≤3 cm;③女性,鳞状细胞癌,肿瘤最大径≤3 cm;④腺癌,肿瘤最大径≤2 cm。结论:符合以上条件的术前cTNM-Ⅰ的NSCLC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大部分局限于肺叶特异性淋巴结,对于这些患者,单纯清扫其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是足够的;而其他患者出现肺叶非特异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将会明显升高,对于这类患者,系统的淋巴结清扫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山  王树军  张道忠 《安徽医学》2009,30(10):1193-119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5月至2009年3月,对本组40例均行肺叶(全肺)切除加肺门和同侧纵隔的淋巴结作整块切除(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清扫同侧纵隔淋巴结(N2)共471枚,阳性率15%,其中ⅢA期阳性率57%。肺门淋巴结(N1)259枚,阳性率12%。在阳性的淋巴结中,长径最小2mm,最大30mm,在阴性的淋巴结中长径最大20mm。结论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上具有重要地位,术前胸部CT不能作为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左侧肺癌根治术中经前入路行隆突下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的左侧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62例临床资料,按隆突下淋巴结清扫入路的不同分为后入路组34例(传统后入路隆突下淋巴结清扫)和前入路组28例(前入路隆突下淋巴结清扫).比较2组病人手术时问、手术出血量、纵隔淋巴...  相似文献   

17.
林海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7,21(6):724-724,726
目的:探讨系统性肺门和纵膈淋巴结清除在肺癌根治术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肺癌患者进行根治性肺叶或一侧全肺切除术,按Naruke肺淋巴结分布图对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除。结果:30例手术患者中心型肺癌19例,周围型11例;鳞状细胞癌12例,腺癌10例,腺鳞癌3例,小细胞癌4例,大细胞癌1例。清除淋巴结170组,阳性94组(55.3%)。其中病理证实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23例(76.6%)。结论:系统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除在肺癌根治手术中具有降低术后转移率,提高生存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规范化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对肺癌TNM分期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立平  崔海宁 《海南医学》2004,15(7):115-115
目的 准确判断肺癌TNM分期 ,以便更好地指导肺癌术后的放化疗实施 ,从而减少肺癌术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 ,提高长期生存率。方法 对所有施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采用肺叶 (全肺 )切除加上系统性的胸内淋巴结清扫术 ,根据术前临床分期 (CTNM )及术后病理分期 (PTNM )相比较。结果 CTNM及PTNM经常有较大差别。结论 临床上单凭影像学CT检查进行TNM分期常有较大误差 ,规范化肺门纵隔淋巴清扫术才能准确判断TNM分期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胸中上段食管癌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及二野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胸心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8例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其中50例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48例行二野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围术期并发症、清扫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数、随访淋巴结复发率以及3年生存率等情况.结果 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吻合口瘘发生率等指标三野清扫组与二野清扫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野清扫组与二野清扫组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28.04枚vs 18.23枚)和平均阳性淋巴结数(5.52枚vs 2.25枚)比较,三野清扫组均多于二野清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5例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6.6个月,其中三野清扫组48例,二野清扫组47例;随访期间三野清扫组患者的淋巴结复发率为37.5%(18/48),明显低于二野清扫组的53.2%(2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野清扫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56.3%(27/48),明显高于二野清扫组的38.3%(1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中上段食管癌行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安全可行,该术式下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更彻底,可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与小切口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优缺点。方法将46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且有相应手术指征的患者分成两组,即完全胸腔镜组(完全胸腔镜手术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与小切口辅助胸腔镜组(小切口辅助胸腔镜手术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在胸腔内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引流液量、止痛药物使用时间、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病理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及大出血情况发生,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完全胸腔镜组出血量(155.2±42.7)ml、止痛药物使用时间(6.8±1.2)d、引流液量(517.4±76.1)ml、拔管时间(4.8±0.8)d及住院时间(7.3±0.8)d均少于或短于小切口辅助组[(213.3±56.1)ml、(8.2±1.3)d、(633.0±80.5)ml、(5.8±1.0)d、(8.9±1.0)d],手术时间(129.8±23.9)min长于小切口辅助组(112.8±16.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14.2±2.2)个vs(13.9±2.1)个]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适合于早中期肺癌,可以作为早中期非小细胞型肺癌的一种可行的、比较安全的手术方式,并可以成为一种标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