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一套原代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RAEC)简单实用的方法体系。方法 SD大鼠两只,无菌环境下分离胸腹主动脉,清除脂肪、结缔组织。显微剪剪开主动脉,内膜面向下贴附于少量Ⅰ型胶原酶上消化60min。离心收集内皮细胞置于1%明胶包被的六孔板,加入20%胎牛血清的M199中培养。3~4天后换液更换内皮细胞培养基(ECM)培养。当细胞长满约90%底面积时,玻璃探针机械剔除成纤维样细胞后传代。倒置显微镜和抗Ⅷ因子抗体对细胞分别做形态学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原代培养3~4天时,少量细胞开始贴壁并分裂生长。更换ECM后细胞增殖迅速,培养8~10天时可见细胞长满90%左右的底面积,呈典型的"铺路石"或"鹅卵石"征。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表明在分离培养的内皮细胞中有特定Ⅷ因子表达。原代周期8~10天,传代周期3~4天,经纯化传代后纯度接近100%。传至第6代仍未见细胞分裂增殖活性下降。结论本实验体系培养RAEC简单有效,重复性良好。获得细胞数量多、纯度高,有利于实验人员掌握。  相似文献   

2.
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贴壁法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分离大鼠主动脉,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并纯化传代,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鉴定CD31抗原。结果,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形成单层后,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或铺路石样排列,并产生接触抑制现象。抗CD31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呈阳性。结论,大鼠内皮细胞贴壁培养法较简便经济。  相似文献   

3.
宋明宝  黄岚  于学军  朱光旭  张坡  于世勇  赵刚  康华利 《重庆医学》2007,36(21):2177-2178,F0004
目的 寻找一种培养及鉴定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简便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贴块法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并用差速消化法加以纯化,观察细胞形态学特性,用抗vwF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及内皮细胞体外成管试验鉴定.结果 培养3d即有细胞生长,1周可融合成层.抗vwF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及内皮细胞体外成管试验阳性.结论 本方法简便易行,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大鼠肺边缘 2mm组织剪下并剪成 1mm× 1mm× 1mm大小的组织块 ,使其紧紧贴附于玻片上 ,而后用含有 2 0 %新生牛血清、RPMI 16 40、H EPES、2 巯基乙醇、丙酮酸钠、谷氨酰胺、卡那霉素、碳酸氢钠培养液培养。结果 2 4h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游出 ,72h左右游出的内皮细胞可融合成片状并紧紧贴附于玻片上 ,经Ⅷ因子相关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该方法具有快速简单、经济、重复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靠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新生SD乳鼠脑皮质经匀浆、过滤、消化和差速贴壁等方法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用Ⅷ因子相关抗原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培养的细胞呈单层贴壁生长,约7~9d后呈典型的"铺路石"征象,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证实为内皮细胞.结论此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为体外研究脑血管疾病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的简易培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的方法培养大鼠肺动脉内皮细胞(RPAECs)方法:分离大鼠肺动脉,将共切成步块,使其内皮面贴于培养瓶,用含有20%新生牛血清,肝索90μg/ml,L-谷氨酰胺4mmol/L,青霉素100u/ml和链霉素100ug/ml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结果:培养24h后RPAECs从动脉块游出,72h后将动脉块移去,RPAECs于6~10d融合成单层细胞,这些细胞具有规律的鹅卵石样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鼠乳鼠腹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与鉴定方法。方法:取出生5~7d左右的大鼠乳鼠的腹主动脉血管,用组织块法在含20%胎牛血清及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和肝素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和生长特征,免疫荧光方法进行血管内皮细胞Tie2相关抗原的鉴定。结果:来自于大鼠乳鼠腹主动脉的血管内皮细胞在改良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能够保持增殖和传代的能力,且Tie2抗原鉴定呈阳性。结论:成功分离大鼠乳鼠腹主动脉组织并且获得体外原代培养大鼠乳鼠腹主动脉内皮细胞。用组织培养方法可以获得较满意的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原代SD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AECs)培养方法,为探索AECs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提供重要的载体和工具细胞.方法:取SD大鼠1只,无菌打开胸腹腔,分离出主动脉,剔除血管外结缔组织和脂肪,将主动脉内膜外翻,切成长为1.0~1.5 mm的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瓶中,7 d后去除血管段继...  相似文献   

9.
原代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改良。方法 采用机械剥除,差速游离等措施进行植块法原代培养,胰蛋白酶差速消化和差速贴壁传代以去除杂细胞,并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SABC试剂盒对细胞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结果 镜下细胞呈短梭形或鹅卵石状生长;Ⅷ因子、CD34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均阳性;该细胞在普通明胶上部分区域可形成管腔样或血管网络状结构。结论 本方法可获得纯度高,结构和功能良好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技术,以获取纯化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方法应用体质量80 g的雄性Wistar大鼠左心室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观察其形态,同时对培养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法进行内皮表面因子(vWF)鉴定,并用Hoechst染色,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体外培养的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呈梭形,形成单层后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或铺路石样排列。采用Hoechst染色后,可见90%以上的细胞胞浆和核膜周围被染成红色,细胞核呈蓝色荧光;merge 3染色见细胞胞浆和核膜周围被染成黑色,细胞核呈蓝色;cy-3染色见细胞胞浆和核膜周围被激发出红色光。证明培养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结论通过改进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方法培养获得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纯度高,且能够稳定地传代培养。  相似文献   

11.
人主动脉内皮细胞体外长期培养在国内首次成功。内皮细胞培养10~15代,细胞倍增时间20h~25h,累积倍增数25~30。应用相差显微镜,扫描、透射电镜,Ⅷ因子相关表面抗原的免疫荧光抗体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单克隆抗体,对培养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细胞化学的观察与研究。证明,长期培养后的多核内皮细胞是具有内皮细胞特点的变形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2.
诺迪康胶囊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诺迪康(nuodikang,NDK)胶囊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取Wistar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采用离体血管实验方法,经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测定血管环张力的变化.结果:①NDK对血管环具有明显的直接舒张作用;②NDK能明显减小氯化钾刺激血管环引起的收缩幅度;③NDK在含氯化钾(60 mmol/L)的无钙Krebs-Henseleit灌注液(K-H液)孵浴血管环后对氯化钙以累积浓度所引起的收缩具有抑制作用.结论:NDK可能通过调节钙通道而抑制胸主动脉血管环收缩.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形态和通透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血管内皮细胞平铺技术、SEM及三级切片技术,动态观察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在不同血压下的形态改变。用伊文思蓝活体染色、辣根过氧化酶反应等方法观察了不同血压下动脉内膜通透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高血压因素能直接损伤动脉内皮细胞,导致动脉内膜通透性增强。研究认为高血压是引起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槲皮素(Que)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及其舒张机制.方法:采用离体血管环技术制备大鼠胸主动脉环,使用累积加药法,检测Que对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的胸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结果:Que对离体大鼠内皮完整和去内皮的胸主动脉环均呈剂量依赖性扩血管作用.在小剂量Que(1×10-6,3×10-6,1×10-5mol/L)浓度,内皮完整和去内皮胸主动脉环的扩血管作用之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但在较大剂量Que (3×10-5,6×10-5mol/L),去内皮后其舒血管作用显著性减弱(P<0.05).用环氧合酶抑制剂吲哚美辛,钙激活钾通道抑制剂CHTX分别预处理后,Que在各剂量组引起的舒张血管作用与不加阻滞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预处理后,Que在较大剂量(3×10-5,6×10-5mol/L)引起的舒张血管作用明显减低,与不加阻滞剂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槲皮素具有剂量依赖性的舒张血管作用.其舒张作用与前列腺素、钙激活钾通道无关,而与内皮一氧化氮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改进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的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常规和改进的方法对牛眼小梁细胞行体外原代及传代培养,比较两者在组织成活率、细胞贴壁率、生长曲线上的差异,并做组织学特异染色鉴定,应用光学显微镜、电子透射显微镜对原代及传代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及生长特性的观察。结果 牛眼小梁细胞培养成功,两种方法对培养无明显影响。结论 应用加有小牛血清的培养液可在不影响培养效果前提下明显降低实验成本,而且选择性的收集小梁组织块是培养成功及保证成活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基础.方法:分别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细胞的形态及生长特性进行观察,并应用流式细胞术对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4、CD45、CD29、CD90以及CD11b进行表型鉴定.结果:两种方法培养的细胞均为成纤维样细胞,呈集落式生长,全骨髓培养法培养的BMSCs表达CD34-(95.4%),CD44+(94.2%),CD45-(91.6%),CD29+(93.8%),CD90+(98%),CD11b-(87.6%),梯度离心法培养的BMSCs表达CD34-(96.9%),CD44+(97.3%),CD45-(97.5%),CD29+(99.4%),CD90+(99.8%),CD11b-(96%).结论:两种方法均可分离培养出较纯化的BMSCs,但全骨髓贴壁培养法简单易行,原代培养周期较短.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探讨高粘血症对家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的影响。②方法通过每天静脉推注5ml/kg体重6%高分子右旋糖酐,使实验家兔血液呈高粘滞状态,应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大脑皮层(顶叶)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③结果家兔顶叶脑膜及皮层内微血管扩张充血,红细胞聚集,毛细血管内皮肿胀,突起增多增大,质膜小泡显著增多,基膜增厚,并常见肥大细胞附着于基膜外。④结论持续性高粘血症可使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大鼠小肠上皮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引进并建立了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的培养传代和活性检测的实验方法,且对几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实验发现,IEC-6在一定密度范围内与^3H-TdR参入量呈正相关变化;培养72h以内,参入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3H-TdR,55.5Kbq/孔内,计数值与剂量间呈线性关系,胎牛血清浓度以10%为宜,但不加胰岛素组显著降低,pH值以7.26最好,IEC-6在4~26Gy照射范围内,剂量效应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改进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解决模型稳定及延长存活时间问题.方法 改良方法:①将10%的水合氯醛浓度降至3.6%;②将胸骨舌骨肌—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改为胸骨舌骨肌手术入路;③将颈外动脉(ECA)结扎或血管夹闭法改为颈内动脉(ICA)盲插结合夹镊法;④将120 min缺血再灌注并缝合皮肤时间减少至80 min.改良前、后行对照研究.结果 建模后改良组中①3.6%水合氯醛组比10%组安全范围宽,追加麻醉后死亡率低;②胸骨舌骨肌手术入路组较胸骨舌骨肌—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视野宽,血管暴露更好,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③调整角度后,颈内动脉(ICA)盲插结合夹镊法操作简单,较颈外动脉(ECA)结扎或血管夹闭法创伤轻,操作简便省时,且较单一盲插法成功率高;④80 min行缺血再灌注(拔除线栓)比120 min者因麻醉苏醒挣扎而产生的二次损伤少.结论 改良模型稳定,存活时间延长,能够保证神经干细胞移植方面的研究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