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本文报告玉溪市2000年疟疾发病情况调查,结果;全市除峨山、澄江二县无疟疾病例报告外,其余六县一区共报告疟疾549例,发病率为27.57/10万,比1999年的1007例下降了45.48%,其中恶性疟76例,占13.84%,下降了44.19%,基本消灭疟疾县的华宁、易门、峨山发病率仍然控制在5/10万以下。疟疾发病高峰期为7~8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深圳市葵涌地区疟疾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深圳葵涌地区1992~2003年疟疾的发病情况,揭示其流行的趋势。结果1992年发病率在10/万以下;1993~1994年发病率迅速升高,发病率高达187.07/万,局部出现疫情播散,经采用预防性服药及以溴氰菊酯和杀飞克对外来重点人群浸泡蚊帐等有效的综合防治,1995年后发病率出现下降;流动人口发病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发病率(P<0.05),表明流动人口是疟疾防治的高危人群;月发病情况表明,1~3月发病最低,4月份开始上升,7~11月份是高峰期,12月开始降低。7~11月发病高峰与蚊媒活动频繁有关。结论1993~2003年疟疾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根据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制订综合的防治策略有助于疟疾疫情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邳州市2001—2010年疟疾流行趋势和防治效果,探讨防治对策,为制定今后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邳州市2001—2010年疟疾疫情动态分析,研究疟疾疫情变化与防治措施的关系。结果邳州市2000~2010年疟疾发病呈不稳定状态,年发病率0.52/10万~2.21/10万;2002年起疟疾发病率逐年上升,2007年达高峰,疟疾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7~10月疟疾病例数占81.09%;病例高度散发,发病最多的职业是农民,占53.73%;2000—2010年治疗疟疾现症病人1813人次,休止期治疗5569人次,发热病人血检191480人次。结论通过实施疟疾传染源管理和媒介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及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以后,遏制疟疾流行,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是疟疾流行较严重的省份,属不稳定疟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疟疾暴发流行。间日疟在全省范围内流行,20世纪80年代恶性疟在北纬31°~33°之间的江淮丘陵地区的20个县、市中流行。20世纪60—70年代,疟疾发病率曾高达3 214/万。经多年积极防治,疟疾发病大幅度下降,全省自1991年以后未发现本地感染恶性疟病例,1999年疟疾发病率下降至1/10万左右。2000年起,全省疟疾疫情出现大幅回升,局部暴发时有发生,病例集中于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至2006年全省报告病例34 984例,发病率达57.2/10万,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居全国首位,其中99%为本地感染的间日疟病例,其他为境外输入的恶性疟病例。2007年起采取以传染源清除行动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疟疾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年发病率降为44.69/10万,2008—2013年疟疾疫情连年大幅度下降,年发病率从22.04/10万下降至0.32/10万,2013年,全省仅报告3例本地感染病例,2014年起至今,全省境内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安徽省于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计划于2018年在全省范围内消除疟疾。目前消除疟疾工作进展顺利,两个阶段性目标提前实现。至2016年底,全省已有94个县(市、区)和5个市完成了消除疟疾考核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西双版纳州2003-2011年实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期间疟疾疫情,评价防治效果。方法收集西双版纳州2003-2011年疟疾防治和媒介监测资料,分析防治措施及效果。结果 2003-2011年西双版纳州共报告疟疾病例4 881例,年均发病率为58.81/10万。疟疾发病率由2003年的215.83/10万,下降至2011年的1.41/10万,疟疾发病率下降明显,疟疾发病区域逐步缩小。结论在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的支持下,西双版纳州疟疾防治效果显著,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巴中市疟疾流行动态及特征,评价防控措施和效果,为疟疾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巴中市1950-2014年疟疾疫情和防控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巴中市1950-2014年报告疟疾11 993例,年发病率6.57/10万,有两次流行高峰,分别是1952-1957年、1962-1965年,发病率分别为33.00/10万~35.91/10万、64.91/10万~137.59/1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5-8月占71.76%;年龄以20~50岁为主,占83.06%;男女发病数性别比1.76: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8.80%;主要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以间日疟流行为主;防制过程分为调查及重点防治、控制流行、综合防治基本控制和监测巩固达到消除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1995年后发病率控制在1.00/10万以下,1997-2014年报告的疟疾病例均为外源性输入病例.结论 巴中市疟疾防治工作达到国家消除标准.但输入性病例不容忽视,应完善防控机制,加强到疟疾流行区务工流动人员的监测,及时发现病人并有效处置,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7.
临沂市1956~2002年急性传染病发病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沂市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其发病趋势.方法对临沂市1956~2000年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沂市急性传染病平均发病率为2 342.29/10万,1960年最高为13608.02/10万,2002年最低为77.81/10万;急性传染病1996~2002年发病率为91.22/10万较1956~1965年的5 491.32/10万下降了98.34%:47年来先后消灭或基本消灭了天花、黑热病、白喉、疟疾、丝虫病、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麻疹、流脑、百日咳、乙脑等传染病亦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传染病病谱也发生了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仅人畜共患传染病发病率有所上升.结论临沂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下降,流行趋势和构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逐渐转变为以高发病率、低死亡率为主的传染病,提示今后应根据传染病疾病谱的变迁,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2011年疟疾防治效果和流行动态,为调整疟疾防治对策和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0~ 2011年疟疾疫情、疟疾调查资料和疟疾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0~2011年广西检出疟疾患者2406例,疟疾发病率从2000年0.91/10万下降至2011年0.21/10万.其中,2001~2008年发病率下降3.30%~43.75%,2009~ 2011年发病率上升11.11%~ 61.54%.监测12年,检出本地感染疟疾患者312例,占全自治区疟疾患者总人数12.97%(312/2406);检出输入性疟疾2 094例,占全自治区疟疾病例总人数87.03%(2094/2406).结论 广西本地感染疟疾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增加是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和管理,早期发现治疗传染源是控制输入性疟疾传播,巩固防治成果和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总结疟疾防治经验及防治效果,为今后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1~2010年三亚市疟疾防治资料统计分析。结果从2001年疟疾带虫发病率14.9/万(725/48.8),非发热居民疟原虫带虫率0.46%,分别下降至2010年的0/万及0%。结论 10年疟疾疫情资料分析表明三亚市疟疾防治措施得到落实,疟疾带虫发病数极明显的下降,疫情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掌握和了解怒江州2010年疟疾发病与防治效果,为疟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网络直报的疟疾疫情年报资料及发热病人血检等防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全州疟疾发病报告31例,发病率为5.92/10万;与2009年同期发病48例相比下降35.42%。结论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使疟区居民提高疟疾防护知识,控制疟疾病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疟疾曾经是严重危害我省人民身体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寄生虫病,最早在1921年有病例报告,20世纪50年代,在我省丹东、大连和沈阳等城市的部分地区均有间日疟流行。1951年以来我省每年均有疟疾病例报告,1953年、1962年和1973年是3个发病高峰年,发病率分别为136.66/10万、256.80/10万和32.58/10万。此后,我省确定了"三根治、一预防、积极灭蚊"的综合性防疟措施,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77年后每年发病率均下降到1/10万以下,防疟措施效果明显。2010年全省开始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通过全球基金项目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投入1 109.6万元,培训业务人员140 495人次,血检"三热"病人430 142例次,消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省有4个二类县、96个三类县,2012年以后,除一个二类县,其他99个县区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96个三类县(区)完成了市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省级消除评估正逐渐展开;规范了疟疾疫情管理与处置技术规范,措施落实达到了3个100%(国家1-3-7模式),全省疟疾病例实验室诊断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掌握湖北省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抗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7-2009年全省网报疟疾疫情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09年共报告疟疾3 570例,发病率为0.12~0.31/万,年平均下降幅度为36.67%,其中输入性疟疾106例(间日疟54例、恶性疟50例、卵形疟2例),占疟疾发病的2.97%,嗜人按蚊分布区发病占全省病例的82.58%,中华按蚊分布区占17.42%。6-9月,疟疾发病数占全年病例的57.96%。35~55岁年龄组疟疾发病占发病数的48.11%。2009年,仅枣阳市、广水市疟疾发病率在万分之一以上,发病数占全省病例的38.90%。近年来全省疟疾防治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局部高发点同时采取药物浸帐灭蚊措施,有效降低了疟疾发病率。结论 全省疟疾发病呈下降态势,但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抗疟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13.
邵英  范志成  李苌辉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9):1077-1078,1081
目的 分析湖北省襄州区2007~ 2011年疟疾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襄州区2007~2011年疟疾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襄州区2007-2011年报告疟疾病例696例,间日疟616例,未分型发病79例,恶性疟1例(输入性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1.77/10万,2011年比20007年下降了98.79%,全区共有13个乡镇,其中,中华按蚊疟区10个乡镇,嗜人按蚊疟区3个乡镇,发病最高两个乡镇是中华按蚊疟区程河镇和朱集镇,占发病总数的37.07%.4~9月为疟疾发病高峰,7~8月为旺季,病例中农民占73.85%、学生占14.51%;年龄组发病最高是40-55岁,占发病总数38.80%.结论 2007-2011年疟疾疫情呈逐年下降态势,加强传染源控制和输入病例处置,防止继发性传播,以控制和消除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盈江县实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效果,为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盈江县2001-2013年疟疾疫情和项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项目实施前(2001-2002年)报告疟疾病例2 966例,年均发病率573.65/10万,死亡20例,死亡率3.87/10万,发热病例血检阳性率8.41%;项目实施后(2003-2013年)报告疟疾病例6 960例,年均发病率186.15/10万,死亡15例,死亡率0.40/10万,发热病例血检阳性率5.08%。项目实施前后相比,疟疾发病率下降了67.55%,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下降了39.60%。结论盈江县实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后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991~2009年西盟县疟疾发病及流行情况,评价发热病人疟疾血检措施的落实情况。方法将历年收集的疟疾疫情资料,现症病人、发热病人血检监测结果、居民带虫结果及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991~2009年共报告疟疾疫情病例7 760例,其中间日疟7 271例,占93.70%,1991年发病率为39.02%;2009年发病率为1.80%;2009年与1991年发病率比较,下降95.39%。发热病人疟疾血检阳性8 216例,阳性率5.43%,其中间日疟7 670例,占93.35%;西盟县以间日疟流行为主。阳性病例中当地居民当地感染占88.49%;以当地感染为主。疟疾病例数,居民带虫率、疟疾病灶点数均以1998、1999年为最高;当地居民外出人员的疟疾感染率为6.02%,外来人口血检阳性率为20.81%,其中外地和境外感染输入阳性率为24.76%。病灶点2009年与1991年相比下降93.33%。结论近年来西盟县的疟疾发病率呈大幅下降,疟疾流行严重的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鉴于西盟县存在适宜传疟媒介繁殖的自然条件和以内源性疟疾感染为主的实际情况,疟疾疫情长期存在和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黄河秋  胡骏  张继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2):139-140,143
目的分析信阳市2005~2010年的疟疾疫情,为制定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信阳市2005~2010年的疟疾疫情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防治措施。结果信阳市2005~2010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 434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36/万。病例集中在淮滨、浉河、平桥3县(区),共发生疟疾1 285例,占全市发病数的89.61%。青壮年发病为主,30~60岁发病907例,占发病总数的63.25%。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99:1。农民和学生为主要发病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69.25%和9.62%。夏秋季节发病为著,6~10月发病占总数的81.17%,其中8月发病366例,占25.52%。结论信阳市近6年疟疾疫情呈下降趋势,疟疾防控措施有效,为信阳市消除疟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梁河县近十年的疟疾流行情况及控制效果。方法收集全县2001~2011疟疾疫情、传染源监测、干预措施等资料,对疫情及防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年发病率为9.78/万,10年共检验发热病人血涂片69 586人份,阳性2 167份,阳性率为3.11%。确诊疟疾为2 167例,发病率为12.18/万,占传染病总数的41.62%,其中恶性疟占34.56%,间日疟占63.36%,未分型占2.08%。通过实施疟疾防控措施,2011年发病率下降为1.09/万。结论梁河县疟疾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实现消除目标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流动人口疟疾防治经验及防治效果,为今后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10年三亚市流动人口疟疾防治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从2001年疟疾带虫发病率0.55/万(26/48.8),下降至2010年为0.结论 10年疟疾疫情资料统计分析表明三亚市流动人口疟疾防治措施得到落实,疟疾带虫发病数极明显的下降,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探索我县麻疹流行趋势和控制或消除麻疹的策略 ,现将我县 1989~ 1998年麻疹发病流行特征报告如下。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本县 1989~ 1998年法定传染病年报、月报 ;人口资料由县统计局提供。2 结果分析2 .1 流行特征  1989~ 1998年全县共报告麻疹 783例 ,死亡 3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 41.10 /10万 ,死亡率为 0 .2 5 /10万 ,发病率最高为 1989年达 14 4 .0 0 /10万 ,1990年后发病率持续下降 ,但疫情仍不稳定 ,间隔 1~ 2年仍有局部暴发或流行 ,见表 1。表 1 那坡县 1989~ 1998年麻疹发病与死亡情况年份发病数发病率 ( /10万 )…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元江县1953~2012年疟疾疫情态势,为元江县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EXCEL 2003软件,结合常规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53~2012年,疟疾病例数共90 156例,全县15个乡镇农场中均曾有病例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峨镇、澧江镇、大水平乡、因远镇;恶性疟病例主要集中在那诺乡、大水平乡、东峨镇、澧江镇;疟疾发病高峰期在7~9月,职业以农民、学生和工人为主,20~岁和30~岁年龄组疟疾发病较高;疟疾发病率从1953年的1 028.15/万下降到2012年0病例报告。结论经过60年抗疟工作,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建议今后抗疟工作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输入性疟疾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