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预测和发现脑血管痉挛,减少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发生 的价值。 方法 连续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内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的完成床旁TCD监测的222例SAH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治 疗及并发症。入院24小时内完成TCD基线监测,根据结果分成正常组85例、流速增快组14例、血 管痉挛组123例,比较患者抗血管痉挛强化治疗的使用率、DCI及不良预后[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4~6分]的发生率和治疗改善率的差异。 结果 3组患者比较,血管痉挛组和血流增快组的GCS评分低、Hunt-Hess分级Ⅰ~Ⅲ级比例少、世界 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y,WFNS)分级Ⅰ~Ⅲ级比例少、改良Fisher 分级3~4级所占比例多、颅内血肿发生率多,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05)。血管痉挛组和流速增快 组患者DCI 发生率高于正常组(68.2%、35.7%、3.2%,P<0.01)。TCD流速增快组和血管痉挛组患者给 予的抗血管痉挛加强治疗(70.6%、100%、4.1%)及脑脊液置换治疗(21.2%、7.1%、5.7%)多,临床缓 解率(56.5%、28.6%、10.6%)高(P<0.01)。90天随访血管痉挛组和流速增快组预后不良高于正常组 (30.6%、21.4%、15.4%,P =0.031)。 结论 TCD结果异常的患者(血管痉挛组和血流增快组)发病后的病情重,出血量大,尽管给予加强 治疗,DCI的发生率及预后不良率仍高于正常组。床旁TCD监测能够筛查出DCI高危患者并评价治疗效 果,是防治DCI所需的有效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血流储备( CVR )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后迟发性脑缺血( DCI )的相关性。方法研究采用双盲法,对SAH患者进行CO2吸入试验,并用TCD测定试验前后的血流速度,根据公式计算CVR值。将患者分为CVR下降的病例组、CVR正常的病例组、CVR下降的对照组及CVR 正常的对照组。结果对4组DCI发生率进行校正的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VR下降可作为DCI发生的预测指标。结论对SAH患者进行CVR的评估可作为临床预测DCI发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性损害的临床预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报告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缺血性损害(DID)14例。比较DID组与非DID组的主要临床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Huntt分级≥Ⅲ级、出血情况的CT分型属B型、合并低血压、低钠血症、急性梗塞性脑积水、颅内压持续增高和心电图异常均在DID组的发生率较高,与非DID组对照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认为以上因素可预测DID的发生,认识这些因素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4.
5.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发病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再出血、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和脑积水.早期除使用尼莫地平等药物治疗外,还可采用腰穿释放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或CSF置换术,减轻CVS及其后遗症状[1].作者对本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SAH患者行动态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测,根据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及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与SAH急性期的相关变化评估脑脊液置换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以观察硫酸镁防治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发现硫酸镁组有5例发生DCVS,对照组有11例;因DCVS而出现延迟性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者经头颅CT证实,硫酸镁组脑梗塞有2例,对照组有6例,两组相比;硫酸镁组的死亡率也对照组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在高改良Fisher分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比值(mean blood flow velocity ratio of the ipsilateral to contra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ies,I/C mBFV)对于迟发性脑 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预测价值是否高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mBFV)≥120 cm/s。 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1年11月-201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NICU住院的改良 Fisher分级≥3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TCD)检查。记录大脑中动脉mBFV及双侧I/C mBFV。终点事件为DCI。计算I/C mBFV和大脑中动脉 mBFV≥120 cm/s预测DC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结果 共44例患者纳入研究,共18例患者发生了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率为41%。以大脑中动脉 mBFV≥120 cm/s为标准时,TCD诊断的敏感性是77.8%,特异性是50%,阳性预测值53.8%,阴性预测 值为75%。以I/C mBFV≥1.5为标准时,TCD的敏感性是71.8%,特异性是41.7%,阳性预测值50%,阴 性预测值为71.4%。 结论 对于高Fisher分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TCD仍是预测迟发性脑缺血的有利工具。与I/C mBFV≥1.5为标准相比,mBFV≥120 cm/s的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钙拮抗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的疗效。方法 :对 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将其分为钙拮抗剂治疗组 ( 32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 34例 )。结果 :32例治疗组中发生DCVS的 5例 ,34例对照组中发生DCVS2 1例 (P <0 0 5) ;死亡人数治疗组 4例 ,对照组 7例 ,无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钙拮抗剂在DCVS的防治中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十分凶险的脑血管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治疗难度的特点.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是SAH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明确DCI的病理生理机制对其预防和治疗具有至...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无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因素,以期为DCI病人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01-10 2011-06确诊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153例,其中DCI组67例,非DCI组86例;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无迟发性脑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DCI组一般情况相比非DCI组显示:平均年龄、入院血糖>6.1 mmol/L、后循环动脉瘤、脑室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他汀类药物、GCS评分、WFNS Ⅰ~Ⅲ级、改良Fisher分级Ⅰ~Ⅱ级、TCD血管痉挛、血管造影血管痉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WFNS分级Ⅰ~Ⅲ级、改良Fisher分级1~2级、无颅内血肿和后交通动脉瘤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无迟发性脑缺血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5岁,WFNS Ⅰ~Ⅲ级,改良Fisher分级1~2级是未发生DCI的独立因素.结论 年龄>65岁,WFNSⅠ~Ⅲ级和改良Fisher分级1~2级可作为病人转出ICU病房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综合防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ovascular spasm,DCVS)综合防治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aSAH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48):常规治疗加尼莫地平1~2mg/h持续泵入14d.治疗组(n=48):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应用(1)甲基强的松龙30mg/kg体重静点,1次/d,连用7d.(2)盐酸法舒地尔30mg人液静点,3次/d,连用14d.(3)依达拉奉30mg入液静点,2次/d,连用14d.(4)腰穿或脑室穿刺放血性脑脊液.两组均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临床表现,意识变化以GCS、病情以Hunt&Hess分级、预后以格拉斯哥(GOS)评分、CT、MRI、TCD结果为评价指标.结果 (1)总体病情GCS、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2)头部CT或MRI:治疗组出现脑梗死灶10例(10.4%)低于对照组21例(43.8%)(P<0.05).(3)TCD:出血后1d大脑中动脉(MCA)平均流速(单位:cm/s)对照组为115.8±11.5,治疗组为112.5±12.1,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3、7、14d对照组分别为158.9±13.6,199.4±17.2,129.5±14.4;治疗组130.7±11.8,140.1±16.4,116.7±13.9,在7d治疗组血流速度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4)疗效:治疗组显效率(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2.1%)(P<0.05).结论 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综合防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对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后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并分析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接受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经颅多普勒对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情况。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迟发性脑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160 cm/s对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准确率最高,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42.4%。改良Fisher分级(OR=3.27,P=0.02)和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160 cm/s (OR=10.24,P=0.04)与迟发性脑缺血有显著统计学相关性。结论经颅多普勒可用于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早期动态监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160 cm/s和改良Fisher分级都是迟发性脑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临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7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判定DCVS,统计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年龄、出血次数、吸烟史、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白细胞计数峰值与DCVS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年龄、出血次数、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是DCV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低年龄、出血2次以上及Hunt-Hess分级或Fisher分级Ⅲ级以上患者更易发生DCVS,临床上对此类患者应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理.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流速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和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检测,以观察其对SAH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发现63.9%病人血流速度明显增高,19.4%病人表现高阻力型频谱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17.
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为脑底大动脉的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其管腔狭窄.根据痉挛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急性和迟发性,急性脑血管痉挛在SAH后立即出现,持续时间短,多在数10 min或数小时缓解;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DV)发生在SAH后3~4 d,第2周达高峰,一般需3周左右的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作用。方法通过关键词“Statin”和“Subarachnoid hemorrhage”及对应的中文关键词“他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别搜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0VID循证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中英文数据库,寻找研究指标包括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研究,应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获取符合要求的文献5篇,含2篇中文文献;3项研究采用了安慰剂对照;使用他汀类药物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比值比(OR)为0.34,95%CI;0.20—0.60,P=0.0002;有统计学意义。他汀类药物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0R值为0.67,95%CI;0.33—1.39,P=0.29,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目前文献支持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且对病死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5-06—2016-05本院收治的78例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进行TCD监测,同时对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各个时间段患者颅内血管血流速度变化,并以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判断TCD诊断颅内血管痉挛的价值。结果在7~10d时间段,患者的MCA、ACA、VA、BA血流速度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颅内血管痉挛现象逐渐缓解;SAH患者MCA、ACA、VA、BA血流速度在7d、7~10d、10~14d三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8例SAH患者,TCD诊断发生颅内血管痉挛59例,DSA诊断发生率颅内血管痉挛62例,TCD诊断SAH患者发生颅内血管痉挛的灵敏度为93.55%、特异度为93.75%、漏诊率为6.45%、误诊率为6.25%,TCD诊断颅内血管痉挛与DSA的一致性Kappa=0.816,P0.05。结论 TCD检查诊断SAH后出现颅内血管痉挛具有准确性高、无创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细胞凋亡的角度阐明SAH后CVS及其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机制。方法 TUNEL、RT-PCR检测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调控基因ICE及Bcl-XL在脑神经组织中mRNA表达变化。结果 TUNEL检测发现对照组大脑皮层偶见散在凋亡神经细胞,SAH后30min海马、皮层、及基底节区均可见凋亡细胞开始出现,SAH后3d,凋亡细胞开始增多,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亦可见凋亡细胞开始出现,SAH后7d凋亡细胞明显增多达高峰SAH后30min、3d、7d ICE mRNA在脑神经组织中表达均高于对照组,Bcl-XL mRNA表达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SAH后CVS可诱导脑神经组织发生细胞凋亡,这种凋亡改变与凋亡调控基因ICE及Bcl-XL在脑神经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