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连花清瘟胶囊早期介入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2日—2月23日,天津地区COVID-19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当时采取的治疗手段,筛选连花清瘟早期治疗组(治疗组)24例,中西医常规治疗组(常规组) 23例,比较两组临床主要症状(发热、乏力、咳嗽、咯痰)消失时间、体温复常及住院天数、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好转率及临床症状评分。[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治疗组咳嗽症状改善率为66.7%(常规组53.3%),乏力症状改善率为100%(常规组42.1%),咯痰症状改善率为33.3%(常规组66.7%),其中乏力症状消失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热症状消失率均为100%,治疗组体温复常天数为(3.5±1.8) d,常规组(6.8±3.1)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CT影像好转率,治疗组为87.5%,常规组为7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较常规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OVID-19患者早期介入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能改善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变化,缩短体温复常时间,为中西医更密切、更便捷的结合治疗提供了临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微量量热法研究天然中药的抗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微量量热法研究细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规律,评价天然中药的抗菌作用。方法:利用热活性检测仪,测定了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1a,1b,5b,6,x,y,3及绿脓杆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热谱曲线。根据细菌生长的Malthus模型,计算出各细菌在指定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常数。以生长速率常数大小为依据评价天然中药的抗菌性能。结果:定性研究了黄连水煎液对白色葡萄球菌等8种细菌的抗菌作用。定量测定了丹参水煎液对福氏3和绿脓杆菌的抗菌作用,拟合出其抑菌生长的临界剂量分别为299.6μl/10ml和41.5μl/10ml。结论:微量量热法是体外研究天然中药抗菌作用的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连花清瘟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 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通则1105、1106,分别采用常规法、增加稀释液法、增加培养基体积法、增加稀释液-增加培养基体积联合法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计算各试验菌回收比.结果 样品稀释50倍时,增加稀释液法、增加培养基体积法、增加稀释液-增加培养基体积联合法均可消除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评价金叶败毒颗粒与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新冠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18日~2020年4月26日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过金叶败毒颗粒或连花清瘟胶囊治疗≥5 d的新冠重症患者出院病历资料577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金叶败毒治疗组(159例)和连花清瘟治疗组(418例)。将以上患者按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和接受治疗方式相同的标准进行1∶1匹配,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平衡混杂因素,获得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在此基础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住院时长、核酸转阴时间、胸部CT改善时间和用药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各纳入157例重症患者,基线特征具有可比性。金叶败毒组与连花清瘟组在临床治愈率(93.63%vs 90.45%,P>0.05)、住院时长(27 d vs 32 d,P>0.05)、核酸转阴时间(24 d vs 27 d,P>0.05)和胸部CT改善时间(30 d vs 31 d,P>0.05)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与连花清瘟相比,服用金叶败毒颗粒能显著提高重症患者的淋巴细胞水平(0.31×10^(9)/L vs 0.22×109/L,P<0.05)。结论:与连花清瘟胶囊相比,金叶败毒颗粒可能在提高新冠重症患者淋巴细胞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茵栀黄注射液(茵陈,桅子,黄芩和金银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代谢的影响,探索该注射液质量一致性和稳定的生物活性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微量量热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在7个批次茵栀黄注射液作用下的生长代谢热谱曲线和热动力学参数,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该注射液的抗菌作用.结果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指数生长期的生长速率常数k1(0.036 24~0.017 42 min-1,贡献度52.5%)和整个生长过程的产热量Q(11.64~9.84 J,贡献度24.75%),可以较好地反应各批注射液的抗菌作用差异及内在质量稳定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其顺序为S5>S7>S3>S6>S4>S2>S1.结论 不同批次的茵栀黄注射液抗菌活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微量量热法可以灵敏地区分不同批次产品抑菌活性的差异,为评价注射液产品的质量波动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