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对文字的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文字规范化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在医学中尤为重要.在临床实践中笔者注意到,"癫痫"、"癫癎"等使用不太统一,现就对"癫痫"、"癫癎"哪个更规范做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2.
王强  傅薇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9):1470-1470
对于中、西医药学之间的关系 ,目前在学术界 ,持“不可通约论”者甚众。其最典型的是把中医学说成“形上科学”、“系统性科学” ,把西医学 (现代医学 )说成“形下科学”、“还原性科学” ,因此将中、西医学视为“不可通约”的“对峙”〔1〕。笔者以为 ,所谓“通约”或“不可通约”都是对中、西医药学之间关系的简单化认识 ;两者又不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 ,所以也不能以“对峙”加以概括。“不可通约论”者之误 ,首先是把医学仅仅看作一成不变的知识 ,甚至说“科学的本意即知识”〔1〕。其实 ,科学不仅需要有知识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活动 ,…  相似文献   

3.
1 祖国医学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名的认识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症候繁多,祖国医学根据其症状表现分散在"瘿病"、"心悸"、"中消"、"腹泻"、"汗症"、"虚劳"等病的范畴中.但中医文献中,有关"心悸"、"中消"等的描述,均属片段而不足以说明本病,唯"瘿病"与"甲亢"的关联最大.长期以来,现代中医界已经习惯于将"甲亢"与"瘿病"相对应,以"瘿病"代指"甲亢".我们认为,祖国医学中"瘿病"所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致甲状腺肿大的许多疾病,甲亢只是其中一种.我们根据祖国医学对"瘿病"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认识及其分类的演变过程,结合现代医学,进一步阐明"甲亢"和"瘿病"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又有本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4.
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在中医学中又叫“伤风”。我们通常所说的感冒一般都指普通感冒,它可由鼻病毒、冠状病毒、  相似文献   

5.
“白淫”、“白浊”、“败精”在中医理论中,三者的概念常含混不清,实则其内涵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粟胜勇教授认为,虚不受补之证主要责之于经络不通,包括因虚致经络不通、因"邪气凑"致经络不通、因补益不当加重经络不通,故临床实践中强调应先调气活血祛瘀以通经络,然后补益。临床中辨证选取具有调气活血作用的腧穴,灵活使用电针疗法、刺络拔罐疗法等先调气活血通络,然后采用艾条灸联合艾炷灸以补虚,治疗过程中注重以神调气、调补脾肾等。  相似文献   

7.
在提倡回归自然的今天,人们在一片饮食要吃野、吃活、吃绿、吃杂的呼声中,似乎忘了自古以来我们就有两件重要的养生饮品--蜂蜜和食醋。  相似文献   

8.
李福辉 《中医杂志》2003,44(5):396-397
“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是最常用的医学术语。本文向读者介绍几种可供在不同场合选择的“中医”的英文表达方式,以及对于“西医”和“中西医结合”英译的观点。“中医”是以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为基础,以中草药、针灸、推拿等为治疗手段的医学体系,翻译成英语,一般译作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其缩写TCM实际已经成为一个单词,专指中医。  相似文献   

9.
李崇超 《江苏中医药》2006,27(11):61-62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有"肾欲坚",敦煌出土的陶弘景的《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中有"肾德在坚",的说法,中医的"肾"和"坚"的关系,在中医著作中是常见的.从字源、认识论、中医肾的功能、肾脏用药以及中国古代对于人体的认识,都能体现中医的"肾"和"坚"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肾"和"坚"的关系的理清,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探讨中医理论的一般特性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医院在阐述办院的方向和宗旨时,都会提到“以人为本”这个理念,强调医院必须以病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为病人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治好疾病的同时,使其感受到人格的尊重、心灵的呵护、关爱的温馨!在传统的中医文化中,这种以病人为中心的治  相似文献   

11.
"六气皆从火化"与"六气皆能化火"都是后人根据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概括出来的中医术语,都强调"火热病机"。二者都认为六气之间存在着转化性,而且以化生"火热"为主。"六气皆从火化"一语,既包涵"六气化火",也包涵"火化六气",还包涵"六气互化",基本符合刘完素的本意。而"六气皆能化火",仅仅强调"六气化火"一个方面,虽然突出了火热病机的重要性,但却有失刘完素的本意。二者涵义显然不同,不可混为一谈。所谓"化"者,都应是病机(理)传(转)化,而不是病因传(转)化。病机或病理产物则常会随病程的发展、病人体质的差异、治疗用药的寒热补泻、护理措施的当否等因素而发生性质的转化。其中病人的体质是影响病机(理)转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阴火"辨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李东垣《脾胃论》所提出的“阴火”之论,以及傅衍魁等主编《医方发挥》对“阴火”的解释,并结合明代诸多医家对“阴火”的理解,加以分析辨惑,强调元气盛衰与“阴火”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通过疏理"火神"理论的源与流,探讨"火神派"的形成和发展,探析该学派尊阴阳、重阳气,崇尚伤寒、善用温热的学术思想,并将其与明代"温补学派"关系的比较探讨,阐示火神学派的学术价值及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意义,以期为中医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郁火是郁证的主要病机之一,结合《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火”,以及历代医家和自己的见解论述了郁火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浅析了郁火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仅就有关"火郁发之"的意义及临证运用进行探讨。通过案例阐述了"热者寒之"与"火郁发之"的有机结合才是治疗火郁的不易法则。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之"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中具有诸多与“火”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从《黄帝内经》来看,全文中“火”出现约240余次,所述之火包括阴阳之火、五行之火、六气之火、君火相火、少火壮火等,为中医学“火”的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黄帝内经》中极少直接将“火”比附于人体,因而无今人广泛讨论之心火、肝火、胃火等人体之火的概念,这些概念均为后世所创。今人称为人体两种生理之火的“君火”、“相火”,在《黄帝内经》中实为运气之术语。  相似文献   

17.
李杲"阴火说"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阴火”理论历来有不同解释,经反复分析原文,认为“阴火”是指下焦离位之邪火,乃为病理之火,与元气不两立,又称“心火”。对“阴火”诊治之法,认为病因是脾胃元气,病机是气火失调,治疗特点是甘温益气、升阳泻火。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3):193-195
研读李杲《脾胃论》等著作,认为其所论阴火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太阴脾虚(湿盛)不能升清,阳明胃火不降所致。阴火异于阳热实火和阴虚虚火。本文考镜源流,认为阴火之论根于《黄帝内经》,其病因病机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脾虚或脾虚生湿,不能升清,则胃土不能降浊,阳明不降而出现一派热象,此热中兼有脾虚中气不足之证,实为内伤虚火。其临床表现以热或在颜面,或在九窍,或在四肢,其热势或高或低,但均有气短声低、倦怠乏力中焦气虚表现,或肢体沉重、四肢不收、大便溏泄等湿盛之象。治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苦寒以泻其火。用药为人参、黄芪、羌活、陈皮、茯苓、猪苓、柴胡、升麻、黄芩、黄连等。方如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防风汤等。临证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一患者。  相似文献   

19.
试析东垣“阴火”论偏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医家李东垣但“阴火”论、甘温除热法,但对阴火的生成、产生机理有混淆不清之处,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0.
饮食不规律,冷饮过度,偏食均可诱发糖尿病口腔溃疡,而"阴火"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内因,而内因主要指饮食失调。糖尿病口腔溃疡与气虚阴火病机最为密切,体质因素及体虚是两者的重要致病因素,改善体质、补虚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从"阴火"论治糖尿病口腔溃疡治法:"补脾胃、泻阴火"法,滋阴降火法,甘温除热法。常用方剂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知柏地黄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