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刘祖国  陈家祺 《眼科研究》1994,12(2):133-134
报告2例3眼Terrin's边缘部变性的角膜地形图改变。发现此病角膜地形图呈不对称蝴蝶结形及逆规性散光,此病早期特征为角膜病变处局部屈光度明显大于正常,治疗性表面角膜镜片术是此病的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角膜塑形术治疗前后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地形图测量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测量角膜塑形术治疗前后角膜曲率的差异。方法 分别用SRK 90 0 0型角膜曲率计和DICONCT 2 0 0型角膜地形图仪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3个月分别测量角膜水平曲率和垂直曲率各 3次 ,取其均值比较。结果 角膜塑形术治疗前 ,两种方法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治疗后 ,角膜曲率计测量值 ,水平曲率、垂直曲率值均低于角膜地形图。结论 角膜塑形术治疗后 ,角膜弯曲度、球面性的改变及其设计理论可能影响角膜地形图的测定结果。给矫正欠佳病例再次配角膜塑形镜时应当用两种方法测量角膜曲率 ,互相参照 ,为再次矫正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角膜地形图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角膜地形图的问世,使人们系统地、精确地了解角膜性 状成为可能。本文参考大量文献,就角膜地形图的构成原理与特性、正常角膜的角膜地形图表现,圆锥形角的筛选及角膜地形图对PRK手术疗效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对角膜表面进行地形学检查的仪器不断问世,为角膜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屈光性角膜手术的设计、术中定量以及术后随访提供了准确的依据。角膜地形图分析已愈来愈成为眼科临床和科研的重要手段之一。本对角膜地形图分析的概况、历史和临床应用及其评价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对角膜表面进行地形学检查的仪器不断问世,为角膜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屈光性角膜手术的设计、术中定量以及术后随访提供了准确的依据。角膜地形图分析已愈来愈成为眼科临床和科研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角膜地形图分析的概况、历史和临床应用及其评价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要求做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患者的角膜地形图状况,我们对152例患者的我角膜地形图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162眼中38眼有异常角膜地形图改变,如不规则散光,丧失辐射性对称和缺少正常角膜的由中心向边缘的逐渐性变扁平。  相似文献   

7.
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104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效果和手术技巧,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104眼白内障,其中102眼同期植入人工晶体。64眼作了术前和术后1周角膜地形图对比检查。结果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85眼占817%。7项角膜地形图分析指标均表明,术后角膜屈光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齐艳华  廉井财  邓伟  周德佑  王康孙 《眼科》1997,6(4):195-196
通过对戴角膜接触镜患者停镜后进行定期角膜地形图观察,发现戴角膜接触镜可引起角膜变形,如中心区不规则散光、缺乏正常角膜的由中心向周围逐渐变扁平和丧失辐射性对称。停镜后角膜恢复正常形态的时间为2~8周,平均为4.07±1.76周。最长时间为12周。停镜2周左右角膜变化较明显。提示屈光性角膜手术前,对戴角膜接触镜患者要定期检查角膜地形图,直至角膜形态恢复正常,才可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40838例屈光性手术前,进行 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的筛选分析,为临床诊断角膜病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通过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测,针对角膜地形,全角膜厚度,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及角膜屈率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821例(1368眼),由8种特殊原因进行的结果分析.结果 (1)进行选择性的治疗方式:后巩膜加固术,屈光性晶状体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术,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术.(2)避免一些手术禁忌症进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手术:圆锥角膜、后圆椎角膜.(3)筛选450例1468项不正常的数据,不能进行任何治疗.结论 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前手术方案的设计、术后疗效的评价、避免一些手术禁忌症的病例进行手术是至关重要的检查工具.  相似文献   

10.
李莹  张潇  罗岩  陈秉钧  丁欣  艾凤荣 《眼科》2009,18(3):175-179
目的分析疑难性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原因、分类、方案设计及治疗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非常规疑难性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患者47眼。方法分析患者进行屈光手术的原因、方案设计及治疗效果。除视力(裸眼、矫正、小孔视力)、屈光度(散瞳和显然验光)、主视眼、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像差检查等常规术前检查外,还要依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的特殊检查,包括角膜多点厚度、角膜曲率时间变化、眩光仪、对比敏感度、眼肌功能、VEP等检查。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手术设计以及可能的预后评估。主要指标治疗前角膜厚度、视力、角膜地形图变化、屈光度、手术次数。结果疑难角膜屈光手术的界定:除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8,还伴有角膜形态、结构异常或屈光参差、弱视等异常,或曾行屈光角膜手术但效果不佳,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5,需再次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疑难角膜屈光手术分类:(1)根据角膜屈光手术史分为手术原性屈光状态异常性、手术原性角膜结构异常性;(2)根据角膜情况分为角膜结构异常性、角膜曲率异常性;(3)根据双眼屈光状态差异分为高度近视伴弱视性、屈光参差性疑难角膜屈光手术。治疗方法:个性化设计手术,地形图引导手术,角膜屈光手术方式包括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PRK)、上皮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Epi—LASIK)、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磨镶术(LASE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性角膜屈光手术(PTK)以及联合手术等。治疗效果:所有患者达到预期最佳矫正视力,其中超过预期矫正视力2行以上者为51.1%(24眼),超过3行以上者为23.4%(11眼)。预期性:实际矫正度在预期矫正度±0.5D之间者45眼。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随访2  相似文献   

11.
彭超  沈惠莲  莫敏 《国际眼科杂志》2006,6(6):1490-1491
目的:分析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眼球穿通伤合并球内异物的手术效果。方法:对57例(57眼)眼球穿通伤合并球内异物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1例行巩膜外路电磁铁吸出异物,36例采用玻璃体切出术取出异物,其中3例填充硅油,19例行白内障摘除,13例植入人工晶状体,观察视力恢复的情况,玻璃体浑浊程度及并发症,并分析影响视力的因素。结果:21例巩膜外路磁吸术异物摘除率为91%,36例玻璃体切除术异物摘除率为100%,随访3~24mo,巩膜外路组最终视力≤0.2者3例,0.2~0.5者6例,0.5~1.0者9例,>1.0者3例,玻璃体切除组最终视力手动~指数3例,≤0.05者10例,0.05~0.2者15例,0.2~0.5者4例,>0.5者4例,最好视力为0.8。玻璃体浑浊:巩膜外路组0级4例,1级6例,2级9例,3级2例;玻璃体切除组0级6例,1级12例,2级9例,3级4例,4级5例,2例发生眼内炎。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异物取出的成功率分别为91%、100%,对于合并有晶状体、玻璃体浑浊的眼内异物、后极部异物须行玻璃体切除术,赤道前、定位准确的磁性异物,以巩膜外路磁吸术为宜,视力的恢复与术前视力、异物的部位、视网膜损伤、眼内感染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结膜黑色素瘤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以利于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天津市眼科医院从1985年5月至2007年6月间收治的26例结膜黑色素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病理学检查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S-100蛋白和HMB-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26例患者年龄30.0~83.0岁,平均53.4岁;均为单眼发病.26例中,11例起源于结膜原发性获得性黑变病恶变、8例起源于结膜色素痣或黑色素细胞瘤恶变、7例为原发性结膜黑色素瘤;14例肿瘤累及到睑结膜和球结膜、6例肿瘤位于球结膜、4例肿瘤位于睑结膜、2例肿瘤位于角膜缘;22例为上皮样细胞型黑色素瘤、4例为上皮样瘤细胞和梭形瘤细胞混合型.7例原发性黑色素瘤中有3例为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瘤细胞对S-100蛋白和HMB45呈阳性表达.大多数肿瘤表面和邻近的结膜上皮内伴有瘤细胞侵犯.术后随访到14例,随访时间为1~18年.其中12例在肿瘤切除术后有1~3次肿瘤复发,3例有耳前淋巴结转移,1例有同侧耳前淋巴结和双侧颌下淋巴结转移,4例死于肿瘤全身扩散或肝转移.结论 结膜黑色素瘤主要是起源于结膜原发性获得性黑变病或色素痣恶变,大部分为上皮样细胞型黑色素瘤,伴有邻近结膜上皮内侵犯.术后复发比较常见,尤其肿瘤范围较大或伴有PAM者.  相似文献   

13.
眼眶血管性肿瘤和畸形的超声及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Xiao LH  Lu XZ  Wei H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364-367
目的 探讨眼眶血管性肿瘤和畸形的超声(标准化A/B超)及CT检查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08例眼眶血管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超声(98例)及CT扫描(108例)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54例,静脉曲张26例,静脉性血管瘤13例,婴儿型血管瘤5例,淋巴管瘤6例,其他肿瘤4例。结果 超声检查肿瘤显示率达98%(96/98),假阴性率2%(2/98),术前定性确诊率为93%(91/98)。CT扫描的肿瘤显示率达100%(108/108),术前定性确诊率为92%(99/108)。结论 眼眶血管性肿瘤和畸形的超声检查与CT扫描联合应用对判断病变的性质、范围、位置及手术入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中华眼科杂志,2004,40:364-36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对泪腺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良性泪腺肿瘤临床资料和CT影像资料。结果:泪腺良性肿瘤患者30例中26例位于泪腺眶部,泪腺睑部4例。肿瘤椭圆形18例,不规则形4例,边缘不规则呈现分叶状或结节状8例。CT表现大多数为密度均匀,眼眶皮质受压,凹陷18例,骨皮质破坏伴硬化肥厚12例。结论:泪腺良性肿瘤CT有一定特征,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后囊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1320例(1470眼)老年性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发生后囊破裂79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后囊破裂79例(79眼)中,切口不当的2例,撕囊不当的12例,水分离不当的2例,娩核不当42例,冲洗皮质不当17例,植入人工晶状体不当4例。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37例,睫状沟植入32例,缝线固定10例。结论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是白内障摘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62例确诊为AMD的患者的62只患眼TTT治疗的临床资料。62例AMD患眼中,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者58例,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者42例,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者56例。激光治疗机波长为810 nm,光斑0.5~3.0 mm,能量60~400 mW,照射时间60 s。62例患者治疗后随访观察1~10个月,平均随访观察时间4.8个月,分析末次随访视力与治疗前视力以及OCT复查资料。
结果
视力不变者43例,占69.4%;进步者15例,占24.2%;下降者4例,占6.5%。51例OCT复查者中,黄斑水肿不变者29例,占56.96%;好转者18例,占38.3%;恶化者4例,占7.8%。视力改善与OCT黄斑水肿的形态改善相一致者38只眼,占OCT检查者的74.5%;视力改善滞后于黄斑水肿形态改善者13只眼,占25.5%。再次行TTT治疗者18只眼,占接受TTT治疗者的29.0%。治疗随访期间无明显治疗副作用。
结论
TTT治疗能使大部分渗出性AMD患眼视力稳定或提高,使用安全,但激光治疗参数尚需进一步探索。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80-18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眼眶血肿的病凶、临床特征、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989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65例(65眼)眼眶血肿的完整病例资料。结果男35例,女30例,年龄7个月~69岁;右31例,左34例;病程1h~3a。有明确外伤史者17例,无明确诱因者45例,劳累后2例,呕吐病史者1例。62例行眼科超声扫描,57例行CT检查,18例行MRI检查。经手术治疗者20例,全麻15例,局麻5例,病理:静脉性血管瘤3例,血肿5例,血囊肿7例,静脉畸形1例,脉管瘤2例,肌肉及脂肪组织内出血、血凝块2例;经皮肤穿刺抽吸者19例,均抽得血性液体,穿吸量在0.1~7mL之间;保守治疗者10例;未进行任何治疗者16例。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眼眶血肿必不可少的手段,局部穿刺抽吸及手术仍是眼眶血肿的主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寻人工晶状体眼裂孔性视网膜脱离(pseu-dophakicretinaldetachment,PRD)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和视力差的原因。方法106例PRD患者均选择玻璃体切割作为首选手术,其中术前27例未发现裂孔,26例曾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术后随访6~94.8月,平均20.8月。结果术后视网膜首次复位77例,29例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主要是视网膜新裂孔出现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术后视力>0.3者63例,≤0.3者43例。视力≤0.3的主要原因是术后黄斑功能异常(13例)、黄斑前膜(8例)、黄斑水肿(3例)和视神经萎缩(3例)。结论PRD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主要是新裂孔出现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而视力差的主要原因是术后黄斑功能异常、黄斑前膜、黄斑水肿和视神经萎缩。  相似文献   

19.
眼内炎的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通过病例分析对眼内炎的诊治和预防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方法 就70例眼内炎的资料对致病原因、微生物学检测及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外伤性眼内炎52例,内眼手术后14例,另有转移性眼内炎4例。7岁以下儿童和18—60岁的成年人为眼内炎高发人群,主要致病原因为注射器刺伤和异物崩伤。涂片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6.67%和40%。手术后视力提高者45例,视力不变13例,视力下降8例,4例年幼不合作。治疗效果与感染的病原体有关,细菌真菌混合感染者效果差。结论 不同年龄段眼内炎致病原因不同。应尽早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强调涂片的重要性。眼内炎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在V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44例V征患者中,其中内斜V征13例,外斜V征31例.有下斜肌亢进患者34例,无下斜肌亢进患者10例.在34例下斜肌亢进患者中,30例亢进程度(++~+++),4例亢进程度(+).30例亢进程度(++~+++)患者中,28例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2例行下斜肌部分切除加水平直肌移位术,4例亢进程度(+)和10例无下斜肌亢进患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常规矫正相应的水平斜视度.观察手术前、后斜视度数,上、下注视25°时斜视度数的差值,代偿头位的变化.平均随访时间4.2周.结果 28例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V征消失率82.14%,缓解率10.71%,存在率7.15%.2例行下斜肌切断加部分切除同时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V征全部消失.对4例下斜肌亢进程度(+)和10例无下斜肌亢进患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V征消失率78.57%,缓解率14.28%,存在率8.25%.有代偿头位患者8例,6例术后头位消失,2例头位缓解.结论 根据V征的不同术前检查及V征的大小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erior obliquus weakening procedure or horizontal rectus vertical transposition used in V-pattems. Methods There were 13 cases of V-esotropia and 31 cases of V-exotropia. There were 34 cases of inferior obliquus overaction and 10 cases without that. The inferior obliquus weakening procedure used for overaction of inferior obliquus ++~+++ in 28 cases and the other 2 cases for inferior obliquus weakening procedure combined with horizontal rectus vertical transposition. And the horizontal rectus vertical transposition for overaction of inferior obliquus + were in 4 cases and 10 cases without that.Then we analyzed the strabismus degree and head position of compensation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Results The rate of disappearance for V-patterns was 82.14% in 28 cases and the remission rate was 10.71%, the existence rate was 7.15%. After operation the V-patterns disappeared completely for 2 cases with combined surgery. For other 4 cases and 10 cases the rate of disappearance was 78.57%, the remission rate was 14.28% and the existence rate was 8.25%. For 8 cases with head position of compensation, there were 6 cases disappearance and 2 cases remission. Conclusions The V-patterns can be correct by surgery according to the V-patterns fea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