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自1979年Sugitani 首先发现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患者存在一定的拟调节力后,陆续有许多学者证实并测得了拟调节力的存在.该文对目前用于检测拟调节力的方法以及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的发生仍然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回顾我院发生的此类病例,均经适当处理,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共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83例,其中男性129例,女性154例,年龄12~90岁,平均 相似文献
3.
<正>自1986年首次采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intraocular lens,PCP ICL)植入术矫治近视眼以来,如今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1]。其最大优点是不改变患者任何眼部结构,弥补了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所不能到达的区域,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的首选治疗方法。临床使用的PCP ICL主要是瑞士STAAR公司生产的植入式胶原镜(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它由新一代人工晶状体材料Collamer制成,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自2011年12月—2012年05月笔者所在科对10例(18眼)超高度近视患者施行PCP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对患者的调节功能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高度近视患者43例86眼行ICL植入术,于术前和术后1周及1、3、6、12个月复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SE)、调节近点、调节力和调节灵活度;波前像差及对比敏感度检查在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复查,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UCVA、BCVA及SE均优于术前(P<0.01);术后各复查阶段的调节近点较术前明显远移(P<0.05)。调节力方面,术前与术后1周及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6、12个月患者的调节近点较术后1周及1个月明显拉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复查阶段的调节灵活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复查阶段的总体波前像差、总体高阶像差、球差、三叶草差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慧差、四叶草差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各复查阶段、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 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患者的调节功能得到一定提高,视觉质量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5.
6.
《临床医药实践》2017,(3):189-192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OL)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稳定性及安全性。方法:对98例152眼行PPC-IOL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有效随访72例138眼。术后6个月、12个月时检测裸眼远近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屈光度(SE),测量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前房深度(ACD)、PPC-IOL距晶状体中央前表面的距离等。结果:术后各时间段UCVA、BCVA均比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各时间段SE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且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眼压、PPC-IOL距原晶状体间的距离均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各时段与术前相比,ACD变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影响视力的严重并发症。结论:PPC-IOL术矫正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改善显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ICL植入术后序列患者15例27眼,其中男7例(12眼),女8例(15眼);观察时间3—1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屈光度、主观视觉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视力:全部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U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其中超过术前BCVA占16眼(59.3%),术后BCVA超过术前BCVA共25眼(92.6%)。术后UCVA及BCVA和术前BCVA比较分别为(t:5.13,P=0.00)、(t=6.26,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屈光度:术前等效球镜(sE)为(-13.37±2.12)D,术后SE(-0.59±0.39)D,散光度术前(0.93±0.42)D,术后(0.96±0.38)D,对比手术前后SE(t=32.12,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散光度(t=0.65,P=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主观视觉质量:100%的患者认为达到或超过期望视力。远中近视力及调节力调查患者均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夜间视力情况2例3眼夜间出现光晕现象。(4)并发症:术后2h6眼(22.2%)眼压大于24mmHg,均在24h内恢复正常,未观察到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早期观察具有良好的视觉质量,远期视觉质量需更大样本及更长时间的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发现晶状体植入术后虹膜炎症反应的治疗。方法对30例(32眼)术后虹膜炎反应进行观察,均在术后1-2周内发生急性炎症反应,占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的4.2%,采用散瞳及地塞米松治疗结膜下注射治疗。结果大部分病例1-2周后炎症消退,2例2个月尽消退,视力恢复。结论术后前节虹膜炎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较晚期并发症,固应及时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小切口(6mm)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334例老年性白内障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一周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占71.2%,3月占94.6%,术后一周散光为1.86±0.95D;术后三月散光0.93±0.58D,分别小于10~12mm大切口对照组(P<0.001)。并讨论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中意外的处理方法。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玻璃体晶状体切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切除了病变组织,改善了屈光间质,重建了眼的生理结构,本研究选择外伤病例、少数眼底出血病例,在晶体前囊前植入人工晶体,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角膜缘直线型隧道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 137例老年性白内障眼 ,行 5 .5~ 6 .0mm角膜缘隧道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为治疗组 ,与同期常规大切口手术组作术后视力及术后散光度比较。结果 直线型隧道式切口手术病例组 ,术后 1月视力≥ 0 .5者为 83.2 % ;术后 1月角膜散光度为 0 .90± 0 .4 3D。 (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结论 直线型隧道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明显减少术后角膜散光 ,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 ,是较有效的白内障复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的方法、术后视力、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53例糖尿病患者和53例非糖尿病患者,行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比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矫正视力0.5以上者:糖尿病患者中有34例(64.2%),非糖尿病患者中有38例(71.7%),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同样可获得满意的视力,但此类患者术后必须密切随访,以便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闭角性青光眼38例(43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分析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患者眼压显著下降,前房深度显著提高(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矫正视力得到显著提高(P<0.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能够显著降低眼压,改善患者视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金鑫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18)
目的 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之后实施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于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眼压以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共有46例(86眼)门诊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入选本研究.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2眼)和对照组(44眼).观察组患者使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之后实施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治疗,对照组根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以及小梁切除手术实施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对于患者眼压以及视力的相关影响.结果 观察组疗效为优者占78.57%(33/42)、优良率为90.48%(38/4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27%(23/44)、70.45%(31/4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眼压以及视力得到明显调节,但是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之后实施房型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对于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眼压,恢复患者的视力,安全性能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造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600例(686眼),根据中国低视力诊断标准及分级对矫正视力低于0-3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分析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术后1、7、30d低视力发生率分别为51.75%、27.70%、12.24%;术后1、7d低视力发生率较高。结论手术并发症及患者的自身眼病均是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因素,术前详细地询问病史及仔细的检查能预测术后视力及其恢复情况,更好地避免术后低视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对200例(200眼)白内障患者进行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结果 20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可提高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前节 OCT观察不同方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情况.方法 对采用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睫状沟植入、虹膜夹持人工晶体植入及人工晶体悬吊术四种不同方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分别行前节 OCT检查,观察前房角宽度.结果 A组 (n=20)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术后鼻侧前房角宽度为 33.53°±3.79°,颞侧前房角宽度为 34.01°±3.65°,B组 (n=12)人工晶体睫状沟植入术后鼻侧前房角宽度为 32.63°±3.39°,颞侧前房角宽度为 32.19°±3.01°,C组 (n=14)虹膜夹持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鼻侧前房角宽度为 32.19°±3.99°,颞侧前房角宽度为 32.85°±3.70°,D组 (n=10)人工晶体悬吊术术后鼻侧前房角宽度为 32.73°±3.08°,颞侧前房角宽度为 33.15°±2.99°,四者相比,鼻侧方差 0.405,P值0.750,颞侧方差 0.429,P值 0.733,鼻侧、颞侧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四种不同方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节 OCT观察的前房角宽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科对50例65眼80岁以上的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其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65眼中,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15眼,0.3~0.4者33眼,0.1~0.2者11眼,〈0.1者6眼;无严重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结论:对高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瓣+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28例(28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瓣+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末次矫正视力,其中<0.05者1眼,0.05~0.3者14眼,0.3~0.5者11眼,0.5~1.0者2眼。术后眼压全部降至正常范围,术后眼压14mmHg以下20眼,14~21mmHg8眼;平均眼压为(12.8±3.7)mmHg。术后Ⅰ型滤过泡8眼(28.6%),Ⅱ型15眼(53.6%),Ⅲ型5眼(17.8%)。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瓣+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86例(108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进行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术后视力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时间的变化,术后患者的视力逐渐好转;患者术后30 d、90 d的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90 d的眼压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水肿8眼,前房闪辉7眼,均在1周内消退,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结论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