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性心电图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所致的部分心电图改变进行记录方式和临床意义的探讨.方法对281例普通心电图记录为游走性心律、交界性心律、Ⅰ度和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小儿经改变体位、运动、阿托品试验后描记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经体位变化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者176例,运动后正常者61例,阿托品试验后正常者30例,总恢复正常率95%(267/281).经以上方法仍无变化者14例.其中147例随访临床及心电图6个月~3年,全部病例未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临床情况良好.结论建议对普通心电图记录时发现的游走性心律、交界性心律、Ⅰ度及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只要小儿一般情况良好,均应常规加做体位变化、运动或阿托品试验后心电图.对即时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消失者应视为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性心律失常,可定期随访,不必滥用实验室检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12岁,脑外伤入院,查体:BP105/75mmHg,心界不大,心率50次/分,律不齐,常规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同步Ⅰ、Ⅱ、Ⅲ导联)示:P-R间期及R-R间期逐搏缩短,而后R-R间期突然延长,发生1次P-QRS-T波群的脱落,有时脱落后,出现一次房室交界性逸搏,心电图诊断:a.窦性心律;b.窦房、房室双重性文氏现象;c.房室交界性逸搏。讨论脑外伤病人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常可发现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电图改变,但像上述的同时合并窦房、房室双重性文氏现象却不多见。此类心电图异常的脑外伤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史,痊愈后其异…  相似文献   

3.
体位性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一例何宗兰(安徽师范大学校医院241001)患者男,20岁。主诉夜间胸闷,心悸,白日症状好转。测血压心率正常,心脏无病理性杂音,无心脏病家族史。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平卧描记Ⅱ导联,心率56次/分,可...  相似文献   

4.
例1,女,50岁,因阵发性头晕、心悸半年,再发2天入院。血压18.0/11.0kPa,心率44次/min,律齐。血钾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44次/min),P—R间期0.18秒,ST_(I、avL、v_5)低平。即予阿托品1mg肌注,20min后心率80次/min,齐,心电图:窦性心律(82次/min),伴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距逐渐缩短,最后心室失跳);30min后心率98次/min,房室传导阻滞消失。未见对血压和ST—T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临床病例男性患者,30岁,因神经衰弱,自感卧位后心悸,胸闷,夜间明显,站立及活动后症状减轻,于2006年3月前来就诊。患者平素健康,无感冒及心脏病史。体检:T37.9℃,R20/min,BP16.0/9.9kPa(120/74mmHg),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70/min,心律齐。各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无殊。心脏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正常。卧位(即刻)心率65/min,律不齐,再转坐位,心律失常消失。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1/min,卧位时可见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坐位时房室传导阻滞消失。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体位性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卧位)。2讨论心脏的跳动主要…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40岁。因心悸1周于1979年6月1日入院。体检:心率82次/分、心律不规则,余无殊。心电图示:一、窦性心律不齐;二、第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三、房室交界性逸搏;四、房室交界处隐匿性传导。经治疗1周后转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后心电图未再复查。  相似文献   

7.
右侧卧位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在改变体位后,传导阻滞即消失的报道较少,现报告2例。例1,男,60岁,干部,因心悸、气促、心前区不适加重3个月入院。3年前曾诊为早期冠心病,心律失常。查体:心界不大,无震颤,心律不齐,偶有脱漏现象及期前收缩,A_2>P_2。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侧卧位为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运动、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1岁.主因阵发性胸闷数日于2008年7月27日就诊,既往身体健康,近一月内未有上感等感染病史.门诊进行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7次/分,其P-R间期逐个缩短,数次后有一次脱漏.拟诊为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予动态心电图检查:在窦性心律心室率58-91次/分时,其P-R间期相等,正常为0.16秒.在缓慢窦性心律心室率为48次/分时,PR间期逐渐缩短,数次后伴有一次脱漏,与偶测心电图表现一致.此外,有交界性心律与阵发性室上速(153-160次/分),拟诊为慢频率依赖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室上速、交界性心律.在排除其它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考虑为病毒性心肌炎,给予心肌营养药物如ATP、肌苷、维生素等治疗.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1周前查体心电图检查异常来复诊。该患者曾因病窦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永久性起搏器2a。查体:R:22次/min,P:68次/min,BP:130/80mm—Hg,律不齐,双肺正常。听诊各瓣膜区无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波顺序发生,A—V延迟时间相等,  相似文献   

10.
患,男,6l岁,因右上腹阵发性疼痛月余人院。体检:急性病容,神志清晰,无心悸气短,既往无心肌炎。T:3TC,P:92次/min,心律不齐,心脏元杂音,BP:18.5/13.OKPa,Murphy征阳性。心电图示:Ⅰ导联心率为73次/min,P—R间期0.18S:Ⅱ、Ⅲ、avR、avL、avF、V1、V5导联心率为103次/min,P—R间期为0.2l~0.24S;avL、V3导联兼有上述二种改变,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间歇性快心率依赖型Ⅰ度房室传导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1例早产儿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1例早产儿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胎龄35+1周早产儿,因产前B超提示胎儿心律不齐紧急剖宫产,出生体重2380 g,Apgar评分1分钟8分,生后心音低钝,心率76次/分,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P-P间期匀齐,可见QRS波脱落,呈2:1传导,QT间期延长),以阿托品0.03 mg/kg静推后心率无明显变化,给予异丙肾上腺素0.1μg(kg·min)持续静滴,查电解质示低钙血症,予补钙治疗1天,心律失常略好转,仍偶有发作。患儿家属担心预后不良,放弃治疗出院。结论新生儿发生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较少见,掌握其临床特点和心电图表现有助于临床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2.
<正> 患男,57岁,因心慌、胸闷5年,加重2月之主诉以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原因待诊收住院。患者于5年前出现劳力性心慌、气短,心电图示:在房心律,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率106次/min,经治疗好转,房室传导阻滞消失。2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心电图示左房心律,间歇性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报告 女,38岁。1973年出现心慌、胸闷,1974年心电图示Ⅰ°房室传导阻滞。以后症状迁延加重,于1988年7月到我院做心电图,示结性逸搏心律,心率37/min,偶发室性逸搏。食管调搏SNRT(1990 ms)SACT(205ms)明显延长。静脉推注阿托品2 mg后心率仅55/min,仍为交界区心律,调搏频率70/min时出现3:2 Wencke-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4岁。因脉率慢,乏力,心电图证实为三度房宣传导阻滞(A-VB)入院。13年前因心前区隐痛于某医学院附属医院作心电图示Ⅲ度A-VB,未经任何特殊处理。因无明显症状,继续从事正常工作及体力劳动,长期心率维持在38~50次/min,运动时或注射阿托品后可加快。数次心电图均示Ⅲ度A-VB,房率100次/min,宝率38次/min,转我院诊治。自动体健,无黑股、眩晕、晕厥,亦无风湿热,高血压病史。长期吸烟(1包/d×20年),不饮酒。家族中无类似发作者.体检;一般情况好,心率41次/分,偶闻早搏,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5.
间歇性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与心率快慢有明显依赖关系。当心率加快时P—R间期突然延长,心率减慢时P—R间期恢复正常。这种随着心率加快而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称快心率依赖性或3位相房室传导阻滞,兹报道3例如下:例1,男性,18岁,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图1)Ⅱ导联上下两行连续记录,P波直立,P—P间距相差>0.12秒,心率46~72次/分,有明显窦性心律不齐,开始时窦性心率  相似文献   

16.
患儿,女,7岁。因咳嗽、发热3天就诊。体温38.5℃,查体:咽中度充血,心音有力、律齐。胸片:双肺纹理增强,边缘欠清晰。心肌酶谱:LDH↑,CK-MB↑,HBDH↑。常规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不齐,心率65~94次/min,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见图1~图5。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遇到一些具有以下特点的传导阻滞病例.传导阻滞可因体位变化而出现或消失,如安静卧位时出现,经活动或立位而消失;或作吸气闭气试验,或注射阿托品亦可消失。经临床检查,如心脏听诊,X 线胸部检查,化验检查抗“O”,血沉,血脂分析以及眼底检查,二级梯运动试验,均无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依据,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及典型病例本组7例,均为男性.年龄18~56岁,其中窦房传导阻滞3例,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第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2例。见表:例1、樊××,男,44岁,工人,于1977年5月19日入院。主诉:心悸,经心电图检查(如图1)为窦房传导阻滞,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入院。体检:心脏每跳动4~5次即有一间歇,未闻杂音,心界不大,  相似文献   

18.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59岁,因心肌病、心律失常于1985年1月10日入院。血压120/80mmHg。两肺可闻及干湿罗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80次/分,律不齐,心尖区有Ⅱ级收缩期杂音。肝脾未扪及。下肢不浮肿。化验:血钾4.0mEq/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多源性早搏,完全性右束支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入院后给予抗感染、扩血管及利多卡因、异搏停等治疗。肺部罗音消失。心电图多次检查同前。1月21日起用胺碘酮200mg日三次,至24日出现心率缓慢,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即停胺碘酮,并给阿托品0.5  相似文献   

19.
女,72岁,既往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因误服DDV约150ml,而呈深昏迷。血压:160/110mmHg,心率:130次/分,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见图)即行洗胃、阿托品、解磷定及碳酸氢钠等处理,1小时后心率或慢(?)心电监护连续记录,P—R间期逐渐延长0.28~0.44秒,继之由Ⅰ°房室传导阻滞变为Ⅰ°并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且出现房内,室内传导延缓。心率慢到11次/每分钟,  相似文献   

20.
3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保华 《当代医学》2010,16(22):97-9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方法收集门诊及住院病人心房颤动伴≥1.5s的长R-R间期者32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统计1.5s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心房颤动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心房颤动在监测同时记录到窦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共出现≥1.5s的长R-R间期386次,其中白天56次,夜间330次,心房颤动时最快心率100~180(平均120±25.5)次/min,最慢心率50~60(平均55±4.5)次/min,平均心率60~96(平均70±6.5)次/min,24h最长R-R间期1.5~3.0s,转复后29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1例在夜间偶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并显示长R-R间期大多(90.3%)发生在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6时的睡眠状态。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时,如果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不要轻易做出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可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的表述,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